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善鎮:北緯29°的紫色丘陵

福善鎮:北緯29°的紫色丘陵

《福善鎮:北緯29°的紫色丘陵》是高仁斌創作的散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善鎮:北緯29°的紫色丘陵
  • 作者:高仁斌
  • 作品類型:散文
文章原文,作家簡介,

文章原文

福善鎮:北緯29°的紫色丘陵
福善鎮:北緯29°的紫色丘陵
在四川盆地的版圖上,如果不是刻意地尋找,我們很難發現,在川南這片紫色丘陵中掩映著一個名叫福善的地方。這片方圓63平方公里的土地,從地理位置上看,她正好處於由淺丘向深丘緩慢過渡的區域,也正因為如此,整個福善鎮呈現出三面環山的結構。這些環抱的山巒雖然不算高,卻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屏障,千百年來,默默地給這片土地提供滋養。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正是有了這些海拔不超過500米的山體的日夜吸納,在整個福善範圍內形成了六條宛若絲絛的大小河流,她們是這片土地綿延生長的血脈,一邊滿足著傳統農耕灌溉的需要,一邊追逐著自己藏在心中的夢想。鎮溪河是這六條河流的頭領,在經過了蜿蜒地跋涉之後,鎮溪河把她們紛紛帶入了沱江,然後一路前行,在50公里外的瀘州匯入滾滾長江。
福善鎮:北緯29°的紫色丘陵
福善鎮:北緯29°的紫色丘陵
這是一方恬靜自然的土地,本應該屬於曉風殘月、田園牧歌般的詩意之所。但是當我們翻開福善塵封的歷史,我們會驚訝的發現,這個地處宜賓、南溪、富順三縣邊緣的小鎮,卻是歷代盜賊不息之地,猖獗的匪患,給小鎮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困擾。大抵邊陲之地,似乎都有著匪患的厄運。同治九年,清朝政府還專門在此設外委把總1員,守兵30人,負責聯絡民團協同緝捕盜賊。此後,敘州知府改場名“墳山咀”為“從善場”,希望從此之後,這裡的社會太平安定,民風淳樸和諧,人們從善如流。
福善鎮:北緯29°的紫色丘陵
福善鎮:北緯29°的紫色丘陵
經過多次的區劃調整,今天福善鎮其實已經成了三鄉合一的範圍。1955年,原新華鄉併入福善鄉;1995年撤鄉建鎮,觀樂鄉與福善鄉合併,形成了今天下轄1個社區居委會、13個農業村共4萬多人口的鎮域規模。處於富順縣城最西端的福善鎮,交通並不發達,境內的主幹道只有一條通往富順、連線宜賓的二級公路,直到本世紀初,才有渝昆高速穿境而過,但並無高速出口。同時,福善也正好位於富順縣城飲用水木橋溝水庫的下游,屬於重要的水源保護區域。因此,福善不僅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鎮,她還具有十分豐富的生態資源,是一塊尚待開發的旅遊處女地。
福善鎮:北緯29°的紫色丘陵
鳳凰壩
五條溝位於福善鎮與李橋鎮交接處,由五條蜿蜒曲折,山崖陡峭的幽深峽谷組成,方圓15平方公里內四季翠綠,漫山的山花野草,醇香迷人;清澈甘冽的溪水潺潺流淌;谷深水清,山高林密,薄霧淡煙常年縈繞。鳳凰壩以鳳凰寺而得名,寺廟離福善鎮從善場大約近2公里。寺周方圓幾公里十分平坦,對面有一座高山名叫金雞山,站在金雞山上,整個鳳凰壩一覽無餘,壩上農舍錯落,炊煙裊梟,儼然是一幅美麗的水墨畫。
福善鎮:北緯29°的紫色丘陵
福善鎮:北緯29°的紫色丘陵
和中國許多不為人知的小鎮一樣,在福善這樣的地方,人們的生活簡單而純淨,平凡而意味深長。在歲月積澱中,小鎮的歷史清晰而明了,如今福善的正街上,雕刻有“政教合一”的磚拱衙門依然完好地矗立在風雨中,仿佛追憶著遠去的歷史煙雲。題字者乃是當年的富順縣令劉仁庵。清代紅花場民居,銅礦開採遺址,以及眾多散落在民間的不可移動文物,都在訴說著這座偏遠小鎮曾經的繁華。
福善鎮:北緯29°的紫色丘陵
老鷹洞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同樣,福善獨特的地理環境也造就了一種語言的特殊體系。在繞環福善的三面岩區村落,富順的“客家話”以“方言島”的形式散布於這裡,當地村民多是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又閩南遷進入富順定居的居民後裔。由於當地地形地貌十分複雜,加之交通十分不便,村民很少與外界接觸和交流,以至於這裡的風貌一直不為外人所知,當地村民使用的方言也一直沒有融入四川話的川南入聲獨立片和川南入歸去聲片,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語言“孤島”,當地人把她稱為“岩上土話”。比如壩下人們說“吃飯”,其發音與國語非常近似,而岩上的發音卻成了qia-wan(去聲),又比如“你”和“你們”,崖上土話的發音就成了一個“en”和“lin”。在路上遇到熟人,我們一般會問一句“你到哪裡去呢?”,而周安村人的說法則是“恩得乃乾切喔”,如果不是經常受到這種語境的影響,斷然聽不明白這話的意思。如今,這種“岩上土話”已經作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保護。
