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控制論

社會控制論

社會控制論(sociocybernetics),即用控制論方法研究社會系統的學科,是控制論的一個分支。社會是在人腦創造性信息選擇條件下構成的高級自組織系統。一些社會系統表面上好像是沒有目的的,但它可以通過社會選擇來尋求自己的目的。在社會系統中存在著自學習的功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會控制論
  • 外文名:sociocybernetics
  • 性質:研究社會系統的學科
  • 研究方法:控制論方法
  • 模型:信息-實踐模型
  • 所屬學科:自動化
簡述,發展歷史,主要研究方法,基於兩論研究法,複雜性研究法,退饋,模型,特點,

簡述

社會控制論的基本內容是把控制論中取得的豐碩成果推廣套用於社會的生產管理、交通運輸、能源管理、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城鄉建設,以至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控制論研究者認為,人類社會是一個充滿活力和生機勃勃的自適應、自組織系統,存在著內涵豐富的信息交流和反饋機制。社會控制論不僅從整體上研究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而且運用控制論的基本原理分析各類複雜的社會現象,比如說國家領導體制的改革,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社會犯罪問題的綜合治理等。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既需要社會變革,也需要社會的穩定和正常的社會秩序。

發展歷史

1948年N.維納出版了《控制論:或關於在動物和機器中的通訊和控制的科學》一書。1950年他出版了《人有人的用處—控制論與社會》,著重論述了通信、法律、社會政策等與控制論的關係。維納懷著矛盾的心態,一方面進一步認為控制論在社會系統中套用的可能性已經出現;另一方面,維納認為用控制論研究社會系統還存在困難。
1975年在布加勒斯特召開的第三屆國際控制論與系統大會上,羅馬尼亞控制論專家內戈伊策提出退饋原理。他1978年在阿姆斯特丹召開的第四屆國際控制論與系統大會上,社會控制論正式定名,作為一個學科而誕生。

主要研究方法

基於兩論研究法

強調了控制論和一般系統論的套用,具有四個研究方向:
①蓋葉爾和佐文研究法
該法特彆強調採用二階控制論的方法,強調正反饋和關注動態。它是自反的、依賴於文本和觀察者,並不忽略環境,強調系統的自駕馭的主體能適應環境。不足之處是忽略對系統結構的關注。
②社會自繁殖研究法
德國社會學家N.魯曼(Luhman)的自繁殖理論研究法與蓋葉爾和佐文研究法較為接近。它們共同強調自反性、二階控制論和依賴於觀察者的系統分析。差異是魯曼的理論強調結構、注重功能和環境分析。
③生命系統理論研究法
生物學家、系統科學的先驅美國J.米勒(Miller)教授的生命系統理論(living system theory,LST)研究法聚焦於有生命系統,它比蓋葉爾和文研究法更結構化。這是兩者的主要差別。生命系統理論是關於所有生命系統生存的一般理論,包括它的結構、互動、行為和發展。
④社會熵理論研究法
是對社會系統變異的隨機度量。熵值越大,系統的混亂無序的程度越大。從靜態意義上講,熵是社會系統組織、結構和功能無序度的一種描述。而從動態角度來看,熵是一個系統從有序走向無序的自然過程的描述。
社會熵是社會系統內部自然退化的一個度量,它涉及到社會架構的分解,我也許行的提高或社會差異的消失。社會熵值的極大就意味無政府狀態。
社會學家、系統科學家美國K.貝利(Bailey)教授的社會熵理論(social entropy theory)推出了7個關鍵變數,他們能最佳地通過自駕馭過程將熵恰當地支配到最優水平。

