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 所謂社交媒體應該是大批網民自發
貢獻 ,提取,創造新聞資訊,然後傳播的過程。有兩點需要強調,一個人數眾多,一個是自發的傳播,如果缺乏這兩點因素的任何一點就不會構成社交媒體的範疇。社交媒體的產生依賴的是
WEB2.0 的發展,如果網路不賦予網民更多的主動權,社交媒體就失去了民眾基礎和技術支持,失去了根基。如果沒有技術支撐那么多的互動
模式 ,那么多互動的產品,網民的需求只能被壓制無法釋放。如果沒有意識到網民對於互動的,表達自我的強烈
願望 也不會催生那么多眼花繚亂的技術。社交媒體正是基於民眾基礎和技術支持才得以發展。
發展歷程 社會化 的網際網路生活已經在一小批
網際網路 Geek中成熟發展起來,尤其是每天泡在
Twitter 上的“推客”們,每天孜孜不倦地推送各種新奇好玩的想法,網站,新聞,音樂,視頻的連結,這些“推特”(Twitter)訊息被一級一級過濾轉發(RT,ReTweet),迅速傳遍了全球。一個最好的案例就是2009年3月25日上線的陌生人聊天網站,在Twitter老用戶Veronica的Tweet下,如坐上了火箭,20天達到15萬的日獨立訪問IP 。
社交媒體 可能很多人並不理解
Twitter 存在的理由,更不理解Google和Facebook為什麼都要收購Twitter,最不可理解的是Twitter創始人Evan Williams和Biz Stone拒絕了Google和Facebook的開價(Facebook開價5億美金)!(備註:Twitter兩位創始人曾將Blogger賣給
谷歌 )
只有Twitter上的Heavy user(重度用戶)才能真正理解Twitter對他們生活,工作帶來的影響,這些人才是Social media最早,最資深的一批實踐者,他們中Follower數超過1000的“推客”基本上都有自己的部落格,這部分人不在少數。真正在使用Twitter的推客(而非測試玩家)都知道,Twitter上傳播的訊息主要是推客自己在網上看到的新奇事物或者自己寫的部落格的標題和連結,當然也包括少量的個人突發奇想短語。但是細心的用戶一定會發現,超過1000個Follower的推客一定是有“料”的,如果一個人僅僅是不停地在Twitter上發發牢騷,罵罵鄰居,或者記記
流水帳 ,那么根本沒有人願意Follower他/她。
很多Twitter的Heavy user同時也Follow了很多其他
推客 ,少則上百,多則成千(一點都不稀奇)。
社交媒體 推客 們總能在第一時間看到很多最新的報導,從網際網路新奇網站上線到Susuan Boyle一唱成名,再到市政府著火……但是代價也很大,因為推客成癮,需要投入大把的時間來“經營”,很多推客自己也會禁不住抱怨一把“Twitter占據了我們太多時間”,然後呢,繼續Tweet……我們對Twitter是即愛又恨……
我提到的這些服務都可以籠統地歸類為“社交網路(SNS)”。社交網路對個人而言,是一項“服務”,一項用以跟老朋友互通有無,保持聯繫,拉近距離的網路服務;一項拓展關係網,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的 “服務”,這些服務帶領我們進入了數位化的“泛社交時代”。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社交網路(SNS)”也可以是一種媒體,因為在這個網路平台上,無數的信息被網路中的節點(人)過濾並傳播著,有價值的訊息會被迅速傳遍全球,無價值的信息則會被人們遺忘或者只能得到小範圍的傳播。這就是近幾年剛聽到的新名詞:“
社會化媒體 (Social Media)”,下面我們來看看Wikipedia上對於Social Media的標準解釋:
Social media is information content created by people using highly accessible and scalable publishing technologies. At its most basic sense, social media is a shift in how people discover, read and share news, information and content. It's a fusion of sociology and technology, transforming monologue (one to many) into dialog (many to many) and is the democratization of information, transforming people from content readers into publishers. Social media has become extremely popular because it allows people to connect in the online world to form relationships for personal and business. Businesses also refer to social media as user-generated content (UGC) or consumer-generated media (CGM).
