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陽市莒口鎮志》是莒口鎮編志辦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建省建陽市莒口鎮志
- 作者:莒口鎮編志辦
- 類別:地方志
- 編纂人員:王飛進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志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堅持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遵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實事求是,去偽存真的原則,力求思想性、科學性,資料性的統一。
作品目錄
封面
莒口鎮志
《莒口鎮志》編纂領導機構和工作人員名錄
題詞
市政協副主席、鎮黨委書記張紹敏題詞
鎮黨委書記秦龍飛題詞
鎮政府鎮長虞朝兵題詞
作者:上(土布)村人現在福州市教委工作
序
凡例
概述
圖片
莒口鎮地形圖
莒品鎮政區圖
莒口鎮區全景
莒口鎮民國時期政區圖
中共莒口鎮第十次代表大會全體代表合影留念
莒品鎮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
莒口鎮新班子成員合影留念 1999.5
一九九一年五月九日福建省委書記陳光毅一行在南平市委和建陽縣委主要領導的陪同下視察莒口鎮社州村
98-莒口知青第二故鄉行合影留念 8月23日
建陽縣莒口撤鄉建鎮掛牌儀式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下午三時,莒口鄉黨委、政府組織各界人士及廣大民眾熱烈歡迎華東地區記者團光臨
一九九四年十月衛生部副部長鬍熙明一行視察莒口衛生院並題詞
一九九三年六月一日衛生部第一副部長孫隆椿一行視察莒口衛生院並題詞
一九九五年國家基礎教育司司長王文湛視察莒口中學
一九九二年九月文化部代部長周巍峙在縣委書記張阿言的陪同下,視察莒口文化站、莒口中學並提詞(右二周巍峙)
一九九二年時任文化部代部長題詞
莒口中學門景
中央美術研究所所長畢克官視察莒口時為開通程控電話題詞
寬敞繁華的莒濱路
莒口河濱公園
莒口兩溪交匯處
莒口大橋
家祠門牆
東山渾頭林古民居小巷
道光年間“文魁”牌匾
始建於唐代的莒口聖跡寺全景
傳統龍燈
市場一角
晨練
莒口文化中心站圖書閱覽室
莒口中心國小一側
茶(土布)村國小教學樓
莒口中心幼稚園門景
附圖 荷花
關棚養鴨
茶(土布)西門崗茶園
江墩養鰻場一角
古鐵樹盛花
荼(土布)村舊墟華光廟前鐵樹
華家山紅豆杉王
莒口派出所內古羅漢松
羅漢松地徑照
茶(土布)村雙井奶娘廟旁千年古樟
金山村東坑村頭古銀杏
長埂村小源大杉樹
茶(土布)村蓋口村前姐妹楠
華家山竹景
莒口村頭浮橋
樟(土布)水庫鐵姑娘留念
樟(土布)水庫千米隧洞
茶(土布)龍津橋
中(土布)電站機房
電站開關站機房
樟(土布)水庫溢洪道
樟(土布)水庫大壩
中(土布)電站
劉進功總經理與福州市副市長梁建勇等有關部門領導在一起
威海濱田票據印刷機(WH30系列)
LPY500輪轉配頁機
威海濱田票據印刷機(WH47系列)
YPS470商用票證印刷機
奶牛場一角
廿八牧場自動吸奶機
廿八牧場門景
萬國公司生產車間自控機房
萬國公司生產的各型號蓄電池
萬國公司生產車間一角
萬國公司全景
竹膠地板、菜板
車木產品
小規格材生產的工藝品
竹串
畜牧場一角
清旺畜牧場門景
雲谷山摩崖石刻
附圖 小溪
西山摩崖石刻
海內外蔡氏後裔尋根祭祖
蔡元定之墓
蔡元定陵園
朱熹母祝氏夫人之墓
朱熹長子朱塾之墓
朱塾陵園
高轎仔
站桶
扁籃、麥桿扇
鏡箱
酒壺
錫壺
古擔 厘桶
梁桶
燭桶
額仔
布鞋
交椅
藤栲栳
古梳妝檯
飯甑、飯甑蓋、湯盆
秤
草鞋凳
風箱
木輪車
錫罐
糕仔印
三角燈 馬燈 煤油燈
燈搭
磨
炮仔光
竹火籠 鐵火籠
斗、桶、升
燭台
獨輪車
藤箱
葫瓢碓
獅簍
篾簍仔
各式篾栲栳
碾槽
米篩、落篩、糠篩
焦嵐樟土布熊府門口台階
古石花架
焦嵐樟土布熊府遺址的石獅、石鼓
做工考究的封火牆
鳳頭茶行遺址
古“虎頭牌”
