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廟會是江蘇省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廟會,又稱古會、山會、廟市、香會等,鄉間有“趕廟會”、“逛廟會”、“趕山”、“趕會”的習俗。廟會原為祭祀寺廟神佛而舉行的集會,地址一般設在寺廟所在地或附近地方,會間往往還要唱大戲,後來漸漸有商販加入,形成了祭神、遊樂、貿易“三合一”。無錫的廟會,絕大多數在春季舉行,從初春到盛春,幾乎接連不斷,尤以農曆三月為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無錫廟會
- 節日時間:三月二十八
- 節日類型:宗教節日
- 節日活動:到惠山朝拜
惠山東嶽廟廟會
出會那天,各路隊伍齊集,排列有序,掮旗打傘,敲鑼擊鼓,道子行牌齊全,有樂隊吹拉彈奏,江南絲竹,樂聲悠揚,有扮演戲文的,有走高蹺的,有玩雜耍的,有舞飛叉的,有拖毛竹爿的,有年輕婦女挑茶擔的,有扮三百六十行的,有扛大鑼,抬百寶箱的,有拜香唱和的,有挺著大肚子手執鋼刀扮劊子手的,且不同的行當,有不同的服裝,披紅掛綠,邊表演邊行進,煞是好看。
出會隊伍往往相沿數里,一次行會也需要幾個小時,很受歡迎,可謂觀者如潮。舊城的廟會,既是一次盛大的集活動,又是一次民眾性的傳統民俗文藝,體育的大會演,有的地方甚至還請專業戲班子做幾場大戲,城鄉居民利用廟會,在春暖花開時節,遊覽購物,走親戚,當地人家則一般都要備上幾桌飯菜迎客。
無錫三月香會的高潮是三月二十八日的惠山東嶽廟會,民間俗稱惠山廟會,或叫“老八謝”。惠山東嶽廟在惠山直街,廟為5間,3扇拱門,山門宏偉,殿宇空闊,大殿正中供奉氣宇軒昂的東嶽大帝。東嶽大帝是商糾王的國舅,即《封神榜》中的黃飛虎,被姜子牙封為東嶽大帝。東嶽大帝是道教所奉的泰山神,又稱東嶽天齊仁聖大帝,傳說是主死生的百鬼之主帥,掌管人間生死,具有五嶽神之尊的地位。相傳無錫惠山東嶽廟是東嶽大帝黃飛虎的行宮,所以廟門匾額上書“東嶽行宮”。 農曆三月二十八日是東嶽大帝生日,因他權轄諸神,所以這一天無錫各廟之神要全部出會前往惠山東嶽廟朝拜祝賀。前往朝拜的廟神老爺共有8位,故東嶽廟會民間百姓俗稱為“老八謝”廟會。“謝”為無錫方言的表音字,用以表示數量單位,“八謝”意為8次、8場。每一座廟的老爺要出一次會,8個老爺全部出堂,無錫百姓在這天一共可看到 8次出會,真是盛況空前了。
興衰史
50年代,一些地方在過去辦廟會的日期和地方,曾辦過物資交流會,1978年以後,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生活改善,各地又陸續恢復了廟會活動,以集為主,兼及游山,也有一些民眾性的文藝體育活動,如舞龍燈、調獅子、宣傳演出等。 舊時無錫城區的廟會與迎神賽會、節場同時進行。以十廟最著名,即夏曆二月初八祠山廟會(祠山廟全稱為祠山廣惠行廟,俗稱張王廟、張大帝廟),三月初九清名橋松滋王侯廟會,三月二十八惠山東嶽廟會,四月十五北門外府城隍廟會,五月十八北門外梨花莊延聖殿廟會,五月二十八舊城隍廟會,六月十一西門外太保墩劉侯廟(俗稱西水仙廟)會,七月二十五惠山張中丞廟會,八月十八東門外延壽司殿廟會,九月十九新城隍廟會。在這些廟會中,除七月二十五惠山“張大老爺”不出會外,其他各廟的“大老爺”都出會。出會時,把“大老爺”抬出,前有旗傘儀仗為導,並有執事隸役簇 擁,隨後有高蹺、臂鑼、大刀、馬叉、茶擔、輪車和扮演各種戲文的隊伍。無錫城區的廟會,盛於本世紀二三十年代。日軍侵占無錫期間,僅民國33年(1944年)三月二十八“府殿老爺”出過一次會;抗日戰爭勝利後,僅民國35年三月二十八惠山東嶽廟“東嶽大帝”出過一次會,以後廟會停止。
