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歷史觀

社會歷史觀

社會歷史觀 conception of society and history 是關於人類社會的起源、本質和發展規律等一般問題的觀點和理論體系,是人類對本身相互交往活動的條件、過程和結果的反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會歷史觀
  • 外文名:conception of society and history 
地位,產生和發展,基本問題,

地位

社會歷史觀以社會現象的內在聯繫及其發展過程為研究對象。社會運動形式比自然界的運動形式複雜得多,對社會歷史現象的認識也比對自然現象的認識更艱巨和更困難。剝削階級的思想家在認識社會歷史問題時,由於受其階級性的影響,所以很難像考察自然現象那樣保持觀察的客觀性。這是對社會的認識落後於對自然的認識,在社會歷史觀上遲遲不能形成為科學的概念和原理的重要原因。
自然觀歷史觀既相互區別,又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它們是統一的世界觀中的兩個組成部分。主要在自然科學中形成的形上學的思維方式,曾使幾代哲學家在人和環境的統一問題上陷入無法解決的矛盾之中;而主要從人的社會生活中提出的關於人的自由活動和客觀必然性的關係問題,也曾使不少自然科學唯物主義者不能在自然觀上把唯物主義貫徹到底。
要正確地認識客觀世界就必須把自然觀和社會觀結合和統一起來。因為客觀世界是統一的物質世界,人類社會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結果和物質運動的最高形式。因此,對整個世界的哲學思考不能不包含對社會歷史一般問題的探究。全部哲學的最高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思維不僅是高度發展的物質(人腦)的機能,它還是社會的產物。人腦只為思維提供了自然基礎,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才能形成現實的思維能力。所以,不用說對哲學最高問題的解決,就連這個問題本身的提出,都與社會過程息息相關。如果沒有科學歷史觀的創立,哲學世界觀的最高問題就不可能徹底解決。在歷史上社會歷史觀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各個時代、各個階級的整個哲學世界觀的傾向和實質。雖然社會歷史觀並不直接以考察整個世界一般問題為對象,但它對物質運動最高形式的根本問題的回答,也就是對哲學世界觀的最尖銳問題的回答。因此,社會歷史觀是哲學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對社會一般問題的總的看法,社會歷史觀對社會知識各學科具有指導職能。在歷史上,當社會歷史觀和道德觀、國家觀等等混為一體時,它就是體現在各門具體社會知識中的一般理論基礎。隨著科學的分化,社會歷史觀從具體社會科學中獨立出來,不再去代替具體社會科學直接回答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問題,而專門發揮作為世界觀(歷史觀)和方法論的作用。社會歷史觀還要回答自然科學的發展動力和社會作用等問題,並作為自然科學家的世界觀的組成部分而對自然科學的發展產生影響。隨著科學認識的發展,原來囊括在社會歷史觀中的某些內容,逐漸轉變為實證科學,但這種情況不是減弱而是增強了用哲學思維方法回答社會一般問題的重要性。