“雲莊書院”門斗浮雕
古楹聯
原劉烯故居“雲莊書院”
焦嵐樟(土布)熊府祖先遺留古井
莒口余榮貴研製的木牛流馬已獲得專利權
宋代牡丹花盤,八十年代在華家山中窯出土
逾千年的茶(土布)古雙井
編纂人員
目錄
大事記
第一篇 自然地理
第一章 地質
一、晚太古代——早元古代演變時期
二、晚元古代——早古生代演變時期
三、晚三疊世——白堊紀演變時期
四、新生代演變時期
第一節 地層
第二節 構造
第三節 岩漿岩
第四節 區域變質作用
第五節 礦藏
第二章 地貌
第一節 地貌類型
第二節 地貌分區
第三節 山脈山峰
第四節 植被特點
第三章 氣候 水文
第一節 四季特徵
第二節 日照氣溫
第三節 濕度 蒸發
第四節 自然災害
第五節 溪河
第六節 氣候、水文
第四章 資源
第一節 土壤特點
第二節 植物資源
第二篇 行政區劃
第一章 行政隸屬
第一節 清代以前政區
第二節 民國時期政區
第三節 建國以後政區
第二章 政區境域
第一節 境域位置
第二節 地名變更
第三篇 人口與計生
第一章 人口源流與發展
第一節 人口源流
第二節 人口變動
第三節 人口分布
第二章 人口構成
第一節 姓氏構成
第二節 性別構成
第三節 民族構成
第四節 年齡構成
第五節 文化構成
第三章 婚姻 家庭
第一節 婚姻狀況
第二節 家庭規模
第四章 計畫生育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業務管理
第三節 節育工作
第四節 婚育政策
第五節 工作成就
第四篇 農業
第一章 生產條件
第一節 耕地
第二節 勞動力
第三節 農機具
第四節 農田基本建設
第二章 農業所有制
第一節 封建所有制
第二節 土地改革(個體所有制)
第三節 集體所有制
第四節 農業生產責任制
第三章 種植業
第一節 糧食作物
第二節 經濟作物
第三節 茶葉
第四章 畜牧水產
第一節 禽畜飼養
第二節 水產業
第五章 農技農藝
第一節 耕作制度
第二節 良種推廣
第三節 栽培技術
第六章 經濟結構與管理機構
第一節 農業經濟結構與收益分配
第二節 管理機構
第五篇 村鎮建設
第一章 鎮村駐地建設
第一節 街巷建設
第二節 住宅建設
第三節 公房
第二章 建築業
第一節 建築隊伍
第二節 施工設備
第三節 建築技術
第四節 建築材料
第六篇 林業
第一章 森林資源
第一節 林地土壤
第二節 植被
第三節 林木資源
第四節 竹類資源
第五節 樹種資源
第六節 藥材資源
第七節 動物資源
第二章 山林權屬
第一節 私有山林
第二節 山林權改革
第三節 林木入社
第四節 林業“三定”
第三章 林權糾紛
第四章 造林育林
第一節 種苗
第二節 造林
第三節 育林
第五章 森林保護
第一節 森林防火
第二節 森林病蟲害及其防治
第三節 林政管理
第六章 森林利用
第一節 木材生產
第二節 森林採伐
第三節 檢尺計量
第四節 集材
第五節 木材運輸
第六節 竹木產銷
第七節 竹木加工
第八節 林產化工
第七章 林業企事業單位
第七篇 工商 財政 稅收
第一章 工商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市場管理
第三節 工商登記管理
第四節 經濟契約管理
第二章 財政管理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管理體制
第三節 預算內收支
第四節 預算外收支
第五節 財務管理
第三章 稅收管征
第一節 農業稅
第二節 工商各稅
第三節 地方各稅
第四節 特定各稅
第五節 機構
第八篇 糧食 供銷 貿易
第一章 糧油購銷
第一節 糧食購銷
第二節 食油購銷
第三節 糧油加工
第四節 飼料供銷
第五節 複製品加工
第六節 倉儲
第七節 機構網點
第二章 商品購銷
第一節 商業所有制
第二節 商品購銷制度
第三節 農業生產資料購銷
第四節 農副土特產品購銷
第五節 食品、副食品購銷
第六節 日用工業品購銷
第七節 文具用品圖書
第八節 廢舊物資收購
第九節 飲食服務業
第十節 歷年商品銷售總額
第十一節 集市貿易
第十二節 機構網點
第九篇 鄉鎮企業
第一章 經營體制
第一節 個體、私營企業
第二節 鎮辦企業
第三節 村辦企業
第四節 個體企業
第二章 企業行業
第一節 傳統手工業