無錫農村的廟會,從夏曆正月初九泰伯廟會開始,接著是三月香汛,各地廟會不斷,至四月初八抵陀寺廟會結束,故有“落魄泰伯廟,收魂抵陀寺”之說。建國後,無錫縣未舉行過迎神賽會。
時間地點
正月初九 二月初二
◆江陰澄江鎮 ◆宜興分水
二月初八 二月十五
◆陽山鎮陸區 ◆江陰周莊鎮、璜土鎮
二月十九 二月十九
◆新區新 ◆洛社鎮楊市
二月 二月廿八
◆江陰利港鎮、馬鎮、 ◆江陰新橋鎮
二月廿八 三月初一
◆玉祁鎮 ◆堰橋鎮西膠山
三月初三 三月初三
◆錫北鎮張涇寨門 ◆大浮軍嶂山
三月初三 三月初三
◆江陰文林西陽橋 ◆江陰青陽鎮、文林
三月初五、初六 三月初七、初八
◆宜興新建閘上 ◆江陰長壽鎮
三月初八 三月初九
◆鵝湖鎮盪口、東港鎮 ◆璜塘鎮、月城
三月十五 三月十五
◆江陰陸橋、瓠岱橋 ◆江陰峭岐鎮、月城黃橋
三月十七 三月十八
◆安鎮鎮查橋吼山 ◆東北塘鎮
三月十八 三月十八
◆錫北鎮八士芙蓉山 ◆堰橋鎮長安
三月十八 三月十八
◆江陰馬鎮鎮 ◆江陰長涇鎮
三月十九 三月二十
◆江陰南閘鎮 ◆東港鎮港下陳巷
三月廿一 三月廿二
◆江陰雲亭鎮 ◆江陰澄江鎮
三月廿四 三月廿七
◆惠山 ◆胡埭鎮
三月廿八 三月廿九
◆江陰華士鎮、夏港鎮 ◆江陰月城鎮
四月初一 四月初三
◆東亭鎮 ◆玉祁鎮
四月初八 四月二十
其他廟會
土地廟會
農曆三月是無錫廟會的鼎盛期,無錫城鄉各處有堰橋西高山廟會、(山軍)嶂山真武廟會、洛社皋廟會、塘涌橋南水仙廟會、東北鄉芙蓉山廟會、錫南香涇廟會、楊市鄉茅岸廟會、宋帝廟會、錫西陽山廟會等,江陰、宜興等處也有不少廟會、節場。
廟會形式
廟會由來
除了佛、道二教的"行像",他們還在寺、觀中舉辦道場,定期進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動,坐等信徒俗眾前往齋戒聽講,頂禮膜拜。
原來屬於宗教信仰的報賽酬神活動,紛紛與佛道神靈相結合。其活動也由鄉間裡社逐漸轉移到了佛寺和道觀中進行。在佛、道二教舉行各種節日慶典時,當地民間的各種社、會組織也主動前往集會助興。這樣,寺廟、道觀場所便逐漸成了以宗教活動為依託的民眾聚會的場所了。
而這些宗教活動逐漸世俗化,也就是說更多的是由民間俗眾出面協商舉辦。這種變化,不僅大大增加了這些活動自身的吸引力和熱鬧程度,也使這些活動中的商貿氣息隨著民眾性、娛樂性的加強而相應增加。在宗教界及社會各界的通力協助下,使廟會活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雖然這一時期的廟會不論從其數量還是規模,在全國都已形成蔚為大觀的局面,但就廟會的活動內容來說,仍偏重於祭神賽會,而在民間商業貿易方面相對薄弱。廟會的真正定型、完善則是在明清以至於近代。
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就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這時的廟會又得名為"廟市",成為中國市集的一種重要形式。隨著人們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娛樂性活動。於是過年逛廟會成了人們不可缺少的過年內容。但各地區廟會的具體內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