複雜性研究法

該法照樣需要營養控制論和一般系統論,但是突出看了複雜性科學的套用。複雜性研究法具有3個研究方向:
①複雜社會網路分析法
複雜社會網路分析法研究諸如網際網路、全球疾病和合作互動這樣大型、複雜網路的動態問題。通過採用社會網路分析、基於主體的模型化、理論物理以及近代數學中的關鍵概念和方法。
②計算社會學研究法
社會仿真和數據挖掘這兩個研究焦點,組成計算社會學(computational sociology)。社會仿真利用計算機來創立人工實驗室以研究複雜社會系統。而書記挖掘利用機器智慧型在大型、複雜真實世界資料庫中來搜尋社會關係的非平凡模式。計算社會學的變種是仿社學(socionics)。
③魯曼的社會控制論研究法
該法的主要目標是將社會學與二階控制論、魯曼的論點以及複雜性科學的的最新成就集成在一起。從學者的風格來看,魯曼社會控制論研究法的焦點主要是概念上的,僅少許是方法論上的或驗證的。

退饋

退饋就是要求系統內部的觀察者,將自我認識上升到更高的綜合水平。這就需要忽略細節,承認事物間質的差異和邊界的相對模糊性。系統的輸入和輸出都涉及人的主觀估計,涉及模糊信息,因而必須用模糊邏輯方法形成模糊分布,才能進行近似描述。
在社會系統中,觀察者與對象往往處於同一層次,無論在物質需求、心理需求和信息需求方面都是不可分的。因此,不可能採用一般自然科學中常用的主客體單向反映的研究方法。最基本的方法是觀察者全面參與社會實踐,即觀察者在一定的初步構想和預估的條件下把自己作為社會系統的一部分,通過反覆嘗試而選擇達到目標的行動;因為實際協調和控制社會系統的信息,既不是觀察者外部環境產生的信息,也不是觀察者內在認識過程產生的信息,而是觀察者與外部環境不斷相互作用而逐步形成的信息。全面參與社會實踐的方法,是觀察者參與環境、適應環境、改造環境的行動方法。在社會控制論中一切概念和命題都必須是能實踐的,才有定量研究的可能。

模型

社會控制論模型是一種信息-實踐模型。模型設計者要使自己的動作遵循自己規定的規程,因為社會的信息結構蘊含在一切社會成員的參與實踐之中,特別是設計者本人的實踐之中。社會控制論模型可用於社會預測社會預警,及時發現社會的不適應狀況,通過退饋的方式獲得社會信息,用社會反饋來進行巨觀的調節和控制,使社會達到自適應的變化。因此,研究社會控制論模型對最佳化社會結構、促進社會進化、防止社會災變有積極的作用。
有人用隨機微分方程和分岔理論列出非線性方程組來描述社會系統。非線性相互作用表明了系統的發展會出現幾種可能性,這可以用分岔理論來計算,並作出最優選擇。但非線性方程組不能唯一確定系統的演化,必然性要通過偶然性來表現。系統處於不同狀態時,漲落的作用也不同。在穩定狀態時漲落是一種干擾,系統的抗干擾能力使漲落衰減,使系統回到原來的穩定狀態;在不穩定狀態時,漲落使系統離開原來的穩定狀態,漲落被放大,使系統發生質變,變成新的有序狀態,即到達新的穩定狀況,這就是社會變革。

特點

控制論的角度來說,人類社會可被看作是高度複雜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綜合的多級遞階控制系統。社會的巨觀調節和控制依靠各層次之間的雙向信息流聯繫。上級把決策作為命令送到下級,下級把執行情況和環境條件報告上級,上級又根據新的情況作出新的決策送到下級,這就構成社會反饋。人類社會的通信模式多種多樣,社會反饋的方式也很繁雜。社會反饋對於社會學和人類學都有重要意義。社會反饋所需信息流則需要用退饋的方式獲得。
在社會系統中,社會結構與社會行為往往是不可分的。要改變系統的行為方式,必須改變系統的結構。社會控制論強調整體結構的協變、子系統結構的協同和子系統行為的互補。H.A.西蒙提出劃分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來分解遞階結構的大系統,使人們可在相對獨立的條件下考察各子系統結構的協同和行為的互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