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碗腔(曲沃碗碗腔)

碗碗腔(曲沃碗碗腔)

碗碗腔(曲沃碗碗腔),山西省曲沃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碗碗腔因主要擊節樂器為小銅碗而得名,又因領奏樂器月琴舊稱“阮鹹”,故又稱“阮兒腔”。曲沃碗碗腔是清乾隆年間由陝西皮影戲藝人傳入曲沃的,經過傳承發展,於清末民初達到鼎盛。其特點是:以月琴伴唱,銅碗間音,堂鼓提氣;表演以聲傳情,以樂傳神,唱白並茂,以唱制勝。其代表劇目有《昭君出塞》《六月雪》《困銅台》《雙報恩》等。

2011年5月23日,山西省曲沃縣申報的碗碗腔(曲沃碗碗腔)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遺產編號:Ⅳ-4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碗碗腔(曲沃碗碗腔)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非遺編號:Ⅳ-49
  • 申報地區:山西省曲沃縣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歷史淵源,起源,發展歷程,文化特徵,表演形式,音樂唱腔,伴奏樂器,代表劇目,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起源

曲沃碗碗腔源於陝西大荔、朝邑、華陰等縣的皮影曲調。據說,過去陝西地區靠說唱皮影戲為生的民間藝人很多。他們為了謀求生活,常常三五個人結伴乘一輛轎車遠走他鄉。每逢到了個地方就找一塊場地,在車上搭起影窗,等夜深人靜,明月升起,農民們吃了飯後,他們就唱著碗碗腔演起皮影。
碗碗腔(曲沃碗碗腔)
曲沃碗碗腔
曲沃碗碗腔,從清代中葉傳入後,紅極一時,過去曲沃曾有“九門九關小京師”之稱,於每年陰曆七月二十逢古會若干天,很講究“七十二台皮影箱,滿城都聽碗兒腔”,十分熱鬧。

發展歷程

1960年以前,曲沃碗碗腔還是皮影戲,以後才逐漸過渡到由演員裝扮角色表演,把碗碗腔搬上大戲舞台而成為一個新鮮劇種。
1958年,曲沃、襄汾、新絳三縣合併成立了侯馬市,將當時活動在曲沃縣境內的3個業餘皮影戲班合併和改組成侯馬市皮影劇閉,演戲人員共20多人。省委宣傳部黃志剛部長到侯馬考察,觀看了皮影劇團的演出後,感到碗碗腔曲調優美,表現力強,但受皮影限制,不能充分發揮戲曲各行當的特長,於是提出可以成立由演員出台演出的碗碗腔劇團。
碗碗腔(曲沃碗碗腔)
曲沃碗碗腔
1960年,侯馬市黨政領導研究決定,在曲沃文化館成立侯馬市碗碗腔戲曲學校,招生79名,分演員、音樂、舞美3個班,除邀請唱腔教師、武功教師、文功教師、音樂教師多外,並特邀碗碗腔琴師成紅傑任教。同年8月,侯馬市蒲劇文工團和戲校正式合併,成立了侯馬市碗碗腔劇團。演職員80餘人,並新購了兩萬多元的戲箱。
1983年8月,侯馬市撤銷,改劃為後來的縣,這個劇團又改名為曲沃碗碗腔劇團。

文化特徵

表演形式

真人登台後的曲沃碗碗腔,吸收了蒲劇、越劇、川劇、眉戶等劇種的服飾、臉譜、舞台美術、念白及表演程式,並將皮影戲的一些動作保留在舞台上,形成了碗碗腔的表演特色。如旦腳抒發歡快、輕佻或憤怒的感情時,一手指前,一手指後,身體小幅度前仰後顛;生腳走台步時,兩臂微屈,寬袖前後擺動,側身緩緩而行,溫文爾雅,舒展灑脫。武打更保留了皮影遺風。被稱為“活皮影”。

