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價值

社會價值

社會價值亦稱“市場價值”。“個別價值”的對稱。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價值。是商品價格的基礎。社會價值是一個部門所生產的商品的平均價值,它由該部門內部各個生產者所生產的商品的個別價值的加權平均數來決定。在一般情況下,社會價值可以近似地看作一個部門的平均生產條件下生產的、構成該部門產品絕大多數的那種商品的個別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會價值
  • 外文名:Social values
  • 途經:自我實踐活動
  • 規律:給予他人物質或精神,即社會責任
  • 拼音:shè huì jià zhí 
釋義,古代社會責任心,西方人文傳統,中國道德使命,個體價值,什麼是動物的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係,定位,研究內容,研究領域,研究思路,現實意義,本位論,

釋義

古代社會責任心

中國強調社會責任心。 正如《大學》所規範的“大學之道”八個步驟,由“內”的五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再到“外”的三步齊家、治國、平天下。社會平安康寧要依賴於每個人的修身,而個人則只有為社會服務,才能實現其人身價值。這是有別於西方學者的人文傳統。

西方人文傳統

西方學者多關注自然、探尋宇宙的本源與發展規律,追求超越現象世界的純粹的客觀的知識。

中國道德使命

中國更多地關注人本身,關注生活現實,關注國家政治,形成了獨特的精神:
一是人生的義務感,人生意義在於報效國家,先國家後自己;
二是歷史的責任感,為盡人生義務,不計報酬,甚至不惜犧牲性命;
三是具有道德教化的使命感,關心社會道德秩序的維繫和社會道德理想的追求;
四是具有強烈的政治抱負,關心政治,參與政治,把政治與學術結合起來;
五是具有深刻的憂患意識,關心民族的安危,國家的興亡。
在歷史上,如孟子所說:“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孟子·公孫丑下》)孟子十分傲慢自負,但他的話也表現出了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又如北宋范仲淹說的兩句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張載自述學術宗旨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去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近思錄拾遺》);清代林則徐說:“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等等,都是重視社會責任心的典型話語。

個體價值

什麼是動物的價值

人的價值,是價值觀研究最重要的課題之一,也是幾千年來人類思想文化史上爭論不休的重要問題之一。馬克思主義既重視人的社會價值,也重視人的自我價值。馬克思主義認為,人與社會是密不可分的,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由人組成的。然而,其他動物在其本物種的社會內,同樣存在著價值。
動物的價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三個方面:自我(個體)價值、社會價值(或稱種群價值)和群落價值。
個體的自我價值既表現為個體存在的意義(個體對社會的重要性、責任和貢獻)和個體需求的滿足,也表現為社會對個體的尊重和滿足。
個體的社會價值則表現為個體對社會需求的滿足和對社會進步的貢獻。
群落價值指的是動物在群落和生態系統中的作用,這點是生態學領域所研究的問題,因此本詞條中將不再對此進行深度剖析。
馬克思說:“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不應認為這兩種利益是敵對的,互相衝突的。”這裡所說的“人類的幸福”是指社會價值,“自身的完美”是指自我價值。在馬克思看來,人的這兩種價值不是敵對的,而是統一的。這種統一的基礎是什麼呢?就是為同時代本物種其他個體的完美、幸福而工作。
馬克思說得好:“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美”;“歷史承認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起來的人是偉大人物;經驗讚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這些論述,精闢地闡明了人的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關係:社會價值是自我價值的基礎,具有很高社會價值的人,必然具有很高的自我價值。對於其它動物,亦是此理。

與社會價值的關係

從理論上說,動物的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係是很清楚的,但是具體到某一個個體時,這兩種價值的關係的體現往往差別很大。有些個體往往以自己擁有的金錢多少、權力大小、知識貧富,或以自己所處的地位高低,甚至以自己的“自我設計”來評價自我價值。
這是不科學的。因為他們並不能說明自己對社會究竟作了什麼貢獻,有什麼社會價值。而離開了社會價值來評價自我價值,是沒有根據的。進而言之,如果你的金錢來路不正,利用手中的權力謀取私利,利用自己的知識幹了壞事,身居高位而飽食終日,甚至搞了腐敗,不但實現不了自我價值,還會墮落成為社會的害群之馬。作為現實的、在一定社會實踐中的個體,衡量其價值大小的尺度,只能是他對社會所做的貢獻。貢獻越大,價值越大;貢獻越小,價值越小;沒有貢獻,就沒有價值。“個體價值”論者只強調“自我價值”,不講社會價值,甚至以自我價值來否定、抹煞社會價值,是極其錯誤的。
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在傳統的計畫經濟體制下,我們並沒有處理好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係,往往強調社會價值,忽視自我價值。主要表現在:片面強調個體利益無條件服從家庭的、部落部族的國家的、集體的利益,對個體正當的利益和要求不夠重視,助長了個體對家庭、部落部族、國家和集體的依賴,不利於個體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計畫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強調自我價值,忽視社會價值的傾向又產生了。有些個體為了實現自我價值,不惜損害家庭的、部落部族的、國家的、集體的利益,這是必須制止和糾正的。