科技部落格 網站ReadWriteWeb(
讀寫網 )發表分析文章稱,社交媒體是2008年網際網路一大趨勢和熱門的話題,社交媒體正在發生變革,2009年也將成為社交媒體重要的一年。為此ReadWriteWeb列出了2009年社交媒體十大個發展趨勢,以下是全文:
社交媒體 (Social media)是2008年網際網路一大趨勢。無論是對消費者、企業還是銷售商,社交媒體都是一個熱門的話題。現如今,社交媒體領域不僅存在很多權威,還有很多創業公司、專門的書籍以及社交媒體公司。在許多企業中,聘請社交媒體
戰略家 和社區管理員,並制定相應的宣傳方案對社交媒體加以利用的做法非常普遍。
不過,應用程式,但真正可供瓜分的餡兒餅只有一塊。
作為一個具有開創性的
線上社區 ,Facebook已經成為了
第三方應用程式 的聚集地。微部落格Twitter的用戶也已經用許多應用程式來彌補網站自身的不足。分布在社交媒體中的人們維護著各種各樣的工具,而想要決定將何種信息與何人分享幾乎成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用戶、銷售商和企業的面前也存在著眾多的干擾。只要出現一個新的應用程式,就會出現另外一個應用程式幫人們管理它。雖然“眼球經濟”一直令人們垂涎,但廣告發布者和出資人都已經認識到,精準投放比大力推廣獲得的回報更高。
意義(Meaning)和連結(Meaning)是所有社交媒體生存的兩個關鍵因素。隨著人們組織信息以及尋找與自己相關網路難度的增大,這兩個要素被逐漸淡化。事實上,社交媒體正在衝破自己的天花板,因為已經無法滿足用戶的需要了。基於這些因素,我們認為社交媒體正在發生變革。
社交媒體正逐步以新的方式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體驗。如果你是一家初創業公司的CEO,需要考慮以下10個趨勢:
1、著眼於人
我們已經從“用戶”、“客戶”和“消費者”的身上脫離開了:社交媒體將人的因素帶回到了所有的數位化的互動中。人們開始越來越謹慎,比如在尋找有用連線和具有相關性的社區,或者在尋求自我表達的方式時。
網路研究 公司Altimeter的創辦人莎琳?李(CharleneLi)和美國市場調研機構ForresterResearch的副總裁約什·貝爾諾夫(JoshBernoff)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將全新的行為
驅動模式 引入了社交媒體。儘管這是一次巨大的跨越,但如果想要獲得成功,人們還需要將這一理論進一步推進並更加接近於人的需求。
社交媒體與功能和套用不再有關,而功能和套用已經沒有價值了。人們希望獲得有於社交媒體相關的有意義的價值。人們希望自己的社交活動能夠更有目,同時有條不紊。
線上社交媒體與線下社交媒體沒有什麼不同,無論使用什麼樣平台,人們都會想辦法維護自己的網路。這些人將會被一些有意義的話題聯繫在一起,並且在自己制定的範圍內開展交流。通過這種方式,人們就能夠在互動中找到相關性。
FriendFreed是一個為用戶提供訪問目的地和應用程式藉口的平台。儘管它的界面和互動性與
維基百科 一樣差,但這個平台仍然在迅速成長。這是因為,當人們面對來自多種渠道的交流時會感到困惑,所以必須要對他們賦以含義。
那些能夠將精美的設計、易用性和可搜尋性整合在一起的公司將比其他社交媒體工具更重要。網路戰略專家戴伯·舒爾茨(DebSchultz)將社交媒體和藝術展進行了比較,他認為,人們都希望按照自己的需求在
網路生態系統 中尋找自己生命的表現。
iPhone (手機上網)的體驗讓所有用戶、企業和開發者眼前一亮。僅在2009財年第一季度,iPhone的銷量就達到了440萬部。與此同時,谷歌的Android和Palm也都在努力提供跨平台的套用以及服務。在這個社交媒體的全新領域中,人們正在尋求將手機、網路和現實生活進行無縫切換的解決方案。
人們將會創建、加入並尋找能夠為他們提供有意義且具有相關體驗的社交網路。人們還會對自己的投資回報(花費的時間和披露的程度)、獲得的答覆、評論以及社交網路的影響力和價值等進行衡量。
社交網站的戰略關係副總裁瑞切爾·馬斯特斯(RachelMasters)表示,“網際網路之所以令人困惑是因為人們幾乎可以利用它來複製以前的所有媒體。Ning為人們提供的社交網路允許人們進行選擇性連線,因此解決了這一問題。”在2008年全年實現了388%的增長。
只有當廣告發布者及其相關的生態系統真正理解,究竟是什麼在吸引人們交流、尋找連線並進行表達後,他們才會不虧損下去。社交網路的下一個金礦就是定位特定人群。以色列創業公司Nuconomy能夠提供定位精準的動態顯示廣告。
Nuconomy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沙哈·納什麥德(ShaharNechmad)認為,利用Nucomony發布的定位廣告的點擊率要比非定位廣告高出6至9倍。那些能夠迅速改變觀念並創造新穎且相關產品的廣告代理商和發布者將會更具優勢。
由於社交媒體的存在,人們需要對原本無窮無盡的信息進行梳理。而為視頻添加標籤、歸檔對話內容、加大對雲計算技術的利用,並使得搜尋結果具有更高的相關性都將成為需求。為這些問題尋找解決方案的企業將獲得重要的機會。
也有一些例外,今天社交媒體用戶都屬於早期用戶。未來的一到兩年當中,社交媒體將
跨越鴻溝 並吸引更多的用戶,最終將自己變為主流套用。不僅在美國,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尤其是在東南亞國家以及巴西、俄羅斯和德國這些容易推動的地區。企業需要理解不同國家之間存在的詫差異,以滿足不用的需求。
2009年是行銷公司尤為嚴峻的一年。各大公司都在將預算轉移到目標更明確的社交媒體上,而且這還僅僅是個開始。
媒體解決方案供應商Spark的創始人大衛·斯巴克(DavidSpark)認為,企業不應該只是在Twitter信息中以及Facebook的頁面上發布廣告。社交媒體創造的新崗位要求人們具有很多技能,比如針對社交網路和聚合平台制定相關的活動,同時將產品、服務和人聚合在一起。
社交媒體的下一階段就是帶來大量的獲利的機會。隨著據和平台、社交網路新型移動設備以及定位功能的出現,我們將會看到更多的定位和個性化廣告出現。此外,合作夥伴之間將會引入更多的分成模式,而線下生活也將與線上社交媒體更好地融合,例如利用虛擬產品為真實的產品進行補充。
社交媒體已經永久地改變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方式,但是社交媒體已經依然無法滿足人們所有的需求,因此必然改弦更張。
