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發信息
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福建省“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專項規劃的通知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省人民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福建省“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專項規劃》已經省政府研究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1年8月16日
(此件主動公開)
規劃全文
前 言
應急管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及時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重要職責,擔負保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使命。為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應急管理重要論述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福建省省級機構改革實施方案》《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法律法規和相關檔案,特編制《福建省“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專項規劃》(以下簡稱《專項規劃》)。《專項規劃》明確了“十四五”期間福建省應急管理工作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重點工程和保障措施,是指導今後五年福建省應急管理工作的綱領性檔案,是福建省推進應急管理體系與能力現代化的總體藍圖,是全面推進應急管理各項工作的基本依據。
本規劃基期為 2020 年,規劃期為 2021—2025 年。
第一章 現狀與形勢
一、“十三五”期間建設成效
“十三五”期間,福建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救援等應急管理工作重要論述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秉承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時的重要理念、重大實踐,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採取一系列有效舉措加強和改進應急管理工作,各項目標任務有序推進,各類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相關指標基本完成,在保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為“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應急管理體系不斷健全
1.應急管理機構改革全面完成。省、市、縣三級全部成立應急管理部門,防汛抗旱、森林防滅火等職能完成劃轉,機構運轉總體有序,有效促進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救援等應急管理工作貫通。
2.制度建設不斷健全。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協同、軍地聯動、全民參與”的防災減災救災機制。應急管理法規制度不斷完善,制定實施《福建省安全生產條例》《福建省安全生產“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規定》《關於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關於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福建省救災物資儲備管理辦法》《福建省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監管廳際聯席會議制度》等法規與政策,持續深化安全生產行政審批改革,全面梳理應急管理權責清單,實現 12 項行政審批均“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為全省應急管理各項工作有效推進提供了堅強保障。
(二)應急救援效能進一步提升
1.應急救援協調指揮能力顯著提高。調整充實了省減災委員會、安全生產委員會、抗震救災指揮部暨防震減災聯席會議、防汛抗旱指揮部、森林防滅火指揮部等組成部門和人員,進一步完善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的應急管理機制。
2.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省消防救援總隊和森林消防總隊順利完成掛牌轉制,成為應急救援主力軍、國家隊。一批鄉鎮專職消防隊完成達標建設,森林防火應急保障能力穩固提高,新建和升級改造 105 支地方森林消防隊伍,設立 4 支政府專職石化特勤大隊,新設立平潭海上搜救中心和霞浦、秀嶼、惠安分中心,泉州泉港、泉惠等石化園區和龍巖、三明金屬非金屬礦山集中區的應急救援基地與隊伍建設初具規模。建成一批救援訓練基地,海上搜救、道路交通、捷運施工、特種設備、電力、森林滅火等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及社會民間應急救援力量不斷壯大,在應急救援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3.應急預案修編和演練有序推進。建立省、市、縣三級應急預案備案機制,編制和修訂了一批應急預案,全省共舉辦應急演練 2.3 萬次,參演人員達 1318 萬人次。
(三)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可控
1.各級各部門職責分工進一步明確。安全生產責任制全面建立,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協調製度、應急救援物資儲備制度、應急值班值守工作機制不斷完善。
2.重點領域安全生產專項整治持續推進。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工作機制逐步建立。從源頭管控、分級分類管控、信息化平台管控三個方面做實做細重大風險管控,有效遏制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
3.國家下達的安全生產指標基本完成。全省各類安全生產事故和死亡人數等主要指標連續大幅下降,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降幅 65.1%,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降幅 80%,煤礦百萬噸死亡率降幅 100%,營運車輛萬車死亡率降幅 61.9%。高危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生產安全事故風險評估率和各級政府安全生產應急管理人員、專業救援人員培訓覆蓋率均達到國家標準。
