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經濟活動中,勞動消耗、勞動占用同符合社會需要的勞動成果之間的比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會主義經濟效益
- 內容:勞動消耗、勞動占用
- 比較:社會需要的勞動成果之間的比較
- 類別:社會
界定
範疇含義
在產品符合社會需要的前提下,經濟效益的大小決定於勞動時間的節約程度。節約有節省人力、物力、財力等多種形式,但一切節約,歸根結柢都是勞動時間的節約。勞動時間的節約有兩層意思:①單位產品消耗了多少勞動時間。勞動時間消耗得愈少經濟效益愈高。②單位產品在多長時間內生產出來。生產周期愈短,經濟效益愈高。縮短產品生產周期就意味著減少資金與物質的占用時間,就可以用同樣的資金與技術設備裝備更多的活勞動,提高勞動生產率。
生產同一產品的個別勞動時間是極不相同的,但作為衡量經濟效益尺度的只能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見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凡是個別勞動時間小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就應該認為是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畫的商品經濟,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仍然表現為價值。單位時間內創造的價值愈多,經濟效益就愈高。
勞動時間節約規律在各個社會都起作用,但到了社會主義社會才為它開闢了最廣闊的場所。在階級社會中,由於生產資料私有,人們只注意眼前的、直接的經濟效益,而長遠的、全局的效益則往往被忽視。在社會主義社會,生產是有計畫發展的,人民的利益根本上一致,因此完全有可能兼顧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既講究微觀經濟效益,更注意巨觀經濟效益。在社會主義社會,節約勞動時間不僅仍然是重要經濟規律,而且是在更高程度上、在更廣闊的範圍內發生作用的經濟規律(見時間節約原則)。3
表現形式
考核經濟效益的指標 社會主義國家對經濟效益的考核,是從使用價值與價值兩方面,通過一系列指標來進行的。既有反映全面情況的綜合經濟效益指標,又有反映某一因素的單項經濟效益指標。現在常用的經濟效益指標有:勞動生產率,設備產品率,原材料與能源消耗率,單位面積產量,資金產值率,淨產值率,資金利潤率,投資收回期等。勞動生產率,表示單位勞動時間的產量或產值,是最重要的又是最一般的經濟效益指標,可以在不同地區、不同國家間進行比較。資金利潤率反映資金消耗與占用的經濟效益。淨產值(或國民收入)率,表示單位勞動時間所創造的新價值,是最能反映社會主義經濟效益的特性的指標。在階級社會中,構成剝削階級經濟效益的只能是國民收入中的一部分。封建主的經濟效益是地租率,資本家的經濟效益是利潤率。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者是生產資料與產品的主人,新創造的價值,都是他們所獲得的經濟效益,也是他們對社會的貢獻。
提供途徑
提高社會主義經濟效益牽涉到生產力、生產關係、上層建築(見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等各個方面,是各項工作的綜合反映。就經濟工作而言,提高經濟效益的途徑主要有:①改革與完善國民經濟管理體制,為生產力的發展,為經濟效益的提高開闢道路。按照經濟規律來管理經濟,正確處理國家與企業之間的關係,兼顧國家、集體與個人利益,開展企業之間的競爭,使企業在提高經濟效益方面內有動力外有壓力(見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競爭)。②搞好綜合平衡。社會主義實行計畫經濟,這是節約社會勞動、提高巨觀經濟效益的有力武器,也是提高微觀經濟效益的重要條件。如果在綜合平衡工作中發生重大失誤,就會造成巨大浪費。因此,必須加強計畫工作,保持財政、信貸、物資、外匯的綜合平衡,保持生產資料生產與消費資料生產、積累與消費的合理比例。③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將廠長負責制同職工的民主管理結合起來,將職工的物質利益同企業的經濟效益掛鈎,調動廣大職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積極性。在國家計畫指導下,充分利用商品貨幣關係和市場機制(見計畫經濟與市場機制),加強經濟核算,厲行節約。④依靠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文化教育事業,提高勞動者素質,培養各種人才,以新的科學技術成就改造原有企業,並積極發展各種新型的產業,提高企業的知識密集程度和技術密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