新型的社交媒體將創造出一系列的“整體產品”和用戶體驗,這些將貫穿人們整個生活,包括網路、手機和現實生活。每個用戶都可以通過工具、功能和應用程式創建自己的體驗。人們可以對信息進行無縫切換,而這些都不會受到地點和時間的限制。
具有創造力的公司將會傾聽這些需求,並在這些需求的基礎上推出相關的產品。這樣的公司不僅能夠存活下去,也會在未來幾年中發展壯大。
好處 台北時間2009年3月9日訊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社交媒體研究和諮詢公司Trendstream創始人、
市場研究公司 優勢
麥肯 (Universal McCann)前消費趨勢主管
湯姆·史密斯 (Tom Smith)今天撰文對大企業融入社交媒體之後為消費者帶來的8大好處進行了分析。
社交媒體推動企業信息透明化
社交媒體比以往任何一次技術革新都更能夠促進企業的協作精神,從而使得所有的公司和組織都能夠處於公眾的監督之下。企業對社交媒體積極性越高,其透明度也就越高。例如,
惠普 的員工部落格計畫使得外界能夠更好的洞察惠普的內部狀況。沃爾瑪等公司甚至還邀請客戶來撰寫部落格。
在未融入社交媒體之前,大型企業很難與用戶進行互動,也就無法獲取反饋。融入社交媒體後,用戶可以直達企業高層。除此之外,所有的企業面對環境問題、產品標準以及消費者和員工權益等問題時,也不得不更加慎重。
社交媒體提升產品質量
社交媒體使得所有消費者都可以針對產品發表評論並提出批評,因此廠商的產品必須有過硬的質量。產品質量不過關的廠商將會被曝光並最終失敗。這也是為什麼好的產品往往在傳統行銷上投入的資金更少的原因所在。社交媒體的存在使得優秀的產品能夠獲得自己用戶和冬粉的追捧。
社交媒體可以提供優秀的客服渠道
看看維珍
美國航空公司 (Virgin America)是怎么利用Twitter的吧。如果你的航班有問題,只需要在Twitter上向
維珍 的客服人員求助即可。這種服務具有很強的前瞻性。
社交媒體能夠創造消費者真正需要的產品
星巴克 、
戴爾 和
寶潔 都採取了這種模式,聽取用戶的意見和反饋,並藉此創造更好的產品。大型企業對此越積極,就越能促進這種模式的發展。
消費者可自主控制社交關係
你可以選擇關注英特爾或福特的員工,至於是否需要加入他們的社區則完全由你做主。這與傳統媒體產生了鮮明的對比,在傳統媒體中,你完全無法控制自己與大型公司之間的關係。
免費接觸大型企業
企業建立平台、網站和服務通常都是為了賺錢和建立業務,但它們大部分都對用戶免費開放。在很多情況下,這些服務都是依靠廣告費和贊助費等形式來獲取收入的。
大型企業可借社交媒體提供有趣的資訊
如果某些品牌希望通過社交平台來發布視頻且做法得當,那么消費者就可以從中獲得資訊。比如
可口可樂 在其部落格上發布的公司發展史以及耐克在YouTube上發布的足球視頻。
用戶主宰內容和互動
社交媒體上的許多交流都與大企業有關,這一點並不奇怪。無論是否出於自願,大型企業已經實實在在的參與到社交媒體之中。
價值 1、品牌曝光度;
2、網站知名度;
3、多平台共同發展前景;
4、品牌建設;
5、品牌CRM。
策略 社交媒體(部落格、論壇、
維基 、播客、視頻部落格、職業社交網站、企業社交網站和其他工具)幾乎在每一個行業出現,十大策略主題。
關注目標 永遠不要忘記,顧客、潛在顧客和商業夥伴間都是相互關聯、彼此分享和共同成長的。因此要以真誠和開放的態度運用社交媒體,並懂得市場總在監督公司的行為。比起公司,潛在顧客更信賴你的當前顧客,並且如今他們正在用社交媒體工具相互交流。
目標戰場 而網路對話為其中之要。
社交媒體可以用來與顧客建立聯繫,藉此,公司可以參與到網路社區的活動當中。而這個社區最顯著的成果是其凸顯的數位化和即時、真實的網路對話。公司可以閱讀、參與甚至測量分析這些對話,它們都會是自己的資本。
少即是多 社交媒體的參與者主宰著網路對話,而顧客也通常早於公司使用這些工具。所以,公司參與其中就要甘願放手,因為對對話的控制越嚴密,社交媒體的利用價值就越小。
重視測量 測量人與人間的信息互動相當重要,因為類似“了解”、“參與”、“關注”這些詞正日益受到矚目。公司重視的應該是對話中發生的質化反應,而非頁面瀏覽量或者下載量,公司也應當教導高管們:網路行銷已經從公司網站這一陣地遷移到了全球網路海洋的小小島嶼(各種對話平台)之上。
協調關係 就像關注
網路社區 的內部溝通將會帶來迅速協和的反應一樣,公司的員工也同樣值得重視。一些人很可能比其他人更熱愛某個工作領域,這時,公司應該獎勵和支持他們。
未知風險 人際對話總是很棒,你永遠都不知道接下來它會轉向什麼話題。因此,對於那些有條有理,按部就班的公司來說,總是存在著些未知的東西。但可以肯定的是,公司在開初參與網路對話的活躍度越高,那么以後的風險就越低。
將社交媒體從深度上運用到公司中
這個工具將會改變高管們與員工和公眾的交流方式;客服部門將會使用社交媒體與顧客互動;中間管理層將會把這些工具整合到公司計畫之中;而普通員工則將是 社交媒體工具的第一代使用者,然後以自下而上的方式被傳遞。在2007年的公司財政計畫中,社交媒體已經開始成為有獨立預算的項目。
將社交媒體從廣度上運用到公司中
它的運用將不僅僅限於市場行銷和
公關 ,包括網際網路、企業外部網、企業內部網都將受到影響。由此,公司可以削減客服開銷,以近乎即時的速度製造更好的產 品,通過培訓普及縮短銷售流程,甚至於在降低招聘費用的同時雇用到英才。從本質上說,網際網路就是全球性的。中國的網際網路用戶人數超過了整個北美,而興許哪 天,在部落格上中文將比英文更通用。
對社交媒體的運用跨越時間
經驗豐富的公司正在學習如何在顧客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使用這些 工具。覺察商機、參與對話、普及知識、 廣告宣傳、協調關係、部署戰略、客戶服務、產品研發、顧客反饋、贏得市場和競爭情報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然後循環反覆。只要網際網路繼續存在,這種公開對話就將持續下去,而Google則是它們的記憶 庫。
在使用這些工具來展開對話,接觸顧客,並與他們建立聯繫的過程中,每個員工都能有所貢獻。那么,公司就應該學習如何使用這些工具,並且在公司內部模擬練習。這就叫做網路策略。
公司應該重視對話中發生的質化反應,而非頁面瀏覽量或下載量。
應該關注社交媒體的對話、對話中的人、角色定位、活躍度、對話的測量分析、社交工具在公司內部的深廣度建立和模擬練習,並從顧客生命周期的角度拓寬工具的時效。
哪些情況下不要使用社交媒體
當今,所有人都在談論社交媒體, 談論該用什麼服務和工具好,還有我們為什麼要使用它們,等等。實際上如果你聽信所有這些忠告,你可能會覺得,無論是個人創建個人品牌,還是大公司想與顧客 進行交流,你都需要使用社交媒體。但是問題是社交媒體真的適合每個人嗎?會不會在某些情況之下使用社交媒體並不是一個明智選擇?
