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經典輕鬆讀·寂靜的春天導讀

社科經典輕鬆讀·寂靜的春天導讀

《社科經典輕鬆讀·寂靜的春天導讀》主要內容:近代以來,人類對科學越來越崇拜,大量科學的產物——化工產品被用於農業。結果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春天不再有鳥鳴,原來生機盎然的大自然變得越發寂靜。《寂靜的春天導讀》為世界環境科學的邏輯起點,後世的“羅馬俱樂部”、“98年世界環發大會”都是以此為開端的。卡遜,這個柔弱的女子,是整個人類的恩人。

基本介紹

  • 書名:社科經典輕鬆讀•寂靜的春天導讀
  • 類型:科學與自然
  • 出版日期:2010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01063898, 7201063898
  • 作者:蕾切爾·卡遜 楊獻平
  •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 頁數:108頁
  • 開本:32
  • 品牌:天津人民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社科經典輕鬆讀·寂靜的春天導讀》:有統計表明:少年時期是否接觸過經典,關係到人的一生。最好的禮物就是為孩子種下一棵知識樹。
別怕,《寂靜的春天導讀》是一讀就懂的經典!該書由著名學者周國平作序推薦。
近代以來,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科學取得巨大進步,人類對科學越來越崇拜,大量科學的產物——化工產品被用於農業,結果,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原來生機盎然的大自然,變得越發寂靜。春天不再有鳥鳴,而成了寂靜的一片死氣。《寂靜的春天導讀》稿即為對《寂靜的春天》的導讀。
《寂靜的春天導讀》作為環境學的邏輯起點,引起的爭論比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還要大。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蕾切爾·卡遜 合著者:楊獻平

圖書目錄

孤獨而卓越的一生
《寂靜的春天》:一個巨大的驚嘆號
虛設的城鎮及其可能的災難
“人們恰恰很難辨認自己創造出
來的魔鬼”
“死神的特效藥”
流動的毒藥
我們賴以活命的土地
地球的綠色斗篷
殺蟲劑=殺生劑
大地如此寂靜
“乾淨”的河流
“駭人死雨”
“層層累積”的毒
為什麼如此沉重
透過細胞的視窗
四分之一
“令人痛心的諷刺”
小東西、大能量
有沒有另外一條道路
大家跟帖
拓展閱讀

文摘

地球的綠色斗篷
