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內容
碑陽
(碑額)公卿將軍┘上尊號奏┘
相國安樂鄉侯臣歆,太尉都亭侯臣詡,御史大〔夫安𨹧亭侯臣朗〕,使持莭〔行都督督軍車騎將軍〕□□〔臣仁〕,〔輔國將軍清苑鄉侯〕┘臣若,虎牙將軍南昌亭侯臣輔,輕車將軍都亭〔侯臣忠〕,〔冠軍將〕軍好畤鄉侯臣秋,渡遼〔將軍都亭侯臣柔〕,〔衛將軍國明亭侯臣洪〕,┘使持莭行都督督軍鎮西將軍東鄉〔侯〕臣真,使〔持莭行都督〕督軍領楊州㓨史征東將軍〔安陽鄉侯臣休〕,〔使持莭行都督督軍征〕┘南將軍平𨹧亭侯臣尚,使持莭行都〔督督軍徐州㓨史鎮東〕將軍武安鄉侯臣霸,使持莭〔左將軍中鄉侯臣郃〕,〔使持莭右將軍建〕┘鄉侯臣晃,使持莭前將軍都鄉侯臣遼,〔使持莭後將〕軍華鄉侯臣靈,匈奴南單于臣𤽄,奉常臣〔貞〕,〔郎中令臣洽〕,〔衛尉安國亭侯臣〕┘昱,太僕臣夔,大理東武亭侯臣繇,大農〔臣霸〕,〔少〕府臣林,督軍御史將作大匠千秋亭侯臣照,中〔領軍中陽鄉侯臣楙〕,〔中護軍臣陟〕,┘屯騎校尉都亭侯臣祖,長水校尉關內侯臣淩,步兵校尉關內侯臣福,射聲校尉關內侯臣質,〔振威將軍涅鄉亭侯臣題〕,〔征虜〕將┘軍都亭侯臣觸,振武將軍尉猛亭侯〔臣當〕,忠義將軍樂鄉亭侯臣生,建莭將軍平樂亭侯臣〔圃〕,〔安眾將軍元就亭侯臣神〕,〔翼衛將〕┘〔軍都〕亭侯臣衢,討夷將軍成遷亭侯臣慎,懷遠將軍關內侯臣巽,綏邊將軍常樂亭侯臣俊,安〔夷將軍高梁亭侯臣昺〕,〔奮武將軍〕┘長安亭侯臣豐,武衛將軍安昌亭侯臣楮䓁,稽首言:臣䓁前上言,漢帝奉天命以固禪,群臣因〔天命以固請〕,而┘陛下違天命以固辭。臣䓁頑愚,猶知其不可,況神祗之心乎?宜蒙納許,以福海內欣戴〔之望〕。〔而丁卯制書詔臣䓁曰〕:“〔以德〕,〔則孤不〕┘足;以時,則虜未滅。若以群賢之靈,得保首領終君魏國,於孤足矣。若孤者,胡足以辱四〔海〕,〔至乎天瑞〕、〔人事〕,〔皆〕┘先王〔聖德遺慶〕,〔孤何〕有焉?是以未敢聞命。”臣䓁伏讀詔書,於邑益甚。臣䓁聞《易》稱“聖〔人奉天時〕”,〔而〕《〔論〕》〔曰〕:“〔君子畏天命〕。”〔天命有去就〕,┘然後帝者有〔禪代〕。是以唐之禪虞,命以在爾;虞之順唐,謂之受終。堯知天命去已,故不得〔不禪〕;〔舜知歷數在躬〕,〔故不敢不受〕。〔不得〕┘〔不禪〕,〔奉天時〕也;不敢不受,畏天命也。漢朝雖承委末,𨹧遲之餘,猶務奉天命,以則堯道,是〔以願禪帝位〕,〔而歸二女〕。┘陛〔下正〕於〔大〕魏受命之初,抑虞夏之達莭,尚延𨹧之讓體,所枉者大,所直者小,所詳者輕,所〔略者重〕,〔中人凡士猶為〕┘陛〔下陋之〕,〔歿者〕有靈,則重華必忿憤於蒼梧之神墓,大夏必鬱邑於會稽之山陰。┘武〔王必〕不悅〔於〕┘〔高𨹧〕之玄〔宮矣〕。是以臣䓁敢以死請。且漢政在奄宦,祿去帝室七世矣。遂集矢石於其〔宮〕殿,而二京〔為之𠀌虛〕。〔當此之時〕,〔四海盪〕┘覆,天下〔分崩〕。┘武〔王〕親衣甲〔而〕冠胄,沐雨而櫛風,為民請命,則活萬國;為世撥亂,則致昇平。鳩民而立長,築宮而置吏,元〔元無過〕,〔罔〕於〔前葉〕,〔而始有〕┘造於華裔。┘
碑陰
