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酸竹

福建酸竹

福建酸竹(學名:Acidosasa longiligula (Wen) C. S. Chao )是禾本科,酸竹屬植物。竿高可達6米,粗可達2厘米,幼時無毛,竿環和籜環均微隆起;籜鞘綠色,具紫色脈紋,葉鞘初被柔毛,後變無毛;葉舌明顯隆起,葉片呈帶狀披針形,上表面綠色,下表麵粉綠色,無毛,總狀花序頂生或側生,含小花,花葯黃色,果實未見。4月筍期,4-5月開花。

分布於中國福建中部及南部。生長在海拔500-1000米的山區,常生於山坡,組成純林或與其他竹種混生,為福建中部分布最廣的竹種之一。

福建酸竹竿可用作農田和園藝瓜架等;筍可食,味甜。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竿高3-6米,粗1.5-2厘米,幼時無毛,竿壁厚約3毫米,髓呈橫隔的片狀,中部節間長20-25厘米;竿環和籜環均微隆起;竿中部每節具3枝。籜鞘綠色,具紫色脈紋,疏生褐色小斑點及易落的短刺毛,邊緣具纖毛;籜耳小,長圓形,長達4毫米;鞘口繸毛髮達,長約7毫米;籜舌顯著隆起,高達6毫米,先端有白色纖毛,背部有白粉;籜片綠色,披針形,外翻。葉在每小枝為2-5(8)片;葉鞘初被柔毛,後變無毛;葉耳和繸毛在幼時發達,後脫落;葉舌明顯隆起,高4-8毫米,山峰狀,先端呈齧蝕形,背部密披細毛;葉片呈帶狀披針形,長11-20 (30)厘米,寬1-2.3 (3.0)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上表面綠色,下表麵粉綠色,無毛,葉緣的鋸齒不明顯,次脈5-對,小橫脈明顯。總狀花序頂生或側生,共具3-5枚小穗。
小穗略扁或近圓柱形,綠色而略帶紫色,含小花3-10朵,長2.5-7厘米,寬3-6毫米;小穗柄無毛,長2-13毫米;小穗軸節間長約7毫米,有柔毛;穎無毛,有光澤,第一穎長6-10毫米,第二穎長1-1.8厘米,先端尖;外稃長1.6-1.9厘米,先端漸尖,疏被柔毛,13-19脈,小橫脈較明顯;內稃長1.3-1.5厘米,背部具2脊,脊上有微柔毛;鱗被長5-6毫米,邊緣透明;花葯黃色,長6-12毫米。果實未見。筍期4月,花期4-5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福建中部及南部。生長在海拔500-1000米的山區,常生於山坡,組成純林或與其他竹種混生,為福建中部分布最廣的竹種之一。

繁殖方法

福建酸竹母竹造林成活率與其葉子的數量和重量、地下鞭根結構和側枝的發育密切相關,側枝型大,葉大小與數量發育成熟,根系總重大,根系分枝數多的母竹移栽成活。竹蔸根系是竹株地下吸收的主要器官,由於母竹蔸與鞭在土層中深度將影響竹蔸根系的數量,故造林母竹宜選用鞭較深的竹株,若栽植較淺或表施肥料,鞭根系淺化,根量減少,吸收面積小,移栽成活率低。2年生竹株具最大光合效能,而5-6年生竹株的竹鞭壯芽明顯減少,不宜作造林母株,因此,福建酸竹造林應選2-4年生母竹,尤以2年生母竹為好。

栽培技術

劈山清雜:雜草幼嫩時,對該竹林進行劈草並清除其雜灌,將清理的雜草雜灌,平鋪林地,使其腐爛,增加土壤有機質。
全面鋤草:每年在3-4月或8-10月間進行一次全面鋤草,鋤草要注意挖起草頭,平鋪林地,減少水土流失和水分蒸發。
撫育鬆土:每年9-10月結合全鋤撫育,進行鬆土培土,鬆土深度5-10厘米。
科學施肥:每年施肥3次。施肥量為450千克/公頃,挖筍量比不施肥的情況下增加85%、竹林平均地徑增大0.2厘米。
合理調整竹林結構:竹林結構優劣是竹林產量高低的重要因素,而影響竹林結構的重要因素是竹林個體大小、立竹密度和年齡結構。通過科學留養新竹,將盛期出土的壯筍留養成竹,適時疏筍和挖病退筍等方法調整竹林結構。

主要價值

材用:福建酸竹竿可用作農田和園藝瓜架等。
食用:筍可食,味甜。福建酸竹筍質優良、筍清脆可口、營養豐富、不含澀味。不僅可以生食、冷拌,還可鮮炒、煮湯,其蛋白質含量達3.9%,比一般竹筍蛋白質含量(2.8%)高出38%,含磷量高達113毫克/100克,居竹筍之冠,且具有低脂肪、多磷鈣,富有長纖維和抗癌功能的特點,具較高食用與營養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