(四)綜合防災減災能力明顯增強
1.綜合防災減災規劃實施情況總體良好。防洪防潮保障、水資源安全保障、山洪與地質災害防治、海洋漁業防災、林業防災、氣象預警防災、防震減災和應急指揮救援等發展目標已基本實現,自然災害綜合防範能力進一步提升。
2.基層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進一步提升。全省 10227 家列管單位、2390 個街道、173 個社區全部建成微型消防站,評選出 646個省級消防安全示範社區,新建 295 處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成1.9 萬處自然災害避災點,增創 218 個“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實施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 200 處,搬遷受地質災害威脅民眾2 萬戶,基層防災減災能力有效提升。
3.防災減災救災市場機製成效初顯。社會保險機制在應急救災中的作用進一步提升,農村住房保險、自然災害公眾責任險和自然災害巨災保險初顯成效;拓展了 15 項特色農產品農業氣象指數保險,建立了 20 項氣象巨災指數保險。
(五)應急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
1.強化應急管理信息化規劃引領。編制《福建省應急管理信息化發展規劃(2019—2022 年)》並獲應急管理部批覆,與國家《應急管理信息化發展戰略規劃框架(2018—2022 年)》有效銜接;審核批覆各地市規劃實施方案,確保國家、省、市三級在規劃思路、技術路線、標準規範等方面高度統一,形成全省“一盤棋”的工作格局。
2.初步建立應急管理數據支撐體系。建成應急管理數據治理系統(一期),整合原有安全生產救援平台、重大危險源監控平台等系統數據,通過省級政務數據匯聚共享平台等方式匯聚氣象、水利等相關行業應急基礎數據 4.12 億條,初步形成數字應急支撐體系。
3.構建“一縱四橫”集約化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對接使用單位達 816 家;通過廣播電視、兩微一端新媒體、手機 APP、預警信息發布終端、社會主流媒體等多種發布手段,搭建了預警信息全媒體發布網路,形成部門聯合、上下銜接、管理規範的預警信息發布體系,初步建成全省預警信息發布“一張網”。
4.初步形成覆蓋全省的應急管理通信網路體系。依託福建省電子政務外網建立省級橫向網,省、市、縣三級縱向網,市、縣兩級橫向網,鄉鎮和行政村(社區)網際網路 VPN 接入系統。建成應急指揮信息網省級骨幹節點,並基於原安全生產專網實現部、省、市、縣四級貫通。
5.建設多領域的應急管理業務系統平台。省應急廳建成省、市、縣三級電子政務縱向協同套用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升級改造全省視頻會議系統,建成福建省綜合套用平台(一期),基本形成監督管理、監測預警、指揮救援、決策支持和政務管理五大業務域支撐體系。省防汛辦建成福建省防汛指揮決策支持系統,省自然資源廳建成福建省地質災害綜合管理信息系統,省住建廳建成福建省工程項目視頻管控系統,省交通運輸廳建成交通視頻監控系統和公路水路安全暢通與應急處置系統,省水利廳建成福建水情會商系統、全國水情預警發布平台,省海洋與漁業局建成福建省海洋觀測預報防災綜合業務管理平台與應急指揮決策支持系統、福建省漁船動態監控管理系統、福建省漁港視頻監控系統,省林業局建成福建省森林防火網路化信息系統,省消防救援總隊初步建成實戰指揮系統,省地震局建成福建省地震預警平台,省應急通信運營有限公司建成應急指揮綜合平台。
二、“十四五”時期面臨的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福建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的重大戰略機遇期。黨中央明確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福建“多區疊加”的政策優勢持續顯現,進一步凸顯福建在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的戰略地位與歷史使命。福建處於工業化提升期、數位化融合期、城市化轉型期、市場化深化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質期,內生動力強,發展潛力大。同時,福建自然災害多發頻發,中小微企業數量龐大,一些地區(部門)安全監管責任、一些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救災壓力較大;應急管理體制機制還不夠完善,“統”與“分”、“防”與“救”的職責分工仍不夠清晰,部門配合、條塊結合、區域聯合、軍地融合等機制還不夠順暢,全省應急管理體系基礎弱、底子薄問題比較突出,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高效應對重大突發事件仍然面臨諸多挑戰。
(一)安全生產形勢嚴峻複雜
1.部分企業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安全生產標準化創建水平總體不高,隱患排查治理不徹底,從業人員安全生產技能與安全意識薄弱,非法違法生產經營與建設行為依然存在。
2.區域性安全風險依然較高,全省城鎮化建設不斷推進,化工園區、高速鐵路、道路交通、城市軌道、超高層建築、油氣輸送管道、人員密集場所等領域的安全風險隱患仍然較大。
3.安全生產環境愈加複雜,新技術、新裝備、新產業、新業態的快速發展,安全事故成因複雜化,安全生產風險的分散性、隱蔽性、流動性和耦合性明顯。
4.基層應急管理綜合執法力量較為薄弱,監管隊伍不穩定、執法能力不足、執法裝備落後,與點多面廣量大、專業性強的綜合執法工作要求不相適應。
(二)防災減災救災需求日益迫切
1.極端災害天氣和地質活動頻繁,設備設施毀壞、財產損失、人員傷亡隱患大。防災減災救災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防災減災救災相關技術標準及應急物資儲備指導性目錄與標準亟需加快制定。
2.災害應對和巨災分散機制不夠完善,自然災害防禦能力不足,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自然災害避災點和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農業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等工程防禦能力仍存在短板;巨災保險制度尚未全面建立,保險等市場機制在風險防範、損失補償、恢復重建方面的積極作用有待提升。
3.防災減災救災的信息化、智慧型化亟待加強,自然災害災情統計、鄉鎮(街道)自然災害信息網路上報系統有待健全,災害損失評估會商、防災減災部門業務協同和互聯互通仍需加強;大數據、雲計算、地理信息、人工智慧、物聯網、先進指揮通信、輕型智慧型工程機械等新技術新方法新設備在防災減災救災領域尚待進一步發揮其優勢。
4.多方參與的社會化防災減災救災新格局有待加快推進;稅收優惠、人身保險、政府購買服務等支持措施需要進一步落實;社會組織、志願者等社會力量參與應急服務的信息導向與協調服務平台仍需加快搭建。
(更多內容請點擊參考連結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