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太秧歌》是一本2023年北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紅慶 / 弓宇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祁太秧歌
- 作者:劉紅慶 / 弓宇傑
- 出版社:北嶽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3年2月
- 頁數:208 頁
- 定價:98.00 元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37866781
《祁太秧歌》是一本2023年北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紅慶 / 弓宇傑。
祁太秧歌(太谷秧歌),因其產生於祁縣 、太谷而得名。又因其在榆次 、平遙、介休、交城、文水、汾陽、太原等晉中地區廣為流傳,故又稱“平遙秧歌”、“晉中秧歌”。祁太秧歌是一種山西省晉中市祁縣、太谷縣以及周邊縣市的民間戲曲藝術...
祁太秧歌(晉中秧歌)是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地區是晉中市。基本情況 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類別屬於戲劇,級別是省級。傳承保護 2006年12月18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印發《關於公布山西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晉政...
秧歌戲(祁太秧歌),山西省祁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祁太秧歌是山西民間流傳的一種地方小戲,其淵源可追溯到唐宋時期。明代正統年間,民間藝人口傳的秧歌開始在晉中平原流行起來。到清代道光年間,祁縣已有了“同樂社”“...
祁太秧歌 祁太秧歌又稱晉中秧歌、平遙秧歌,幾百個秧歌曲調各有特點,韻味也各不相同,有的以曲調優美 、秀麗 ,節奏舒展、抒情性強見長,如《繡花燈》、《采棉花》等;有的則以節奏緊湊、音調簡潔,似說似唱,善於敘事著稱,如《...
《祁太秧歌》是一本2023年北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紅慶 / 弓宇傑。內容簡介 《祁太秧歌》一書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祁太秧歌,作者深入淺出、圖文並茂地把祁太秧歌的發展歷史、存續現狀,主要傳承人...
各地的秧歌戲多以興起或流行的地區命名,這些秧歌有的以唱民歌小曲為主,如祁太秧歌、韓城秧歌、陝北秧歌;有的民歌組合與板式變化相結合,如朔縣秧歌、繁峙秧歌、蔚縣秧歌,其主要唱腔和板式多來自梆子腔,板式有頭性(慢板)、二性、...
溫曲武秧歌是流傳於山西省祁縣古縣鎮溫曲村的一個傳統民間戲曲劇種。山西省晉中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祁太秧歌和武功拳術有機結合的一個藝術品種。它主要的表演手段是武打。其劇目大都是取材於中國古典名著《水滸傳》的武戲,由...
祁太秧歌中的《踢蹴球》,又名《踢繡球》,也是姐妹二人表演踢球。唱詞是:“二月裡來龍抬頭,姐妹三人踢蹴球,大姐姐踢了個龍擺尾,二小妹妹來接球。走三走,扭一扭,踢了個獅子滾繡球,哎咳哎咳,踢得咱家姐妹二人,兩鬃間兒、...
孫貴明,男,漢族,秧歌戲(祁太秧歌)傳承人。2018年5月,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評審意見 通過認真審核孫貴明申報材料,認為申報人較為全面的掌握了本項目的專業技能,在祁太秧歌戲中主攻丑角,從...
這說明,歷史上汾陽民眾種植水稻並在此基礎上產生秧歌是很有可能的。發展歷程 形成期:據已故秧歌藝人朱學寬和馬振勝講,汾陽地秧歌形成的時間應在清代之前。《山西戲劇概覽》中明確指出,“祁太秧歌的形成,應不晚於明代末期,它是受汾...
那么長期以來何以將陽歌寫作秧歌呢?筆者認為有兩種可能,一是明清以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南北交往日趨頻繁,南方的秧歌藝術也伴隨著商業活動傳入北方。如著名的晉中“祁太秧歌”就是清朝初年由商人從安徽傳帶來的“鳳陽花鼓”,後被當地...
東北大秧歌具有扭、扮、唱、逗、耍、雜等多種技巧,具有有各種不同人物的形象,取材大都來源於《西遊記》、《白蛇傳》、《梁祝 》等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其他相關 昌黎地秧歌 巢湖秧歌 廣靈秧歌 膠州秧歌 滿族秧歌 祁太秧歌 陝北秧歌...
秧歌戲多以興起或流行的地區命名,如山西的祁(縣)太(谷)秧歌、朔縣秧歌、繁峙秧歌、襄(垣)武(鄉)秧歌,河北的定縣秧歌、隆堯秧歌、蔚縣秧歌,陝西的韓城秧歌、陝北秧歌等。這些秧歌有的以唱民歌小曲為主,如祁太秧歌、韓城秧歌...
《民間小戲表演傳統的田野考察》是2013年智慧財產權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旭濤。內容簡介 祁太秧歌是廣泛流傳在山西晉中地區的一個民間小戲劇種,其表演傳統是晉中民眾在地方文化系統中創造和傳承的一種民俗傳統。《中國優秀博士論文·...
大多數祁縣城鄉的人們在閒暇無事時,不論白天還是晚上都要鋪開攤子,鬧耍兒,唱秧歌、打《牛斗虎》。《牛斗虎》的傳承和祁太秧歌有著緊密相連的淵源。當初,先民們在田間勞動、休息和取得豐收的時候,會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來,喜慶...
東大街渠家大院內的戲台就是當年晉劇第一家字號班“上下聚梨園”的發源地,祁太秧歌也是從這塊土地上興起並唱響全國、飲譽海外的。文化價值 祁縣古城的東、南、西、北4條大街統稱為“晉商老街”。晉商老街仍然是保持和延續著明清時期...
一條是從民間歌舞發展而來,其中以歌為主的民間小戲來源於民歌,大多是吸取了民歌的曲調與唱詞,再增加人物,擴充情節,發展為小戲劇日,如晉中秧歌《偷南瓜》、《賣元宵》,陝北秧歌《禿子尿床》,晉北二人台《走西口》等,都是在原來...
秧歌作為歌舞形式在中國北方十分流行,但是包含戲劇成分的秧歌戲只在山西、河北、陝西等省出現,其中較具影響的有山西晉中的祁太秧歌、河北的定縣秧歌、陝西的陝北秧歌等。抗日戰爭時期,延安和各抗日根據地開展新秧歌劇運動,改革了秧歌戲...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山西省保護成果叢書由弓宇傑主編,本冊《祁太秧歌》作者為劉紅慶、弓宇傑。劉紅慶,著名傳記作家,非遺研究推廣者,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理事。弓宇傑,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者,師從著名音樂學家田青,晉中市曲藝...
都說山西是民歌的海洋,武凌雲在唱原生態民歌時,不是一味地模仿別人,而是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加入了戲曲的元素,如晉劇、左權小花戲、祁太秧歌等,並且把方言土音更加藝術化,讓其藝術風格在唱腔上有了新的突破,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