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習俗(下沙祭祖)

祭祖習俗(下沙祭祖)

祭祖習俗(下沙祭祖),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下沙村的黃氏傳統祭祖禮儀活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下沙村與香港隔河相望,村民均為黃姓,旅居海外的下沙籍黃氏後裔約有3000人。南宋時期,客家人下沙黃氏一世祖黃默堂輾開基立村,其墓在今深圳市蓮花山西北坡,建於南宋淳祐八年(1248年)。今存九世祖“黃思鉻公世祠”始建於明代。傳世《黃氏家譜》中載有家訓,第三條為“重祭”,曰:“水有源,木有本,人有心,應立祠堂,置祀產,春秋時節令我族人鹹集祠堂,舉行典禮,弘揚仁孝之德,除卻蠢愚之念。”下沙祭祖習俗分春秋兩祭,春祭只拜祠堂,秋祭既拜祠堂也拜祖墓。拜祠堂時擂鼓、奏樂、放炮,60歲以上老人身著長衫至中殿三跪九叩,接著長房嫡孫、族長、宗親會長依次至正殿行初獻禮、亞獻禮及三獻禮,宣讀祭文,此後裔孫們分批上前祭拜。旅居海外的下沙籍人士每年亦派代表回來參加祭祖活動。祭祖期間,民間同時舉行舞龍舞獅粵劇表演,舉辦大盆菜宴。祭祖習俗(下沙祭祖)對於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增強社區凝聚力,加強與海外華人、台港澳同胞的緊密聯繫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還具有民俗學研究價值。

2011年5月23日,祭祖習俗(下沙祭祖)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Ⅹ-9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祭祖習俗(下沙祭祖)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
  • 遺產編號:Ⅹ-90
歷史淵源,活動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下沙祭祖是存續在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下沙村的黃氏傳統祭祖禮儀活動。下沙村與香港隔河相望,村民均為黃姓,旅居海外的下沙籍黃氏後裔約有3000人。
祭祖習俗(下沙祭祖)
《黃氏家譜》
下沙祭祖習俗始於南宋時期。南宋時期,客家人下沙黃氏一世祖黃默堂輾開基立村,其墓在今深圳市蓮花山西北坡,建於南宋淳祐八年(1248年)。今存九世祖“黃思鉻公世祠”始建於明代。最初只是每天早晚在祖宗牌位前上香、叩首。南宋淳佑八年,下沙村開基祖黃默堂去世葬於村北蓮花山,其子孫開始每年到墓地祭祖。黃思銘去世後,後人於明朝末年在村內建“黃思銘公世祠”紀念他,墓祭、祠祭的祭祀儀式也有了完整、嚴密的固定程式,並代代延續至今。
改革開放後,旅居海外的下沙黃氏後裔也每年派代表回國參加祭祖。
《黃氏家譜》中載有家訓十條,第三條為 “重祭”,曰: 水有源,木有本,人有心,應立祠堂,置祀產,春秋時節令我族人鹹集祠堂,舉行典禮,弘揚仁孝之德,除卻蠢愚之念。下沙黃氏子孫牢記祖宗遺訓,年年祭祖,世代相傳,形成習俗。並由簡到繁,由最初簡單的祭拜,逐步發展為成熟。完整的祭典儀式始於南宋淳佑年間,到了明朝中葉,下沙黃氏家族進入重要的發展時期,人丁興旺,經濟發展,墓地祭祖開始趨於儀式化,有了主祭人,有了三跪九叩的儀式; 祭祀規模也開始變得宏大,參加祭典的人數大大增加,在供品中也出現了金豬(烤豬)等獸類供品。墓地、祠堂等祭祀場地基本完備,每年春秋兩季,墓祭、祠祭的祭典儀式也臻於完善、成熟,並代代延續至今。