第二節 木竹加工業
第三節 電力
第四節 食品加工業
第五節 化工建築業
第六節 機械製造業
第七節 其他企業
第八節 企業門類
第三章 企業管理
第一節 企業管理體制
第二節 企業經濟效益
第三節 企業成份結構
第四節 資金管理
第五節 生產管理
第六節 財務管理
第七節 管理機構
第十篇 土地管理與環境保護
第一章 土地管理
第一節 資源調查
第二節 地籍管理
第三節 土地開發
第四節 土地監察
第二章 水土保持
第一節 水土流失
第二節 水土保持
第三章 環境保護
第一節 污染源調查
第二節 環境管理
第三節 污染治理
第四節 動植物保護
第五節 管理
第十一篇 金融 信用 保險
第一章 機構
第一節 民間借貸
第二節 銀行營業所
第三節 信用合作社
第四節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莒口代理處
第五節 農業合作基金會
第二章 貨幣 存款 貸款
第一節 貨幣
第二節 單位存款
第三節 民眾儲蓄
第四節 農業 工商貸款
第三章 保險業
第一節 投保
第二節 理賠
第四章 債券
第一節 公債
第二節 國庫券
第十二篇 交通 運輸 郵電
第一章 交通線路
第一節 古道
第二節 水路
第三節 公路
第二章 道路設施
第一節 古道設施
第二節 水路設施
第三節 公路設施
第三章 運輸
第一節 運輸工具
第二節 運輸量
第四章 交通管理站
第一節 交管站
第二節 公路養護
第五章 郵電
第一節 郵電機構
第二節 郵政
第三節 電信
第十三篇 政黨 社團
第一章 中共莒口地方組織
第一節 組織機構
第二節 歷屆黨代會
第三節 黨的建設
第四節 宣傳工作
第五節 統戰工作
第六節 信訪工作
第二章 中國國民黨、中國民主社會黨莒口地方組織
第一節 中國國民黨
第二節 中國民主社會黨
第三章 解放後社會團體
第一節 共青團組織
第二節 歷屆團代會
第三節 團員活動
第四節 婦聯會組織
第五節 歷屆婦代會
第六節 婦聯工作
第七節 工會
第十四篇 政權機構
第一章 人民政府機構
第一節 蘇維埃政府
第二節 民國時期鄉公所
第三節 建國後區、社、鄉鎮人民政府
第二章 政治綜述
第一節 民國時期政事
第二節 解放後政事
第三章 歷屆人民代表大會
第四章 人大主席團
第一節 主席團及常務主席
第二節 人民代表參政議政活動
第三節 議案及其辦理
第四節 人大換屆選舉及人大代表結構
第五章 政協聯絡組
第十五篇 軍事
第一章 軍事機構
第一節 基層軍事機構
第二節 武器裝備
第三節 駐軍
第二章 兵役制度
第一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的兵役制度
第二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兵役制度
第三章 民兵
第一節 民兵建設
第二節 民兵軍事訓練
第三節 民兵政治教育
第四章 預備役部隊
第一節 預備役部隊建設
第二節 預備役部隊的軍事訓練
第三節 預備役部隊的政治教育
第五章 重大兵事記要
一、葉宗留起義軍駐紮東峰驛
二、太平軍攻打莒口
三、陳良明土匪血洗莒口
四、抗日戰爭時期在莒口的第十三補訓處
五、莒口地方革命史
第十六篇 公安 司法
第一章 公安
第一節 機構人員
第二節 打擊反革命運動
第二節 打擊反革命運動
第三節 刑事案件偵破
第四節 重大刑事案件
第五節 社會治安
第六節 戶籍管理
第二章 司法
第一節 機構人員
第二節 民事調解
第三節 法制宣傳
第四節 法律服務
第十七篇 民政
第一章 機構
第二章 優撫
第一節 定烈褒揚
第二節 國家撫恤
第三節 民眾優待
第四節 擁軍優屬
第三章 社會救濟
第一節 災害救濟
第二節 時荒救濟
第三節 冬令救濟
第四節 火災救濟
第五節 困難救濟
第四章 社會福利
第一節 五保戶照顧
第二節 敬老院
第三節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第四節 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
第五節 五老補助
第六節 孤兒棄嬰收養
第七節 殘疾人安置
第五章 扶持
第一節 老區建設
第二節 扶持貧困戶
第六章 安置
