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碑穿
- 外文名:The monument to wear-
- 來源:《古代碑帖鑑賞》
- 用途:以備拴騾、馬等牲畜;下棺;法象“天圓地方”等
在碑石上開鑿一個對穿的圓洞,以備拴騾、馬等牲畜之用。或墓碑之穿所以下棺。“穿”做成圓孔具有與圓本身寓意的關聯,有日月(碑穿)朗照,所謂追述“君父之功美”,則期盼君父“日月昭輝”、“永垂天地”的寓意。就圓形的穿孔而言,遠古...
《鮮于璜碑》上尖下方,呈圭形,高242厘米、寬81~83厘米、厚12厘米。碑首有直徑為15厘米的碑穿。碑座為長方覆斗形,長122厘米、寬72厘米、高24厘米。碑座中間有豎碑的槽,長90厘米、寬14厘米。碑陽額上有“凸”字形單線界框...
《景君碑》高288厘米,寬105.6厘米,圭首,有12厘米直徑的碑穿,額篆“漢故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銘”,2行12字,字徑6厘米。碑陽17行,滿行33字,字徑3厘米,記景君歿後,門下屬之隸慕其德而為之立碑、服喪、守墓等事。碑陰...
直到西漢墓地石碑的上部仍鑿有一個圓孔(叫作“穿”),這是來供懸棺下葬用時留下的痕跡。我國現存最早的墓碑就是西漢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的“鹿孝禹碑”。到了東漢,樹立墓碑的習俗已廣為流行,並一直沿用至今。在西周和春秋時...
《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高3.22米,寬1.02米,厚0.32米,圭形, 上有碑穿,碑額篆書陰刻“公卿將軍上尊號奏”八字。碑文隸書陰鐫,正面22行,背面10行,每行49字,字大1寸2分,內容為魏文武大臣奏請曹丕代漢稱帝事。奏章稱道...
這種支架或木質或石質,在形制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即上半部大都有因用途需要而開鑿的一個圓洞——碑穿。隨著墓祭風俗的漸次盛行,後來這種支架一律採用石質,上面刻寫墓主姓氏、官職及卒葬年月等,不再埋入墓穴之內而是立於墳前...
《寧贙碑》,墨拓整紙本,已裱為立軸。本幅縱116厘米,橫74厘米。碑圓首有穿,額正書“寧越郡欽江縣正議大夫之碑”4行12字分列碑穿左右。碑陽楷書30行,行39字。隋大業五年(609年)四月立碑。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原石現藏廣東...
以後碑上刻的文辭逐漸多了起來,詳細地記述墓主的家世和生平事跡,還加上頌揚和悼念的詩句,這就是墓碑。考古發現,西漢時代碑的功能已開始轉變,出土的墓碑頂部往往有一個名為“穿”的圓孔,就是供懸棺下葬時留下的痕跡。碑到後來...
三絕碑即《受禪表》碑和《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位於許昌市西南17公里處的繁城鎮漢獻帝廟內。《受禪表》碑,高3.22米,寬1.02米,厚0.28米,圭形,上有碑穿額題篆書陽文“受禪表”三字。碑文22行,每行49字,字1寸2分...
《袁敞碑》是刊刻於東漢元初四年(117年)的一方碑刻,又稱“漢司空袁敞碑”,無撰書人姓名,屬篆書書法作品,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袁敞碑》為灰白色石質,碑已斷缺,殘高78.5厘米,寬72厘米,無額、有穿,穿約在第5字,...
第二,古代宗廟前立碑,碑上有穿孔,是用來繫繩,栓住祭祀的牲口,待神饗後,牽出牲口進行血祭;第三,古代的碑是引棺入葬的用具。形式 在墓穴四角或兩旁,各立一根木柱,柱上有圓孔,名為“穿”。再在兩柱的穿中架一根橫木,木...
穿眼碑 穿眼碑是重慶市地名,長期以來,當地村民根據此地地理位置及地理實體約定俗成為穿眼碑。歷史沿革 一普地名,現已消失。地名含義 因此地有一穿了孔眼的石碑,故名 。
《受禪碑》是刊刻於曹魏黃初元年(220年)的一方碑刻,全稱“受禪表”,又稱“受禪表碑”等,無撰書人姓名,屬隸書書法作品,現位於河南臨潁縣繁城鎮。《受禪碑》為圭首碑,高310厘米,寬110厘米,厚30厘米,有穿,額題篆書陽文“...
《公卿將軍上尊號碑》為圭首碑,高370厘米,寬119厘米,厚33厘米,有穿,額題篆書陽文“公卿將軍上尊號奏”8字。碑陽22行,碑陰10行,共32行,滿行49字,記述公卿將軍46人呈魏王曹丕奏章,力勸曹丕接受禪讓,代漢而繼天命的史實。...
《校官碑》呈圭型,高148厘米,寬76厘米,厚22.5厘米,碑額豎刻“校官之碑”4字隸書體,額下有圓穿,穿徑12厘米。碑文16行,每行27字,主要記述了溧陽長潘乾的品行和德政,後有題名3列,紀年、月1行。書法上,其字型方嚴古厚...
碑的形制 由三部分組成:上部為碑首,首中有額,主要用以書寫碑名或裝飾,又有圭首、圓首、暈首、螭首、方首之別。中部為碑身,主要刻碑文或題名。正面為碑陽,背面稱碑陰,左右為碑側,早期碑身上部與碑首之間還有碑穿。下部為...
後三行及碑陰、碑側均為捐款人姓名及錢數。古人推此為漢碑第一傑作。孔宙碑:又稱《泰山都尉孔宙之碑》,東漢延熹七年(164年)立,高302厘米,寬107厘米,厚24厘米。圓首,有穿。原在孔林孔宙墓前,清初移入孔廟。碑文記載孔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