音樂唱腔

曲沃碗碗腔音樂屬於板腔體,上下句行腔,唱詞七字、十字居多,詞句通俗流暢,好聽易學。初傳入時,板式單調,唱腔貧乏,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民間音樂和蒲劇、眉戶的曲調,結合曲沃縣當地語言特點,代而用之,形成了幽雅婉轉、纏綿抒情的獨待風格。它的基本板式,有慢板板、流水、簡板、滾白等。同時,還吸收了其他劇種曲牌,如《迎親》《夜深沉》《風擺柳》《哭長城》等。音調屬徵調式, 無固定調高,以藝人噪音條件定調。藝人演唱旦腳時,採用真假嗓結合演唱法,亦成碗碗腔特色之一。旋律跳躍性雖大,卻跌宕和諧,無生硬之感。
碗碗腔(曲沃碗碗腔)
曲沃碗碗腔

伴奏樂器

曲沃碗碗腔在皮影小戲時期,一人兼數件樂器,文武場不分。主要伴奏樂器有銅碗、節子(簡板)、旦旦鑼、馬鑼、嗩吶及月琴、二股弦等。真人登台後,相繼增加了板鼓、二胡、笛子、三弦、琵琶等,後又加了黑管小號、揚琴及電子琴。基本板式有【慢板】【流水】【二八】【簡板】等。碗碗腔中的板鼓,在演唱過程中,只安一下板頭,結一下板尾,其餘由銅碗和節子掌握節奏。

代表劇目

由於碗碗腔的曲調,富有委婉纏綿、長於抒情的特點,適宜於演出“軟葉子”戲,所以,它的劇目多是表現愛情和悲歡離合的故事。其代表劇目有《五花馬》《昭君出塞》,有揭露封建社會黑暗的《六月雪》,有歌頌民族英雄的《困銅台》,有頌揚高風亮節的《青白居》,以及其他傳統歷史劇,如《白玉鈿》《雙報恩》《大西漢》《白陽河》《紫霞官》。還有碗碗腔拿手的喜劇《三忘賣布》《老少換》等,以及有結合本劇種特點,移植於其他劇種的優秀劇目,如《打金枝》《十五貫》《逼上梁山》《恩仇記》等50多個劇目。曲沃碗碗腔劇團又創作了現代小戲《上工地》《賣褲子》《看瓜》《淺水塘邊》《好好學習》《下不為例》《鬧果園》等。
碗碗腔(曲沃碗碗腔)
曲沃碗碗腔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曲沃碗碗腔被稱為“活皮影”,吸收了蒲劇、越劇等劇種的表演形式,並將皮影戲的一些動作保留在舞台上,形成了碗碗腔的表演特色,武打更保留了皮影遺風,現代的曲沃碗碗腔已成為曲沃縣當地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具有其歷史文化的傳承價值。
傳承狀況
曲沃碗碗腔受到多元文化衝擊比較嚴重,演出市場日漸萎縮,急需進行保護。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曲沃縣晉韻碗碗腔演藝有限責任公司獲得“碗碗腔(曲沃碗碗腔)”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碗碗腔(曲沃碗碗腔)項目保護單位曲沃縣晉韻碗碗腔演藝有限責任公司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0年6月12日上午,山西省2010年“文化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在太原市南宮廣場舉行,第十五屆“群星獎”獲獎劇目曲沃碗碗腔《人約黃昏後》參與演出。
碗碗腔(曲沃碗碗腔)
曲沃碗碗腔——人約黃昏後
2016年,為了活躍農村文化生活,曲沃縣碗碗腔劇團走進曲沃縣史村鎮聽城村為農民民眾表演了“恩仇記”“五花馬”等節目。
2019年7月21日至8月27日,由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共同主辦,崑山市人民政府、蘇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共同承辦的2019年戲曲百戲盛典在崑山市舉辦,全中國有112個劇種、118個劇目(折子戲)參演,含有曲沃碗碗腔《三忘賣布》等。
榮譽表彰
2010年,曲沃碗碗腔《人約黃昏後》獲得第十五屆“群星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