在B&B看來(B&B是一份針對
市場行銷策略 師的雜誌讀物),在某些情況下,社交媒體是絕對不應該登場的。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link),他們將這些情形羅列出來了,見下面:
做的是奢侈品(high-ticket)的買賣:這篇文章建議如果公司做的是那種顧客只有幾個,但是每筆買賣都是上千萬的行當,公司最好不要使用社交媒體。相反,面對面的互動和電話,效果會會更好。
管理層與員工有矛盾:在一些公司,管理層與員工爭吵不休(一個例子就是一些成立工會的公司,管理層和員工之間的爭吵很常見),此類公司絕不應該鼓勵員工直接通過社交媒體與顧客直接交流。
管理層持懷疑態度:如果管理層不相信社交媒體,那么那些常年被灌輸公共溝通需要有選擇的進行的員工在使用新媒體時就會遲疑,因為新媒體需要他們毫不隱諱的暢所欲言。在這種情形之下,管理層需要鼓勵並獎勵那些使用社交媒體的員工。如果他們不這樣做,社交媒體的使用必將失敗。
缺乏策略方針:不要為了社交媒體而使用社交媒體。如果一個公司不知道他們需要達成的目標,那么也就沒有衡量的標準判斷社交媒體的使用是否成功了。跟公司其他實施的活動一樣,公司需要一個目標…但是這個目標不應是發布一場新聞發布會就完事了。
有隱私和規章方面的憂慮:如果你工作的公司是那種你一公開說話就會進局子的公司。要倍加小心使用社交媒體。你甚至可能需要一個律師參與其中。
但是不要害怕嘗試!
正如標題所說,儘管有上面這些情形並不適合使用社交媒體,但是社交媒體依然有巨大的增長空間。比如。市場信息分析專家WebTrends最近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只有2%的公司將Twitter用做
行銷工具 。只有2%——你能相信這個數字嗎?
或許問題是公司不想當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因為他們不清楚這個螃蟹怎么吃。社交媒體社區的成員,像在Twitter上的這些人對那些“做法錯誤”的公司會非常苛刻的。任何雙方之間的敵對都會是毀滅性的,而且對你的品牌的影響也是負面的。換句話而言,那些想利用這個平台的公司在開始之前最好深思熟慮的考量考量。
正如Sarah Milstein上周在
舊金山 的
web2.0 展會上所給的建議一樣,在她的會議”實實在在的Twitter“上,她建議公司在擁抱Twitter之前思考下列問題:
我們的Twitter帳號在3個月,半年,一年裡會有哪些不同?
我們的客群是誰?
客群感興趣的形式是那類信息?
可能出錯的地方有哪些?客群對我們有什麼樣的期望?
