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是汕頭市澄海華僑中學提供的微課課程,主講教師為朱程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
  • 提供學校:汕頭市澄海華僑中學
  • 主講教師:朱程曉
  • 類 別:微課
課程簡介,設計思路,

課程簡介

教學目標:研讀三農發展的材料,運用社會存在與社會以意識辯證關係哲理分析農村改革之路,堅定改革的立場與信心。滲透學科核心素養“政治認同”。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 2.難點: 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教學過程: 導入:歡迎來到微課堂,今天我們要了解的課題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 我們知道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黨和政府始終把三農作為重中之重。三農核心是農民,農民問題現階段仍是土地問題,下面我們通過分析我國土地制度改革,來理解這一對辯證關係。建國後我國土地制度改革經歷了所有權與經營權高度集中的的兩權合一,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所有權和承包經營權分離的“兩權分離”,再到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開的“三權分置”。 下面請大家看材料,邊看邊思考,“三權分置”意見的出台為何說是順勢而為,該意見出台後取得哪些成效?運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係原理分析說明。 推進新課:探究一【順勢而為,三權分置】現階段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進城就業,相當一部分農戶將土地流轉給他人經營。 適應這一形勢,2016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台《關於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指出, 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實行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並行,健全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為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堅實保障。 探究1:“三權分置”意見的出台為何說是順勢而為,該意見出台後取得哪些成效?運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係原理分析說明。 引導學生分析得到結論: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推進,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進城就業,農村土地閒置,如何讓放活土地?如何土地經營權的流轉合法化,這些是“現階段三農現狀”即社會存在,為適應這樣的社會存在,國家出台《三權分置辦法的意見》,它的提出是順勢而為,體現了有什麼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麼樣的社會意識; 由於生產力的大發展,即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農民覺得進程務工比在家種田收益多,也就是說社會存在在變化發展,農民進城了,土地閒置了,為了激活土地市場,鼓勵農民把土地經營權流轉出去,實現了農戶和新經營主體的利益,也促進土地資源最佳化配置,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家出台了“三權分置”意見,體現了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同時該《意見》出台後,材料提到健全農村土地改革制度,為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堅實保障。體現了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即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當然反作用除了推動還有阻礙作用。 下面我們來歸納兩者的辯證關係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P88專家點評:人的社會意識受社會環境決定,與個人的社會地位、受到的教育、從事的職業等密切相關,在階級社會中,社會意識帶有階級性。 平時我們感冒發燒可能會很緊張,可是去到醫院醫生都會淡定地告訴你,吃點藥多喝水,一個星期就恢復了。醫生之所以如此淡定這是由他所處的環境決定,與他的職業密切相關,他每天醫院接觸形形色色的病人,感冒發燒只是輕微的病,他看得多,並且明白其中的病理。 體現:有什麼社會存在就有什麼意識。 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過渡:那么社會意識的變化與社會存在的變化是否完全同步? 我們知道在汕頭潮陽如果你沒有兒子是會被人取笑的,潮陽人認為多子多福,為何在當代社會仍存在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潮陽地區仍盛行?這說明了什麼? 分析:在生產力低下的年代,多子意味著勞動力多,這些社會存在決定了有“重男輕女”“多子多福”的社會意識,一個人的社會意識是由他所處的生活環境、受教育的程度、社會地位、從事的職業密切相關。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社會進步了,但這種落後思想所當代社會仍存在這些落後思想即說明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並不完全同步,即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有時落後於社會存在的變化,有時先於社會存而變化,如:男尊女卑,重男輕女這樣的封建思想在社會主義的今天仍然存在,而民本思想早在奴隸社會就有萌芽,體現了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那么,落後的社會意識和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什麼的反作用,有哪些表現呢? 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如“唯GDP論”使我們得到金山銀山卻失去了綠水青山;“五大發展理念”幫我們找回綠水青山,也找到金山銀山。 注意: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並非是社會意識不由社會存在決定。而是體現在二個方面:不同步;反作用。 過渡:圍繞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係,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得出了完全不周的結論。 以往社會歷史理論,他們實質都把精神看成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原因。被假想所迷惑,只是考查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而沒有追溯產生這些思想動機的物質原因——社會存在。 總結:馬哲的歷史唯物主義進步在於它能從實踐出發認識人類社會,用實踐的觀點考察人類社會,找到以物質生產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存在,即在實踐中形成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設計思路

一、導入:分析當前三農現狀,透視土地制度改革來分析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 (設計意圖)通過探究三農現狀,運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哲理,來分析農村改革之路,堅定改革的立場與信心,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滲透學科核心素養的“政治認同”。二、自主學習 1.快速閱讀設問和材料,寫出設問的要點和關鍵字。 2.學生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找出疑問,為合作學習打下基礎。 (設計意圖:先學後教,通過探究,學生會形成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初步的理性思考。) 三、合作探究 探究問題:“三權分置”意見的出台為何說是順勢而為,該意見出台後取得哪些成效?運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係原理分析說明。 (設計意圖:既引導學生關注時事,又幫助學生深化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認知與內化。由感性認知上升為理性認知) 四、分享提升 1.知識聯繫: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是物質與意識辯證關係中社會歷史領域的展開;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體現出了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唯心主義的根本區別。 2.走出誤區: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並非是社會意識不由社會存在決定。而是體現在二個方面:不同步;反作用。 師生歸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原理 (設計意圖①教師預設問題,激發學生動腦思考適當引領;②對學生易出問題的地方,做好預設,適當拓展;③在教學中時時滲透學科核心素養“政治認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