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友(戲曲界行話)

票友(戲曲界行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票友是戲曲界的行話,其意是指與專業演員水平相當但不以演戲為生的愛好者,即對戲曲、曲藝非職業演員、樂師等的通稱。相傳清代八旗子弟憑清廷所發“龍票”,赴各地演唱子弟書,不取報酬,為清廷宣傳,後就把非職業演員稱為票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票友
  • 稱呼對象:戲曲、曲藝非職業演員、樂師通稱
  • 形成時期清朝
  • 出處老舍《趙子曰》
詞語解釋,基本解釋,詳細解釋,票友基本介紹,發展,特點,票房,票友名家,

詞語解釋

【名稱】:票友
【拼音】:piào yǒu
【注音】:ㄆㄧㄠˋ ㄧㄡˇ

基本解釋

◎ 票友,票友兒 piàoyǒu,piàoyǒur
[amateur actors; amateur performer] 稱業餘的戲曲、曲藝演員

詳細解釋

釋義:對戲曲、曲藝非職業演員、樂師等的通稱。相傳 清 初八旗子弟憑 清 廷所發“龍票”赴各地演唱子弟書,不另取酬,後因有此稱。
【出處】:老舍《趙子曰》第十五:“票友們、伶人們都稱呼他為 趙老闆 。”
【示例】:夏衍《力與巧》:“過去有一位票友下海,演完了之後向他的師父請教。” 趙樹理《實幹家潘永福》:“住在河邊村子裡的人們就有一些愛盡這種義務的,和愛唱戲的票友一樣。”

票友基本介紹

票友是戲曲界的行話。其意是指與專業演員水平相當但不以演戲為生的愛好者。據說昔日中國戲壇有許多名票友,其演技、唱腔、扮相,都勝過台上正角,京華、滬寧都有名噪一時的票友。票友從來不為錢去演戲,倘若興致濃處,水袖長衫、長靠短靴,也只是為了一個“玩”字,卻決不會收那份“包銀”。
票友票友
票友大多數是為自唱自娛,如清朝的皇帝愛新覺羅·載湉、貝勒愛新覺羅·載濤、夏山樓主、袁世凱的公子袁克文、同仁堂的經紀人周子衡和上海的杜月笙、銀行老闆馮耿光張伯駒、生理學家劉曾復都是造詣很深的名票,為京劇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也有不少人由業餘轉為專業演員,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下海”,如老生張二奎孫菊仙汪笑儂言菊朋郭仲衡奚嘯伯,花臉黃潤甫金秀山,小生德珺如,老旦龔雲甫臥雲居士,琴師李佩卿都是京劇舞台上舉足輕重的藝術家。近年票房活動非常頻繁,甚至遠遠超過了專業劇團。

發展

相傳乾隆年間,流傳著一種名叫“清音子弟書”的曲種,為八旗子弟所創,當時曾分西城調和東城調,西城調類似崑曲。演唱的曲目多編自於小說和戲曲,曾一時盛行京城及東北各地。八旗子弟無論到各處演唱,都須得到批准,在所領到的龍票上注有“發給XX票房”字樣,憑此方可聚會演唱。至康熙年間,清朝統治已經穩定,此活動逐漸停止。因其屬於業餘愛好,不取任何報酬,清中葉以後,便把不取報酬的業餘戲曲、曲藝演唱者及樂師稱之為“票友”。票友須有一個進行排練、演唱的活動之處,於是該場所就沿用了“票房”這一名稱。這最初是與京劇毫無關係。位於鼓樓東大街原有一家“天匯茶園”,西城的八旗子弟常在此演唱子弟書,後來就轉變為清唱京劇了。

特點

票友和一般的京劇愛好者不同,他們不僅愛看京劇,也喜歡演唱京劇,甚至還參與演出,閃亮登場。不僅演唱生、旦、淨、醜各個行當的票友應有盡有,而且有些票友還把伴奏、服裝、化裝等都當作愛好加以研習。還有些票友為過戲癮,專門跑龍套,而且自備各種龍套服飾,許多票友還擅長研究劇本,鑽研唱腔字韻,琢磨表演身段。票友登台演戲,稱為票戲,當票友取得一定造詣後,有的便轉為職業演員,行話稱之為下海,像京劇名家孫菊仙、龔雲甫、言菊朋奚嘯伯等人原本都是票友出身。京劇票友與其他藝術的業餘愛好者相比,具有廣泛性、群體性、自娛性、研習性等鮮明的個性。票友是中國文化中特有的現象,他們對京劇藝術的傳播,演員表演技藝的提高,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票房

同治年間始,京城各區票房林立,參加活動者少則十幾人,多則數十人,甚至上百人。有的還在自家宅內設立家庭票房,那些酷愛戲曲的豪門富戶,騰出寬敞的房間或客廳,而且屋內桌椅、茶具等設施極為講究,甚至掛有精緻的水牌。有的王公貴胄和名門顯貴的票友,為顧及身份,演唱時還背向聽眾。還有的自己出錢為皮影戲“鑽框子”或為托偶戲“鑽筒子”配唱,即不讓人看見自己的廬山真面目,又過了戲癮。同(治)光(緒)年間,正是京劇的鼎盛時期,票友、票房遍及京城。
有記載的票房即有:
三簫一韻票房同治三年(1864年)成立於宣武區王恭廠,是京城較早的票房。
賞心樂事票房同治十年(1871年)成立於西直門內盤兒胡同翠峰庵,俗稱“翠峰庵票房”。為清室載雁賓創辦,主持人安敬之(名壽)原工刀馬旦後改老生,因是滿族旗人,所演《銀空山》之代戰公主維妙維肖,其扮相與眾不同,身著旗袍、足蹬花盆底鞋、頭梳兩把頭,且武打幹淨利落。老生戲《南天門》、《九更天》等也為其拿手戲。光緒二十年後由德(王君)如主持,黃潤甫金秀山許蔭棠汪笑儂劉鴻聲、龔雲甫、恆樂亭、載闊亭、雲雨三等都曾是此處票友。每逢三、六、九登台演出,常於“和聲園”彩唱,是影響極大的票房。

