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況
自然環境:福星鎮位於隴西縣的西北方,總土地面積309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143670.5畝。平均海拔2100米,年平均降水量211毫米,年平均氣溫5.2°C,全年
無霜期140天。
人口情況:全鎮總戶數8123戶,總人口36048人(截止2012年底)。
六通情況:19個村全部通電、通郵、通
電話、通公路,19個村年內通自來水(2013年10月)。
文教衛生:有
衛生院3所,醫生25人,床位39張。有各類
學校39所,教師349人,在校學生7588人。
金融機構:有隴西縣農村合作銀行福星、高塄分理處,隴西縣農村合作銀行設立的第一家“村級銀行”2012年在種和村正式掛牌成立。
經濟指標: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4321萬元,糧食播種面積4983公頃,糧食總產量12325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437元;財政收入180萬元,財政支出180萬元。
旅遊景點:秦長城古遺址、福星林帶。
歷史沿革
解放後修築定(西)天(水)公路,即省道209線。1943年設立集鎮,為北部山區較大的集市貿易之地,解放前設復興鄉。
1949年解放後設復興、鹿鶴鄉。
1953年增設酒店、新坪鄉。
1955年合併為復興、鹿鶴、新坪鄉。
1956年合併為復興、鹿鶴鄉。
1958年公社化時,高塄、德興、種和、祿川、鹿鶴五鄉合併成立復興公社,下轄高塄、鹿鶴、種和、復興、德興五個管理區,該社為復興、鹿鶴管理區。
1961年成立福星公社,1961年6月至1964年10月設立福星區。
1964年10月至1983年7月恢復福星人民公社。
1983年7月至2001年3月設立福星鄉。
2001年3月撤鄉新建福星鎮。
高塄鄉於1958年併入福星,1961年重新設立。
種和鄉於1958年併入福星,1961年又成立。
1965年撤銷,1973年恢復。
2004年7月6日種和鄉、高塄鎮整體併入福星鎮。
行政區劃
馬營灣村、牛蹄灣村、元頭坪村、蔣家山村、高塄村、裴家灣村、李家灣村、大灣村、新坪村、紅峴村、福星村、龐家岔村、鹿鶴村、原家岔村、川兒村、新民村、種和村、井溝村、楊寨村。
資源優勢
地形地貌
福星鎮地處渭北乾旱山區,福星梁自北向南縱貫中部,長達40公里,東西方向主要有
長城梁。地勢北高南低,以梁分別向兩側傾斜,境內梁峁起伏,溝壑縱橫,河流除西部的魚家峽溝外,有五條較大的河溝,系大鹹河、魚家峽溝的支流,均為季節性河。海拔
高度在1836-2525米之間,氣候溫差較大,年降水量400mm左右,全年日照時間2478.2小時,年平均
氣溫6-7℃、平均蒸發量1441 mm,無霜期140天。乾旱、霜凍、冰雹為主要
自然災害。總耕地面積138773.4畝,全是山地。全鎮共興修梯田123465畝。
水文
福星鎮大地構造隸屬祁連褶皺帶,出露地層為新生界第四繫上更新統,主要有
黃土、次生黃土、砂礫石等,地下水為黃土丘陵潛水,沒有統一的潛水層和
固定排水邊界,往往受溝谷切穿含水層在黃土與下伏隔水底板處形成朱溢,潛水補補給唯一來源為降水,潛水水化性受降水、黃土含鹽量,逕流長度作用,礦化度1-3克/升。北部山溝泉水較多,水質多淡水。中部和南部泉水較少,大部分地下水為
鹹水。
地質
土壤為典型的黃土,土質蔬松,
地基承載力最大能可承受三層建築物,鎮區處在
地震邊緣地帶,防震能力不強。鎮區有兩處塌崩地點(老泉溝、毛棘咀)。
特色產業
福星鎮黨委、政府充分挖掘當地資源優勢潛力,將
洋芋產業作為帶動農民增收的
突破口,按照“市場拉動、協會帶動、政府推動”的原則,以結構調整為切入點,以良種繁育為突破口,著力提升產業水平,延長
產業鏈條,加快發展步伐,有效帶動了當地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全鎮洋芋產業發展步入快車道。2008年,鎮黨委、鎮政府通過抓面積落實、促良種擴繁、增科技投入、強
基礎設施等有效措施,進一步加大洋芋產業的開發力度,有力地推動了全鎮洋芋產業的快速發展。
