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世間中山水幽奇以武夷山為第一,武夷之魂在九曲溪。這條發源於武夷山脈主峰--黃崗山西南麓的溪流,澄沏清瑩,經星村鎮由西向東穿
過武夷山景區,盈盈一水,折為九曲,因此得名。九曲溪面積為8.5平方公里,全長約9.5公里。山挾水轉,水繞山行,每一曲都有不同景致的山水畫意。遊人乘坐寬約2米,長約9米,從遠古小舟脫胎而來的竹筏,衝波擊浪而下,不僅能領略到有驚無險的情趣,而且四面無遮無攔,抬頭可見山景,俯首能賞水色,側耳可聽溪聲,伸手能角清流。古人
游九曲溪,是從武夷宮按由一曲逆流而上的。自崇(安)桐(木)公路開通後,遊人則是從九曲到一曲順流而下,這樣隨波逐流,飄然前行,更加輕快、迅疾。
觀光
竹筏現飄然前行在九曲溪平川一帶。右側有座山與雲齊,叫
齊雲峰,因形似火焰,故又俗稱火焰山。民間傳說,古時候火焰山的烈焰常使山下這個村莊著火,鄉民們一次次遭災毀屋,一次次又被迫再建新屋,於是這個村莊便有“新村”的稱號。後上天為拯救生靈,便派武夷十三仙人下凡施法術在山前鑿開一條江墩溪,從此村莊安寧,日漸繁榮,萬家燈火猶如天上點點繁星。從此村莊改名為“星村”。
左側有座山峰叫
白雲岩,又名靈峰。白雲岩重岩聳疊,巍然雲際,每當拂曉,常有白雲在岩的半腰飄悠,忽聚忽散,分合不定,故名白雲岩。白雲岩上現遺有幾堵殘垣頹壁,是白雲庵的舊址。在庵的後壁上,有一岩洞,稱白雲洞。我國演述周武王伐商的古代小說《
封神演義》中提到的道人
喬坤,就曾在此修養,自稱是武夷山白雲洞“散人”。後因協助
姜子牙破陣有功,受封為“夜遊神”。岩的北面有一個軒敞的岩洞,人稱“極樂國”。其進洞路徑之險,可謂武夷第一。這裡上下都是絕壁,壁間只有一線橫坳,是進洞的唯一途徑。人們一定要伏身蛇行,手腳並用,才能爬過岩縫進入洞中。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我國古代著名旅行家
徐霞客首次入閩
武夷山時,就曾半歷其境,並在《武夷山日記》里生動地記述了這個驚險的歷程:“余從壁坳行,已而坳漸低,壁危,則就而傴僂;愈低愈狹,則膝行蛇伏。至坳轉處,上下僅懸七寸,闊上尺五,坳外壁深萬仞。余匍匐以進,胸背相摩,得度其險。岩果軒敞層疊,有斧鑿於中,欲開道而未就也。”站在白雲岩巔,南望九曲溪上游,平疇沃野,豁然開朗,別有一番天地。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九曲將窮眼豁然,桑麻雨露見平川”的詩句,描寫的就是這一帶的景色。
竹筏駛上淺灘,右邊有座山峰名仙岩,岩上有塊巨石像一把芭蕉扇。緊鄰仙岩的這三座山峰,中間像個球,兩邊山峰猶如兩頭雄獅,俗稱“雙獅戲球”。溪右邊的岩石嘴尖腿細,背上布滿藤蘿、花叢、俗稱“
孔雀開屏石”。
過仙岩腳下的白沙潭,竹筏始進入九曲。白雲岩左邊有座形似鼓的山峰,稱鼓子峰。峰前有座山岩因形似烏紗帽岩。竹筏前行,回顧紗帽岩又形似筆架,繼而又見三石分立,象“品”字,故又稱品石岩。品石岩左邊是環佩岩,岩上有一巨石像不像頭小貓,正伸出頭撲食麵前那塊“豬肝”。淺灘將盡,左岸邊有塊巨石,像水牛把頭栽進水中,僅露出一角一眼,俗稱“牛牯石”,石下深潭稱牛牯潭。過牛牯潭,岸右邊有兩塊相迭在一起的巨石像磨墩,因而俗稱磨墩岩。南宋宰相李綱游九曲溪時,稱其為大小廩石。磨墩岩對岸有塊巨石像人面,眼睛鼻子都清晰可見,左邊眼睛睜著,右邊眼睛閉著,俗稱人面石。人面石右邊有兩塊巨石一前一後,前面一石頂上光禿像