在上兩章,蕾切爾指出,從水到土壤,人類研究製造的化學合成劑的污染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而大自然的自我排解能力又極其有限,對於這些新的致命性的污染,大自然需要更長的時間來適應和“代謝”,但是人卻沒有給予它們足夠的時間,卻還在變本加厲,每一天都有新的化學合成劑被付諸使用。在這樣的狀況下,蕾切爾的發現和憂慮是足夠令人警醒的。在第六章,蕾切爾論及植物、水和土壤,在化學合成劑的污染下不堪重負的情境。蕾切爾以優美又痛切的筆觸,試圖扭轉人們固有的“對有益的植物進行保護,對有害的進行排斥甚至滅絕”等錯誤的觀點。蕾切爾告訴我們:“水、土壤和由植物構成的大地的綠色斗篷組成了支持著地球上動物生存的世界;縱然現代人很少記起這個事實,即假若沒有能夠利用太陽能生產出人類生存所必需的基本食物的植物的話,人類將無法生存。我們對待植物的態度是異常狹隘的。”
關於這種行為,許多人應當感同身受。在我們的生活經驗中,在鄉村,農夫們是不喜歡田間雜草的,還有那些對他們毫無用處且會帶來傷害的動植物,總是會想辦法殺死或者移植到其他地方。在城市,人們往往會對一些植物表示厭惡,就連家庭養花,也只是喜歡其中幾種,對其他花草採取“斬草除根”的方式。這種行為,實際上出自人類固有的功利主義天性,我們總是以為這樣的行為是在為大自然“除暴安良”,體現的是一種高雅情懷,殊不知,這些行為本身,就是對大自然的最大傷害。正如蕾切爾指出的那樣:“動植物是生命之網的一部分,在這個網中,植物和大地之間,一些植物和另一些植物之間,植物和動物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重要的聯繫。”
隨著農業的大規模發展,人們不僅想到用化學合成劑來清除和殺死對莊稼有害的昆蟲。也以化學合成劑來替農夫們對侵入田地的雜草們實施大規模的“清洗”。在蕾切爾時代,這種行為已經相當普遍,除草劑的研製生產和付諸使用成為人們對付討厭植物的“殺手鐧”。蕾切爾說:由於除草劑的廣泛使用,造成的風景破壞事件很多。接著舉例說:在美國鼠尾草茂盛地帶,人們在嘗試進行一場將鼠尾草改為牧場的大型工程。“幾百萬年之前,這片生長鼠尾草的土地是美國西部高原和高原上的低坡地帶,是一片由落磯山系巨大隆起所產生的土地……鼠尾草,長得很矮,是一種灌木,能夠在山坡和平原上生長,它能藉助於灰色的小葉子保持住水分而抵住小偷一樣的風。這不是偶然的,而是自然選擇的長期結果,於是西部大平原變成了生長鼠尾草的土地。”
也就是說,鼠尾草的茂盛是遵循自然規律的,現在,人們要把這種草除去,換成更適宜的牧場,這本身就是對大自然自身特性的一種“冒犯”和“篡改”。這種正在被人為演化的景觀,“在這一大風呼嘯的高原上移植植物是需要一長期試驗與失敗的過程。一種植物接著一種植物生長都失敗了。最後,一類兼備了生存所需要的全部特性的植物發展起來了”。其結果只能是,一些原本依靠和適應鼠尾草環境的動物遭到了空前的滅頂之災。其中有哺乳類的尖角羚羊,一類是鳥類的鼠尾草松雞。緊接著,蕾切爾指出鼠尾草與這些動物相互依賴的關係。’除此之外,還有尋找並以鼠尾草為食的黑尾鹿等。而人們卻試圖將鼠尾草的主領地改變為“一片單純的土地”。“但結果顯然是整個緊密聯繫著的生命結構就被撕裂了。羚羊和松雞將隨同鼠尾草一起絕跡。鹿兒也將受到迫害;由於依賴土地的野生生物的毀滅,土地也將變得更加貧瘠。甚至於有意飼養的牲畜也將遭難;夏天的青草不夠多,綿羊在缺少鼠尾草、耐寒灌木和其他野生植物的平原上,在冬季風雪中只好挨餓。”
這樣的災難,蘇聯也曾有過嚴重的教訓。20世紀60年代初,為了緩解國內糧食緊缺的問題,赫魯雪夫下令開墾西伯利亞上千公頃的處女地,幾年後,導致了一場大範圍的風蝕。隨後,政府不得不投人大量的人力及財力,用於修復“試圖用莊稼取代雜草和動物的原始土地”。
