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磁共振專業學術期刊)

磁共振成像(磁共振專業學術期刊)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磁共振成像》創刊於2010年1月,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管、中國醫院協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主辦的醫學磁共振專業學術期刊。

據2022年1月《磁共振成像》編輯部官網顯示,《磁共振成像》第一屆編委會有顧問9人、國際顧問6人、資深編委20人、特繳國際編委6人、編委100人、青年編委20人。

據2022年1月25日中國知網顯示,《磁共振成像》共出版文獻量為2714篇、總被下載次數為379489次、總被引次數為13249次;(2021版)複合影響因子為1.093、(2021版)綜合影響因子為1.005。據2022年1月25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磁共振成像》共出版文獻量為2312篇、被引量為12422次、下載量為207603次、基金論文量為1220篇;2018年影響因子為1.3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磁共振成像
  • 外文名:Chinese 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語種:中文
  • 類別:臨床醫學
  •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 主辦單位:中國醫院協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
  • 編輯單位:《磁共振成像》編輯部
  • 創刊時間:2010年1月
  • 出版周期:月刊
  • 國內刊號:11-5902/R
  • 國際刊號:1674-8034
  • 郵發代號:2-855
  • 屬性:中文核心期刊、CA、JST、CSCD
  • 現任主編:戴建平
  • 編輯部地址:北京市通州區玉帶河東街358號4號樓3層
辦刊歷史,辦刊條件,欄目方向,人員編制,辦刊成果,出版發行,收錄情況,影響因子,榮譽表彰,文化傳統,刊名題字,精神理念,投稿須知,現任領導,

辦刊歷史

2009年9月,經中國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同意《磁共振成像》創刊,雜誌籌備工作組在北京龍潭湖公園北邊國家體育總局綜合辦公樓設立辦公室;時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國醫院協會副會長、首都醫科大學博士生導師、雜誌創始人戴建平教授等人組建編委會。
2010年1月,《磁共振成像》創刊,為雙月刊,大十六開,80頁。
2011年上半年,成立《磁共振成像》雜誌社有限公司,賀光軍任社長;磁共振成像編輯部從中國醫院雜誌社轉出。
2012年1月,該刊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設立辦公室;6月,在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設立辦公室。
2014年6月,該刊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潞河醫院設立辦公室;10月,該刊出版創刊5周年特刊;12月,官方微信公眾號:“磁共振成像傳媒”開通並正式啟動線上辦公系統;另外還入選中國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
2015年1月,該刊由雙月刊改為月刊,正文仍是80頁/期;10月2日,與《Science》出版方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合作出版《Science》特刊。
2016年1月,該刊編委會中期微調。
2020年6月,該刊牽頭創建學習強醫網、學習強醫APP、學習強醫微信公眾號,並加入中華醫學期刊網;7月,該刊正文由每期80頁增加到每期120頁。

辦刊條件

欄目方向

  • 主要欄目
《磁共振成像》設有的欄目有論著(含臨床研究、基礎研究、技術研究、調查研究、經驗交流、專家講座、基層論壇、視點聚焦、學術爭鳴、海外投稿等)、綜述、述評、研究快報、病例報告、讀片、名家訪談、法治視界、編讀往來等。
  • 報導內容
《磁共振成像》重點報導磁共振成像技術的臨床研究與基礎研究。

人員編制

據2022年1月《磁共振成像》編輯部官網顯示,《磁共振成像》第一屆編委會有顧問9人、國際顧問6人、資深編委20人、特繳國際編委6人、編委100人、青年編委20人。
《磁共振成像》 第一屆編委會名單
職務
名單
顧問
劉玉清(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果珍 、唐孝威(中國科學院院士)、黃其鎏、蘇學曾、陳星榮、閔鵬秋、高元桂、王承緣
國際顧問
E. Mark Haacke(USA)、Hedvig Hricak(USA)、Jurgen Hennig(GER)、Walter Kucharczyk(CA)、William G Bradley(USA)、Zang-Hee Cho(KR)
資深編委
陳克敏、杜湘坷、馮敢生、馮曉源、高宏、龔洪翰、蔣世良、李健丁、李銀官、馬大慶、孟俊非、牛廣明、屈輝、武樂斌、徐克、楊海山、張雲亭、張兆琪、章士正、朱銘
特繳國際編委
Chun Yuan(USA)、Debiao Li(USA)、Jiahong Gao (USA)、Steven G. Tan(USA)、Xiaohong Joe Zhou(USA)、Xiaoping Hu(USA)
編委
艾林、包尚聯、陳敏、陳正光、程曉光、范國光、馮逢、高培毅、耿道穎、龔啟勇、郭佑民、郭玉林、韓鴻賓、韓萍、洪楠、胡昆萍、宦怡、黃力、江根苗、江新青、金真、靳二虎、康曉東、雷皓、黎元、李澄、李恩中、李宏軍、李華、李建軍、梁長虹、劉懷軍、劉筠、劉佩芳、劉鵬飛、劉士遠、龍莉玲、陸建平、羅良平、羅天友、羅婭紅、羅躍嘉、馬軍、馬林、歐陽漢、彭衛軍、全顯躍、單保慈、申寶忠、史大鵬、宋彬、宋法亮、孫學進、唐桂波、唐一源、陶曉峰、滕奉軍、王濱、王代雪、王宏、王光彬、王健、王培軍、王維、王瑋、王武、王霄英、王小宜、王曉明、王振常、翁旭初、吳仁華、伍建林、夏黎明、肖恩華、徐堅民、徐文堅、徐香玖、許建榮、薛華丹、楊本強、楊建勇、余永強、袁慧書、曾津津、曾蒙蘇、翟仁友、張貴祥、張輝、張敏鳴、張偉國、張小明、張曉鵬、張雪林、趙建農、趙世華、趙喜平、鄭穗生、周純武、朱朝喆
青年編委
程流泉、居勝紅、賴燦、李潔、李文政、劉影、劉再毅、孟曉春、苗延巍、牛金亮、孫浩然、汪登斌、王梅雲、王怡寧、楊健、楊利霞、尹建忠、於春水、張惠茅、張勇

