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碗腔(孝義碗碗腔)

碗碗腔(孝義碗碗腔)

碗碗腔(孝義碗碗腔),山西省孝義市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孝義碗碗腔流傳在孝義市及周圍市縣。孝義碗碗腔有兩種聲腔:皮腔和碗碗腔。兩種聲腔均來自孝義皮影戲,即紙窗皮影唱皮腔及紗窗皮影唱碗碗腔。皮腔的淵源有兩種說法:一說形成於北宋時期,一說形成於戰國時期。皮腔因主要以嗩吶為伴奏樂器,故亦稱“吹腔”。有專家認為孝義吹腔是中國戲曲古老的聲腔之一。

2006年5月20日,碗碗腔(孝義碗碗腔)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項目編號:Ⅳ-4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碗碗腔(孝義碗碗腔)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非遺編號:Ⅳ-49
  • 申報地區:山西省孝義市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唱腔形式,伴奏樂器,曲牌特徵,代表劇目,傳承保護,社會影響,重要活動,榮譽表彰,

歷史淵源

孝義市位於山西省境內呂梁山中麓,晉中盆地西南方向,孝義碗碗腔流行於山西省呂梁孝義市以及周邊地區。
碗碗腔(孝義碗碗腔)
孝義碗碗腔
碗碗腔的命名有多種觀點,對其源頭的論述認為碗碗腔是源於紗窗皮影戲,在表演皮影戲的時候需要用油碗燈進行照明才可以達到演出的效果,故命名為碗碗腔。也有研究者認為碗碗腔的命名是由於伴奏樂器而來,碗碗腔用一種碗狀銅鈴(即碗碗,又叫“盅盅”)參與伴奏,故用這種樂器命名碗碗腔。另一種樂器命名的說法:月琴是該種民間藝術中最主要的弦樂樂器之一,當地人稱月琴為“阮鹹”,按其字頭取名為“阮兒腔”,隨時間流逝演變成碗碗腔。
孝義碗碗腔與曲沃碗碗腔同樣都是由山西傳入。曲沃一系是受蒲劇、眉戶戲的影響,而孝義一系是受晉劇、汾孝秧歌等的影響,經過長期的演變發展與實踐,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流派與唱腔,發展成為具有各自風格的地方戲劇。
孝義碗碗腔一共有兩種聲腔:皮腔和碗碗腔。皮腔的歷史較為悠久,起源也有兩種說法:一說在北宋時期,孝義縣境內已經有紙窗皮影班社的存在,1980年在孝義新城東北方向發現有類似於壁畫的宋代末期古墓。這說明北宋汴梁的皮影戲已傳入孝義,這時不僅有演出的班社,並且已經有了專門雕刻製作皮影的人。第二種說法是孝義紙窗皮影的歷史淵源應該追溯在戰國時期,演唱皮影戲的唱腔被稱為皮腔,皮腔的伴奏樂器為嗩吶又被稱為吹腔。

文化特徵

唱腔形式

孝義碗碗腔一共有兩種聲腔:皮腔和碗碗腔。皮腔唱腔有兩種形態:一種為四句體,“起承轉合”結構,藝人多稱為“平板(慢板)”,加鑼鼓點稱為“流水”;另一種是可以多次反覆的上下句唱腔,藝人稱為“垛板”。伴奏分武場和文場。碗碗腔因有一碗狀銅鈴參與伴奏得名,屬特殊的板腔體結構,不能以常規的板眼來規範節拍。碗碗腔唱腔的特點是真假聲混用,多用“虛詞假聲腔”。假聲唱法分兩種:一種是“二音子”;另一種是“尖音子”,“尖音子”是在“二音子”基礎之上再翻高形成。
碗碗腔(孝義碗碗腔)
孝義碗碗腔
孝義碗碗腔的唱腔形式屬於特殊的板腔體,雖然是上下句的結構,但是不能用板眼來規範節拍,唱句一般為七句字、十字句,偶爾也會有五字句、八字句和十二字句。孝義碗碗腔有著比較特殊的發聲方法,大多數用假聲來演唱,“虛詞假聲腔”是其特色唱法。假聲演唱分為“二音子”和“尖音子”兩種。“二音子”是一種翻高八度的假聲拖腔唱法,“尖音子”是比“二音子”更高八度的唱法。其次fa和si唱法獨特,常出現於表現悲戚哀傷的唱腔之中;再次,無行當之分,只有男女之分。在演唱過程中想要表達不同角色的情感以及塑造人物性格主要是靠演員的唱法,生的唱法較穩重,淨的唱法粗獷,小生的唱法清脆,旦的唱法細膩婉轉,所以碗碗腔既可以演傳統劇目同時也可以演現代劇目。

