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生活在18世紀的歐洲,你會在每個客廳甚至每張梳妝檯上看到《羅馬帝國衰亡史》這本書,會在每個沙龍聽到人們談論“吉本”這個名字。據說吉本其貌不揚,甚至有些醜陋,身材短小,頭顱碩大,但因為這部著作,他成了名副其實的“明星學者”。 《羅馬帝國衰亡史》是一曲為一個偉大帝王書寫的輓歌。由葉民導讀的這本《導讀》讓經典成為了通識。著名學者周國平作序推薦。 《導讀》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基本介紹
- 書名:社科經典輕鬆讀:《羅馬帝國衰亡史》導讀
- 出版社:西苑出版社
- 頁數:134頁
- 開本:16
- 定價:22.50
- 作者:秦雲峰 浩瀚
- 出版日期:2009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01061665
- 品牌:北京文德華夏圖書有限公司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敘述了興盛強大的羅馬帝國逐漸走向衰落直至滅亡的進程中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深刻分析了導致其滅亡的內因和外因,發人深思。
本書就是對該社科經典的輕鬆導讀,名為《導讀》,由葉民導讀。
本書就是對該社科經典的輕鬆導讀,名為《導讀》,由葉民導讀。
圖書目錄
一、作者簡介
孱弱的天才少年
從牛津大學輟學的“叛逆”
一部不朽著作的誕生
二、《羅馬帝國衰亡史》的故事
穿越時空——回到吉本的年代
不得不讀的理由
三、精彩導讀
閱讀提示——靜下心來讀吉本
帝國的黃金時代
帝國的擴張與疆域
帝國繁榮的原因
君主政治
君主的蠻族化
四帝共治
基督教的成長與發展
羅馬皇帝對基督教的態度
君士坦丁皇帝宗教改革之謎
“背教者”尤利安
帝國分裂
阿拉里克攻陷羅馬與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東羅馬帝國的復興
東羅馬帝國的滅亡
四、大家跟帖
五、拓展閱讀
西庇阿的眼淚
以理和尼布甲尼撒之夢
孱弱的天才少年
從牛津大學輟學的“叛逆”
一部不朽著作的誕生
二、《羅馬帝國衰亡史》的故事
穿越時空——回到吉本的年代
不得不讀的理由
三、精彩導讀
閱讀提示——靜下心來讀吉本
帝國的黃金時代
帝國的擴張與疆域
帝國繁榮的原因
君主政治
君主的蠻族化
四帝共治
基督教的成長與發展
羅馬皇帝對基督教的態度
君士坦丁皇帝宗教改革之謎
“背教者”尤利安
帝國分裂
阿拉里克攻陷羅馬與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東羅馬帝國的復興
東羅馬帝國的滅亡
四、大家跟帖
五、拓展閱讀
西庇阿的眼淚
以理和尼布甲尼撒之夢
文摘
當我們順著時光隧道返回到18世紀的英國的時候,首先看到的是一個勃勃生機的社會,她已經基本上擺脫了舊制度對社會發展的束縛,走上了近代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文明的道路,成為世界霸主,維多利亞黃金時代就在眼前,她所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矚目。
稱霸的英國會成為羅馬嗎