在這一事件之後,蕾切爾的“矛頭”直逼人類用來“對付自然界的那桿噴藥槍”。如果說人為的自然清理和改造破壞的是動植物之間的生命環鏈,那么,噴藥也會毀壞目標之外的大量植物。例如,大批的鼠尾草被殺死之後,河水、柳樹、麋鹿甚至山溪里的鱒魚、湖裡的海狸、飛鳥也都受到了嚴重傷害。
在大自然的組合中,天然植物是野生動物覓食、棲息的必需品,植物遭到破壞,那些依附於植物的動物也將遭殃。蕾切爾說,大自然的植物之間的授粉者不唯是我們熟悉和喜歡的那些,還有一些不知名的和不喜歡的,它們在自然界植物生長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比如野蜂及其他“花粉的傳播者”。若是沒有這些昆蟲的本性意義上的勞作,許多野生動物、牲畜乃至人都會沒有東西可吃。
接下來,蕾切爾還詳細分析了弗蘭克?愛哥爾博士發明的“選擇性噴灑藥劑”這一專業行為,有利的一面是可以把化學藥物使用量降到最低,對野生動物的傷害也會大大減少。不利的一面,這種噴灑方式也會使得許多動植物遭到致命傷害。
除此之外,蕾切爾還分析了滅蟲劑使用後而產生的間接後果——“不論是野生食草動物還是家畜,有時很奇怪地被吸引到一種曾被噴灑過藥物的植物上,即使這種植物並非它們的天然食料。假若一直使用一種像砷那樣毒性很強的滅草劑,這種想要除去植物的強烈願望必然會造成損失重大的後果。如果某些植物本身恰好有毒或者長有荊棘和芒刺,那么毒性較小的滅草劑也會引起致死的結果。”
殺蟲劑=殺生劑
化學合劑在除草過程中給大自然及其生命的傷害是毋庸置疑的,它們摧毀的是與我們同命相連的動植物,也威脅到了人的生命。蕾切爾以層層遞進的方式,每一章都有一個側重點,詳細、科學、細緻而又提綱挈領,使我們對化學合劑的污染產生了清晰直觀的印象。在本章,蕾切爾以大量的確鑿證據,深刻揭示了大規模使用化學合劑殺蟲除草帶來的嚴重後果。蕾切爾深刻指出:殺蟲劑實際上就是殺生劑。它們沒有方向,也不用蓄謀,只憑自然力和化學合劑本身的作用與毒性,就可以使諸多的自然生命遭受到致命的傷害。
在本章,蕾切爾旗幟鮮明地指出:“當人類向著他所宣告的征服大自然的目標前進時,他已寫下了一部令人痛心的破壞大自然的記錄,這種破壞不僅僅直接危害了人們所居住的大地,而且也危害了與人類共享大自然的其他生命。最近幾世紀的歷史有其暗淡的一節——在西部平原對野牛的屠殺;獵商對海鳥的殘害;為了得到白鷺羽毛幾乎把白鷺全部撲滅。在諸如此類的情況下,現在我們正在增加一個新的內容和一種新型的破壞——由於化學殺蟲劑不加區別地向大地噴灑,致使鳥類、哺乳動物、魚類,事實上使各種類型的野生物直接受害。”
可是,在蕾切爾時代,沒有人對這種危害和威脅提出質疑,“那些希望對野生生物遭受損失的問題作出公正判斷的居民們今天正處在一種不知如何是好的境地。外界有兩種意見,以保護分子和許多研究野生生物的生物學家為一方,他們斷言噴灑殺蟲劑所造成的損失一直是嚴重的,有時候甚至帶來重重災難。但以治蟲機關為另一方則企圖斷然否認噴灑殺蟲劑會造成什麼損失,或者認為即使有些損失也無關緊要。”