定位

20世紀80年代以來,價值論的興起成為哲學研究的一個新的生長點,價值問題成為理論界、學術界以至人們日常生活中共同關注的話題。從價值角度分析問題不但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們的思想認識水平,而且也推動著實踐的發展。因此,深入開展價值論研究,進一步發揮價值論應有的社會指導作用, 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研究內容

價值是標誌主客體之間意義、效應和狀態的範疇。社會是一種價值存在,是包含自我、他人、群體、社會主體等多種價值主體,物質、精神、制度、環境和個體自身等多種價值客體,工具、傳媒、符號等多種中介在內的複雜價值體系。社會價值論的研究對象就是這個以社會主體為核心的總體社會價值體系。其主要任務是剖析整個社會價值體系存在根據、生成過程、內部結構和運行機制,探索社會價值規律,在此基礎上透視當代人類社會發展所面臨的一系列根本問題,最終為新的社會價值體系的生成提供理論指導和路徑選擇。社會價值論研究的重點是從個體價值到社會價值和從社會價值到個體價值的過程、機制和結構。個體與社會的價值關係問題是社會價值論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貫穿在整個社會價值論中的一條主線。
社會價值論是哲學價值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價值論研究在社會歷史領域的深化和升華。但是,社會價值論不是一般價值論框架和研究成果在社會歷史領域的簡單套用,不是運用價值論觀點對社會歷史領域若干問題的具體分析,而是在一般價值論研究的基礎上,對社會價值體系的系統分析和系統的理論建構。

研究領域

社會價值論定位於社會歷史基本理論層面,是一種社會歷史哲學學說。但是社會價值論不是與社會系統論、社會衝突論、社會發展論、社會認識論等社會哲學中的其他分支相併列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是創造並運用一種新的理論模式從價值的視野對整個社會體系及運行機制的全面透視。社會價值論在運用主客體模式和主體間模式對社會價值體系進行理論分析的同時,更加注重對不同類型的價值主體之間的價值關係和價值鏈聯結融通的分析,特別是對個體與社會之間的價值關係的分析,從而建立了獨特的社會價值論理論模式。
社會價值論是高於具體社會科學價值理論的價值學說。它以具體的價值學說為基礎,開拓了一個更新、更高、更複雜的價值研究領域。我認為從價值論的角度看,任何人文和社會科學都是研究社會價值現象的學說。政治價值論、經濟價值論、文化價值論、文學價值論、法律價值論、歷史價值論、道德價值論、傳媒價值論都是社會價值研究的具體領域。社會價值論是從總體上研究價值現象的新學說,必須以具體價值領域的學說為基礎,也必須與具體學科相觀照和印證,才能順利推進。在社會價值領域中,物質價值,也就是經濟價值是最簡單的價值,迄今已形成了分析模型和操作框架,是社會價值研究比較成熟的領域,也在逐步向整體社會價值領域滲透,其研究方法和成果值得總體的社會價值論研究吸收和借鑑。

研究思路

社會價值論研究的總體思路是從價值發生開始,經自我價值體系、社會價值發生、社會價值主體結構、社會價值客體、社會價值運行,最後總結概括社會價值規律的過程。
價值發生是社會價值論研究的出發點,亦即尋找社會價值源點的過程。世界存在可以歸結為實體和實體之間的關係。實體可以分為生物和非生物兩類。實體之間的關係可以分為純粹的存在關係和影響關係。我們可以把價值規定為生物作為主體一方的實體之間的互動影響關係。
價值主體是價值體系的關鍵與核心,價值的發生關鍵就是主體的發生。把生物規定為價值主體是屬是生物的價值論的特權。但是簡單地把生物規定為價值主體,並未找到價值發生的根源,因為生物是個籠統概念,可以是個體、群體、社會、種群、群落,還可以是無所不包的生物(比如動物、植物、真菌、細菌、病毒等)。
社會價值體系的複雜性,不在社會和生物之外,而是在社會和生物之內,如果只是把社會價值本源定位於籠統的生物,對於社會價值論而言,什麼問題也沒有解決。
為了找到這個社會價值論最早的邏輯起點,思維的目光必須向社會內部、向生物內部挺進。我們發現,自我,這個存在著的存在者、生存著的生存者、思想著的思想者是最後的、最可靠的、可以直接確證的價值主體,也是社會價值論第一個價值主體。
有了第一個價值主體,也就有了第一個價值體系,即自我價值體系。自我價值體系是社會價值體系的細胞,也是社會價值發生的源點。深入剖析這個細胞有助於理解整個社會價值體系。
自我是自我價值體系的核心,而自我需要是自我價值體系的尺度和驅動力。自我需要分為生存性需要和超越性需要,超越性需要是自我之根本特性。超越性需要源於自我的有限性和自我對這種有限性的認識。正是這樣一種力量,驅動著自我走出自身,走向他人,走向社會,並與社會建立起了有效的價值聯結。
從自我到社會價值主體的過程,便是社會價值發生的過程,其間經歷了他人和個體若干階段。社會價值主體是源於自我、由自我建構出的一種特殊的價值主體形態,每一個自我都有屬於自身的特殊的價值世界,也有屬於自身的特殊的社會價值主體。共在的價值世界和社會價值主體是各個自我融合、認同的結果,不存在脫離了自我、空洞的社會價值主體。
社會價值主體需要所指向的對象即是社會價值客體,可以劃分為物質價值、精神文化價值、制度規範價值、自然環境價值和本物種的價值五類。社會價值體系是一個動態運行的體系。從主體的角度來說,社會價值運行是從個體自我到社會價值主體,再由社會價值主體回到個體自我的雙向互動過程。從客體角度來說,社會價值運行是從價值產生到價值分配、價值交換再到價值實現的過程。與單純的物質價值運行相比,社會價值運行在運行周期、價值種類、運行環節、價值鏈等方面都異常複雜。研究社會價值論的根本目的在於把握和探索社會價值規律。