福善鎮:北緯29°的紫色丘陵
月紅岩
除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岩上土話”,福善還擁有四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即:福善牛皮鼓製作技藝福善藤編技藝、白酒製作工藝和觀音橋綠豆粑技藝,這在自貢乃至四川的所有鄉鎮中,有如此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著實是一個奇蹟。
福善牛皮鼓製作技藝早在清朝時期就已經在當地廣為流傳。當地民間匠人受傳統工藝的啟發,利用本地山地多養水牛的資源,加上傳統皮鼓製作手藝,通過摸索鑽研,成功製作出特色鮮明的福善牛皮鼓,並一直保存下來。牛皮鼓在古代用於鼓舞士兵,後來,在各種婚喪嫁娶宴會上伴奏助興,成為一種當地廣為流傳的音樂文化。
福善鎮:北緯29°的紫色丘陵
福善農忙
福善藤編也是川南獨有的一種工藝。在福善鎮的岩區山上,生長著一種多年生的藤蔓植物,葉片呈桃形,藤枝有著極強的韌性,當地人稱之為“鼓二藤”。用去皮之後的鼓二藤編制藤椅,是當地的一項傳統技藝,所以多年以來,在福善鄉間活躍著一批專門編制藤椅的手藝人,大家都喜歡稱他們藤藤匠。開春之後,藤藤匠們就會到山裡採集鼓二藤,把去皮之後的鼓二藤晾曬起來,挽成一圈一圈的形狀,掛在堂屋的牆上,像一幅幅淡雅而立體的裝飾畫。等到農閒的時候,他們就會把早已燒製成型的藤椅架子搬出來,沿著每一根椅腳悉心地編上剖開的藤條,三兩天功夫,一架嶄新的藤椅就完工了。如果哪家的藤椅壞了需要修補,藤藤匠就會帶一把藤條上門服務,去除那些鬆散的藤條,續上新鮮的藤條,原本歪斜的藤椅瞬間便完美如初,主人為了表示感謝,一般會熱情地招待一伙食,然後多少支付一點工本費。在漫長的歲月里,村裡的藤藤匠只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善於就地取材的手藝人,編藤椅也僅是一門可以鄰里互幫的副業,他們並不曾想到有一天他們可以藉此打開致富之門。改革開放初期,第一批走出家門謀生髮展的,就是這群有著傳統手藝的藤藤匠。
福善鎮:北緯29°的紫色丘陵
福善收割稻穀
眾所周知,北緯30°線貫穿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是一條神秘而又奇特的緯線,,處於這條緯線的地區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盛產白酒和美食。而福善的緯度正處於北緯29度02,不知是上天的賜予,還是時光的巧合,福善同樣也出產白酒和美食。
座落在福善鎮溪河畔的富順縣觀樂酒廠,就是一家有著上百年歷史的酒廠,這裡始終秉承著以固態傳統工藝生產純糧小麯酒。原料主要是優質鎮溪河水及本地產紅高粱、大米、玉米和小麥。這家規模不大的小酒廠,每年的生產能力只有260噸,但是其酒質清香純正,諸味協調,甘綿入口,餘味爽淨,酒廠技師王禮富說,這樣的酒封存10年酒質不變,即使開瓶使用後仍能夠保質一年的時間。
福善鎮:北緯29°的紫色丘陵
鹽運古道
在福善,還有一味遠近聞名的美食——觀音橋綠豆粑。這是一種以糯米和綠豆為主要原料的油炸小吃,其製作工藝簡單而又獨特。先將綠豆蒸熟,在石碓窩中舂成綠豆泥,搓成葡萄般大小的圓球,然後把蒸熟的糯米同樣舂成糯米泥,趁熱做一張張手心大的皮,包上綠豆泥球,放進一個10厘米左右的圓環中壓成型,每個綠豆粑坯子大小厚薄都差不多。食用前將綠豆粑坯油炸,再配上豬大骨熬制的濃湯,變成了當地人日常的美味早餐。
其實,值得細說的福善美食還有很多,比如,岩區獨有的紅土花生、鄉村泡菜、野生蜂蜜……如今,那些曾經不為人知的自然山水成為了最寶貴的旅遊資源,那些曾經不被人看好的農產品成為了炙手可熱的地方特產,勤勞淳樸的福善人也早已經融入了改革開放的大潮。隨著繞場鎮公路的開工,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善,福善人已經看到了發展的機遇,也看到了希望和未來。因為他們堅信,只有創造才是最現實的福,只有發展才是最生動的善!

作家簡介

福善鎮:北緯29°的紫色丘陵
高仁斌
高仁斌,男,漢族,四川富順縣人,出生於1973年。系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自貢市作家協會主席。已出版歷史文化隨筆集《富順:另一種閱讀方式》《豆花:一座城市的浪漫主義》《讀城筆記》,詩集《偶然之約》,長篇小說《尚城時代》,散文集《城裡鄉愁》《遠去的雲彩》七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