一是以結構調整為切入點,努力擴大種植規模。福星鎮自然條件惡劣,農業基礎薄弱,春旱頻發,全年降雨大部集中在7—9月,非常適宜洋芋生長和種植。同時,通過多年
實踐,種植一畝洋芋的經濟效益相當於種植3.5畝小麥。為此,鎮上把擴大洋芋種植面積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採取有效的
激勵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措施,積極引導廣大農民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幫助民眾算清經濟
效益賬,有效提高了民眾種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2008年,全鎮共落實洋芋種植面積7.5萬畝,占總耕地面積14.6萬畝的51%,戶均達到9畝,人均2.2畝,其中落實
訂單面積3.9萬畝,落實10畝以上的種植大1605戶19260畝。
二是以良種擴繁為突破口,推動產業最佳化升級。品種退化、老化一直是制約洋芋產業發展的“瓶頸”,而福星鎮高寒陰濕的自然條件十分適宜洋芋良種繁育。2008年,鎮上立足於建設全縣良種基地的總體
目標,以良種繁育示範基地建設為著力點,由鎮
政府牽頭,協會組織,從渭源、莊浪等地調進良種600噸,其中縣上統一調運隴薯3號原種80噸、一級種60噸,計140噸;鎮政府組織協會及洋芋種植大戶
調運隴薯6號200噸、莊薯3號210噸、“黑美人”50噸。良種採取協會統一投放回收和滾動發展的方式,建立洋芋良種擴繁基地4000畝,力爭通過示範基地的輻射帶動,有效解決
品種混雜、退化等問題。同時,把基地建設同機耕機播、良法套用結合起來,在示範點內落實深松機播洋芋2500畝。
三是以基礎設施建設為
支撐點,拉長產業鏈條。按照“市場+貯藏窖群+農戶”的發展模式,鎮上共規劃各類貯藏窖(庫)1680眼(座),其中5-10噸的農戶貯藏窖1650眼;30—50噸的運銷大戶貯藏窖10眼,鎮上每眼
補助500元;100噸以上專業協會貯藏庫3處8座,每座補助6000元。同時,按照“良種推廣到哪裡,貯藏庫就建到哪裡,村社道路就整修到哪裡”的原則,鎮上積極籌措“一事一議”款11萬元,採取以獎代補的辦法,圍繞洋芋良種擴繁基地和貯藏窖群的建設,新修整修村社
道路8條22公里。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為洋芋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達到拉長產業鏈條、提高產業整體效益的目的。四是以行銷隊伍建設為著力點,推動產業健康發展。福星鎮黨委、政府致力于洋芋行銷隊伍的建設和
管理,積極引導當地致富能人和科技帶頭人,組建以洋芋運銷為主的專業協會和專業合作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全鎮共組建高雲、宏泰、江濤等馬鈴薯專業合作社3家,清泉、福堂等馬鈴薯專業運銷協會2家,帶動發展汪耀興、胡小林、李世宏等馬鈴薯
販運大戶近20戶,專業合作社社員及協會會員達到2000多人。為了進一步規範行銷隊伍建設和市場運行,鎮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鎮長、工商所、派出所和洋芋合作社、運銷協會負責人組成的洋芋運銷管理辦公室,切實加大管理力度,統一規範運行,積極會同縣上業務部門,對流動
資金充足、有洋芋貯藏設施且信譽度高的洋芋販運大戶進行重點扶持,並逐步建立健全行銷網路體系。同時,堅決取締無流動資金、無洋芋貯藏設施、向民眾亂打
白條、哄抬價格的零散販運戶,下大力氣規範
市場秩序,全鎮洋芋行銷隊伍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為洋芋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發展規劃
新的福星鎮成立後,鎮黨委、鎮政府以撤鄉建鎮為契機,進一步解放思想,完善思路,強化發展意識,加大工作力度,使全鎮發展出現了新
氣象。
解放思想,增強了發展後勁