活動流程

祭典開始前,要先在祖宗牌位前和黃默堂墓前擺列供品。供品為金豬(烤豬)五頭、大盆菜四盆、全雞和烤鴨各一隻、魚一條、米飯、酒、水果、自製糕點、香燭、紙錢和鮮花等。祠堂前殿、中殿、正殿的中門平時是關閉的,只開旁門。
祭祖習俗(下沙祭祖)
祭拜
祭典開始時,由主持人宣布開門,然後司儀高唱“啟門”,執事人員按從裡到外的順序,將三道中門次第打開。“啟門”之後的放炮,是在祠堂大門外,順著大門往前的方向,將鞭炮鋪在地上,然後在大門這頭將鞭炮點燃,讓鞭炮順序燃放過去。整個祭祀過程都有音樂伴奏。奏大樂是擂鼓鳴鑼,是在放炮之後、祭祀之前; 奏小樂是用嗩吶和笛子,演奏專門的祭祀音樂,貫穿整個祭祀過程。
祭祖習俗(下沙祭祖)
舞獅
祠堂祭祀時,所有祭祀人員全部站列於中殿。長房嫡孫、族長、紳士一名為主祭人,站列第一排。其中族長和紳士如果不能參加,可由副族長和其他紳士代替。而長房嫡孫是不可替代的。如果長房嫡孫不到場,整個祭祖儀式便不能舉行,任何人都不能隨便祭拜。60歲以上的男丁為陪祭者,依次站列於後。在中殿三跪九叩之後,主祭人依次進入正殿叩拜、上香、進酒等。由長房嫡孫行初獻禮,族長行亞獻禮,紳士行三獻禮。祠堂祭祖完畢後,要在祠堂外的廣場上舞龍舞獅。舉行祭典儀式時,龍獅均在祠堂外的廣場上肅立靜候,儀式完畢,立即鼓樂喧天,龍獅齊舞。
祭祖的最後一項是全族男丁共進大盆菜宴。大盆菜是以蘿蔔、芽 菇、支 竹、冬 菇、油 豆 腐、魷 魚、芹 菜、木耳、乾豬肉皮、門蟮乾、五花肉、蚝、鮮蟮魚、鴨肉等十五種主料,採用煮、煎、炸、炒、燒等方法,用大鐵鍋將十五種主料分別一一加工好,做成十五道不同風格、不同味道的主菜。這時,在祠堂前的廣場上擺上幾百張八仙桌、長條凳,每桌一盆大盆菜,伴隨著廣場上熱烈的鞭炮聲,成千上萬人同時開宴。
祭祖習俗(下沙祭祖)
大盆菜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社會價值
下沙黃氏後裔廣布世界各地,旅居海外的黃氏後裔也每年派代表回下沙參加祭祖。下沙祭祖活動作為紐帶,將黃氏後裔緊密聯繫起來,海內外的黃氏子孫年年回下沙祭祖、探親,規模盛大,影響廣泛,有利於促進國內外經濟文化交流,加強與海外華人和台、港、澳同胞的緊密聯繫,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祖國統一。因此具有突出的社會價值。
祭祖習俗(下沙祭祖)
黃氏族人在中殿行禮
學術價值
祭祀,在中國古代被視為 “國之大事”。在祭祀典禮中包含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內容,涉及到古代社會的一系列制度、規定以及貫穿其間的思想觀念等。宗法制度的核心就是嫡長繼承制,而嫡長繼承制在下沙祭祖中就有突出的表現。此外,下沙祭祖禮儀完整,保存了許多瀕臨失傳的傳統禮儀。因此,保護和研究下沙祭祖習俗,對於研究中國傳統禮儀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深圳市沙頭下沙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獲得“下沙祭祖”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祭祖習俗(下沙祭祖)項目保護單位深圳市沙頭下沙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02年祭祀儀式後舉辦大盆菜宴5319席,參加人數達6萬人,來賓遍及海內外。國內外很多媒體做了報導,產生了較大影響。
2004年秋祭,回國祭祖人數達到1500多人,分別來自13個國家和地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