(她的會議上也有其他一些有用的資源——如果你感興趣,你可以在這裡下載PDF的內容摘要link )
在Milstein台上展示期間,觀眾都記下了她 所說的每一句話,因為這是觀眾第一次獲得這樣的信息!雖然對經常浸淫在此類信息中的人而言,知曉哪些些是正確使用Twitter的方法以及學會使用工具更 好利用Twitter這類話題可能有些老掉牙,但是對於那些許多人而言,這樣信息確實是相當的新。
對於許多公司而言這是一片尚未開墾的
處女地 ,而許多公司只是剛剛開始考慮他們的策略和參與程度。毫不誇張的說,你在展會上已經看到了這樣的趨勢。在一些頂級會議上,只要是關於社交媒體和市場行銷的,通常觀眾多的只有立足的空間。Twitter的,Facebook的,社區建設的等等都是如此,這類會議,人們就是沒參加夠。
這讓我們不禁想到2009年會是社交媒體進入主流的一年嗎?或者這種社交媒體的實驗仍將繼續?我們覺得這兩種趨勢會共存。公司會繼續嘗試社交媒體。會有人成功也會有人失敗。但是最後是那些大品牌的參與會將社交媒體推到舞台的中央。
當然,好萊塢的明星在Twitter註冊數量也是
多多益善 。
和傳統媒體的差別 傳統的社會大眾媒體,包含新聞報紙、廣播、電視、電影等,內容由業主全權編輯,追求大量生產與銷售。新興的社交媒體,多出現在網路上,內容可由用戶選擇或編輯,生產分眾化或小眾化,重視同好朋友的集結,可自行形成某種社群,例如blog、vlog、podcast、Wikipedia、Facebook、plurk、Twitter、網路論壇、等。社交媒體的服務和功能更先進和多元,但費用相對便宜或免費,近用權相對普及和便利,廣受現代年輕人的採用。社交媒體和傳統社會媒體的明顯差別如下:
1. 傳播結構:社交媒體和傳統媒體,都可以向全球傳播。不過,傳統媒體多屬於中央集權的組織結構、生產、銷售。社交媒體通常扁平化、無階層、依照多元生產或使用的需求,而有不同的型態。
2. 近用能力:能近用傳統媒體的,絕大多數都只有該媒體的政府或私人業主;例如某大報的頭條,由該報編輯室決定、某電影的集資拍攝,由政府和民間金主決定。社交媒體可讓社會大眾便宜或免費使用;例如網路部落格,人人可免費申請,申請人可任意編輯部落格的內容。
3. 專業要求:進入傳統媒體的專業門檻較高,例如需設定全職的記者、攝影師、編輯、財務部門、法律部門等,除了一定的資訊素養之外,還需要其他學科的專業素養,才能經得起消費市場的檢驗;尤其因為傳統媒體的市場競爭激烈、營利壓力,對專業能力的要求可能會更提高或更多元。社交媒體的專業門檻相對較低,通常只要中等的資訊素養即可,加上社交媒體為爭取更大的注意力經濟,傾向於將社交媒體的使用界面設計的更方便更簡單。
4. 即時程度:一般而言,根據節目內容的規模,傳統媒體常有幾天、幾周、幾個月的製作時間,社交媒體因為偏好輕薄短小的圖文發布,所以製作時間減少至一天、幾小時、幾分鐘而已。有些傳統媒體正向社交媒體看齊,希望能達到新聞的隨時發布。
5. 固定不變:傳統媒體的內容一旦發布,幾乎很難修改,例如新聞報紙、廣播、電視、電影等,如需答覆、修正,往往要等到下一個版本,例如第二天的報紙、下次廣播、下回電視、重新剪輯的電影版本,牽涉的人力和時間較多。社交媒體則常常隨時隨地的更新變化。
觀點解讀 ICQ 前行銷主管、社交媒體專家Ayelet Noff撰文列舉了人們對社交媒體的常見觀點,並逐一進行解讀。
僅適合某些品牌
經常會有人問我:社交媒體是否只適合網路服務或是那些比較酷的產品?答案是否定的。只要能夠在特定的平台內找到自己的目標客群,並以有效的方式與之進行交流互動,社交媒體就適合所有的品牌。當然,為蘋果制定推廣計畫肯定要比一家小公司更加令人興奮。但是只要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社交媒體和部落格推廣方法,這兩個品牌都將獲得驚人的效果,包括:品牌認知、轟動效應、流量、用戶忠誠度以及收入。
事實上,較為“乏味”的品牌通過社交媒體獲得的推廣通常是最好,利用社交網路進行推廣後,這類產品的受歡迎程度將會發生實質性的變化,而相對炫酷的產品反而很難達到這種效果。剛剛被軟體公司Intuit以1.7億美元收購的個人理財網站Mint就是很好的例子。Mint雖然並非最有趣的創業公司,但卻利用社交網路獲得很好的推廣效果。它利用社交網路來為自己的品牌營造聲勢,並通過部落格為用戶提供許多小貼士和有趣的內容。此舉也吸引了許多用戶和部落格讀者自願推廣Mint的品牌。
可以快速獲得流量
社交媒體行銷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一旦一個品牌進入到Facebook或MySpace中,就必須要花費時間來建立自己的品牌社區。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Facebook的社區建設也是如此。如果想要獲得有效的方法,而不僅僅是散發垃圾信息,就必須通過會話式的推廣與用戶打成一片。會話式行銷的關鍵在於與社區交流信息,加強對用戶偏好的了解,先聽後說,而且還要根據用戶的反饋做出反應。
有些企業認為,只要建立一個Facebook頁面,就可以在一夜之間吸引數萬用戶訪問其網站。實際上,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使用社交媒體進行自我推廣的品牌會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網站的流量在穩步提升,原因在於,隨著冬粉數量、相關Twitter信息以及部落格文章的增多,該品牌在社交網路中的
曝光率 也在逐漸增加。