事實還不僅僅如此,對於那些渴望使得那些害蟲和雜草永遠不再影響他們的收成及生活的人而言,化學藥劑的使用在同一地區不止一次出現。——連番密集的噴灑活動,野生動物連喘息的機會都沒有,更難以恢復。不僅某一地區的原有動植物遭到此類傷害,即使剛剛遷徙而來的也難逃厄運。對於人和動植物而言,藥物使用的面積越大,對動植物的傷害就越深。但是,在當時的美國,私人性和團體性的噴灑活動並沒有因此而減少,且越來越積極。
正是這種“集體無意識”,使得當時的美國野生動物死亡案例越來越多。蕾切爾以此為依據,對1959年,政府為控制從日本遷徙而來的甲蟲,在密執安州東南部以及底特律郊區的2.9萬多英畝的土地噴灑高劑量的艾氏劑的行為進行了科學和道義上的反駁。她以翔實的資料,精到的分析,使得聯邦航空公司一位官員“這是一種安全的操作”等謊言不攻自破。蕾切爾指出,受到化學藥劑影響的不只是公眾陸續反映的鳥類問題,還有貓和狗,甚至許多人在接觸艾氏劑一小時後,就有噁心、嘔吐、發燒、發冷、異常疲勞和咳嗽等症狀。
蕾切爾指出:關於控制日本甲蟲而實施的大規模殺蟲劑噴灑活動,實質是一次大破壞。由於艾氏劑對日本甲蟲的殺死,1933年,在新澤西發現了牛奶病。這種疾病的產生原因是:當這種孢子被甲蟲死後的幼蛆吞噬後,就會在幼蛆的血液中驚人地繁殖,幼蛆變為變態白色,因此被稱為牛奶病。到1945年,牛奶病孢子已經在康乃狄克、紐約、新澤西和德拉瓦、馬里蘭等地的甲蟲中大肆流行了。
這一事例說明,在毒藥污染之下,沒有任何生命可以躲過劫難。人對動物的化學毒殺,導致的是另一種新疾病的誕生。不論是人,還是動植物,都同氣連枝,在自然的環鏈中相互影響,也相互催生。蕾切爾的科學分析和科學論斷,使得我們在張口結舌之際,感覺到一種無與倫比的痛楚和悲哀。由此,可以說,在蕾切爾之前,人類在為科學發明而歡欣鼓舞的同時,也在為自己和子孫後代“孕育”了邪惡的胚芽。因此,將殺蟲劑和除草劑稱之為“殺生劑”,名副其實,恰如其分。
大地如此寂靜
“現在美國。越來越多的地方已沒有鳥兒飛來報春;清晨早起,原來到處可以聽到鳥兒的美妙歌聲,而現在卻只是異常寂靜。”如果說本書的前幾章是科學的發現和嚴謹的論證,那么,這一章是散文式的詠嘆,是悼亡式的悲哀詩句。基於化學合成劑對土壤、水流的污染,大批生命受到致死性的傷害,現在,餘下的只是空蕩蕩的寂靜。不是那種天籟式的眾生安寢,而是滅絕式的寂寥與恐怖。
蕾切爾的文筆優美而細膩,在平靜的敘述中,體現著熱切的關懷,在娓娓的敘說之間,將這種可怕跡象演繹得心驚肉跳,讓人身臨其境。蕾切爾提到,1958年,一位家庭婦女在絕望中從伊利諾斯州給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鳥類名譽館長羅伯特?庫什曼?莫菲寫了一封信,信中說道:“我們村子裡,好幾年來一直在給榆樹噴藥。當六年前我們搬到這兒時,這兒鳥兒多極了,於是我就乾起了飼養T作。在整個冬天裡,北美紅雀、山雀、綿毛鳥和五十雀川流不息地飛過這裡;而到了夏天,紅雀和山雀又帶著小鳥飛回來了。在噴了幾年DDT以後,這個城幾乎沒有知更鳥和燕八哥了;在我的飼鳥架上已有兩年時間看不到山雀了,今年紅雀也不見了;鄰居那兒留下築巢的鳥看來僅有一對鴿子,可能還有一窩貓聲鳥。孩子們在學校里學習已知道聯邦法律是保護鳥類免受捕殺的,那么我就不大好向孩子們再說鳥兒是被害死的。它們還會回來嗎?孩子仍問道,而我卻無言以答。榆樹正在死去,鳥兒也在死去。是否正在採取措施呢?能夠採取些什麼措施呢?我能做些什麼呢?”
