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坪山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坪山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山公社;1983年7月,屬坪山區;1986年10月,屬坪山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山鎮;2004年,屬坪山街道;2009年6月至今,屬深圳市坪山新區坪山街道碧嶺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廖姓、邱姓、曾姓。廖姓為第一大姓,清末從鹽田三洲田村遷至此地。邱姓遷徙歷程不詳。曾姓從龍崗清林徑遷至此地。邱、曾二姓到此定居的時間比廖姓早,無族譜,詳細源流已無法追溯。
2015年末,戶籍人口233人,其中男性97人,女性136人;80歲以上10人,最年長者94歲(女);實際在村人口203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40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6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5人,分布在法國、美國、加拿大。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花生、番薯、甘蔗、小麥等。20世紀90年代後開始投資建設工業區,將廠房出租給港資等外地企業,收取房租和物業管理費用。同時,村民進廠當工人、做管理。2005年成立深圳市坪山沙績股份合作公司。現村集體經濟以廠房出租為主,另有部分商鋪、土地出租。其中廠房總面積約3萬平方米,2015年租金收入300多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省道S356線橫坪公路、新榕路、沙坑路、沙波路等經過該村。1970年通電,20世紀80年代中期通自來水、通電話,90年代末通網際網路,2004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村中有老人活動中心。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3座,分別為嘉績世居、曾氏斗廊院群和邱氏圍屋(慎德堂)。嘉績世居,始建於清朝,坐西南朝東北,面寬84米,進深72米,占地面積6048平方米,早期為小型三堂兩橫四角樓小圍屋,後期擴建為三開大門的四橫四角樓以及兩望樓的大型客家圍屋,正門上有"嘉績世居"四個大字;世居內部正中間為廖氏祠堂,於20世紀80年代重修,占地面積約400平方米,三進兩天井格局;前堂處有匾額"慎修思永",中堂有匾額"懋德堂"。世居外牆設有女兒牆,角樓高2層,樓頂兩邊有"鑊耳牆",前後為女兒牆;夯土牆體,木樑架,尖山式灰瓦頂,是一處清代典型的分期擴建的客家圍屋。現世居整體保存完好,處於閒置狀態。2012年6 月,嘉績世居被坪山新區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
曾氏斗廊院群,建於清代,位於嘉績世居旁,朝向北偏東22度,面寬約34米,進深約20米,占地面積680平方米,由五座斗廊院連線圍牆組成,夯土牆,木樑架,灰瓦頂,是一處清代民居建築。建於其中的曾氏宗祠於20世紀80年代重修,占地面積約80平方米,三進兩天井格局。
邱氏圍屋,建於清代,位於曾氏斗廊院群旁,朝向北偏東20度,面寬33米,進深29米,占地面積957平方米,三堂兩橫布局。當心間為邱氏宗祠,於20世紀80年代重修,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三進兩天井格局,祠堂下堂有匾書“聿修厥德”“孝友為先”。圍屋中堂有“慎德堂”木牌匾,磚木結構,尖山式灰瓦頂,是一處清代客家圍屋。現整體保存一般。
每年正月初二,沙績村廖、曾、邱各姓後人各自帶上雞、豬、魚、水果、素菜等祭品和香紙燭蠟到祠堂祭拜祖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廖、曾、邱各姓會到附近墳山祭拜先祖,現各姓於中秋前後選一日到坪山赤坳墓園祭祖。
村民有祭祀觀音的習俗。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這三天,沙績村民都會到圓山寺祭拜。
舊時有添丁點燈的習俗。每年正月初四到十五,上一年有男丁出生的家庭,由長輩抱著小孩,提著添丁燈到祠堂掛燈向祖宗報喜,添丁燈要掛12個月,到除夕前取下。21世紀後,此習俗逐漸消失。
代表性人物∶
葉英(1922—),1943年參加東江縱隊,○ 邱氏宗祠(廖熔 攝於2016年)為東江縱隊北江支隊戰士。
曾華生(1923—1941),1938年在坪山參
加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任班長,1941年在坪山戰役中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