英國早在17世紀就掀起了新興資產階級反抗封建專制統治的革命,英國國王查理一世在1649年被推上斷頭台,但1688年的“光榮革命”進行得並不徹底。即便如此,歐洲以此為標誌,進入了資本主義時代。18世紀的英國社會處於劇烈的變革之中,科技的巨大進步孕育了英國工業革命的誕生,整個國家開始走向工業化。在宗教文化方面,1543年英國亨利八世的改革,標誌著英國國教的建立,英國王室和基督教界企圖脫離羅馬教皇的控制:儘管宗教改革運動在亨利八世之後有所反覆,但在伊莉莎白一世即位之後,英國國教被再度確立;1571年《三十九條信綱》的頒布成為英國國教教義,英國國教以《聖經》作為信仰的唯一準則,否認羅馬教皇的最高權威。此後,清教徒掀起“純潔”國教運動和更為激烈的宗教改革運動,並試圖脫離國教,將宗教改革推向深入,但不幸遭到都鐸王室鎮壓,此後清教勢力不斷分化。在18世紀,英國國教在國家宗教中處於領導地位。從英國的政治革命以及宗教改革運動中,我們可以明顯地體會到瀰漫在英國資產階級內部革新與保守並存的氣氛。
歐洲在18世紀最重要的思想運動是啟蒙運動,新興的思想家在17世紀自然科學和哲學的基礎上,鼓吹理性主義思想,掀起新的思想文化革命。他們認為人類可以憑藉理性的力量發現自然和人類社會中存在的法則規律,並主張宗教容忍,反對禁錮思想和遏制自由的教條與制度。他們主張經濟上的自由放任、政治上的開明君主統治甚至民主政治、哲學上的客觀與理性主義和宗教上的寬容博愛精神。運動的中心在法國,以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和狄德羅為主要代表,並迅速擴大到歐洲其他國家。在史學領域,理性主義重視經濟因素和文化因素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視歷史為一個符合理性規律的發展過程,並開始對保守的歷史觀念提出勇敢的挑戰。吉本是這場啟蒙運動中湧現出的著名歷史學家。
18世紀的英國正向“日不落”帝國大步邁進。就外部形態而言,英國所具備的龐大的殖民屬地與征服世界的霸權與氣勢並不亞於當年的羅馬帝國。英法兩國從1701年至1744年就因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爭霸戰爭,英國憑藉著荷蘭、奧地利、葡萄牙和普魯士等國的支持,打敗法國。戰後的《烏特勒支和約》,加強了英帝國的海上殖民地勢力,極大地削弱了法國在歐洲的霸權。但英法爭霸並未就此結束,1756年至1763年,英法兩大集團展開了七年戰爭。在北美、非洲、西印度洋群島和印度等地區範圍內,英國獲得全面的勝利。1763年所締結的《巴黎和約》確保了英國獲得北美殖民地。英國成為海上霸主。英帝國的繁榮使英國歷史學家普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英帝國如何能保持自己世界霸主的地位,而不至於像羅馬帝國那樣衰落和崩潰?如果說大衛·休謨的《英國史》描繪了英帝國形成與發展的歷史,那么吉本的《衰亡史》似乎要總結和探討的是帝國衰亡的教訓,為英帝國提供借鑑。
愛上“流淚的拉丁語”
吉本是如何痴迷於研究羅馬帝國歷史的呢?這要從他幼年時代所受到的教育談起。讓我們把視線集中到英國,具體來說是集中到18世紀英國薩里郡的普特尼鎮,看看那個時代英國上層所受到的是什麼樣的教育。
英國貴族子弟在接受中學教育之前,通常接受家教或父母的基礎教育,所學科目多為讀、寫、算三藝,類似於我們現在的識字課和算術課。吉本7歲開始通過家教接受正規國小教育,並學習英文和拉丁文語法和閱讀技巧。9歲的時候,由於家庭變故的原因,吉本被送入金斯敦鎮的一所寄宿國小。國小教育是極其嚴格的,“長輩們的蠻橫,也許還有殘忍的老師用棍棒責罰”讓年幼的吉本很不適應。英國國小偏重對拉丁文的教育,吉本在國小完成了拉丁文法學習,開始了拉丁文學作品的閱讀。拉丁文是古代和中世紀歐洲的通用語言,在18世紀的歐洲,隨著民族國家的不斷強大,民族語言已經逐漸取代了拉丁語,成為當時文化的主要載體,但拉丁語仍然作為貴族國小和中學的主要教學科目。拉丁文法的學習對於小學生來說是極其枯燥、複雜和艱苦的,英文中有“流淚的拉丁語”這一俗語,意思是拉丁文法學習讓人痛苦到流淚,而吉本也“以許多眼淚和一些血為代價,獲得了拉丁文法知識”。