票友名家

小生票友下海成為名家
德珺如(1852—1925年),滿族公爺,為禮烈親王的後裔,宣宗時文華殿大學士穆彰阿之孫,其父曾為侍郎。原為翠峰庵票房之票友,初工青衣後改小生。光緒二十年後主持該票房,為此被革除家庭註銷宗譜,從而促使他正式下海,為金仲仁之師。
金仲仁(1886—1950年),清代皇族,本名愛新覺羅·春元,世襲奉恩將軍,曾從張曉山茹萊卿姚增祿曹心泉習藝。曾為翠峰庵票房、肅王府票房之票友,下海後拜德珺如為師。與王瑤卿交誼甚厚,常年輔佐荀慧生,與張春彥芙蓉草馬富祿被譽為“四大金剛”。曾任長安戲院第一任經理,五十年代任教於中國戲曲學校。弟子有高維廉高維儒董維賢王維筠蘇維明周維俊關維芳等“十三太保”。子金玉書
旦行票友下海成為名家
朱琴心(1901—1961年),名誘,號杏卿。曾是協和醫院票房之票友,為該院英文速記員。1923年下海成為正式演員,與四大名旦徐碧雲並駕齊驅,有六大名旦之譽,故於台灣。
南鐵生(1902年生人),原為鐵路局職員,曾向王瑤卿請益,1938年正式下海,有“漢口梅蘭芳”之譽。
黃桂秋(1906—1978年),原名黃德銓,號蔭卿,別署桂軒主人。原為鐵路局職員,1927年拜陳德霖為師。下海後曾組“正誼社”,為黃派青衣創始人。
臧嵐光(1912一1980年),曾與朱琴心、蔣君稼、林鈞甫被譽為“票友四大名旦”。1930年拜王蕙芳為師,下海後曾組班演出。
丁至雲(1920—1989年),原名學秋,別名學芳。1948年拜梅蘭芳為師,下海後曾組“丁至雲京劇團”。
童芷苓(1922—1995年),原為天津永興國劇社票友。1939年拜荀慧生為師,次年自組苓社。1945年拜梅蘭芳為師。1995年因病故於紐約。
老旦票友下海成為名家
龔雲甫(1862—1932年),名璦,又名世祥。玉工出身。為南官園華蘭習韻票房之票友。原工老生後經孫菊仙建議改演老旦。下海後一舉成名,光緒三十年(1904年)為內廷供奉,為臥雲居士、李多奎之師。
文亮臣(1878—1938年),滿族,曾為居士。師承羅福山
淨行票友下海成為名家
鳳山(1840—1912年),原名長壽,字鳳山,人稱“小穆子”,滿族。原為翠峰庵票房之票友,學張奎官,曾拜“大奎官”劉萬義為師。下海後曾搭四喜班。光緒十一年(1885年)為內廷供奉。1893年私離昇平署至滬。始創花臉行西皮二六板。
慶春圃(生卒年不詳),滿族,下海後曾搭春台、四喜班。銅錘、架子、武淨皆能,尤擅短打。世稱“慶四”,與黃潤甫並稱“黃三慶四”。
黃潤甫(1845—1916年),滿族,曾在內務府當差。原為翠峰庵票房之票友,後拜四喜班的朱志學為師,下海後搭三慶班,被選人內廷供奉。有“活曹操”美譽,世稱“黃三”。侯喜瑞之師,麻穆子原名春山,曾為工部挑籠子出身。後賣私酒。下海後入四喜班,曾拜孫菊仙為師,被選入內廷供奉,有“假黃三”之稱。1925年病故。
秀山(1855—1915年),號金麻子,滿族。原為翠峰庵票房、風流賞月票房之票友,拜何桂山為師後正式下海。光緒三十年選入內廷供奉,子少山承其衣缽。
郎德山(1867—1917年),回族,北京票友,拜金秀山為師,下海後曾搭四喜、春台、天福、寶勝和等班,被選入內廷供奉。
吳松岩(1904—1988年),回族,北京票友,1937年拜金少山為師。下海後正式搭班演出。子吳鈺璋,兒媳沙淑英
醜行票友下海成為名家
劉趕三(1816—1894年),原名寶山,號芝軒,字韻卿,堂號保身堂。曾一日連趕三場,被同人諷為“趕三”,遂以“劉趕三”為藝名。藥業出身,為天津侯家後群雅軒票房之票友。初習老生後改醜行。下海後先搭永勝奎班,後入三慶班。後被選入內廷供奉,曾任精忠廟首,為“同光十三絕”之一。
德子傑(生卒年不詳),人稱“麻德子”。曾在內務府當差。下海後為三慶班著名武丑
傅小山(1880—1934年),滿族,幼練五虎棍,動作敏捷,後拜許福雄習武丑,曾佐周瑞安、楊小樓。光緒三十年(1904年)選入內廷供奉。馬富祿之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