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簡介:自由是人類的永恆話題,是人類理性的普遍追求。約翰·斯圖亞特·密爾作為19世紀自由主義思想的主要代表,立足當時資本主義從古典向現代轉型的社會現實,既繼承了古典自由主義的基本立場,又跳出政治自由的圈子,從更廣闊的社會自由的角度重構自由的原則。使得對自由問題的研究有了更加廣闊的視野。 本書是《導讀》,助你輕鬆閱讀經典著作!
基本介紹
- 書名:社科經典輕鬆讀:《論自由》導讀
- 出版社:西苑出版社
- 頁數:132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文德華夏圖書有限公司
- 作者:王克強 董淑華
- 出版日期:2009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01065021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導讀》是一讀就懂的經典。著名學者周國平作序推薦。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生平
主要著作和思想
二、《論自由》的故事
《論自由》的由來
不得不解的理由
三、精彩導讀
第一章 引論
第二章 思想自由和討論自由
第三章 論個性為人類福祉的因素之一
第四章 論社會凌駕於個人的權威的限度
第五章 本書教義的套用
四、大家跟帖
五、拓展閱讀
《紐約時報》訴沙利文案
文摘
密爾社會自由理論的最終形成有其時代背景,密爾的許多際遇與體會也是促成《論自由》成書的重要因素。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風尚
《論自由》一書是密爾自由主義法律觀的主要代表作,同時也反映了19世紀中《英國資產階級的政治與經濟要求。其時,開始於一個世紀之前的英國工業革命基本完成。工業革命使英國走上了工業化道路,促進了經濟的飛速發展,到維多利亞時代(1837—1901年)中期,英國達到了強盛的頂峰。工業革命不僅造就了工業資產階級,同時也產生了其對立面——工業無產階級,從而使英國社會結構和階級關係發生了變化。這兩個全新的階級產生後,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要求。工業資產階級要求衝破一切束縛和障礙,要求徹底的自由貿易和自由競爭,他們與金融商業資本家和土地貴族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經登上歷史舞台的無產階級也不斷地鬥爭以爭取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權利。英國資本主義呈現日益多樣而複雜的政治、經濟、社會乃至思想文化問題。
在維多利亞時代,雖然英國在經濟和綜合國力方面達到鼎盛,但是在社會結構、社會觀念、社會風尚乃至社會道德上,對人的個性和獨立性的限制依然存在。密爾曾經明確地表示,維多利亞時期中產階級有一種超乎尋常的體面和名望觀念,這種觀念導致大眾對不合常規的行為極不寬容。這些問題使得本以為已建立了“自己的政府”、“自己的統治”,從而獲得了政治的、道德的自由的人們發現,自己夢寐以求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實際情況,並非如他們想像的那么美妙。於是,一些偉大的思想家開始反思,敏感的密爾就是其中之一。作為一個功利主義思想家,密爾十分注意社會的經濟效益。他從思想自由和個性自由出發,進一步引申出競爭、貿易和工業生產等發展資本主義的自由,認為這些自由都是合法的自由,是有利於社會經濟進步的自由,政府不應干預。他對資產階級的自由主義要求進行了系統的理論論證,並深信他的理論體系會獲得大多數人的擁護,而且會滲入社會制度和行為方式,將影響新一代人的思想觀念和生活信條。密爾正是在社會處於不斷變革的過渡時期,從有利於新思想的發展和使新思想比過去更能得到人們無偏見地接受的條件下發表《論自由》一書的。
托克維爾、洪堡等思想家的啟發
《論自由》於1859年2月出版。這一年的4月,法國政治思想家托克維爾去世。托克雛爾於1831年至1932年間對美國的政治與社會狀況進行了9個多月的實地考察,他在旅美考察後所寫的著作《論美國的民主》,後來成為經典。這部著作對密爾的思想影響很深。該書的第一卷和第二卷分別在1835年和1840年出版。《論美國的民主》描述了美國民主社會追求一種文化的一致性和同質性,在那裡大眾的情趣和偏愛是一種被計算的力量,這種情況使得這個國家不適合創新者和異常者生活。此書不僅生動地闡述了民主制度的種種優點,而且也深刻地分析了“多數裁定”的民主原則可能帶來“多數暴政”的弊端和“多數專制”的危險,對美國社會的許多現象如缺少“思想獨立與真正的討論自由”、“已經形成了關於知識水平的某種程度的平庸性”等表示擔憂。《論美國的民主》中的許多觀點引起密爾的強烈共鳴。在各卷出版的當年,密爾就分別寫了一篇詳細的評論,熱情地向讀者推薦該著作。密爾在對第一卷的評論中說,托克維爾反思到美國缺少某種意義含糊的優勢:“這種優勢是,存在著一些階級,在他們保護與多數相左的意見時,可以藉此獲得私人利益。而且由於她更為嚴重地缺少這種優勢,而苦苦掙扎。在美國,沒有受到高度教養的階級。沒有人數眾多的群體在教育、知識或者品味上充分超越普通水平,從而可以激發起其他人對於崇高的智力優越性的敬意,或激發起不滿足於自我智慧的可敬意識。”“世界對德·托克維爾先生懷有深深的敬意,因為他像父親照料有缺點的孩子一樣,像細心的水手照管裝載自己身家性命的船隻一樣,在以焦慮的心情研究過民主的缺陷與弱點之後,向世界提出了這些警告。”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中提出:“政治世界已經非同昔比,今後,必須要為新的無序尋找新的療方。為統治者的行為規定廣泛的,但又明確而不可逾越的限度。……讓個人擁有可以保持獨立、強大和原創性的東西。”在某種意義上說,密爾的《論自由》,尤其是其中關於個性的章節是對托克維爾所診斷的現代社會症狀所開的藥方。
