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紅釉

祭紅釉

祭紅釉是景德鎮的陶工在明宣德時期創燒的著名紅釉品種,色似初凝的雞血,深沉安定,瑩潤均勻,釉中無龜裂紋理,因祭紅器作祭祀郊壇之用,故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祭紅釉
  • 所屬類別:瓷器 工藝 紅釉
  • 起源地:景德鎮
  • 起源時間:明宣德時期
  • 特點:色似初凝的雞血,深沉安定
  • 用途:祭紅器作祭祀郊壇之用
簡介,概述,背景故事,特點,熱穩定性好,釉面不流,血紅色調,

簡介

概述

祭紅是景德鎮的陶工在明宣德時期創燒的著名紅釉品種,它是以銅為著色劑,生坯上釉,置於還原焰氣氛中,在1250℃-1280℃溫度下一次燒成。祭紅色澤深沉穩定,不流釉不脫口,釉面也罕有龜裂紋理。解放前夕祭紅瀕臨失傳。新中國成立後,景德鎮工藝人員經過不斷研究試驗,改變了祭紅原料配方,這不僅降低了成本,還極大地提高了成品率
祭紅釉色似初凝的雞血,深沉安定,瑩潤均勻,釉中無龜裂紋理,因祭紅器作祭祀郊壇之用,故名。祭紅始創於明永樂、宣德年間。在古時皇室常以它作祭器,人們在配製祭紅釉料時,往往將黃金、珊瑚、瑪瑙、玉石等珍貴之物摻入釉料中,真可謂不惜工本。即使這樣,也往往燒制不出好的成品。由於祭紅釉瓷器歷來難燒,因此它比其它色釉更為名貴。
祭紅釉,釉色深沉,釉面光潤,釉中無龜裂紋理,不甚透明,不流釉,不脫口,不開片。它以銅為呈色劑,用普通制釉原料,加入釉灰氧化錫,生坯掛釉,高溫還原燒成。有的祭紅釉料配製時,還往往將黃金、珊瑚、瑪瑙、玉石等珍貴之物碾成粉末摻入其中,不惜工本。祭紅釉是利用銅在還原氣氛下呈現紅色燒制而成,但這種生產氣氛不易控制,因而十分名貴,明中晚期曾一度失傳,至清代才恢復燒造,色澤更加艷麗、多樣。當代祭紅燒制精品不多,而且燒制數量本身就大量減少,在燒制祭紅釉的廠家裡景德鎮寶瓷林瓷業有限公司的產品算的上時精品之作了。他們的祭紅產品參加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展覽。