和尚,後面一石像
尼姑帽,當地百姓戲稱為“
和尚背尼姑”。相傳武夷山有個好心的和尚,見尼姑要過溪到磨墩岩磨豆漿給“童子”吃有困難,就主動提出背尼姑過溪。雖說有違佛教戒律,但助人為樂的精神還是深深地感動了位於一旁的人面石。見此情景,說又不是,不說又不是,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事。筏過淺灘,拐個彎便進入八曲。
八曲,夾溪兩岸,奇峰環拱,怪石嶙峋,狀如動物,素有“水上動物園”之稱。溪左有臥獅笑猴、上下水龜石、貓兒石、魚磕石、海蚧石;溪右有象鼻岩、駱駝峰等,維妙維肖,栩栩如生。尤其
上下水龜石,還流傳著一段動人的故事:傳說南宋淳熙10年(1184年),朱熹辭官回到武夷山,住在清隱岩下的茶洞旁著書講學。一天黃昏,朱熹正對著滿天的晚霞吟詩作賦,忽聽門外傳來:“先生,先生。”的呼喚。朱熹出門一看,只見茶洞外正笑吟吟走來一位相貌端莊的姑娘,便問:“你是何人,家住哪裡,為何來到此地?”姑娘答道:“我姓胡,名叫麗娘,家住五曲河對面。因仰慕先生的才學,特來拜您為師。”朱熹見女子端莊識禮,又求學心切,就收留了她。從此,麗娘風雨無阻,每天晚上都來到朱熹的書房。她讀遍了四書五經,替朱熹眷寫了大量的詩文。麗娘的才學、多情,使朱熹感到了溫暖與歡樂。一天傍晚,朱熹在五曲平林渡口遇到擺渡的烏老頭兩口子。烏老頭對朱熹說:“看你氣色不好,定是中邪了。你可知道每晚至你書房的女子是誰嗎?她就是武夷山的狐狸精。想謀你的才學,奪你祖傳的玉碗!”“啊!”朱熹不禁大吃一驚,心裡直納悶:好端端一個正經女子,怎會是狐妖?“如果你不信,不妨待她睡著時,看看有沒有雙玉筷從她的鼻孔里伸出。”回家以後,朱熹心如亂麻,一連兩個夜晚不能入眠,麗娘溫存地相陪著。到了第三個夜晚,麗娘實在困極了,就伏在書桌上睡著了。四更天時,朱熹打個瞌睡醒來,頓時被眼前一片光亮驚呆了。果然,一雙碧綠透明的玉筷從麗娘的鼻孔伸了出來。他慌忙之中,碰落了玉筷,閃出了一隻狐狸的影子,一晃就不見了。麗娘醒來,頓覺天懸地轉,痛苦地說:“先生,我是武夷山修煉千年的狐狸精。因仰慕先生的才學,知道先生寂寞,才每晚渡河來陪伴。不料平林擺渡佬,那一對害人的烏龜精,想謀先生玉碗和麗娘的玉筷,曾跟我鬥法輸了,被貶在那兒擺渡。他們就惡語中傷,撥弄是非,迫使我倆分離。先生啊!如今麗娘玉筷離身,千年道行已破,我該到南螟靖里長眠去了。”說完,淚水漣漣,與朱熹難捨難分。忽然空中轟隆滾過一陣悶雷,在一陣旋風裡閃過一對黑影,麗娘忙指著窗外的黑影喊道:“先生,它們毀了麗娘,拆散我們之間的情誼呀!”朱熹氣得咬牙切齒,渾身打打顫,抄起朱筆就往窗外扔去,只見朱筆就像一隻燃燒的箭直向這一對黑影刺去。兩個擺渡佬立時現出烏龜原形,慌忙向五曲上游爬去,但爬到八曲上水獅旁,就再也爬不動了,變成了一對石龜。左岸邊還有座橫亘的巨岩,稱鼓樓岩,岩石像一童子在跪拜。岩後有紫芝峰。在峰的半腰有一座岩石像
觀世音菩薩,這一景叫“童子拜觀音”。前說,尼姑磨豆漿,就是給這位童子吃。位於紫芝峰後的並列兩峰像不像一對碩大的乳房,俗稱“雙乳峰”。
過湍急的芙蓉灘,是為七曲。溪右邊的有座山峰,四面峭壁,宛如聳立於水中的巍峨的石城,俗稱“城高岩”。其半腰有門可見,那是攀登城高岩的唯一石徑。岩上松竹