這封信更像是一篇哀婉的悼詞,不解的追問。
緊接著,蕾切爾還說到在此之前收到的信件,無一例外地反映了一種“寂靜”的變化,鳥兒絕跡或者不再復出,植物推遲抽條等等奇怪的現象。蕾切爾還說道“知更鳥的故事”。第一隻知更鳥的鳴聲預示著河流解凍,春天來臨,可是,由於化學污染,“一切都變了,甚至連鳥兒的返回也不再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還有1930年代從歐洲進口鑲板工業用的榆木節時引進美國的“荷蘭榆樹病”。這種菌病是通過樹木的輸水導管,由孢子通過樹汁而傳播的,可使榆樹枯萎、死亡。導致知更鳥死亡的是噴灑後的DDT,只要有11條蚯蚓被知更鳥所食,知更鳥就會死亡。這說明,藥物毒性的傳播體現在食物鏈當中,一旦有一環壞死、帶毒,另外一環就會隨之死亡和斷裂。
關於這一點,筆者也有很深的感受。幼年,春天時跟隨父母種地。為防止害蟲,父親把小麥、玉米甚至豆類的種子用藥物攪拌後,再放入泥土;為滅害蟲,背著自動打壓的簡易噴霧器對著正在危害莊稼的害蟲們大肆噴灑;還有蟲害嚴重的蘋果、梨子和桃,藥水過後,葉子上結著一層白色的乳劑。氣味隨風傳播得相當遠。還有些人家,為了防止家畜到地里啄食秧苗,把“六六六”或者“一六零五”攪拌後的玉米粒撒進去,不僅毒死了膽敢偷吃的家禽,還有不少的鳥雀因此受害。從春天到秋天,幾乎都可以在山坡、河邊看到死難者的屍體。
這種情景在80年代最為普遍。那時候,山里還有狼,時常在黃昏嚎叫。90年代初期,狼叫突然消失,就連以前的山豬,也都銷聲匿跡了。這種連環的殺害,農民們其實也知道是大批量農藥施放的結果,但有一定的收成,就會加大農藥的劑量。當然,人也在其中受到傷害,除了把農藥作為自殺品外,許多孩子也無意識地撿了廢棄的農藥瓶玩耍而導致中毒死亡。許多人把農藥殘留物隨意丟棄在河邊,浸泡在源遠流長的河水中,導致下游水庫和魚塘里的螃蟹、魚、泥鰍等生物的大規模死亡。
但是,這一連串的離奇現象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直到近些年來罹患癌症的人逐年增多,許多人還沒有明白農藥對他們生命的傷害。在本章,蕾切爾深刻分析了農藥造成的自然破壞和生命慘景。蕾切爾指出,農藥不僅可以殺死現世生物,還可以轉換成另一些毒素,使某些動物的受孕率和繁殖量急劇下降。因為蚯蚓中毒,以蚯蚓為主要食物的浣熊、鼴鼠、地鼠也深受其害。黑白鳥、燕子、金翅雀和木蘭鳥、五月篷鳥、鴿子、八哥、雀鷹以及狐狸、茶隼、野兔、負鼠也都難逃劫難。有的在飛行中突然墜地而死,有的在捕獵過程中癱倒在地,還有的發生驚厥後死於非命……
與知更鳥命運相同的還有鷹,因為地鼠和鼴鼠等食物的污染,鷹在美國的數量也急劇減少。
蕾切爾在本章最後兩段,那么激憤,又那么痛心。在措辭嚴厲的設問、解答與追問中,顯示了一位科學家道義擔當與純正尖銳的思想氣質。她說:“而人類又怎么樣呢?在加利福尼亞噴灑了這種兌硫磷的果園裡,與一個月前噴過藥的葉叢接觸的工人們病倒了,並且病情嚴重,只是由於精心的醫護,他們才得以死裡逃生。印第安州是否也有一些喜歡穿過森林和田野進行漫遊、甚至到河濱去探險的孩子們呢?如果有,那么有誰在守護著這些有毒的區域來制止那些為了尋找純潔的大自然而可能誤入的孩子們呢?有誰在警惕地守望著以告訴那些無辜的遊人們他們打算進入的這些田地都是致命的呢?”