P14-17
序言
周國平
我一向認為,閱讀經典是提高素質的最佳途徑之一。天津人民出版社推出這套面向廣大讀者的經典導讀系列圖書,幫助各界人士尤其青年人走近社科經典,其用心正合我的想法,我欣然為之作序。
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前進中也暴露了諸多問題,顯示了改革的艱難。分析所有這些問題,我們可以發現,在轉型時期的中國,我們最缺少、最需要的東西,一是信仰,二是法治。事實已經證明,沒有精神文化轉型和社會秩序轉型的配套,經濟轉型絕不可能孤立地成功。然而,要真正解決信仰和法治的問題,實依賴於國民素質的普遍提高。一個有信仰的民族,必須由精神素質優良的個體組成。一個法制健全的社會,必須由具備公民覺悟的成員建立和維護。因此,歸根到底,中國的前途將取決於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
所謂提高素質,就是要使我們身上那些人之為人的屬性——這就是“素質”的含義——得到健康生長。成為人性意義上的優秀的人。人是憑藉精神屬性成其為人的。按照通常的劃分,精神屬性可分為知、情、意三個方面,亦即理性思維、情感體驗、道德實踐這三種精神能力。人類的這些精神能力在極其漫長的自然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其生物學的基礎,而後在相當漫長的文明演進過程中展現出來並得到發展。作為人類的一員,每一個個體的人通過種族的遺傳即已具備這些精神能力的生物學基礎,在此意義上,我們說它們是人性中固有的稟賦。然而,它們尚處於種子的狀態,唯有在人類文化的環境中,種子才會發芽,潛在的稟賦才能生長為現實的能力。
文化環境不是物理學意義上的環境,對它的理解不能局限於當下的一時一地。幾千年來,人類的精神探索形成了一個偉大的傳統,這個傳統既包容了又超越了一切時代和民族,對於人類每一個有心提高自己精神素質的成員來說,它都是最廣闊也最深刻的文化環境。那么,我們到哪裡去尋找這個傳統呢?我的回答是:到經典著作中去,因為經典著作正是這個傳統的最重要載體。把人們引領到經典著作的寶庫里,讓大家了解、熟悉、領悟存在於其中的傳統,受其浸染,加入到人類精神探索的偉大進程中去,在我看來,不可能有比這更有效的國民素質教育的途徑了。
具體地說,與精神屬性的三個方面相對應。國民素質教育也可分為智育、美育、德育三個方面,而在這三個方面,經典著作都是極好的教材。
智育的目標是培育自由、獨立的頭腦。在這方面,經典作家是最好的榜樣。他們首先是偉大的自由思想者,不受成見束縛,勇於開拓前人未至的新領域,敢於挑戰眾人皆信的舊學說。尤其在社科領域,權力、利益、習俗、輿論往往據有巨大的勢力,阻撓著對真理的追求和認識,而他們能夠不為所動,堅定地聽從理性的指引。從他們的著作中,我們學到的不只是一些社科知識,更是追求真理的勇氣、智性生活的習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美育的目標是培育美麗、豐富的心靈。在這方面,文學藝術作品誠然是基本的教育資源,但人文和社科經典著作也能給我們以美好的薰陶。我們會發現,凡大思想家決不是單面人和書呆子,他們從事研究的領域不同,性格各異,但大多具有鮮明的個性和豐富的內心世界,對於人類情感每每有或博大精深或微妙細緻的體驗。這一點也體現在文風上,許多經典作家是表達的大師,讀他們的作品,只要真正讀進去了,你絕不會覺得枯燥,只會感到是一次愉快的精神旅行。
德育的目標是培育善良、高貴的靈魂。在這方面,經典作家尤能給我們良多啟示。人文和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人和社會,在這個領域中,起支配作用的不只是理性思考和實證觀察,更是價值定向和理想願景。每一位思想家都心懷提升人類向更好狀態發展的願望,一切思考最終都指向最基本的價值問題:怎樣的人生是好的人生?怎樣的社會是好的社會?雖然價值觀正是最充滿爭議的領域,但是,通過閱讀經典,自覺地思考這些問題,有助於我們確立自己的人生坐標,做一個有道德、有信仰的人。
國民素質的提高,人人有責。精神財富的享用,人人有份。可是,即使用嚴格的標準挑選,社科經典的絕對數量也是非常大的,叫一個普通讀者如何下手?怎樣才能把經典中的理念變成社會多數成員的通識和基本教養?我認為,為了解決這個困難,本系列圖書是一個有益的嘗試,是一項真正造福國人的事業。該叢書將選收古今中外社科人文類的經典名著分批推出,出版社為該叢書預定的特點是:絕對經典,輕鬆好讀。按照我的理解,“絕對經典”就是要求選目精當,不夠格的絕不選入,最夠格的絕不遺漏,同時應適合於中學生的接受能力。“輕鬆好讀”則是要求選人得當,專家也必須是夠格的,對於相關的著作確有研究,融會貫通,從而能夠把導讀做得既準確又深入淺出。這是很高的要求,願我們共同努力。
2009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