環簇,滿坡滴綠。在始建於明代的城高庵舊址。岩下的潭,名放生潭。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
端午節,山中道士曾奉旨在此設壇祈禱,放生魚潭內。從那時起九曲溪禁止捕魚,相沿成為習俗。
筏下獺控灘,便進入了六曲,諸曲唯此曲行程最短,然天游峰乃“武夷第一勝地”。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題詩讚道:“六曲蒼屏繞碧灣,茆茨終日掩柴關。客來倚棹岩花落,猿鳥不驚春意閒。”筏至六曲,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如刀切斧劈的岩壁,就是曬布岩。神話傳說是赤腳大仙晾曬帛綿的,曬布岩又高又闊,又平又險,寬約800米,高200米,似一張巨大的屏風,把武夷山景區隔為溪南山北。岩壁上有宋、元、明、清歷代名士留下的題刻二十餘處,其中朱熹的“逝者如斯”題刻,是迄今武夷山景區內所能辨認的400多處摩崖石刻中最早的一幅。由於此處題刻又多又雅,故而常常引來諸多凡夫俗子到此評頭論足,觀賞一番。他們高一聲,低一聲,
鬧鬧哄哄有時還加上過往竹筏工的山歌和號子,既給遊人助興,又給評論眾士添煩。時間久了,那些生長在九曲溪的筏工,都驚奇的發現,無論山歌還是號子,對歌還是呼喊,都能引發出陣陣空谷回聲,招至從近至遠此起彼伏的聲浪,真是唯妙唯肖。一些文人墨客便給這塊本不起眼的巨岩取了個“響聲岩”的雅名。響聲岩前有塊巨石叫目魚石,看其形,像個新鮮飽滿的目魚。
筏過老雅灘,是為五曲。諸曲唯五曲地勢寬曠。左側這座山峰是
隱屏峰,峰下有宋代大儒朱熹親手創建的武夷精舍。右側有座山峰是晚對峰,峰的石壁上鐫刻有出自清乾隆狀元馬易齋之手的“
道南理窟”四個足有三米見方的大字。據專家、學者的研究結果,道南理窟大意是:宋元豐四年(1081年),閩學鼻祖游酢和楊時一道前往河南穎昌(今
許昌)拜大理學家程顥為師。二人到程家時,恰遇老先生正閉目養神,兩人不敢驚擾,恭立門外。時值隆冬季節,大雪紛飛,待老先生醒來時,門外積雪已達盡余,故留下了“程門立雪”的佳話。二人誠心拜師求學的精神深深感動了老先生,老先生便竭盡全力教誨這二位學生。時至學成,程顥送至大路口,望著他們漸漸遠去的背影,高興地說:“吾道南矣”。游酢和楊時回閩後極力傳播程氏理學,相繼湧現出羅從彥、李侗、
朱熹等閩學先賢。尤其是朱熹,這位
理學集大成者,在武夷山親手創建武夷精舍聚眾講學達十年之久,培養出了大批理學人才,如
蔡元定、游九言、
黃乾、真德秀等。在此期間,他完成了集理學之大成的代表作——《
論語集注》和《
孟子集注》。南宋時期,武夷山五曲一帶書院林立,除武夷精舍外,相繼還有游九言的“水支寮”。蔡沈的“南山書堂”,蔡沅的“詠歸堂”,徐幾的“靜可書堂”,熊禾的“洪源書堂”等等。武夷山儼然成為祖國南方理學研究的中心,因而把武夷山稱為“道南理窟”是恰如其分的。