現實意義

從世界哲學研究發展的趨勢看,價值論可以看作繼本體論、認識論之後具有生命力的一種新的哲學形態,前景十分廣闊;從國內情況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價值問題已成為理論界、文化界以至人們日常生活中共同關注的話題,與認識論相對應的價值論已基本形成了較成熟的理論成果和研究架構,在哲學體系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從價值角度分析問題不但成了人們的共識,事實上也在很大程度上帶來人們思想認識水平的提高,並推動著實踐的發展。然而,天然就具有社會歷史屬性的價值問題卻未能在社會歷史領域得到系統的研究,至今尚未形成有創新性的社會價值論研究思路和理論框架。這種情況,一方面嚴重製約了價值論研究的進一步深化和升華,另一方面也難以發揮價值論應有的社會指導意義。因而,深入開展社會價值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是可以進一步深化價值論研究,培育哲學研究新的生長點。20多年來,價值論的興起給哲學研究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但長期以來,價值論研究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和認識框架層面,未能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究其原因在於未能有效地在社會歷史領域展開價值論研究,未能在廣闊的社會歷史領域獲得豐富的營養和水分。深入開展社會價值論研究,更接近價值論研究的本性和目的,更有利於吸取中國傳統文化中豐厚的價值資源,更有利於形成完善的價值論理論體系。
二是可以開拓社會歷史理論研究的新視野和新境界。對於複雜的社會歷史問題可以運用不同的理論、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研究,進而形成富有創新性的社會歷史學說,如社會進化論、社會系統論、社會認識論、社會轉型論、社會本體論、社會生態論等。社會歷史領域就其本性而言是一個複雜的價值領域,與以上不同的社會歷史學說相比,開展社會價值論研究,意義更大。它不但可以填補社會歷史領域研究的理論基礎空白,而且其研究成果可以對以上學說研究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三是可以為各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價值問題的研究提供理論基礎。近年來,各門學科研究領域紛紛加強了各自價值問題的研究,出現了法律價值論、文化價值論、道德價值論、文學價值論、新聞價值論等,但由於缺乏社會價值論的指導,這些具體的價值學說要么限於本學科一些抽象問題的探討,要么套用一些陳舊的哲學概念和模式,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深入開展社會價值論研究,能夠有效促進各學科價值問題的研究,進而推動社會科學研究整體水平的提高。
四是為當代社會發展中重大問題的解決提供啟示和思路。當代社會發展中出現若干重點、難點問題,如環境問題、文化衝突問題、全球化問題、技術倫理問題等,本質上都是社會價值問題,應該從社會價值角度加以研究和解決。開展社會價值論的研究可以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新的視角和框架。
五是為創新和重建社會價值體系提供理論支撐和路徑選擇。社會價值論以新的視野和方法在對社會價值體系進行深入系統的剖析基礎上,形成了系統的社會價值論理論框架。有了這個框架,我們就可以把握當代社會價值體系發展動力、演化方向、運行機制和總體格局,進而為新的社會價值體系的建構提供路徑選擇和制度安排。這也是社會價值論研究的最終目的。

本位論

社會本位論高度推崇社會的價值與尊嚴。所謂社會的價值與尊嚴,主要指將社會的生存、延續與發展,社會總體利益的滿足與提升作為目的來追求。社會的價值與尊嚴主要源於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生活在社會和群體中的個體比脫離社會與群體的個體更能成功地實現自己的願望、目的與需要。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只有在集體中,個體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體自由”。
其二,個體的發展是以整個物種的進化發展水平為前提基礎的,離開了社會共同體世代積累起來的文化遺產、文明成果或客觀知識世界,任何個體要想有所發明與創造都是不可能的。
其三,正如社會本位論者所看到的那樣,個體是社會的產物,個體生活的大部分來源於社會、依賴於社會,個體只有生活於群體中,參與社會生活才能成為“人”。個體自我概念的形成也離不開社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