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飽和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aturation imaging)是2020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醫學影像技術學名詞,出自《醫學影像技術學名詞》第一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磁共振飽和成像
- 外文名:magnetic resonance saturation imaging
- 所屬學科:醫學影像技術學
- 公布時間:2020年
磁共振飽和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aturation imaging)是2020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醫學影像技術學名詞,出自《醫學影像技術學名詞》第一版。
磁共振飽和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aturation imaging)是2020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醫學影像技術學名詞,出自《醫學影像技術學名詞》第一版。定義在磁共振成像中,採用一些特...
《基於化學交換飽和轉移磁共振pH成像的最佳化與定量》是依託汕頭大學,由吳仁華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 酸鹼度平衡是維持機體內環境穩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腫瘤微環境的酸鹼度變化更是直接影響其侵襲性與治療效果。而對酸鹼度的...
核磁共振成像(英語: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NMRI),又稱自旋成像(英語:spin imaging),也稱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MRI),是利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簡稱NMR)原理,依據所釋放的...
《基於多飽和參數調製的CEST磁共振分子影像技術研究》是依託西北大學,由宋小磊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項目摘要 化學交換飽和轉移(CEST)是一種新的磁共振影像(MRI)技術,它可產生包含分子水平信息的高分辨圖像並可避免向體內...
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種利用核磁共振原理的最新醫學影像新技術,對腦、甲狀腺、肝、膽、脾、腎、胰、腎上腺、子宮、卵巢、前列腺等實質器官以及心臟和大血管有絕佳的診斷功能。與其他輔助檢查手段相比,核磁共振具有成像參數多、掃描速度快、...
此外,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說的磁共振,是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其是利用核磁共振現象製成的一類用於醫學檢查的成像設備。發展簡史 磁共振是在固體微觀量子理論和無線電微波電子學技術發展的基礎上被發現的。1945年...
磁共振血管成像(MR angiography,MRA)是一種無創傷性,不需用插管及對比造影劑的血管成像方法,已廣泛套用於臨床。MRA血管成像數據採集技術主要有兩種:①時間飛越技術(time of flight,TOF) 其成像原理是利用MR特殊的“流動效應”。...
核磁共振(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核磁共振成像儀就是因這項技術而產生的儀器。它是繼CT後醫學影像學的又一重大進步。自80年代套用以來,它以極快的速度得到發展。核磁共振是一種物理現象,作為一種分析手段廣泛套用於物理、化學、...
《磁共振成像(MRI)診斷學》是2011年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第一軍醫大學南方醫院、張雪林。內容簡介 本書是MRI的經典教材兼實用參考書,是全軍重點建設圖書。由我國最早引進磁共振成像儀的第一軍醫大學南方醫院的著名影像學教授...
磁共振水成像是利用水的長T2特性,體內靜態或緩慢流動的液體的T2值遠遠大於其它組織,採用T2權重很重的重T2序列(選擇很長的TE),其它組織的橫向磁化矢量幾乎完全衰減,信號強度很低甚幾乎沒有信號,而水仍保持較大的橫向磁化矢量,使含...
核磁共振原理是給核磁共振這個物理現象分析結構手段做一個科學解釋。核磁共振原理主要是由原子核的自旋運動引起的。不同的原子核,自旋運動的情況不同,它們可以用核的自旋量子數I來表示。自旋量子數與原子的質量數和原子序數之間存在一定的...
磁共振成像 發生核磁共振,然後接受質子發出的核磁共振信號,經過梯度場三個方向的定位,再經過計算機的運算,構成各方位的圖像。 CT由於X線球管和探測器是環繞人體某一部位旋轉,所以只能做人體橫斷面的掃描成像,而MRI可做橫斷、矢狀、...
核磁共振成像系統適用範圍該產品採用非侵入性而且無電離輻射的核磁共振方法獲取患者的生理信息和臨床信息供醫生使用。註冊號國食藥監械(進)字2006第3280649號 生產廠商名稱(中文)Aurora Imaging Technology,Inc 產品性能結構及組成系統由...
磁共振功能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檢測病人/被試接受刺激(視覺、聽覺、觸覺等)後的腦部皮層信號變化,用於皮層中樞功能區的定位及其他腦功能的深入研究。簡述及概念 磁共振腦功能成像(fMRI)是通過刺激特定感官...