右邊有二座山峰,一座是丹爐岩,一座是仙跡岩。前者因頗像傳說中的太上老君的煉丹爐而得名;後者山岩上有兩個圓石窩,相傳是武夷仙人跪拜皇太姥留下的膝窩,故又名“仙膝岩”。溪邊的這兩個岩洞,一個叫米倉,一個叫鹽倉。再往前走,撲入眼帘的這座山峰是天柱峰,俗稱“酒罈峰”。傳說在一次瑤池的蟠桃會上,李鐵拐不屑於王母娘娘所賜的“仙酒”,卻端出一壇從武夷山山民家裡討來的家釀米酒,咕嘟咕嘟大喝起來。不料想,醇郁的酒香四處飄溢,眾仙們便紛紛丟棄“仙酒”,來搶喝鐵拐李的武夷米酒。鐵拐李眼看酒被指搶光了,一氣之下,便舉起拐杖向酒罈擊去,酒巴壇便不偏不倚地落在更衣台旁的九曲溪邊。請大家注意看,它的半腰有遭擊的杖痕。連著天柱峰這座山岩是更衣台。相傳武夷仙人魏王子騫是在此更衣登天柱峰成仙,故名。登上更衣台,五曲山水一覽列遺。
過五曲大橋,右折,便進入四曲。溪南這一片空曠的平地,就是元代皇家御茶園的遺址。武夷山產茶歷史悠久。據《
崇安縣誌》記載:唐貞元年間(785-805年)武夷山一帶已有蒸焙後研碎而塑成團狀的“
研膏”茶製造,這便是最早的武夷岩茶。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在詠茶詩中贊道:“武夷溪
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
寵嘉。”武夷岩茶的入貢,始於宋代。色、香、味俱全的武夷岩茶入貢,立即受到朝庭上下的喜愛。為極大地享用武夷岩茶。元大德六年(1302年)便下令創辦武夷御茶園。據《
武夷山志》記載,御茶園初創時,曾盛極一時。園內建築布局是前在仁鳳門,中有拜發殿、清神堂。四周有思敬亭、焙芳亭、
燕嘉亭、宜寂亭、浮光亭等。此外,還有碧天橋和通仙井。御茶園設場官2名負責管理,每年交貢茶360斤。泰定五年(1328年),崇安縣(現為武夷山市,下同)縣令張端本於園之左右各建一個茶場。至順三年(1332年),建寧總管暗都刺又在通仙井旁築一高台,高五尺,方一丈六尺,名為“喊山台”。台上有亭,名為“喊泉亭”。所據說每年“驚蟄”這天,崇安縣令都要在此舉行隆重的開山儀式。當縣令拈香跪拜,念罷祭文後,隸卒就鳴金擊鼓,同時高喊:“茶發芽了!茶發芽人!”舉行過儀式,爾後開山採茶。武夷岩茶的入貢,給武夷山茶農帶來深重的災難。茶園官吏為完成上交貢額,便對茶農進行敲榨勒索。茶農不堪其苦,被迫四處逃亡。到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這個有著250多年的歷史的御茶園便被子廢棄了,只留下一口水味清甜的通仙井。
與御茶園隔岸相對的這個渡口,就是平林渡。這是古時候上雲窩、天游峰的必經渡口。渡口石壁上鐫刻有“龐公吃茶處”和“應接不暇”這兩段有趣的題刻。龐公是明代福建建州太守,即現在的地區專員。一天這位閩北地區最高行政長官微服私訪到此,見僧人正忙著以茶待客,顧不上招呼他。他等了很久才品了茶,於是寫了“寵公吃茶處”放在桌上。事後僧人察覺怠慢了太守,趕忙將“龐公吃茶處”刻在石壁上,旁邊加上“應接不暇”表明歉意。太守沒有擺架子唬人整人,和尚不卑不亢,彼此心領神會了。渡口邊斜倚一石,石上裂開一罅,如同利劍所劈。相傳是武夷控鶴仙人試劍之處,故名“試劍石”。溪流穿過試劍石,可見石上有峭壁、穹崖、
裂罅、洞穴,幾竿翠竹低垂於水面,乘筏
洄洑其中,好似在九曲溪里漂流一樣,故人稱“
小九曲”。
過小九曲,經題詩岩,前面有座壁立萬仞的山峰為大藏峰。後面那座是鳴鶴峰,相傳曾有
