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
溯源
平陽木版年畫是伴隨著年節民俗而產生的一個大眾文化品種。
早在宋金時,山西的平陽(今臨汾)、絳州就是中國木版印刷的中心,曾誕生了大量的經典性年畫作品,成為民族文化的符號。清末時,由俄國探險家科茲絡夫於1908———1909年從古西夏王朝甘肅黑成子(今內蒙古額濟納旗)舊遺址古塔巾發現的兩幅木版年畫,一幅是《關公圖》(又名《義勇武安王》圖),是出自平陽徐家刻印的;另一幅是《四美圖》(又名《隨胡窈窕傾國之芳容》圖),是出自平陽姬家刻印的。
從“義勇武安王”的封號推斷,有專家確定為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加封關羽為義勇武安王,此圖刻印時間當在北宋末金初。黑水城遺存木版年畫是20世紀中國古代文獻的第三大發現,證實它是中國最早的民間木版年畫。《中國古代印刷史》稱它為版畫,為“民間招貼畫(年畫)的始祖”,它比被國外收藏家讚譽為“東方智慧的結晶”、開創5000餘年的陝西鳳翔木版年畫、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的歷史都早。
發展
宋朝滅亡以後,元代統治者強迫許多印刷工人從南方遷到平陽,使這裡成為印刷工業的中心,從而產生了平陽木版年畫。
平陽木版年畫藝術在元、明、清時期得到廣泛發展。
平陽木版年畫,在明末清初是極盛時期。當時,那裡的年畫遠銷華北、西北、內蒙以及東北等地。僅臨汾城內,就有益順畫店、德隆畫店、興昌畫店等;洪洞縣城內的瑞蘭齋天泰成畫局、曲沃縣的同成紙局,常年雇用很多工人印刷木版年畫。農村,印製的自製木版年畫更是遍布各地,每年臘月,晉南各縣城鄉集市上,設攤擺畫,賣窗花,賣對聯,處處皆有,頗為興盛。
衰落
抗日戰爭時期,日寇占領臨汾,平陽木版年畫大受破壞,臨汾河西襄汾、新絳一代木版年畫作坊多被燒毀幾乎絕跡。全國解放後,民間年畫作坊恢復極少。平陽木版年畫的“元氣”始終沒恢復過來。
製作工藝
平陽木版畫的製作需要三個環節,一是刻制木版,二是染色套色,三是印刷。臨汾一帶的木版畫多使用棗木做刻版,用麻紙印刷。在成圖過程中,有完全的木版刻印,也有少量的用手繪。
藝術特色
晉南盛產麻紙,棗木甚多,是木版印刷的理想材料。歷代不僅官府在這裡設定出版機關,私人開設書坊也很多,木版年畫也就成為平陽人的一種行業。元、明、清是平陽木版年畫的鼎盛時期,印刷的品種也越來越豐富。除了年畫外,還有中堂、屏條、拂塵紙、灶君、鬥神、天地神以及窗花、燈花等等,多種形式滿足了人民民眾的多方面需要,形成了五彩繽紛的彩印藝術世界。
平陽木版年畫有三大特徵:一是宗教神畫多。作用之一是驅邪鎮宅。如秦瓊、尉遲恭鬥神畫和鐘馗年畫等;作用之二是降祥納福。如供奉灶神、財神、天地神、福祿壽三神等等;二是戲劇人物畫多。晉南是中國元代戲曲(元雜劇)的發祥地,商家迎合當地人民民眾喜愛戲曲的口味,把戲曲和美術融合為一體,在表現豐富多彩的文化內容的同時擴大自己的銷售;三是民俗畫多。過年過節,年年有餘(魚),人們圖的是一個吉利,工藝美術家創作出“六畜興旺”、“五穀豐登”、“四季平安”等年畫以及供人觀賞的中堂“四季美人圖”、“麒麟送子”、“吉慶有餘”等民俗年畫,使年畫深深地紮根於廣大人民民眾之中。因此,山西平陽木版年畫不但是民間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而且在中國繪畫史上亦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華夏文明史極其寶貴的藝術珍品。
平陽木版年畫在創作方法和表現手法上,經過了漫長的歷史延伸,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表現力。平陽木版年畫,不受自然現象、客觀文物的約束,而是採用集中概括、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運用注重人物傳神、象徵寓意的手法,力求使畫面完整、造型誇張、形象生動、主題突出、裝飾性強。在色彩運用上不受自然光色的局限,注重色彩的對比,艷麗、明快,給人以豪放、健康、灑脫的感覺。
題材內容
大部分平陽木版畫是由有此嗜好的農民在業餘時間雕刻印製而成的。取材於當地的習俗和傳說故事,木版畫的內容主要是些花、鳥、魚和歷史人物。採用誇張生動的描寫手法和鮮明的顏色,畫面充滿當地的風味,反映了當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平陽年畫根據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種類。有的懸掛在臥室,有的貼在門窗上,有的則用來裝飾廚房或桌子。