第一節 復退軍人安置
第二節 移民安置
第三節 知青安置
第四節 離退休幹部安置
第七章 婚姻
第一節 婚姻制度
第二節 婚姻登記
第十八篇 文化 廣電
第一章 文化活動
第一節 民間故事
第二節 文學創作
第三節 文化娛樂
第四節 圖書借閱
第二章 廣播 電影 電視
第一節 廣播
第二節 電影放映
第三節 電視事業
第四節 錄像
第三章 文物 名勝
第一節 文物
第二節 名勝
第四章 管理機構
第一節 文化站
第二節 廣播電視工作站
第十九篇 教育
第一章 舊式教育
第一節 書院精舍
第二節 社學
第三節 私塾
第二章 幼兒教育
第一節 幼稚園的創辦與發展
第二節 學制與課程
第三章 初等教育
第一節 學堂
第二節 初級學校
第三節 學制課程招生
第四節 教育教學工作
第五節 考查 考試
第四章 中等教育
第一節 普通中學
第二節 職業中學
第五章 成人教育
第六章 教師
第一節 教師隊伍
第二節 教師待遇
第三節 福利待遇
第四節 校舍設備
第五節 教學設備
第六節 勤工儉學
第七章 教育管理
第一節 行政管理
第二節 經費管理
第二十篇 科普
第一章 科技機構
第一節 科技委員會
第二節 科普團體
第三節 農技各站
第四節 科技隊伍
第二章 科普宣傳與科技培訓
第三章 農技試驗與推廣
第二十一篇 衛生 醫藥
第一章 中醫中藥
第一節 中醫學人物
第二節 中藥
第三節 地產藥材
第二章 醫療體制
第一節 公費醫療
第二節 農民醫療
第三章 農村醫療事業
第一節 醫療設施
第二節 西醫機構
第三節 醫務人員培訓
第四章 疾病防治
第一節 傳染病的防治
第二節 寄生蟲病的防治
第三節 地方病的防治
第五章 衛生保健
第一節 愛國衛生運動
第二節 飲食衛生
第三節 婦幼保健
第二十二篇 體育
第一章 鄉鎮體育
第一節 民間傳統體育
第二節 體育活動
第二章 學校體育
第一節 幼稚園體育
第二節 國小體育
第三節 中學體育
第四節 體育賽事
第三章 機構 設施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體育設施
第三節 經費
第二十三篇 水利 水電
第一章 水資源
第一節 溪河
第二節 地表水
第三節 地下水
第二章 水利建設
第一節 引水工程
第二節 蓄水工程
第三節 提水工程
第四節 電灌站
第五節 水費收繳
第三章 水電
第一節 水電站
第二節 輸電及路線
第三節 供電
第四章 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水利工程管理
第三節 職工培訓
第二十四篇 風俗 宗教
第一章 風俗
第一節 年節風俗
第二節 婚喪喜慶習俗
第三節 其它舊習俗
第四節 民間禁忌
第五節 稱謂習俗
第六節 社會新風尚
第二章 宗教
第一節 佛教
第二節 道教
第三節 基督教
第四節 天主教
第五節 宗教管理
第二十五篇 人民生活
第一章 生活水平
第一節 收入水平
第二節 勞動
第三節 衣飾
第四節 飲食
第五節 住房
第六節 行乘
第七節 時空拾零
第二章 購買力
第一節 物價
第二節 商品消費
第二十六篇 人物
第一節 人物傳記
熊秘
翁郜
熊袞
倪彥松
王鄂
熊知至
熊俊民
熊敦常
熊天啟
熊迪
武狀元熊安上
蔡發
熊裔
劉勉之
熊蕃
劉懋
朱熹在莒口
熊克
蔡元定
熊可量
劉爚
劉炳
熊以寧
黃乾
蔡淵
蔡沆
劉炯
蔡沉
葉味道
熊節
劉填
劉垕
蔡格
熊剛大
蔡模
翁泳
熊慶胄
葉采
蔡抗
蔡權
黃周
劉欽
熊新民
劉應李
熊禾
黃銘
羅寅
丁顯
熊宗立
熊熙
熊大木
熊明遇
釋文賢
林逸
江靖
劉齊元
劉銓
劉童
王妃
淨悟
賴繼齡
張其顯
葉正鑒
林濟川
黃權
節烈、節孝人物
第二節 人物略傳
張良友
謝泉興
江宜隆
李乃壽
王一初
朱少雄
裴仁貴
吳泰的
周進財
張祥義
羅新模
張日起
吳求德
邱運財
王國治
魏素玉
羅慕賢
黃永明
李良茂
周小華
蔡牛子
第三節 人物表
第四節 大、中專以上畢業生名錄
第五節 莒口鎮仕內仕外人員名錄
第六節 英模人物、五老人員、革命烈士名錄
附錄
一、古代詩文選
二、宗譜
三、諺語
四、方言詞語
五、地名小考
翁氏宗譜
黃氏宗譜
後記
勘誤表
著作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