但是吉本一旦進入到拉丁作品的閱讀和學習過程中,似乎從中獲得了無窮的樂趣。他尤其喜愛羅馬著名作家科爾涅利烏斯·內波斯的傳記作品,此外,吉本還閱讀了《維吉爾全集》和奧維德《變形記》的英文翻譯本,特別是英國著名詩人亞歷山大·蒲柏翻譯的《荷馬史詩》更是讓他痴迷。在進入西敏公學之後,吉本已經能夠閱讀領會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和賀拉斯的作品。英國貴族傳統的精英式教育,特別是這種教育制度中對於古典語言的嚴格訓練,為以後吉本的歷史研究打下紮實的基礎,同時也培養了吉本良好的歷史意識和學術素養。
P8-12
稱霸的英國會成為羅馬嗎
英國早在17世紀就掀起了新興資產階級反抗封建專制統治的革命,英國國王查理一世在1649年被推上斷頭台,但1688年的“光榮革命”進行得並不徹底。即便如此,歐洲以此為標誌,進入了資本主義時代。18世紀的英國社會處於劇烈的變革之中,科技的巨大進步孕育了英國工業革命的誕生,整個國家開始走向工業化。在宗教文化方面,1543年英國亨利八世的改革,標誌著英國國教的建立,英國王室和基督教界企圖脫離羅馬教皇的控制:儘管宗教改革運動在亨利八世之後有所反覆,但在伊莉莎白一世即位之後,英國國教被再度確立;1571年《三十九條信綱》的頒布成為英國國教教義,英國國教以《聖經》作為信仰的唯一準則,否認羅馬教皇的最高權威。此後,清教徒掀起“純潔”國教運動和更為激烈的宗教改革運動,並試圖脫離國教,將宗教改革推向深入,但不幸遭到都鐸王室鎮壓,此後清教勢力不斷分化。在18世紀,英國國教在國家宗教中處於領導地位。從英國的政治革命以及宗教改革運動中,我們可以明顯地體會到瀰漫在英國資產階級內部革新與保守並存的氣氛。
歐洲在18世紀最重要的思想運動是啟蒙運動,新興的思想家在17世紀自然科學和哲學的基礎上,鼓吹理性主義思想,掀起新的思想文化革命。他們認為人類可以憑藉理性的力量發現自然和人類社會中存在的法則規律,並主張宗教容忍,反對禁錮思想和遏制自由的教條與制度。他們主張經濟上的自由放任、政治上的開明君主統治甚至民主政治、哲學上的客觀與理性主義和宗教上的寬容博愛精神。運動的中心在法國,以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和狄德羅為主要代表,並迅速擴大到歐洲其他國家。在史學領域,理性主義重視經濟因素和文化因素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視歷史為一個符合理性規律的發展過程,並開始對保守的歷史觀念提出勇敢的挑戰。吉本是這場啟蒙運動中湧現出的著名歷史學家。
18世紀的英國正向“日不落”帝國大步邁進。就外部形態而言,英國所具備的龐大的殖民屬地與征服世界的霸權與氣勢並不亞於當年的羅馬帝國。英法兩國從1701年至1744年就因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爭霸戰爭,英國憑藉著荷蘭、奧地利、葡萄牙和普魯士等國的支持,打敗法國。戰後的《烏特勒支和約》,加強了英帝國的海上殖民地勢力,極大地削弱了法國在歐洲的霸權。但英法爭霸並未就此結束,1756年至1763年,英法兩大集團展開了七年戰爭。在北美、非洲、西印度洋群島和印度等地區範圍內,英國獲得全面的勝利。1763年所締結的《巴黎和約》確保了英國獲得北美殖民地。英國成為海上霸主。英帝國的繁榮使英國歷史學家普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英帝國如何能保持自己世界霸主的地位,而不至於像羅馬帝國那樣衰落和崩潰?如果說大衛·休謨的《英國史》描繪了英帝國形成與發展的歷史,那么吉本的《衰亡史》似乎要總結和探討的是帝國衰亡的教訓,為英帝國提供借鑑。
愛上“流淚的拉丁語”
