禾豐布依族苗族鄉,隸屬於貴州省貴陽市開陽縣,位於開陽縣南部,東與開陽縣南江鄉接壤,南與烏當區羊昌鎮毗鄰,西連修文縣六屯鄉,北接開陽縣城關、雙流兩鎮。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27公里,距省會貴陽56公里。轄6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禾豐布依族苗族鄉
- 地理位置:開陽縣南部
- 距省會貴陽:56公里
- 轄行政村:6個
鄉鎮概況,歷史沿革,經濟發展,基礎建設,自然資源,旅遊文化,
鄉鎮概況
禾豐布依族苗族鄉屬省級一類重點貧困鄉,現有省級貧困村8個(小村),其中一類貧困村4個,即:王車村、合心村、祖陽村、紅竹村;二類貧困村4個,包括百花村、土竹村、青林村、高谷村;其餘5個為一般村。2006年底,全鄉人均純收入在1200元以下的貧困人口有2681戶10878人,占總人口數的65.8%,貧困面大。
禾豐布依族苗族鄉
歷史沿革
元初至元二十年(1283年)置“底窩紫江等處總管府”於我鄉馬頭寨(初名楊黃寨,今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寨內,屬順元宣撫司管轄。元中期改為“靖江路總管府”。明代改為“底窩馬頭”。元大德五年(1301年)置“順元宣撫同知”,以宋阿重為同知,不久升順元宣撫使,遷順元城(今貴陽),楊黃寨作為“底窩紫江等處總管府”駐地,領於宋阿重。明洪武五年(1372年),為水東宋氏直轄十二馬頭之一,楊黃寨改名馬頭寨,並一直沿用至今。崇禎三年(1630年),以水東十二馬頭地置開州(今開陽縣),結束土司統治,後改為開陽縣。1914年,開陽縣改名紫江縣,屬第三區。1930年,紫江縣更名開陽縣,屬第一區。解放後,先後屬第七區、第九區、第六區,1958年屬龍廣公社,1960年屬清河區,1992年建並撤後組建禾豐布依族苗族鄉至今。
經濟發展
2006年全鄉農業總產值完成488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2488元,鄉鎮企業增加值完成2689萬元(其中:工業增加值完成584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163萬元,招商引資完成800萬元(其中非財政性資金完成102萬元),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40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782萬元。
基礎建設
禾豐布依族苗族鄉交通方便,104省道從鄉政府所在地通過,貴開高等級公路橫跨禾豐布依族苗族鄉穿洞村,移動通訊覆蓋全鄉,村村通油路,組組通公路,電力有保障。
禾豐布依族苗族鄉現有國小9所,教學點3個,在校學生1541人;有中學1所,在校學生800餘人;鄉內機構齊全。礦產資源有煤、鐵、重晶石、磷、矽、鉀等,其中磷礦總儲量在450萬噸以上。煤炭儲量大、品位高,易開採,是開陽縣幾個優質產煤區之一。鄉境內交通方便,村村寨寨通公路,底窩壩耕道橫貫田間地頭,剛開通的“貴開”等級公路,與鄉政府所在地有兩條道路相聯,距離分別為6公里和10公里,形成了一個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程控電話通馬頭、典寨、長紅、田沖四村及居委會,裝機500餘門,移動通信網路覆蓋全鄉。鄉機關全部與外面聯網。結合貧困村等級公路建設、生態文明示範及新農村建設和文化建設,農村生活環境逐年改善。
自然資源
禾豐布依族苗族鄉總面積83.13平方公里,耕地20701畝(不含已退耕還林部分),其中田9438畝,土11263畝,土壤富含硒元素,符合人體攝入標準。森林覆蓋率44.8%,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2.9-14.7℃,年降雨量1120毫米,年無霜期為315天左右。鄉境內地貌複雜,山地、丘陵、盆地錯綜分布,禾豐布依族苗族鄉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1456米,最低海拔875米。
清龍河貫穿全鄉,水能資源豐富,儲量6000千瓦。 禾豐鄉境內土壤富含硒元素,是全國少有的富硒地帶之一,所生產的農作物硒含量符合人體攝入標準,富硒綠茶、富硒優質糧油、富硒蔬菜、富硒乾鮮果等極具開發價值。
禾豐布依族苗族鄉境內土壤和大氣環境均未受到現代工業的污染,是發展無公害產品的好地方。經有關部門對土壤背景值進行檢測,現已認證二個市級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二個市級無公害中藥材生產基地和一個省級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境內土地富含硒元素,是全國少有的富硒地帶之一,是省授牌的無公害富硒糧油生產基地,目前已建成白花富硒茶葉基地5000畝,富硒優質大米基地2000畝,已列入貴陽市蔬菜基地建設。富硒系列產品開發前景廣闊。
旅遊文化
清龍河由南向北緩緩穿境而過。鄉境內旅遊資源豐富,現有集山、水、林、泉、瀑為一體,納奇、幽、險、趣、俊為一身的省級風景名勝區——香火岩景區,以及極富詩情畫意的清龍河漂流,但開發利用程度低。全鄉經濟發展定位為以富硒農產品開發和旅遊開發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