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漆箸製作工藝

福州漆箸製作工藝

福州漆箸製作工藝,福建省福州市傳統技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福州漆箸製作工藝是一種以漆器製作和裝飾技法於竹、木筷坯之上的實用工藝品,始於清代後期,主要分布於福州台江區和倉山區一帶,頗具地域特色。福州漆箸製作工藝技法精細,工序繁雜,對技藝要求較高。從毛坯到最後成品,需要經過選坯、拉漆、晾曬、印花等20多道工序。

2007年8月28日,“福州漆箸製作工藝”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4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州漆箸製作工藝
  • 批准時間:2007年8月28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福州市
  • 保護單位:福州市倉山天天筷廠
  • 項目編號:Ⅷ-46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福州漆箸製作工藝自2200多年前閩王無諸在福州建城始,逐漸形成這一區域特有的制箸手工技藝。
福州漆箸製作工藝
福州漆箸製作工藝
清乾隆年間,福州漆匠沈紹安在福州雙拋橋設店制售漆箸,發展到其第五代孫沈正鎬時,漆箸技藝趨於成熟。
清光緒年間,福州漆箸進入鼎盛時期,到清末民初,還有許多生產店家:蔣心記“楊春盛”、潘德興“何德號”、“永生號”等大小40多家,分布在中亭街、茶亭街。
新中國成立後,在福州有識之士、漆箸藝人蔣依妹(蔣心記)、潘意香(潘德興)、林其卿、孫世浩等人支持下,福州地區僅存的幾家小作坊合併成立“福州漆筷廠”,繼承和發展了福州漆箸製作技藝,研發出“台花”“晚霞”“赤寶砂”等制筷藝術精品。

工藝特徵

福州漆箸產品製作精美,種類繁多,有日用的漆箸以及觀賞性強的工藝藝術箸。其製作技藝精巧絕倫,運用脫胎漆的髹蝕技法,以錫箔紋飾刻縷、髹漆、打磨、點綴結合,採用印花、貼花、琢花、火化鉛、仿景、錄藍等裝飾,使福州箸圖案華麗鮮艷、晶瑩華貴。
福州漆箸製作工藝
福州漆箸製作工藝
福州漆箸製作技藝可分為三類:大工、細工、精工,形狀頭多以“圓”“方”兩種,尾部多為“圓”“尖”兩種。技法有:打底、上灰、修光、磨光(黑推光、色推光)、裝飾紋樣等。“印花”是漆箸的一大特色,運用了脫胎漆的髹蝕技法,給普通筷子印上紋樣裝飾,可以表現各種題材的人物造型和山水美景,賦予筷子生命力。印花完的筷子還需要再上漆,用透明生漆覆膜,保護裝飾紋樣。
福州漆箸在色彩方面突破了傳統的紅、黑、朱的局限,製作出五彩斑斕而色漆獨特的作品。其造型新穎多樣,美觀大方,有益健康。

工藝流程

據介紹,漆箸用上等毛竹或優質楠木、櫸木、紅木製坯,以國內特產的生漆打底、附面,並採用了福州脫胎漆器製作技藝。從毛坯到成品,漆箸需要經過20多道大小工序,如拉油、拋光、印花、點頭、烘乾等。
通常做一雙普通的漆箸要15天,如果工藝再複雜一些,得花1個月以上。經過高溫脫水的筷子毛胚要檢出彎曲、尺寸誤差的用料,再打底漆,以中國生漆調製出瓦灰,完整覆蓋毛坯筷的孔隙。底漆經晾乾後,直接覆上中國生漆,漆面晾乾後,用水磨法磨光表面。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漆箸的製作因為核心工藝還是依靠傳統手工技巧,無法百分百利用機械生產,導致人才流失、工匠大齡化等問題日益突出。再加上做漆箸很辛苦,一坐就是一整天,許多年輕人不願意長期做下去,漆箸工廠里大多數師傅都是中年人。在福州天天筷子廠老舊的生產車間裡,漆箸師傅越來越少,廠里的師傅們基本都是做了多年的老師傅,走一個就少一個,漆箸行業面臨後繼無人的困境。

傳承人物

張國天,福州市倉山區人,1956年12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福州漆箸製作工藝”第一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張國天早年拜潘意香、蔣依妹為師學習漆箸傳統手工製作工藝,成為福州漆箸製作工藝的第四代傳人。2001年始,張國天每年積極參加“華交會”“廣交會”、國家工藝品展、國家旅遊禮品展以及港澳台產品展等。張國天從事福州漆箸的製作和研究工作期間,尤為注重將中國文化注入漆箸製作中,先後研發出頗具傳統文化特色的中國工藝筷和古典筷。此外其還致力於後繼人才的培養,已培育出包括張希川在內的數名傳人。
福州漆箸製作工藝
張國天

保護措施

2020年4月30日,福建省文物局出具了“福建天天筷子文化博物館”設立備案確認書,福建天天筷子文化博物館納入省文物局備案的非國有博物館。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傳承人物張國天研發的福州漆箸《精品筷》曾經獲得福州市人民政府創新設計如意二等獎和福建省商務禮品協會、福州市工藝美術研究發展中心禮品大賽一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