辦刊成果

出版發行

2015年10月2日,該刊與《Science》出版方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合作出版《Science》特刊(與《Science》正刊同渠道全球發行3萬冊)。
據2022年1月25日中國知網顯示,《磁共振成像》共出版文獻量為2714篇。
據2022年1月25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磁共振成像》共出版文獻量為2312篇、基金論文量為1220篇。

收錄情況

《磁共振成像》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2013-2021年)、CSCD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2021-2022年度)、臨床醫學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收錄期刊、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2020年版),被中國知網、萬方數據、中華醫學期刊網、中國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台、重慶維普資料庫、CA《化學文摘》(美)(2020)、JST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資料庫(日)(2018)、美國《劍橋科學文摘(自然科學)》(CSA)、美國《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波蘭《哥白尼索引》(IC)等收錄。

影響因子

2015年9月,“2015卷中國科學計量指標:期刊引證報告”發布,在20種特種醫學(涵蓋影像醫學)期刊中,《磁共振成像》雜誌影響因子0.9684,排名第一;基金論文比0.575居第一位。
2016年10月,由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發布的“2015年版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顯示,《磁共振成像》雜誌核心期刊影響因子為1.263(在臨床醫學診斷學期刊中位列第一名,在影像醫學與核醫學期刊中位列第二名)。
據2022年1月25日中國知網顯示,《磁共振成像》總被下載次數為379489次、總被引次數為13249次;(2021版)複合影響因子為1.093、(2021版)綜合影響因子為1.005。
據2022年1月25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磁共振成像》被引量為12422次、下載量為207603次;據2018年中國期刊引期證報告(擴刊版)數據顯示,該刊影響因子為1.38,在全部統計源期刊(6718種)中排第955名。

榮譽表彰

2015年8月,《磁共振成像》獲“中國醫藥衛生媒體最佳實踐創新獎”。

文化傳統

刊名題字

《磁共振成像》由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題寫刊名。
磁共振成像(磁共振專業學術期刊)
期刊刊名與標識

精神理念

  • 辦刊宗旨
《磁共振成像》的辦刊宗旨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出版方針,反映磁共振成像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成果,促進中國磁共振成像事業發展,為提高醫療診斷質量、保障人民健康服務。
  • 辦刊理念
辦精品期刊、促學科發展、惠百姓健康,打造世界一流的磁共振媒體。

投稿須知

1、文稿應具有科學性、真實性、實用性和創新性。論點明確,材料真實可靠,數據準確,格式規範,文字精練,層次分明,邏輯清楚,必要時應作統計學處理。臨床研究、基礎研究、技術研究、綜述等欄目論文一般不超過6000字(包括表格和參考文獻),病例報告一般不超過2000字(包括表格和參考文獻)。
2、以中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醫學名詞》《生物化學名詞與生物物理學名詞》和《人體解剖學名詞》為準。名詞術語儘量寫全稱,少用縮略語,1篇文章內一般不宜超過5個,不超過4個漢字的名詞一般不使用縮略語,以免影響文章的可讀性。對於英文醫學專業辭彙,除行業公知公用的詞語外,其他均應於正文和中文摘要首次出現處先敘述其中文全稱,然後括弧注出英文全稱及其縮略語,後兩者間用“,”分開。縮略語不得移行。在英文摘要中,縮略語首次出現時要在括弧內註明英文全稱。
3、採用國際單位制並嚴格執行中國國家標準GB3100-3102.1-13—1993《量和單位》的規定,一律採用法定計量單位表示,不使用已廢除的非標準計量單位和符號。在一個組合單位符號內不得出現1條以上的斜線,例如不能寫成mg/kg/d,應寫成mg/(kg•d)。單位符號一律用正體字母,除來源於人名的單位符號第一個字母要大寫外,其餘均為小寫字母(升的符號L例外)。當L加SI詞頭後不宜改為l,宜寫作hL、cL、g/mL。
4、按照中國國家標準GB/T 15835—2011《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數字而且又很得體的地方,儘量使用阿拉伯數字。定型的詞、詞組、習慣用語、縮略語中作為語素的數字,必須使用漢字,如十二指腸、三倍體。
5、遵照中國國家標準GB/T 15834—2011《標點符號用法》執行。
6、遵照GB 3358—2009《統計學名詞及符號》的有關規定書寫,一律用斜體。
7、應儘可能詳細描述結果中數據的統計學處理方法。

現任領導

職務
名單
主編
戴建平
副主編
郭啟勇、祁吉、李坤成、賈文霄、趙斌、金征宇、田捷、張寶庫、薛敏、盧光明、程敬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