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嶺圍村

碧嶺圍村,位於坪山街道西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7乾米。相鄰自然村有安田村、榕樹背村、沙績村、下沙村。地處深圳東北部坪山盆地,地勢平坦;主要山嶺為炮台山,海拔100多米;坪山河從村東面流過。始建於清朝,陳姓最先到碧嶺地域居住,後林、鐘、余、麥、侯、廖、鄧等姓氏到此定居,形成多姓聚居村落。土地改革時期,對面村、余屋村、橋頭村三村合併組成碧嶺圍村。因該村對面山嶺形似一支筆,又因客家話"筆"與"碧"同音而取名碧嶺圍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碧嶺圍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坪山街道碧嶺社區
  • 地理位置:坪山街道西南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坪山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坪山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山公社;1983年7月,屬坪山區;1986年10月,屬坪山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山鎮;2004年,屬坪山街道;2009年6月至今,屬深圳市坪山新區坪山街道碧嶺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有林姓、鐘姓、余姓、麥姓、侯姓、廖姓、陳姓。其中侯姓為第一大姓,遷徙歷程不詳。陳姓為第二大姓,遷徙歷程不詳。鐘姓為第三大姓,從廣東五華遷至此地。其餘姓氏人口均較少,遷徙時間及歷程不詳。
2015年末,戶籍人口369人,其中男性189人,女性180人;80歲以上16人,最年長者95歲(女);實際在村人口339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43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6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2人,居住在美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花生、番薯、甘蔗、小麥等。20世紀80年代開始招商引資,建設工業區,村經濟開始轉型。2005年成立深圳市坪山碧嶺圍股份合作公司。現村集體經濟以廠房出租、土地出租、商鋪出租為主。2015年,有廠房7棟,租金收入約300萬元;土地出租年收入10餘萬元;商鋪出租年收入約3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省道S356線橫坪公路、坑邊路、風順路、雨順路、振碧路穿村而過。1970年通電,20世紀80 年代中後期通電話,90年代初通自來水,90年代末通網際網路,2014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34年,村中建有江漢學校,1969年重修,後停辦。現有碧嶺國小,共6個年級、22個班,2015年在校學生1201人,教職工54人。碧嶺幼稚園,2015年在園幼兒342人,教職工22人。另有籃球場、老人活動中心和藏書約10000冊的圖書館。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8座。其中鐘姓4座,侯姓4座,多為土木石結構。
大王爺廟,始建時間不詳,20世紀80年代重修。每月初一和十五,村民攜帶雞、豬、魚、水果、酒、香燭等到大王爺廟祭拜。
每年中秋節前後,該村麥姓、侯姓會擇日到炮台山祖墳祭祖。鐘姓、陳姓、余姓、廖姓擇日到坪山赤坳墓園祭祖。
該村有一塊抗日戰爭時期留下來的"碧業 峠"碑石。1938年10月12日,日軍於惠陽縣大亞灣登入,10月21日侵占惠陽、博羅、增城、廣州,致使東江下游和珠三角區域成為敵占區,1939年2月9日,日軍由淡水向坪山、龍崗西進,當日傍晚時分踏入碧嶺鄉對面村圍,登上對面村屋背山頂後發現村民往位於今碧嶺社區內的學理坪(土名)方向逃難,便向逃難村民開炮轟擊,致使村民傷亡慘重。日軍占領碧嶺鄉期間,燒殺搶掠,無惡不作。1941年4月中旬,日軍為進攻香港做準備,於惠陽、淡水、坪山等地抓俘青年男女修築淡水至深圳共50多千米的公路以及由坪山至坪橫公路近40千米的公路,用時近7個月。後於銅鑼徑山頂路旁豎起一塊石嶸,作為指路碑。此石峠為日軍逼迫碧嶺鄉民雕刻而成,主體由石條塊構成,長3米多、寬約0.4 米,上面刻有"碧嶺峠自動車道開通紀念;山口(甲)部隊;昭和十六年四月十日"字樣。1941 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其主要兵力均由此路運到香港。1964年,此石峠被榕樹背生產隊幹部李馬煌、廖木友等20多位男女青年挖起抬下山,作為路橋使用20多年。改革開放後,廖木友請人將其抬回自家老屋門口保管。2005年,抗戰勝利60周年,碧嶺社區居委會、碧嶺老年人協會與廖木友協商,最終廖木友將其獻出,置於今碧嶺文化廣場,作為"不忘國恥,永保國安"的警示。
代表性人物∶
鐘宋(1922-1941),1941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任抗日游擊隊中隊長,同年在惠陽鎮隆戰役中犧牲。
侯偉雄(1924-2010),1944年參加東江縱隊,曾任深圳市稅務局副局長。廖君友(1930-),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後被分配到湖北某地任財政科科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