吉本是如何痴迷於研究羅馬帝國歷史的呢?這要從他幼年時代所受到的教育談起。讓我們把視線集中到英國,具體來說是集中到18世紀英國薩里郡的普特尼鎮,看看那個時代英國上層所受到的是什麼樣的教育。
英國貴族子弟在接受中學教育之前,通常接受家教或父母的基礎教育,所學科目多為讀、寫、算三藝,類似於我們現在的識字課和算術課。吉本7歲開始通過家教接受正規國小教育,並學習英文和拉丁文語法和閱讀技巧。9歲的時候,由於家庭變故的原因,吉本被送入金斯敦鎮的一所寄宿國小。國小教育是極其嚴格的,“長輩們的蠻橫,也許還有殘忍的老師用棍棒責罰”讓年幼的吉本很不適應。英國國小偏重對拉丁文的教育,吉本在國小完成了拉丁文法學習,開始了拉丁文學作品的閱讀。拉丁文是古代和中世紀歐洲的通用語言,在18世紀的歐洲,隨著民族國家的不斷強大,民族語言已經逐漸取代了拉丁語,成為當時文化的主要載體,但拉丁語仍然作為貴族國小和中學的主要教學科目。拉丁文法的學習對於小學生來說是極其枯燥、複雜和艱苦的,英文中有“流淚的拉丁語”這一俗語,意思是拉丁文法學習讓人痛苦到流淚,而吉本也“以許多眼淚和一些血為代價,獲得了拉丁文法知識”。但是吉本一旦進入到拉丁作品的閱讀和學習過程中,似乎從中獲得了無窮的樂趣。他尤其喜愛羅馬著名作家科爾涅利烏斯·內波斯的傳記作品,此外,吉本還閱讀了《維吉爾全集》和奧維德《變形記》的英文翻譯本,特別是英國著名詩人亞歷山大·蒲柏翻譯的《荷馬史詩》更是讓他痴迷。在進入西敏公學之後,吉本已經能夠閱讀領會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和賀拉斯的作品。英國貴族傳統的精英式教育,特別是這種教育制度中對於古典語言的嚴格訓練,為以後吉本的歷史研究打下紮實的基礎,同時也培養了吉本良好的歷史意識和學術素養。
P8-12
序言
讓經典成為通識
周國平
我一向認為,閱讀經典是提高素質的最佳途徑之一。天津人民出版社推出這套面向廣大讀者的經典導讀系列圖書,幫助各界人士尤其青年人走近社科經典,其用心正合我的想法,我欣然為之作序。
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前進中也暴露了諸多問題,顯示了改革的艱難。分析所有這些問題,我們可以發現,在轉型時期的中國,我們最缺少、最需要的東西,一是信仰,二是法治。事實已經證明,沒有精神文化轉型和社會秩序轉型的配套,經濟轉型絕不可能孤立地成功。然而,要真正解決信仰和法治的問題,實依賴於國民素質的普遍提高。一個有信仰的民族,必須由精神素質優良的個體組成。一個法制健全的社會,必須由具備公民覺悟的成員建立和維護。因此,歸根到底,中國的前途將取決於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
所謂提高素質,就是要使我們身上那些人之為人的屬性——這就是“素質”的含義——得到健康生長。成為人性意義上的優秀的人。人是憑藉精神屬性成其為人的。按照通常的劃分,精神屬性可分為知、情、意三個方面,亦即理性思維、情感體驗、道德實踐這三種精神能力。人類的這些精神能力在極其漫長的自然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其生物學的基礎,而後在相當漫長的文明演進過程中展現出來並得到發展。作為人類的一員,每一個個體的人通過種族的遺傳即已具備這些精神能力的生物學基礎,在此意義上,我們說它們是人性中固有的稟賦。然而,它們尚處於種子的狀態,唯有在人類文化的環境中,種子才會發芽,潛在的稟賦才能生長為現實的能力。
文化環境不是物理學意義上的環境,對它的理解不能局限於當下的一時一地。幾千年來,人類的精神探索形成了一個偉大的傳統,這個傳統既包容了又超越了一切時代和民族,對於人類每一個有心提高自己精神素質的成員來說,它都是最廣闊也最深刻的文化環境。那么,我們到哪裡去尋找這個傳統呢?我的回答是:到經典著作中去,因為經典著作正是這個傳統的最重要載體。把人們引領到經典著作的寶庫里,讓大家了解、熟悉、領悟存在於其中的傳統,受其浸染,加入到人類精神探索的偉大進程中去,在我看來,不可能有比這更有效的國民素質教育的途徑了。
