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山廟會(南京祠山廟會)

祠山廟會(南京祠山廟會)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京 高淳地處古丹陽大澤之濱,地勢東低西高,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高淳是一片易旱易澇的地區。千百年來,高淳人民一直和洪旱災害作鬥爭,對漢代的治水英雄張渤十分敬仰,是心目中個祠山大帝。世世代代加以祭祀。《高淳縣誌》對椏溪祭祀山活動有詳細記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祠山廟會
  • 流行區域: 南京 高淳地處
簡介,現狀及意義,

簡介

高淳地處古丹陽大澤之濱,地勢東低西高,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高淳是一片易旱易澇的地區。千百年來,高淳人民一直和洪旱災害作鬥爭,對漢代的治水英雄張渤十分敬仰,是心目中個祠山大帝。世世代代加以祭祀。《高淳縣誌》對椏溪祭祀山活動有詳細記載。
有關史書記載,祠山大帝姓張名渤,字伯奇,西漢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農曆二月初八生。父親張秉,效法大禹,治水有功。張渤立志繼承父業,開河築壩,造福於民。死後就安葬在橫山。鄉親們懷念他,在他墓旁建廟祭祀,並將橫山改名祠山,奉他為“祠山大帝”。
祠山祭祀活動起源於西漢,鼎盛明代,椏溪祠山祭祀活動鼎盛於民國。
民國年間,安徽省廣德縣的祠山總會祭祀活動十分隆重,椏溪地區離廣德比較近,椏溪老百姓都趕去燒香跪拜。
後徵得祠山祖廟同意,於上世紀20年代,在椏溪鎮社壽村建起一座規模較大的祠山廟,椏溪一帶百姓就地燒香祭祀,村村設祭台祭祀。全縣各地及周邊地區的人都來趕廟會,多達數萬人。解放後廟宇用於辦學,祭祀活動停止,但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椏溪仍有會場。
1996年首次恢復祭祀活動,有2000多人的出巡隊伍。椏溪有18個祠山廟會,分東嶽祠山會、南嶽祠山會,祭祀時間不同,祭祀的方式,內容大同小異,各具特色。這種祭祀活動一直沿襲至今。

現狀及意義

祠山廟會弘揚了張渤治水精神,激勵了青年人熱愛家鄉,改天換地的鬥志。祭祠山活動包容了挑花籃、龍燈、獅子燈、抬閣、龍吟車、打叉、跳五猖、打蓮湘、草台戲等民俗活動,集民間表演藝術之大成,對民俗文化研究起到了積極作用。廟會期間,為周邊地區的物資交流提供了機會,促進了社會和諧。
近年來,高淳縣椏溪鎮修繕了張渤紀念館,為祠山廟會活動提供了場所。當地政府組織有關人員挖掘、整理了有關張渤的傳說、故事,並彙編成冊。
同時,當地民間成立了祠山廟會領導班子,每年負責廟會活動的相關工作,使祠山廟會活動得到健康、有序的開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