想要增加品牌在網上的曝光率有許多方法。例如,可以在網站上為用戶創建強大的社交激勵措施,以此鼓勵用戶為品牌做推廣,從而加強品牌的公眾認同度。但在吸引數以萬計的用戶訪問自己的網站之前,首先要做好兩件事情:忠誠度頗高的網路社區;和一個強大的刺激系統以增強品牌認同。這兩件事情都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才能完成。以我的經驗來看,至少需要3個月的時間,才能看到使用社交媒體所帶來的效果。
會降低品牌形象
企業的高管經常會認為,一旦在Facebook上建立頁面,員工就無法對局面加以控制,從而出現許多對品牌形象不利的信息。大企業的高管尤其擔心這種情況。如今,不光會有喜歡某品牌的人發表的正面信息,還會有很多討厭該品牌的人發表負面信息。實際上,建立Facebook頁面本身並不會改變這種現狀。問題在於:你是否願意成為這種交流中的一員?如果參與到社交網路和部落格中,就表明你的品牌在乎用戶的反饋,而且願意傾聽並滿足用戶的需求。
舉一個例子:我的部落格託管方是Network Solutions,有一段時間,我的部落格無法上傳內容,我對此十分惱火,於是在Twitter中寫道:“Network Solutions太濫了。”並且在其中標記了“@Shashib”,此人負責處理Network Solutions社交媒體的推廣。過了一會兒,我收到了Shashib的回信,他表示願意聽取我的意見並幫助我解決問題,並承諾Network Solutions的代表隨後會與我取得聯繫。又過了一會兒,我果然收到了Network Solutions打來的電話,而且問題也得到了解決。如此一來,我便會永遠成為Network Solutions的忠實用戶。
企業可以通過Twitter等社交媒體實現實時客服,這是其他媒體難以企及的。Zappos和戴爾等企業在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企業不應當害怕與用戶線上進行真誠而透明的交流,反而應當害怕忽視了用戶的抱怨,沒有在事情惡化之前將損失降到最低。
只是曇花一現
經常有人說,社交網路只能流行一時。我會對這些人說:由於人類渴望與他人交流,所以社交媒體是一次不可避免的數位化革命。只要我們是人類,就無法摒棄這種交流的欲望。說社交媒體只能流行一時,就好比說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只能流行一時。以下的統計數據或許可以幫助這些人改變觀念:
全球三分之二的網民會訪問社交網路,而社交網路的訪問時間增速是網際網路訪問時間增速的3倍。社交網路的訪問時間在網際網路訪問時間中的占比約為10%。
無需專業人士
許多企業高管認為,不需要聘請專業人士來幫助其處理社交媒體活動。他們通常會聘用每周只有幾小時空餘時間的學生來完成這一工作。一家公司在使用社交網路時需要小心翼翼地制定決策,但真正使用起來卻只為了節約一點資金而聘用那些有可能在幾個小時內損害其品牌形象的學生來運作社交網路活動,這的確令人難以置信。
想要進行充分的互動以達到效果並獲取成功,企業應該使用專業的社交網路服務,至少在最初的幾個月內可以藉此理解每個社區的規則。Facebook、Twitter、Mixx和Bebo這些社區都有自己的一套規則,而想要在這些社區中順利推廣自己的品牌就必須遵守這些規則。正如企業通常會首先諮詢公關專業人士之後才會採取公關行動一樣,使用社交媒體之前也應當首先諮詢社交媒體專家。通過幾個月的訓練,我相信品牌可以獨自運作社交媒體,但絕對不能跳過這一階段,否則一定會弊大於利.
發展和分化 然而,在社交媒體蓬勃發展的同時,至今卻還沒有針對其套用和影響的單一來源全球調研報告,對於中國廣大的市場來講更是如此。對它可能帶來的新型媒體消費模式、對市場行銷溝通方式和消費者行為習慣的改變,更是近乎一無所知。
正是基於此,優勢麥肯從2006年第三季度起在全球範圍對社交媒體展開了追蹤調研,對其影響進行持續評估,從2006年九月份發布第一波 (Anytime Anyplace)針對便攜技術和移動媒體的平台、內容、廣告行銷,消費者態度和需求的報告, 到2007年六月份第二波(Power to the People)深入探討社交媒體影響,至今已是第三波調研。最新這一波延續以往優勢麥肯特有的調研系統, 通過線上自助調查問卷的方式,獲得了來自全球29個市場的1.7萬名受訪者的回響,涵蓋了16-54 歲的活躍網際網路用戶群(每日或隔日使用網際網路),是目前全球範圍內關於社交媒體革命的最詳盡的一次調研。調研數據顯示的結果令人振奮,在這29個市場上,所有社交媒體平台都獲得了持續性增長,社交媒體的覆蓋面與使用頻率堪比傳統媒體。最重要的一點是,調研包含了在社交媒體領域取得超乎尋常發展的市場——中國(不包含港澳台地區),正是對中國社交媒體的研究使我們的調研漸入佳境。
商務社交方興未艾
網路商務社交指人與人之間的商務交往是在網際網路上進行的,它是面向職業人士的定向社交媒體。商務社交網的興起為人們進行網路商務社交提供了平台與工具。商務社交網是Web 2.0的產物,根據商務社交網為用戶提供的服務內容來看,商務社交網又可分職業社交網和企業社交網兩類。
1.職業社交網站
職業社交網是為職業人士創造的一個線上社交平台。在這個平台上用戶可以通過不斷擴展的人際網路從容地尋找商務聯繫人、僱主、雇員、專家甚至投資者。它與傳統SNS的區別在於是為了結識新朋友,而傳統SNS的功能是和老朋友建立長期聯繫。
職業社交網站在國外以LinkedIn為代表,它成立於2002年12月並於2003年啟動。LinkedIn為在職人士提供高效、安全並且有商務價值的社交服務。它的用戶有尋求人力資源的獵頭和企業、在特定人群做市場推廣的機構、個人求職者、有維護人脈關係需求的用戶。隨著商業模式的擴展,LinkedIn已不僅僅只是一個求職類的社交網站,它的商務性以及一些特殊功能已被一些商業網站用來當作行銷的渠道,LinkedIn真正地把社交關係變成了商業網路。