《CT與磁共振成像原理》是由華北煤炭醫學院著作、人民衛生出版社於2007年出版的書籍。書籍簡介 醫學影像學成像原理尤其是CT和磁共振的成像原理單用文字描述抽象難懂,一直是實際教學中的難點。本課件使用大量精緻製作的動畫詳細講解CT和磁...
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是核磁共振在醫學領域的套用。人體內含有非常豐富的水,不同的組織,水的含量也各不相同,如果能夠探測到這些水的分布信息,就能夠繪製出一幅比較完整的人體內部結構圖像,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就是通過識別水分子中氫原子信號...
《磁共振成像原理》是1998年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繼英梁星原。內容介紹 本書以醫學影像專業為對象,系統講述磁共振成像的物理原理,闡明理解磁共振影像各方面的特性必需的基本概念,並介紹操作使用磁共振成像系統的知識,...
3T磁共振成像系統是一種用於材料科學領域的分析儀器,於2015年4月17日啟用。技術指標 主磁場強度:3特斯拉 最大梯度強度:80mT/m 梯度切變率:200T/m/s 梯度系統工作周期(duty cycle):100% 磁場穩定性≤ 0.05ppm/小時 成像...
《磁共振成像》創刊於2010年1月,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管、中國醫院協會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主辦的醫學磁共振專業學術期刊。據2022年1月《磁共振成像》編輯部官網顯示,《磁共振成像》第一屆編委會有顧問9人...
1.3.2 傅立葉變換成像 23 1.4 磁共振成像脈衝序列 29 1.4.1 飽和恢復脈衝序列 29 1.4.2 自旋迴波脈衝序列 31 1.4.3 反轉恢復脈衝序列 37 1.4.4 梯度回波脈衝序列 40 1.5 K空間 42 1.5.1 K空間的概念 42 1.5....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是一種新興的神經影像學方式,其原理是利用磁振造影來測量神經元活動所引發之血液動力的改變。主要是運用在研究人及動物的腦或脊髓。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fMRI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A作為一種無創傷性的檢查,與CT及常規放射學相比具有特殊的優勢,它不需使用對比劑,流體的流動即是MRI成像固有的生理對比劑。流體在MRI影像上的表現取決於其組織特徵,流動速度、流動方向、流動方式及所使用的序列參數。常用的MRA方法...
血氧水平依賴功能磁共振成像 ,是利用腦活動區域局部血液中氧合血紅蛋白與去氧血紅蛋白比例的變化所引起的局部組織T2的改變,從而在T2加權像上可以反映出腦組織局部活動功能的一種MR成像技術,可用來研究大腦的皮層活動。是 Ogawa 等提出的...
磁共振成像技術誕生於 1973年,它是一種無損測量技術,可以用於獲取多種物質的內部結構圖象。由於核磁共振可獲取的信息豐富,因此套用領域十分廣泛,如分析化學、生 命科學、材料檢測、石油勘探和水資源探查等等。在這諸 多套用中,生命...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是2011年人民衛生電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內容簡介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為“十二五”國家重點音像出版規劃品種,衛生部醫學CAI課件。 本課件以集合文字、圖片、動畫和視頻的方式介紹了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
腦電-磁共振成像融合是科技術語 背景簡介 大腦內部運作機制研究是21世紀的一大挑戰,功能神經成像在了解大腦功能和障礙方面有著極好的套用前景(Friston, 2009),現已經成為神經科學研究和臨床套用的重要工具。無創高時間、高空間解析度成像是...
胸部磁共振成像(ches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是2018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呼吸病學名詞,出自《呼吸病學名詞》第一版。定義 磁共振成像套用於胸部疾病的診斷技術。主要用於胸部腫瘤、縱隔、心與大血管及胸壁病變的檢查...
心血管磁共振成像 (CMR), 俗稱心臟MRI , 是一種評估心血管系統的功能與結構的一種非侵入式醫學成像技術。它運用磁共振成像(MRI)基本原理,針對心血管系統成像的特殊困難,最佳化現有的MRI成像技術,使其具有臨床價值。最佳化序列設計的重點...
1983 年,西門子在德國漢諾瓦醫學院成功安裝了第一台臨床磁共振成像設備。藉助這台油 冷式、場強 0.2 特斯拉的磁共振設備,HeinzHundeshagen 教授和他的同事為 800 多位患者進行了成像診斷。當時,完成一次檢查需要一個半小時。同年,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