平陽木版畫以戲曲題材為多,這與當地戲曲繁榮有關。臨汾自金元時期即成為戲劇搖籃,以戲曲題材為主要表現內容的平陽木版畫,在中國木版畫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木版畫將動態的戲表現為靜態的戲,將瞬間的美定格為永恆的美。戲劇人物畫中人物著戲裝,是根據舞台演出時摹寫而來,如《黃鶴樓》中,劉備穿蟒系帶躬身向周瑜作揖,周瑜戴紫金盔,插雉尾,穿袍靴,足蹬瓷墩,左手端帶,右手高舉,怒容滿面;趙雲穿鎧甲,手抱竹節;東吳兵將則手拿長矛立於樓口,背後江水滔滔,將那《黃鶴樓》劇中緊張精彩的情節,盡善盡美地刻畫出來。
平陽木版畫除了年畫外,還有中堂、屏條、拂塵紙、灶君、鬥神、天地神畫,以及窗花、燈花等畫。拂塵紙畫俗稱“撲楞紙”,是張貼於炕櫃、牆窯、碗架、桌邊的畫,既防塵,又起裝飾作用,故形式都是橫方型。還有紙燈畫,是專為農民自製燈籠的張貼畫。
傳承保護
在整個歷史進程中,民間年畫發揮著宣傳、教育的作用。民間稱木版畫為“六品”,即歡度年節的裝飾品、日常生活的美化品、喜慶節日的饋贈品、民俗傳播的媒介品、普及科學文化的實用品、弘揚道德的宣傳品。
隨著歷史的發展,現代化的年畫美術表現手法和高科技的精美印刷技術衝擊著手工操作的古老木版年畫。導致平陽木版年畫面臨著“失傳”的危機。
平陽木版畫作為綜合藝術,將木版雕刻技法、色彩、線條、題材融為一體,是民間藝人智慧的結晶。有明確記載的傳承家族,有平陽的徐家(宋)、姬家(金)、張家(金)、姜家(元)、溫家(明)等。宋金時期的木版畫《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義勇武安王位》就分別出自姬家和徐家,它們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民間張貼畫(版畫)。平陽木版年畫博物館收藏的《丁公》、《善火福水》等也屬木版年畫中的罕見珍品。
為了讓平陽木版年畫重煥光彩,從1991年開始,平陽木版年畫的守護者和傳承者——趙大勇,便致力於拯救和傳承平陽木版年畫的工作,他幾十年如一日為之奔走、呼籲。積極收集、收藏、整理年畫精品及珍貴資料。他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大師”,一直被稱為“平陽木版年畫的活化石”。他參與撰稿的《中國民間美術全集——山西分冊》於1993年由人民出版社印刷發行;他編著的《平陽新年畫選》1999年出版發行。
在全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為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出版的《中國木版年畫(平陽卷)》編寫過程中,趙大勇毫無保留地提供了自己的資料,為平陽木版年畫走向世界,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2002年12月,經山西省文物局批准,趙大勇自費創辦了平陽木版年畫博物館,館藏曆代年畫、雕版等3000餘件,精品300餘件。
趙大勇之孫趙國琦任平陽木版年畫博物館負責人,他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山西省民間工藝美術家協會理事、山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主要代表作品有《新版文鬥神》、《新版武鬥神》、《新福字》、《年畫水滸全集》、《春節財神》、《偉大領袖》等。從2006年開始,他創作的木版年畫連續6年獲獎:木版年畫《三星圖》在2006平遙民間工藝美術節展覽中榮獲優秀作品獎,作品《四美圖》榮獲第四屆中國民間工藝品博覽會銀獎,作品年畫《和諧吉祥》榮獲首屆中國(集美)民間工藝精品博覽會銀獎、作品《指日高升(左右幅)》在中國(濰坊)第三屆文化藝術展示交易會暨全國木版年畫聯展中榮獲金獎,參賽作品《木版年畫——和諧海寶》榮獲迎世博紀念品全球華人設計大獎賽優秀傳統工藝獎,作品《夜讀春秋》榮獲首屆中國(綿竹)年畫節優秀傳承獎。
2003年,平陽木版年畫博物館參加“山西首屆民間工藝美術展覽”,榮獲搶救保護獎;
2004年,平陽木版年畫博物館參加第六屆中國民間藝術節舉辦的 “萬種民間藝術珍品展”榮獲金獎;
2005年,他的專著《平陽民間木版年畫》被三晉文化研究會列為平陽史文化叢書。
在他的積極奔走和呼籲下,2006年平陽木版年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6年10月,趙國琦被授予山西省民間文化遺產傑出傳承人榮譽稱號。
2008年,國務院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平陽木版年畫榜上有名。趙大勇將將平陽木版年畫的傳承和保護工作,傳給了趙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