國內的職業社交網站方處於起步階段,規模較大,註冊會員較多的職業社交網站有美麗人生網等,美麗人生網提供社交招聘和職業交流交往兩大類的服務,用戶包括人力資源獵頭和招聘企業,個人求職者,企業在職員工和面向特定人群的市場推廣機構。
2.企業社交網站
企業社交網是把現下成熟的社交網路運用到企業組織中,讓企業內部的員工能夠通過類似社交網路的方式進行工作和自我管理,以實現企業內部員工間高效、透明、便捷的溝通與協作。企業社交網就像是企業內部的Facebook。
迸發的中國部落格激情
調研顯示,2003年中國部落格作者已高達4300萬,數量居世界首位,超過了第二位美國(2640萬)、第三位日本(1400萬)的總和,幾乎每4位中國網際網路用戶中即有一位擁有自己的部落格;而在活躍網際網路用戶中,部落格擁有率已高達70%以上,幾乎是美國的兩倍,日本的三倍。以明星、社會精英為引領,數以千萬計的網際網路用戶紛紛開闢、耕耘自己的部落格空間。在這裡,草根們可以與精英擁有平等的話語權,私人領地般的部落格讓部落格主們可以獲得隨意主宰的滿足感,公眾化的傳播更大大激發了他們的創作激情,調研顯示,針對活躍網際網路用戶群,5位中國受訪者中有4位閱讀部落格,10位中有7位撰寫部落格,77.8%的部落格主至少每周更新一次部落格,這表明部落格已經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優勢麥肯中國數字業務總監翁詩雅指出,中國的部落格主群體在年齡分布上表現出明顯不同於全球其它網際網路市場的特點。調研顯示,中國45-54歲年齡段部落格主擁有率與16-24歲年齡段部落格主擁有率差距僅為12%,而該數據的全球平均數達24%,美國則為28%。這表明,部落格在中國不僅是青少年人群的寵兒,其受青睞程度在其它年齡人群中也毫不遜色。
瀏覽方面,令中國勤奮的部落格主們欣慰的是,在全部活躍網際網路用戶中,近九成曾經瀏覽過部落格,這一比例在三波調研中均保持增長。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中國幾乎所有大型入口網站都在近幾年中迫不及待的推出了部落格平台,它們期待著部落格帶來巨大的點擊率和內容增長。在中國,熱門部落格的點擊率往往可以超過千萬,有些部落格在登載更新內容後一個小時內就跟貼過百、點擊上千。
優勢麥肯中國執行長文柏權則認為,部落格在覆蓋面與使用頻率方面已堪比傳統平面媒體,超高的瀏覽量使部落格擁有了巨大的力量,對傳統媒體產生了較大影響。在當今中國,很多具有影響力的傳統報刊已經開始轉載熱門博文,知名網站在首頁直接顯示部落格或博文的連結,有關爭議性博文的跟蹤報導也充斥著傳統媒體。可以說,部落格已經成為主流媒體。
中國播客使用
調研還顯示,除了部落格之外,在其它一些社交媒體的使用上中國也領先於世界其它市場,其中較典型的是新興起的視頻和音頻播客。調研顯示,中國市場活躍的網際網路用戶中74%的人至少曾下載過播客一次,居世界首位,而全球平均水平僅48%,美國和日本則僅為29.5%和30%。翁詩雅指出,儘管與全球其他市場一樣,中國的播客起步較晚,但其發展速度卻是驚人的。在優勢麥肯2006年第一波調研中,中國下載過播客的活躍網際網路用戶僅占24%,在相隔一年半的第三波中,這一比例已增長了兩倍。
可見,社交媒體的崛起和逐漸主流化,已經推動這個巨大的
新興媒體 市場日漸顯山露水,
部落格 和
播客 只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甚至只是冰山一角。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日新月異,可以預見將有更多的社交媒體形式出現,從而推動社交媒體的持續發展。
3.中國盛行的社交媒體
現在中國的社交媒體發展越發迅速,主流的社交媒體有微信,微博,部落格。
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社交媒體是以網際網路為依託,主要從事網際網路業界信息交流,專家座談、網友互動等方式的網際網路新興媒體。
速途網 是速途傳媒旗下的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社交媒體和線上服務平台。網站使用
速途 自己開發的自組織發布平台系統,以註冊用戶自主發布內容、通過註冊用戶投票組織自動編輯的Web2.0方式,迅速發展成為有代表性的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專業網站;同時速途網利用產品平台向企業用戶提供
網路公關 傳播、網路傳播效果評估、企業網站監測管理等線上服務。
媒體外交 最近在英語中出現一個新詞——“推特外交”(Twiplomacy),意指將“推特”等社交網路作為外交活動的平台。實際上,不僅外交,最近3年以來,許多國家政府紛紛投身社交網路,藉此發布政策、吸納民意,甚至國家領導人也開始熱衷此道。一份24日出爐的報告顯示,全球77.7%的國家領導人都擁有社交媒體賬號。雖然大部分賬號並非本人打理,但國家領導人也可@,有效地拉近了國家最高領導人與民眾的距離,也逐漸成為很多國家民主政治的一個重要平台。
國家領導人的微博對話
盧安達總統卡加梅@Paul Kagame
@Mia Farrow: 自從3月以來,盧安達支持的剛果M23反政府武裝處死了44個人,搶劫了61名婦女。
@Paul Kagame回覆:你完全錯誤,論調充滿偏見。
澳總理陸克文@KRuddMP
@Greg nazvanov@KRuddMP@AUSVEG說:中國芥藍菜配上豆子和新鮮的紅辣椒更為美味。
Joson Quin隨後@@KRuddMP和@AUSVEG:你的最愛是什麼?
Kevin Rudd(陸克文)@AUSVEG說:芥藍菜是歐巴馬最喜歡的蔬菜。
烏干達總理姆巴巴齊
一名網友@姆巴巴齊:6月份的教師薪水到現在還沒有付清,你怎么看?