背景故事

歷史上.鮮紅釉瓷器曾倍受人們以及歷代帝王的珍愛.其中清代的乾隆皇帝對鮮紅釉瓷更是喜愛有加,每每摩挲把玩,倍加讚賞.他的詩:“雨過腳雲婪尾垂,夕陽孤鶩照飛時。泥澄鐵镟丹砂染。此碗陶成色肖之。”就是在吟詠明代宣德時期的寶石紅釉碗。
相傳明朝宣德年間,宣宗皇帝突然想要用一套鮮紅色的瓷器祭奠日神,於是詔令設在景德鎮的督窯官加緊燒制。但是,窯工們多次試驗,就是燒不出令朝廷滿意的祭器來。督窯的太監每日督促、鞭打窯工,並且把一部分人關進監獄,聲稱再燒不出皇帝催要的紅釉瓷器,就要殺人了。一位老窯工的女兒翠蘭,聽到訊息非常擔心,跑到了御窯廠,發現她的父親也被督窯官投入了大牢。悲憤的翠蘭縱身跳入了熊熊的窯火當中,用自己的生命抗議督窯官的暴行。兩天后,當窯工們打開翠蘭焚身的窯爐時,驚奇地發現,燒成的陶坯呈現出鮮血一樣的紅色。紅色的祭器燒成了,人們說這是翠蘭的血染紅了陶坯,於是就把這種紅色的陶瓷,稱為祭紅。
為了紀念以身祭窯的翠蘭,窯工們後來在封窯門時,用磚砌成少女的形象,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從那以後,歷代皇帝都曾不惜財力燒制祭紅,但是這種殷紅色的瓷器,如同神話中的寶物一樣,非常難得。
這就是被蒙上了神秘色彩的祭紅。在景德鎮陶瓷館的近萬件藏品中,祭紅只有九件半,其中一件明代宣德年間的祭紅,收藏時只剩下了殘缺的一半。
從唐代開始,中國陶瓷藝人就發明了紅釉燒制技術,北宋年間,河南禹縣的鈞窯完善了這一工藝,燒出了世稱"鈞紅"的紅釉陶瓷。但是,鈞窯的燒制工藝還不成熟,紅釉中往往摻雜進其他的顏色,而景德鎮人在宣德年間燒出的祭紅,從顏色的色澤和純度上,都超過了鈞窯,人們把它叫做"宣德祭"。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這種紅釉的燒制技術莫名其妙地失傳了。
明朝宣德年後,幾百年間一代又一代景德鎮人,斷斷續續曾多次試燒這種紅釉瓷器,但都沒有燒出過當年那樣的祭紅。
明代景德鎮御窯,是朝廷的官窯,由朝廷下訂單進行生產,燒出來的瓷器專供皇家使用,當然容不得成色不好的產品。因此,燒出來的瓷器要經過督窯官員的千挑萬選。落選的瓷器皇帝不用,百姓當然也不能用,只好打碎深埋,這就是色窯遺址瓷片的來歷。
河南的鈞瓷有"十窯九不成"的說法,表明紅釉是一種極難掌握的燒成技術。景德鎮的祭紅比鈞紅還要難燒得多,按民間的說法,叫"千窯一寶",也就是上百爐的窯火中,才能得到一、兩件祭紅。清朝人在《景德鎮陶歌》里專門記述了燒制祭紅的難度:"官古窯成重霽紅,最難全美費良工。霜天晴晝精心合,一樣搏燒百不同。"
明朝的御窯,是以國家強大的財力為後盾的,也許就是因為這強大的財政支持,才得以燒出紅釉瓷器,才能萬里選一地挑選貢品。
景德鎮的陶瓷行業,雖然已經有千年的歷史,但還沒有走出手工業的封閉圈子。制瓷工藝尤其是釉料的配方,歷來是手藝人保密的重點,世代家傳,決不外泄,而且配方全憑配釉人的經驗和運氣。
陶瓷的藝術就是火的藝術。不同成分的釉料在不同溫度、不同燒成氣氛中可以產生千變萬化的顏色,火改變了陶坯的化學成分,火把泥土變成了晶瑩剔透的寶石。景德鎮人創造了祭紅、郎紅等彩色陶瓷,也創造出陶瓷的神話。德鎮人依然延續著500多年古老的技藝,也延續著土火相融的傳奇。
為了讓祭紅"復活",重續歷史,1985年,湖南的科研人員接受了一項任務:研製一種能夠耐高溫的大紅色陶瓷。2002年3月,一份陶瓷大紅釉料的樣品被放進高溫電爐,結果令專家大為興奮:非常純正的大紅顏色,在1250攝氏度的高溫中,沒有明顯的分解。大紅色釉正式通過專家組鑑定。這種瓷器被意味深長地命名為"中國紅"。