白鶴翔集,仰天長唳而得名。大藏峰橫亘數百丈。山巔聳拔如檐,岩溜滴落水中,叮叮咚咚敲擊水面,大家是否感覺到有如悅耳動聽的琴聲。筏過其下,但覺“日午吹陰風,晝氣暗若夕”,不知大家有否這種感覺。請大家抬頭看,大藏峰半壁有兩個洞穴,一上一下,相去不甚遠。上為雞窠岩,洞內一團稻草,不知何時擱此,至今錄腐不朽;下為金雞洞。峰頂有超真亭、仙史館,今已廢圯。請大家坐穩,現在我們筏下的這個潭,名臥龍潭,深達30多米,是九曲溪內最深的水潭。關於這個深潭的來歷,有著一段令人驚心動魄的傳說。相傳在很早以前,這潭裡曾潛伏著一條惡龍,它時常帶領八條小龍張牙舞爪,追逐嬉戲,攪得天昏地暗,溪水泛濫。有一天,一位仙人途徑此地,見惡龍作怪,便拔出寶劍,將8條惡龍斬死在潭中,唯有一條小龍搖尾乞憐,苦苦求情,願意改邪歸正,仙人便留下它,命它在此護佑武夷山。從此,這潭便有了“臥龍潭”之稱。如果有緣,大家到武夷山觀光時說不定還可以看到小龍出遊的情景。西遊記中小白龍騰出水面的鏡頭就是在這裡拍攝的。與大藏峰相對的這座山岩叫仙釣台。請大家注意看,岩壁半腰相距不遠的兩個石隙里,插著三根不朽的木器廠桿,相傳是姜太公的釣竿。
從臥龍潭前行,過仙遊岩,便進入了三曲。仙釣台旁邊這座山峰是仙遊岩。緊挨著仙遊岩的是上升峰。三曲的有個灘叫雷磕灘,灘前有個山岩名車線岩。車線岩背後有座獨立的峰岩,叫升日峰。每天清晨峰頂映日,色彩艷麗,故名“升日”。竹筏前移,大家再回頭看這座山峰,像不像個猿人,故又稱“猿人石”。
溪右邊有座陡峭的山峰,是
小藏峰,又名仙船岩、船場岩。小藏峰的千尋絕壁隙間縱橫交錯地插了許多木板,木板上擱著形似小舟的棺材。半在隙內,半懸於空中,風雨不毀。當地人稱之為“虹橋板”和“架壑船棺”。經考古工作者考察,所謂“架壑船棺”是古代聚居在這一帶的閩越族葬俗的遺物。船棺外形分為兩類:一類為兩頭翹起如般形;一類方形其狀如盒,俗稱“函”。所謂“虹板橋”,也就是用來支架船棺或架設棧道的木板。經碳14測定,架壑船棺歷時已在3800多年。按史籍記載,閩越人通常聚居在溪谷間,習於水斗,善於用舟。因此反映到思想意識上,船被認為是最珍貴的的東西;用“
船”作葬具,是十分隆重的。而利用懸崖絕壁上岩穴來藏棺起先很可能是為避免遭到野獸的侵襲和外人的損害,久而相沿成習,形成一種葬制,以此表示對死者的崇敬。也許會問,三千多年前在生產力十分低下,生產工具又很落後的情況下,閩越人是怎樣把一具具船棺放安放在懸崖絕壁的岩洞中?是啊!這個問題有過許多解釋,但至今仍未解開,仍然是個迷。
筏下雷磕灘,是為三曲。前面這座形狀如柱,兀立挺拔數丈的山峰,就是玉女峰。玉女峰是武夷山景區最著名的景觀,是福建旅遊的標誌。著名作家劉白羽在《武夷頌》中寫道:“我曾仰望長江上的神女峰而惆悵,我曾凝眸石林中的阿詩瑪而慨嘆,但我以為武夷山東的玉女峰的確是美得驚人,它不但婀娜多姿,而且神情飄逸,當我們的竹筏已浮游而過,我還屢屢回顧,它使想到我在巴黎羅浮宮中默默觀賞維納斯那一時刻我心中所升起的親切、喜悅、完善的人和生命自由的莊嚴的嚮往。”“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臨水為誰容?”玉女峰與雄峙一曲的大王峰隔溪相望,好像一對戀人。左邊這座山峰稱“鐵板嶂”,橫亘兩峰之間,好像故意遮斷作梗。也許是寓情於景,這裡流傳著一段動人的民間故事。相傳很早以前,武夷山是一個洪水泛濫,