@姆巴巴齊回覆:財政部告訴我,他們將在下周周末之前結清。
最愛回復
@烏干達總理96%獲回復
社交媒體已經告別“草根”,在政壇登堂入室,這並非新聞。24日,博雅公共關係公司在對全球153個國家進行調查後發布報告,分析了世界領導人的社交媒體賬號。調查發現,最具人氣的領導人還是歐巴馬,而最尊重冬粉、幾乎有@必復的,竟是最貧窮國家之一的烏干達總理。
在153個國家的數據中,美國總統歐巴馬的“冬粉”數量最多,其次是教皇,第三名白宮、第四和第五都來自土耳其,分別是總理埃爾多安和總統居爾。比較有意思的是,在近日發生的土耳其民眾抗議中,埃爾多安還公開指責社交媒體是“國家危險”。
在領導人社交媒體聯繫人方面,數量最多的是瑞典外交大臣比爾特,他與其他44名國家領導人“互粉”。瑞典政府十分重視社交媒體在民主政治中的作用。目前,瑞典政府已將代表該國的“推特”賬號@Sweden交給平民管理,每周換一人,“管理者”可在上面暢所欲言。
令人比較意外的是,非洲雖然經濟普遍不發達,其國家領導人中擁有社交媒體賬號的卻達到了71%。其中,烏干達總理姆巴巴齊最為健談,幾乎逢@必回復,第二名還是來自非洲——盧安達總統卡加梅。
姆巴巴齊一天要發幾十條微博,其中96%都是在回答冬粉的@。
在7月22日一則對話中,一名男子@姆巴巴齊:“6月份的教師薪水到現在還沒有付清,你怎么看?”姆巴巴齊回覆說:“財政部告訴我,他們將在下周周末前結清。”在24日的一則對話中,一個人@姆巴巴齊:“幹得好。你是世界上最能社交的政治家。”姆巴巴齊回答:“謝謝你,我並沒想和誰競爭。”
最愛關注
歐巴馬關注了66萬多人
社交媒體在拉美政界也非常流行。
委內瑞拉前總統查維茲的“推特”賬號冬粉達400多萬,他曾經把網路比作戰壕。當冬粉增多之後,查維茲僱傭了200多名助理回複評論。在去年查維茲競選連任的過程中,委政府啟用了一項簡訊服務,把查維茲的“推特”文字通過簡訊傳送給所有的國民,保證那些有手機但沒有能力上網的民眾能夠看到。現任總統馬杜羅繼承查維茲衣缽,他是全球最積極的領導人推特控,每天平均要發41.9條微部落格。
在世界各大洲中,大洋洲的國家領導人使用社交媒體的最少,在13個國家中,僅有1/3的國家領導人擁有賬號。
雖然全球77.7%的國家領導人都擁有社交媒體賬號,其中68%的人與其他國家領導人“互粉”,但是領導人之間通過社交媒體互相聯繫的並不多。埃及前總統
穆爾西 、以色列總統佩雷斯、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等人的“推特”甚至沒有關注任何人。
歐巴馬一直高度重視
社交媒體 。歐巴馬是世界上第一個在“推特”上開設個人賬號的領導人,目前也擁有最多冬粉——3351萬。
在首次參選總統期間,歐巴馬就在他的“推特”和“臉譜”上募集競選資金,獲得眾多年輕選民支持。
歐巴馬的“推特”@barackobama發布的頻率很高,從經濟到移民,不一而足。如“如果你同意美國中產階級應有尊嚴的退休就請回復”,或“你在議會中的代表議員需要知道你對移民改革的意見,今天給他們打電話”等,但很少回復詢問和@。
@barackobama關注了66萬多人,來自各行各業,不少人都是普通人。最近甚至有媒體稱,歐巴馬居然關注了一個色情公司。
但是,到目前為止,歐巴馬只“關注”了四名同行——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英國首相府、挪威首相斯托爾滕貝格和智利總統皮涅拉,其中有兩人與歐巴馬“互粉”。不過,這5個賬號從未進行過任何交談。
微博預算
美國國務院花60萬“加粉”
根據2013年7月24日發布的報告,領導人本人親自在社交媒體發微博的並不多,通常都是由團隊代為管理。在報告分析的227名領導人賬號中,只有1/3表示是領導人自己發布。
歐巴馬的“推特”賬號也是如此。在他的“推特”上有一行字,寫著“該賬號由‘行動組織’工作人員管理,後面綴有‘-Bo’的微博為歐巴馬親自發出。”
在歐巴馬的第一任期和去年競選連任時期,歐巴馬團隊用它發布歐巴馬的政策綱領。今年1月,歐巴馬團隊正式將“推特”賬號交給“行動組織”管理,該組織是一個非黨派、非營利性的獨立組織,目前管理著歐巴馬競選團隊留下的網站、社交媒體、信箱名單等。
有美國媒體不滿歐巴馬將“推特”交給該組織管理,“這就好像一個人正在打電話,還沒說完,就把電話給了接線生。”
歐巴馬冬粉最多,美國國務院也沒有示弱。在希拉蕊時期,美國國務院啟動了很多有關社交媒體的項目,開了很多社交媒體賬號。一份報告顯示,美國國務院花費了60萬美元來增加“臉譜”賬號上的冬粉。
“老陸”走紅
澳總理在中國冬粉49萬
很多外國政治家還把微博開到中國。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今年4月(時任議會議員)開通了中文微博。憑著他的大學中文專業,陸克文的中國微博全部用中文發出。目前他是微博中首位通過認證的外國現任國家領導人,冬粉49萬,一共發了261條微博。
7月9日,陸克文一條“和習主席用中文談了半個小時”的微博受到廣泛關注,被轉發了3萬次。陸克文署名為“老陸”的微博中,大多數關於他的日常工作、生活動態。也有向中國冬粉詢問中文的微博。在上月中國高考時,他還特地發微博,“祝願所有刻苦學習的學生們考試順利,取得好成績”。
目前,據不完全統計,在中國開設微博的外國政要達300人左右,包括幾位美國州長、波蘭前總理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