序言

讓經典成為通識
周國平
我一向認為,閱讀經典是提高素質的最佳途徑之一。天津人民出版社推出這套面向廣大讀者的經典導讀系列圖書,幫助各界人士尤其青年人走近社科經典,其用心正合我的想法,我欣然為之作序。
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前進中也暴露了諸多問題,顯示了改革的艱難。分析所有這些問題,我們可以發現,在轉型時期的中國,我們最缺少、最需要的東西,一是信仰,二是法治。事實已經證明,沒有精神文化轉型和社會秩序轉型的配套,經濟轉型絕不可能孤立地成功。然而,要真正解決信仰和法治的問題,實依賴於國民素質的普遍提高。一個有信仰的民族,必須由精神素質優良的個體組成。一個法制健全的社會,必須由具備公民覺悟的成員建立和維護。因此,歸根到底,中國的前途將取決於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
所謂提高素質,就是要使我們身上那些人之為人的屬性——這就是“素質”的含義——得到健康生長,成為人性意義上的優秀的人。人是憑藉精神屬性成其為人的。按照通常的劃分,精神屬性可分為知、情、意三個方面,亦即理性思維、情感體驗、道德實踐這三種精神能力。人類的這些精神能力在極其漫長的自然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其生物學的基礎,而後在相當漫長的文明演進過程中展現出來並得到發展。作為人類的一員,每一個個體的人通過種族的遺傳即已具備這些精神能力的生物學基礎,在此意義上,我們說它們是人性中固有的稟賦。然而,它們尚處於種子的狀態,唯有在人類文化的環境中,種子才會發芽,潛在的稟賦才能生長為現實的能力。
文化環境不是物理學意義上的環境,對它的理解不能局限於當下的一時一地。幾千年來,人類的精神探索形成了一個偉大的傳統,這個傳統既包容了又超越了一切時代和民族,對於人類每一個有心提高自己精神素質的成員來說,它都是最廣闊也最深刻的文化環境。那么,我們到哪裡去尋找這個傳統呢?我的回答是:到經典著作中去,因為經典著作正是這個傳統的最重要載體。把人們引領到經典著作的寶庫里,讓大家了解、熟悉、領悟存在於其中的傳統,受其浸染,加入到人類精神探索的偉大進程中去,在我看來,不可能有比這更有效的國民素質教育的途徑了。
具體地說,與精神屬性的三個方面相對應,國民素質教育也可分為智育、美育、德育三個方面,而在這三個方面,經典著作都是極好的教材。
智育的目標是培育自由、獨立的頭腦。在這方面,經典作家是最好的榜樣。他們首先是偉大的自由思想者,不受成見束縛,勇於開拓前人未至的新領域,敢於挑戰眾人皆信的舊學說。尤其在社科領域,權力、利益、習俗、輿論往往據有巨大的勢力,阻撓著對真理的追求和認識,而他們能夠不為所動,堅定地聽從理性的指引。從他們的著作中,我們學到的不只是一些社科知識,更是追求真理的勇氣、智性生活的習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美育的目標是培育美麗、豐富的心靈。在這方面,文學藝術作品誠然是基本的教育資源,但人文和社科經典著作也能給我們以美好的薰陶。我們會發現,凡大思想家決不是單面人和書呆子,他們從事研究的領域不同,性格各異,但大多具有鮮明的個性和豐富的內心世界,對於人類情感每每有或博大精深或微妙細緻的體驗。這一點也體現在文風上,許多經典作家是表達的大師,讀他們的作品,只要真正讀進去了,你絕不會覺得枯燥,只會感到是一次愉快的精神旅行。
德育的目標是培育善良、高貴的靈魂。在這方面,經典作家尤能給我們良多啟示。人文和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人和社會,在這個領域中,起支配作用的不只是理性思考和實證觀察,更是價值定向和理想願景。每一位思想家都心懷提升人類向更好狀態發展的願望,一切思考最終都指向最基本的價值問題:怎樣的人生是好的人生?怎樣的社會是好的社會?雖然價值觀正是最充滿爭議的領域,但是,通過閱讀經典,自覺地思考這些問題,有助於我們確立自己的人生坐標,做一個有道德、有信仰的人。
國民素質的提高,人人有責。精神財富的享用,人人有份。可是,即使用嚴格的標準挑選,社科經典的絕對數量也是非常大的,叫一個普通讀者如何下手?怎樣才能把經典中的理念變成社會多數成員的通識和基本教養?我認為,為了解決這個困難,本系列圖書是一個有益的嘗試,是一項真正造福國人的事業。該叢書將選收古今中外社科人文類的經典名著分批推出,出版社為該叢書預定的特點是:絕對經典,輕鬆好讀。按照我的理解,“絕對經典”就是要求選目精當,不夠格的絕不選入,最夠格的絕不遺漏,同時應適合於中學生的接受能力。“輕鬆好讀”則是要求選人得當,專家也必須是夠格的,對於相關的著作確有研究,融會貫通,從而能夠把導讀做得既準確又深入淺出。這是很高的要求,願我們共同努力。
2009年3月2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