特點

熱穩定性好

祭紅的特點之一是沒有裂紋,熱穩定性較好,不但能夠裝飾陳設瓷,而且還能裝飾餐具,茶具、酒具等坯體很薄的日用瓷。祭紅的這一特點,就使它在配方和化學組成要求祭紅釉的膨脹係數比較小。鹼金屬鉀、鈉的氧化物在釉料中含量的多少是使銅呈現紅色的主要因素,所以祭紅釉料中這樣膨脹係數大的氧化物較少。氧化鉀氧化鈉的膨脹係數較大,在釉料中的含量達到一定數量,就會使釉的膨脹係數增大而出現裂紋,含量再多就會出現更多的裂紋,成為紋片釉。紋片釉如鈞紅郎窯紅遍身布滿裂紋,製品極易破碎,故此,採用加厚坯胎的方法來防止製品破裂。歷史以來,銅紅釉的製品(包括鈞紅、郎窯紅、玫瑰紫、宋均花釉以及各種窯變花釉),除祭紅和美人醉外,它們的坯體都很厚,十分笨重,只適宜裝飾厚胎的陳設瓷。正如前面所講,由於祭紅不允許有裂紋出現,就限制了有利於銅紅呈色而膨脹係數較大的氧化鉀和氧化鈉的含量,相應就增加了不利於銅紅呈色而膨脹係數小的其它氧化物的含量。故此,配製美麗的祭紅釉就顯得比鈞紅、郎窯紅多了一個相互矛盾的難題。

釉面不流

祭紅的特點之二是釉面不流。因為釉面不流,故而不脫口,口項與底壩才能出現美麗的燈草邊;因為釉面不流,故而壩子不粘墊餅,不需要磨壩子,故而坯胎可以較薄。也因為釉面不流,說明釉料的熔融和玻化程度不夠;可以認為,祭紅釉在它坯體成熟溫度時,沒有得到充分熔融,它的特點與燒成條件使它不能達到像玻璃一樣的均一組織,而是玻璃質與晶體的混合體。有人用偏光顯微鏡在無上偏光鏡(分析鏡)的情況下,進行薄片觀察所證實。觀察發現釉層中有大小不等的氣泡,除此之外,未見異物,即使放大900倍也未發現可見的晶體存在。據文獻介紹,有人對銅紅玻璃進行了研究,摸索出了銅紅玻璃呈色的規律,認為銅紅呈色機理是玻璃熔體化學熱力學與過飽和熔體相分離的動力學問題。銅紅釉與鋼紅玻璃的呈色機理應該是一致的,呈色條件也應該相似。要形成最佳的銅紅釉,它不但與釉科的組成有關而且還要求充分的還原氣氛,適當的窯內壓力和使釉料充分熔融與玻化的燒成溫度。這幾個條件都能充分的滿足,就能製得最佳的銅紅釉制晶。因要求祭紅不流,故此燒成溫度比鈞紅郎窯紅低45℃至50℃,熔融和玻化程度,也不如鈞紅和郎窯紅。故此,祭紅比鈞紅,郎窯紅又多出一個困難因素。

血紅色調

祭紅的特點之三,是工藝處理使得它呈現更悅目的血紅色調。在工藝處理上,如鈞紅與郎窯紅的共同特點是燒成前釉層很厚,要求厚度1.5-2.5mm,釉料在燒成過程中流動性大,成瓷後的厚度卻也只有0.2-0.3mm,釉面透亮,可照見人影,具有玻璃一樣的光澤.為何要施如此之厚的釉層?色釉工人是從生產實踐中摸索出來的。這是因為銅紅釉表層在燒成過程中易被氧化,而在燒成後期的成瓷階段,表層流到下面墊餅上,從而保護了內層紅色釣形成。而祭紅的釉層較薄,只有鈞紅郎窯紅的三分之一。故此,因祭紅釉層厚度要求嚴格,比鈞紅、郎紅就失去了一個較為有利的因素。再者,鈞紅釉是施在經過1300℃高溫煅燒過未上外釉的胎上,坯體的高溫物理反應已基本完成,碳酸鹽、碳素、硫化物及有機物均已氧化或分解排除,對釉面在燒成過程中的影響很小,故而鈞紅的成品率較高,而郎窯紅,祭紅釉料是施在未經煅燒過的生坯上,坯體在燒成過程中氧化對釉面都有程度不同的損害作用,故而郎窯紅比鈞紅成品率低,而祭紅比郎窯紅的成品率就更低,更難燒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