具體地說,與精神屬性的三個方面相對應。國民素質教育也可分為智育、美育、德育三個方面,而在這三個方面,經典著作都是極好的教材。
智育的目標是培育自由、獨立的頭腦。在這方面,經典作家是最好的榜樣。他們首先是偉大的自由思想者,不受成見束縛,勇於開拓前人未至的新領域,敢於挑戰眾人皆信的舊學說。尤其在社科領域,權力、利益、習俗、輿論往往據有巨大的勢力,阻撓著對真理的追求和認識,而他們能夠不為所動,堅定地聽從理性的指引。從他們的著作中,我們學到的不只是一些社科知識,更是追求真理的勇氣、智性生活的習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美育的目標是培育美麗、豐富的心靈。在這方面,文學藝術作品誠然是基本的教育資源,但人文和社科經典著作也能給我們以美好的薰陶。我們會發現,凡大思想家決不是單面人和書呆子,他們從事研究的領域不同,性格各異,但大多具有鮮明的個性和豐富的內心世界,對於人類情感每每有或博大精深或微妙細緻的體驗。這一點也體現在文風上,許多經典作家是表達的大師,讀他們的作品,只要真正讀進去了,你絕不會覺得枯燥,只會感到是一次愉快的精神旅行。
德育的目標是培育善良、高貴的靈魂。在這方面,經典作家尤能給我們良多啟示。人文和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人和社會,在這個領域中,起支配作用的不只是理性思考和實證觀察,更是價值定向和理想願景。每一位思想家都心懷提升人類向更好狀態發展的願望,一切思考最終都指向最基本的價值問題:怎樣的人生是好的人生?怎樣的社會是好的社會?雖然價值觀正是最充滿爭議的領域,但是,通過閱讀經典,自覺地思考這些問題,有助於我們確立自己的人生坐標,做一個有道德、有信仰的人。
國民素質的提高,人人有責。精神財富的享用,人人有份。可是,即使用嚴格的標準挑選,社科經典的絕對數量也是非常大的,叫一個普通讀者如何下手?怎樣才能把經典中的理念變成社會多數成員的通識和基本教養?我認為,為了解決這個困難,本系列圖書是一個有益的嘗試,是一項真正造福國人的事業。該叢書將選收古今中外社科人文類的經典名著分批推出,出版社為該叢書預定的特點是:絕對經典,輕鬆好讀。按照我的理解,“絕對經典”就是要求選目精當,不夠格的絕不選入,最夠格的絕不遺漏,同時應適合於中學生的接受能力。“輕鬆好讀”則是要求選人得當,專家也必須是夠格的,對於相關的著作確有研究,融會貫通,從而能夠把導讀做得既準確又深入淺出。這是很高的要求,願我們共同努力。
2009年3月2日
周國平
我一向認為,閱讀經典是提高素質的最佳途徑之一。天津人民出版社推出這套面向廣大讀者的經典導讀系列圖書,幫助各界人士尤其青年人走近社科經典,其用心正合我的想法,我欣然為之作序。
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前進中也暴露了諸多問題,顯示了改革的艱難。分析所有這些問題,我們可以發現,在轉型時期的中國,我們最缺少、最需要的東西,一是信仰,二是法治。事實已經證明,沒有精神文化轉型和社會秩序轉型的配套,經濟轉型絕不可能孤立地成功。然而,要真正解決信仰和法治的問題,實依賴於國民素質的普遍提高。一個有信仰的民族,必須由精神素質優良的個體組成。一個法制健全的社會,必須由具備公民覺悟的成員建立和維護。因此,歸根到底,中國的前途將取決於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