產生和發展

社會歷史觀起源於人們對勞動及在勞動中形成的社會關係的思索。在人類的早期,人們在認識自然的同時也對本身的相互關係有了朦朧的認識。隨著社會關係的逐步發展和日益複雜化,人們對社會的哲學思考也逐步由對某些社會現象、社會側面的認識發展為對社會一般問題的研究,並形成各種理論體系。形成作為理論體系的社會歷史觀的認識論前提是:①把社會從一般客體中劃分出來,使之成為專門的考察對象;②人類抽象思維能力達到能夠脫離感性的物質實體,把握體現人類活動中的社會關係的階段。
在社會發展大約有 290多萬年的時期內,人類尚不具備把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明確區分開來的能力。原始人所從事的狩獵、捕魚勞動,僅以滿足直接需要為目的,農業生產較長的周期性雖然要求人們對眼前活動的後果有一定的預見,但人們本身的力量與巨大的自然力相比卻十分弱小,原始人只能以想像的神奇力量與神秘的自然力相對抗,並由此產生自然崇拜和圖騰崇拜。這種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混沌不分的認識狀況一直影響到奴隸社會早期的思想家,致使他們的哲學思考致力於尋找世界的永恆的始基。水、火、原子、數等等曾被認為是構成自然界、社會和人本身的實體。這時社會歷史觀還渾然一體地包含在一般的世界觀之中。
奴隸社會的發展,社會分工和階級對立日益深化,使社會生活的某些領域,如國家政治生活,呈現出與自然界顯然不同的變化節奏和特殊形式,這時人們開始對某些社會現象作專門的考察。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和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中,出現了以倫理和政治理論形式為特徵的社會哲學。中國古代哲學尤以人生問題為中心,他們集中討論的是“國”與“民”的關係及人們生活的準則問題。老子和亞里士多德雖然最早提到了商品經濟現象,但仍然是作為道德和占有問題來討論的。
人類對社會起源問題的思考,在歐洲中世紀演變為神學歷史觀。人類創造歷史的活動以“上帝創世說”的形式歪曲地、顛倒地反映出來,極大地阻礙了人們對社會歷史問題的認識。但從諸神社會的等級關係和結構中,也曲折地表現了人們對塵世社會的現實關係和結構的認識。
與神學歷史觀相對立,資產階級早期思想家們相繼提出了自然狀態說、天賦人權論和社會契約說。這些理論均以自然法為基礎論證諸種社會問題,因此可以稱為“法學世界觀”。它認為,經濟關係和社會關係不是神和教會的創造,而是由以權力為基礎的國家創造的。它主張用人權代替神權,用國家代替教會。這種唯心主義的歷史觀排除了天上和人間的顛倒,卻把國家和社會等同起來,認為人類社會存在過一種人人生而平等的“自然狀態”,存在著不變的“人類天性”,認為資本主義是合乎“人的本性”的理想社會。這種歷史觀本質上是資本主義商品等價交換普遍化的反映。
資本主義建立的普遍的世界歷史性聯繫,使人們有可能發現各個民族歷史發展的共同性。一些資產階級思想家開始把人類社會當作一個統一的過程來考察,並探究歷史過程的規律性。這就形成了近代的歷史哲學。義大利哲學家和社會學家G.B.維科(1668~1744)在《關於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學原理》一書中提出,社會歷史是人類活動的產物,它按照自然必然性由一個發展階段過渡到另一個發展階段。這是一個卓越的見解,但他卻未能正確地揭示出歷史的規律性,而陷入了循環論。德國哲學家J.G.赫爾德(1744~1803)在《關於人類歷史哲學的思想》一書中也表達了關於歷史規律性的思想。歷史哲學經過18世紀德國和其他一些國家的啟蒙思想家和哲學家的發展,到G.W.F.黑格爾臻於完成。黑格爾力圖揭示社會現象背後的必然的聯繫,但他用想像的聯繫代替現實的聯繫,未能把社會歷史觀真正置於科學的基礎之上。直到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才在社會歷史觀方面實現了根本的變革。

基本問題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社會歷史觀方面所實現的根本變革,主要是確立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這個原理,不僅對於經濟學,而且對於一切歷史科學(凡不是自然科學的科學都是歷史科學)都是一個具有革命意義的發現:‘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在歷史上出現的一切社會關係和國家關係,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論觀點,只有理解了每一個與之相應的時代的物質生活條件,並且從這些物質生活條件中被引申出來的時候,才能理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17頁)。
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揭示了一般社會歷史觀的本質。社會歷史觀是歷史地發展的概念,它採取過不同的歷史形態。以往各種形態的歷史觀的共同特點,是沒有從一般世界觀和具體歷史知識中分化出來。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使社會歷史觀得到了精確的規定和科學的形態,它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功能首先在於回答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係問題,在這個意義上,社會歷史觀本質上是以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係為基本問題的哲學理論。歷史唯物主義對歷史觀基本問題的明確規定,為研究和區別以往的形形色色的歷史觀提供了唯一科學的標準:凡是認為思想動機、國家意志、超人、絕對精神等等是社會的本質的,都是唯心史觀。馬克思主義以前的一切社會歷史理論,雖然致力於探究歷史發展的本質、動力或最終原因,並且取得了一些有價值的成果,但都是把社會意識看作社會生活中的第一性的東西,不理解到底什麼是社會存在。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具有兩個根本缺陷:①它至多是考察了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而沒有考察產生這些動機的原因,沒有摸到社會關係體系發展的客觀規律性,沒有看出物質生產發展程度是這種關係的根源;②它沒有說明人民民眾的活動。歷史唯物主義對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的科學回答,克服了以往歷史理論的缺陷,使人們能夠以精確的眼光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作自然歷史過程,能夠認識和掌握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及其運動規律,理解各種意識形態的本質和根源,把人類歷史從根本上看做是人民民眾的歷史,看做是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者的歷史。從而,破天荒地第一次把社會歷史觀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