撤鄉並鎮後,鎮黨委、鎮政府要求全鎮幹部民眾大膽地解放思想,用新的精神狀態、思維方式和經濟觀念投身於時代潮流,奮發進取、不懈努力,通過強化培訓學習,組織外出
觀摩,大膽闖市場、創收入,全鎮發展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可喜局面,尤其是農業
結構調整、勞務輸出、小城鎮建設和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勢頭強勁,成效顯著,有力地推動了全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完善制度,創新了幹部管理體制
撤鄉並鎮後,鎮黨委、鎮政府進一步加強了幹部隊伍管理,轉變了幹部作風,不斷強化紀律
監督,以提高幹部整體素質為目標,建立了一支能適應新形勢農村工作,能真正帶動全鎮發展的高素質、高標準的鎮村幹部隊伍,為全鎮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注入了新的
活力。
合併村組,實現了新調整
鎮黨委、鎮政府針對鄉鎮撤併後民眾辦事困難加大,村組幹部多,報酬低、工作積極性不強、部分幹部工作能力不強等
現狀,以“精減、效能、便民、利民”為原則,根據原來村的自然條件、歷史沿革、民眾生產生活習慣、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通過召開村民代表會議,聽取民眾願望,在深入調查,廣泛徵求各方面
意見的基礎上,將交通便利、民眾認同感強、自然條件基本相同的村組或者
距離較近、管轄範圍過小的村組進行了合併,將原來34個村合併為19個村,將原來193個村民小組合併為118個村民小組,同時結合村黨支部換屆選舉和第五次村民委員會換屆
選舉,精減了村組幹部,配強了班子。在壯大村級規模、減輕財政負擔的同時,增加了幹部的報酬,提高了工作的積極性。
創新思路,描繪了發展的新藍圖
撤鄉並鎮及村組合併後,鎮黨委、政府根據全鎮自然資源和經濟
現狀,制定了“區域帶動活鎮、梯田水利興鎮、林草畜牧強鎮、勞務洋芋藥材富鎮”的工作目標,制定了“關鍵在領導、基礎在民眾、成效在
作風、發展在機遇”的工作要求,以增加農民收入為
目的,大力發展洋芋、藥材、畜牧、勞務等支柱產業,強化種植業結構的調整,為全鎮今後的發展描繪了新的藍圖。
特色村屯
隴西縣福星鎮
井溝村是2003年啟動實施的參與式整村推進項目示範村,2004年項目建成,僅養羊項目涉及全村188戶,其中貧困戶40戶,低收入戶79戶,按照“一次規劃,分期實施,滾動發展”的原則,一次性投羊654隻。當年項目當年見效,2004年,井溝村養羊協會統一組織,共出欄母羊60隻,按平均價460元,實現收入27600元。2005年井溝村進入鞏固溫飽階段,養羊項目進入滾動
發展。已滾動覆蓋本村和周邊貧困戶100戶,養羊戶達到288戶,現存欄870多隻,總計出欄羊只2041隻,創收入67萬元,戶均2800元。40戶絕對
貧困戶和79戶低收入戶全部實現穩定解決溫飽。人均純收入由2003年的705元增加到2000多元。 2012年實施龐家岔村進行整村推進項目。
由此可見,隴西縣在整村推進項目建設中,每個村都以黨支部為依託,組建村級養殖協會在做法是值得推廣的。協會把所有的養殖戶吸收為會員,實行統一引種、統一配料、統一防疫、統一
銷售、統一培訓、分戶餵養的“五統一分”管理機制,確保每位農戶都是良法飼餵、良法繁育、良法管理。農戶的收入能夠穩定增加,協會組織也在服務中不斷壯大。村級組織經濟實力在不斷增強,村支部領導班子
凝聚力也在不斷加強。
文教衛生
有醫院、衛生院3所,醫生25人,床位39張。有各類學校39所,教師349人,在校學生7588人
六通情況
14個村全部通電、通郵、通電話,298個村通公路,5個村通自來水。
經濟指標
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4321萬元,糧食播種面積4983公頃,糧食總產量12325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437元;財政收入180萬元,財政支出180萬元。
名優特產
旅遊景點
秦長城古遺址、福星林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