野獸出沒的地方。百姓輾轉溝壑,無以為生。一天,從遠方來了一個小伙子,目睹這一慘境,便帶領大夥劈山鑿石,疏通河道。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治服了水患。被疏通的河道就是今天的九曲溪,挖出來的砂石,便堆成了三十六峰、九十九岩。有一次,天上玉女出遊路經武夷山時,被武夷山的美景迷住了。於是她便偷偷下凡留在人間,並愛上了這個勤勞勇敢的小伙子。不幸此事被鐵板鬼知道,他就從中作梗,將此事密告發玉皇。
玉皇大怒,便下令捉拿玉女歸天,玉女不從,一定要與這小伙子結為夫妻。玉皇無奈,只好將他們點化成石,分隔在九曲溪兩岸。鐵板鬼為討好玉皇,也變成一塊大石,插在他們中間,日夜監視他們的行動,他們只好憑藉鏡台,彼此淚眼相望。
玉女峰下,是碧綠清沏的浴香潭,相傳是玉女沐浴的地方。潭中有一方正巨石,上有“印石”二字,相傳這是大王送給玉女的定情信物。玉女峰右側這座山岩稱“勒馬岩”。上有“鏡台”二字,五丈見方。字型工整俊秀,數里之外都望見,是武夷山景區中最大的摩崖石刻。
筏過鐵板嶂,是為一曲。鐵板嶂下,臨溪而立,高約數丈的這塊巨石稱“水光石”。每當晴天的傍晚,西斜的夕陽映在岩壁上,澄瀅碧綠的溪面就會映上它那明晰的倒影。石上題刻如林,其中尤以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大丈夫既南靖島夷,便當北平胡虜。黃冠布袍,再期游此”的題刻最為著名。水光石後的這座山峰就是向有“仙壑王”之稱的大王峰。右面這座怪石崢嶸,狀如雄獅的山峰稱“獅子峰”。“山光水共水色,載得一船歸”。
遊覽
在導遊的指引下,坐上古樸的竹筏順流而下,全方位地沉浸在碧水丹山之中,無噪音、無污染,無遮無攔,抬頭可見山景,俯首可觀水色,側耳能聽溪聲,伸手可觸清波,竹筏水中流,人在畫中游,加上筏工風趣的講解以及動人的傳說,令人無限愜意。白雲岩、雙乳峰、雙龜石、筆架山、巨無霸漢堡包、題詩岩、狐狸岩、懸棺以及潑墨山等各種自然山石不一而足。當這些在眼前一一掠過,你一定會嘆息自己不是攝影師,不是畫家,不是歌唱家,因為無論誰都想把這景這畫留在心靈深處。如此一峰過後又一峰,有驚無險中,兩岸美景走馬觀花盡收眼底。無登山之勞,有涉水之樂,抬頭山景源源而來,俯首水色飄拂而去,側耳溪水叮咚,凝神恍如魯賓遜飄流。轉眼間,竹筏已到三曲,懵懵懂懂中步上淺灘,“武夷船棺”,這詭異莫測高掛於懸崖絕壁已長達3000年的超級神秘,便赫然映入眼帘。
當年《西遊記》、《封神榜》都以這裡為背景拍攝,九曲溪就象一部九集電視連續劇,每一集都扣人心弦,每一集都可歌可泣;九曲溪就象一條九曲山水畫廊,每一曲都優美動人,每一曲都詩情畫意。
乘竹筏,漂江過河,與風浪嬉戲,是少男少女神往的水上娛樂,如今,已發展到了在長江飄流,與長江鬥智的境界。而這一切,都始於武夷竹筏。武夷竹筏,開一代娛樂之先河。竹筏飄流,如今在武夷山方興未艾,專門成立了竹筏總公司,備有大量竹筏供遊客使用,並在星村鎮、玉女峰下及武夷宮等處還修建了竹筏碼頭。
景區交通:武夷山機場到武夷山景區的路程在15公里左右;福建省的南平、邵武和江西省的上饒,每天都有客車往返。
旅遊食宿:武夷山莊、
世紀桃源酒店、
假日花園酒店、華城大酒店等。
當地美食:
嵐谷熏鵝、糍粑、火燒豆莢、
胡麻飯、粿仔、鼠曲粿、
飴仔、
苦櫧糕等。
當地特產:武夷山竹刻藝術、建蘭、桂花茶、香菇等。
周邊景區:龍川大峽谷、
桐木溪漂流、青龍瀑布、龍井山、曹墩民俗村、下梅民俗村、閩越王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