所謂提高素質,就是要使我們身上那些人之為人的屬性——這就是“素質”的含義——得到健康生長。成為人性意義上的優秀的人。人是憑藉精神屬性成其為人的。按照通常的劃分,精神屬性可分為知、情、意三個方面,亦即理性思維、情感體驗、道德實踐這三種精神能力。人類的這些精神能力在極其漫長的自然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其生物學的基礎,而後在相當漫長的文明演進過程中展現出來並得到發展。作為人類的一員,每一個個體的人通過種族的遺傳即已具備這些精神能力的生物學基礎,在此意義上,我們說它們是人性中固有的稟賦。然而,它們尚處於種子的狀態,唯有在人類文化的環境中,種子才會發芽,潛在的稟賦才能生長為現實的能力。
文化環境不是物理學意義上的環境,對它的理解不能局限於當下的一時一地。幾千年來,人類的精神探索形成了一個偉大的傳統,這個傳統既包容了又超越了一切時代和民族,對於人類每一個有心提高自己精神素質的成員來說,它都是最廣闊也最深刻的文化環境。那么,我們到哪裡去尋找這個傳統呢?我的回答是:到經典著作中去,因為經典著作正是這個傳統的最重要載體。把人們引領到經典著作的寶庫里,讓大家了解、熟悉、領悟存在於其中的傳統,受其浸染,加入到人類精神探索的偉大進程中去,在我看來,不可能有比這更有效的國民素質教育的途徑了。
具體地說,與精神屬性的三個方面相對應。國民素質教育也可分為智育、美育、德育三個方面,而在這三個方面,經典著作都是極好的教材。
智育的目標是培育自由、獨立的頭腦。在這方面,經典作家是最好的榜樣。他們首先是偉大的自由思想者,不受成見束縛,勇於開拓前人未至的新領域,敢於挑戰眾人皆信的舊學說。尤其在社科領域,權力、利益、習俗、輿論往往據有巨大的勢力,阻撓著對真理的追求和認識,而他們能夠不為所動,堅定地聽從理性的指引。從他們的著作中,我們學到的不只是一些社科知識,更是追求真理的勇氣、智性生活的習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美育的目標是培育美麗、豐富的心靈。在這方面,文學藝術作品誠然是基本的教育資源,但人文和社科經典著作也能給我們以美好的薰陶。我們會發現,凡大思想家決不是單面人和書呆子,他們從事研究的領域不同,性格各異,但大多具有鮮明的個性和豐富的內心世界,對於人類情感每每有或博大精深或微妙細緻的體驗。這一點也體現在文風上,許多經典作家是表達的大師,讀他們的作品,只要真正讀進去了,你絕不會覺得枯燥,只會感到是一次愉快的精神旅行。
德育的目標是培育善良、高貴的靈魂。在這方面,經典作家尤能給我們良多啟示。人文和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人和社會,在這個領域中,起支配作用的不只是理性思考和實證觀察,更是價值定向和理想願景。每一位思想家都心懷提升人類向更好狀態發展的願望,一切思考最終都指向最基本的價值問題:怎樣的人生是好的人生?怎樣的社會是好的社會?雖然價值觀正是最充滿爭議的領域,但是,通過閱讀經典,自覺地思考這些問題,有助於我們確立自己的人生坐標,做一個有道德、有信仰的人。
國民素質的提高,人人有責。精神財富的享用,人人有份。可是,即使用嚴格的標準挑選,社科經典的絕對數量也是非常大的,叫一個普通讀者如何下手?怎樣才能把經典中的理念變成社會多數成員的通識和基本教養?我認為,為了解決這個困難,本系列圖書是一個有益的嘗試,是一項真正造福國人的事業。該叢書將選收古今中外社科人文類的經典名著分批推出,出版社為該叢書預定的特點是:絕對經典,輕鬆好讀。按照我的理解,“絕對經典”就是要求選目精當,不夠格的絕不選入,最夠格的絕不遺漏,同時應適合於中學生的接受能力。“輕鬆好讀”則是要求選人得當,專家也必須是夠格的,對於相關的著作確有研究,融會貫通,從而能夠把導讀做得既準確又深入淺出。這是很高的要求,願我們共同努力。
2009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