伴奏樂器

孝義碗碗腔的主要樂器有打擊樂和弦樂。較有特色的樂器一共五種,其中打擊樂兩種:碗碗和節子;弦樂三種:呼胡、月琴、二弦。碗碗腔的武場多以打擊樂器伴奏,而文場多以弦樂伴奏。
碗碗,又稱“盅盅”,是用響銅做成的,用細鐵棒敲擊,打擊時的音色與碰鈴相似,碗碗基本是以節拍作為節奏,每拍打擊一下。
碗碗腔(孝義碗碗腔)
孝義碗碗腔
節子,是由兩塊檀木板連線組成,類似竹板一樣,節子的打法靈活,沒有固定的規律,主要用來配合碗碗掌控曲子速度的快慢,基本是按字來打。碗碗與節子是由一個人來操作,碗碗與節子相互配合聽起來統一又有變化,民間老藝人有口訣稱:碗碗大眼不可亂,節子打字記端詳。七言二四六位,十字三六八十間。
呼胡,又叫“胡胡”,是碗碗腔伴奏中的中低音樂器,琴桿比晉劇中的呼胡短,琴箱稍大,所以發出來的聲音較沉悶。演奏的時候演奏者手戴手帽,演奏多使用壓弦、滑弦、揉弦這三種方法。
月琴,是碗碗腔特有的一種樂器,也是伴奏中的中低音樂器,琴脖比普通的月琴的琴脖長且無品,琴箱為八角形,演奏者彈奏時手戴指帽使用骨制的“撥子”,月琴演奏也多用滑弦、倒把技巧。
二弦,碗碗腔中的唯一高音樂器,比晉劇中的“二股子”的琴桿長,琴筒粗。演奏時演奏者手戴指帽,不演奏旋律,多為配合呼胡、月琴進行演奏。
除此之外,碗碗腔的伴奏樂器與晉劇中的伴奏樂器相似,如打擊樂:鼓板、梆子、馬鑼、亮鑼等;弦樂:二弦、三弦等;吹奏樂器有:笛、笙、嗩吶等。

曲牌特徵

孝義碗碗腔自己的曲牌是很少的,僅有幾支絲線曲牌,其餘多是借用晉劇曲牌。孝義碗碗腔曲牌分兩大類:嗩吶曲牌與絲線(弦樂)曲牌。其中絲線曲牌又可分為三類:板頭、曲牌和繞線。板頭習慣上稱作開頭或帽子,是專用於起板前或者代替起板的曲牌,慢板用開頭,流水用帽子;渲染氣氛用繞線,它是唱句之間可以自由或者反覆的過度曲牌。

代表劇目

碗碗腔帶至孝義的傳統劇目並不多,僅有《逼塵珠》《九聯珠》《花柳林》《抱紗亭》《虎賁山》等十餘本,其餘大都從梆子劇種移植,亦有來自民間小戲的,悲劇喜劇多於正劇。
孝義碗碗腔的現代優秀劇目有《柳樹坪》《三上桃峰》《風流父子》《風流姐妹》《風流婆媳》《酸棗坡》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孝義碗碗腔曲牌音樂進入到戲曲舞台之後,在伴奏、演唱等方面都形成了特殊的風格,從坐唱形式轉變為紗窗皮影戲,經歷了蛻變。孝義碗碗腔的皮影戲來自於農村的生活,受到了孝義市當地人文思想、民俗風情以及傳統文化的影響,因此,了解碗碗腔本身的演唱、伴奏與基本形式,將對曲牌音樂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體現出歷史文化價值。
碗碗腔(孝義碗碗腔)
孝義碗碗腔
傳承人物
張建琴,女,漢族,1959年生,山西孝義人,國家一級演員,第十六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2008年2月被評定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為“碗碗腔(孝義碗碗腔)”,山西省孝義市申報。
田學思,男,漢族,1944年生,山西孝義人國家三級作曲。2008年2月被評定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為“碗碗腔(孝義碗碗腔)”,山西省孝義市申報。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孝義市碗碗腔劇團演出有限公司獲得“碗碗腔(曲沃碗碗腔)”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碗碗腔(孝義碗碗腔)項目保護單位孝義市碗碗腔劇團演出有限公司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1963年,孝義碗碗腔現代劇《柳樹坪》為山西省第三次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演出。
1989年10月12日,由張建琴主演的孝義碗碗腔《風流父子》在北京首場演出,17日進中南海為中央領導演出。
2004年,張建琴主演的反映煤礦安全生產的孝義碗碗腔大型現代劇《酸棗破》在中央電視台錄製,並在戲曲頻道全劇播放。
碗碗腔(孝義碗碗腔)
孝義碗碗腔
2019年,由山西省文旅廳主辦的2019年全省舞台藝術作品展演暨基層院團調演活動在太原進行,孝義市碗碗腔劇團演出有限公司演出的碗碗腔傳統古裝劇《趙五娘吃糠》在山西戲劇職業學院華夏劇場上演。
2019年10月1日上午,由孝義市文化館編排組織選送的碗碗腔小戲《風雨核桃情》登上了央視戲曲頻道《一鳴驚人》欄目的“牢記初心使命,奮進復興征程”國慶特輯大舞台。

榮譽表彰

1962年,孝義碗碗腔《柳樹坪》參加了晉中地區的現代戲調演,獲得了“劇本創作獎”“集體表演獎”“優秀演員”等六個獎項。
1988年10月17日,由張建琴主演的孝義碗碗腔現代戲《風流父子》,在運城舉辦的中國戲曲現代戲第七屆年會和全省戲曲現代戲會議觀摩演出中獲得“編劇”“導演”“優秀演員”“音樂設計”“舞美”等共七項大獎,並獲得了山西省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1997年,張建琴主演的“風流三部曲”之三的孝義碗碗腔《風流姐妹》獲呂梁地區戲劇調演一等獎,山西省現代戲交流評比演出“優秀劇目獎”。
2007年,張建琴主演的孝義碗碗腔小戲《打老婆》赴京參加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珍稀劇種優秀節目演出,獲得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獎。
2009年,張建琴主演的孝義碗碗腔《酸棗破》參加中美第五屆電影節評選,獲得了“金天使”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