陛下即位,光昭文德以翊武功,勤恤民隱,視之如傷。懼者寧之,勞者休之,寒者以煖,飢者以充,遠人〔以德服〕,〔寇敵以恩降〕。〔邁恩種〕┘德,光被四表。稽古䔍睦,茂於放勛。岡漏吞舟,裕於周文。是以布政未朞,人神並和。皇天則降甘露而臻四〔靈〕,〔后土則挺芝草而〕┘吐醴𤽄。𧆞豹鹿菟,鹹素其色;雉鳩燕爵,亦白其羽。連理之木,同心之瓜,五采之魚,珍祥瑞物,雜遝於其間者,無〔不畢備〕。〔古人有言〕:“〔微〕┘禹,吾其魚乎?”微大魏,則臣䓁之白骨既交橫於曠野矣。伏省群臣內外,前後章奏,所以陳敘┘陛下之苻命者,莫不條河洛之圖書,授天地之瑞應。因漢朝之款誠,宣萬方之景附,可謂信矣,著矣,□矣,裕矣,高矣,邵矣。〔三王〕無┘以及,五帝無以加,民命之懸於魏邦,民心之繫於魏政,卅有餘年矣。〔此〕乃千世時至之會,萬載壹遇之秋,達莭廣〔度〕,〔宜昭於斯〕┘〔際〕,拘孿狹□,不施於此時。久稽天命,罪在臣䓁,輒營壇場,具禮儀,擇吉〔日〕,昭告昊天上帝,秩群神之禮,須禋祭畢,〔會群寮於朝堂〕,┘〔議秊〕號,正𦍤服色,當所以施行,臣謹拜表朝堂,臣歆、臣詡、臣朗、臣仁、臣若、臣輔、臣忠、臣秋、臣柔、臣洪、臣真、臣休、〔臣尚〕、〔臣霸〕、〔臣郃〕,臣┘晃、臣遼、臣靈、臣𤽄、臣貞、臣洽、臣昱、臣夔、臣繇、臣霸、臣林、臣照、臣楙、臣陟、臣祖、臣淩、臣福、臣質、臣題、臣觸、臣當、〔臣生〕、〔臣圃〕、〔臣神〕、〔臣衢〕、┘〔臣〕慎、臣巽、臣俊、臣昺、臣豐、臣楮,誠惶誠懼,頓首頓首,死罪死罪。┘
(說明:□,表示一個無法確認的字;〔〕,表示補字;加粗,表示碑作異體;┘,表示分行。)
創作背景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
赤壁之戰後,
曹操退回北方,三方勢力鼎立。東漢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去世,其次子
曹丕繼承王位。此時,朝中部分大臣聯名上表
漢獻帝,諫議曹丕登上大統,漢獻帝見大勢已去便決定禪位於曹丕。之後,漢獻帝三次禪讓,曹丕謙讓三次而弗授,最終在漢獻帝第四次禪讓時才接受,於東漢
延康元年十月二十九日(220年12月11日)在今許昌以南的繁城築台舉行禪讓儀式。受禪儀式結束後,在此地立《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和《
受禪碑》紀念。《公卿將軍上尊號碑》傳為
衛覬或
王朗撰文、
鐘繇或
梁鵠書寫、鐘繇鐫刻,但難以確證,故碑的撰文者、書寫者、鐫刻者歷來沒有定論。
藝術鑑賞
風格
風格上,《公卿將軍上尊號碑》碑陽文字書寫較為工整,結體也較為均衡,安靜之中不乏雄健與變化隱寓其間。如第三行的兩個“督”字,外形方正嚴整,但中間部分的幾個小豎筆卻書寫得有輕有重,有長有短,變化多端;第十二行“魏”字將“山”放在右旁的左下角,顯得方正。而碑陰文字筆痕古意尚存,筆畫輕重變化清楚可見。其中有一定的漢隸精神,與《
尹宙碑》有相似之處。
技法
技法上,《公卿將軍上尊號碑》的用筆多為中鋒,起收雜以方筆,轉折靈活,波磔分明,筆畫粗細變化自然,古樸凝重,部分豎畫取斜曲狀,如“得”字、“國”字、“領”字、“足”字等。結體嚴謹慎密,沉穩端莊,基本上傳承了東漢隸書風格,字形略長,有擺脫漢隸扁形的趨向。章法嚴整,似同一般漢碑。
(圖冊來源:故宮博物院)
作品評價
清代書法家
翁方綱:《
古文苑》載聞人牟準《魏敬侯碑陰》云:魏群臣上尊號,鐘元常書;魏受禪表文,衛覬金針八分書。方綱按:此二碑實出一手,書蓋純取方整,開唐隸之漸。(《兩漢金石記·卷十八·
附魏受禪碑》)
近代書法藝術家
楊守敬:①至若《曹全》之流美,《
白石神君》之柔潤,已至漢季,古意稍漓。然三國之《孔羨》《範式》《上尊號》《受禪表》,下筆如折刀頭,風骨凌厲,遂為六朝真書之祖。(《學書邇言·評碑》)②世傳鐘繇書,或雲《受禪表》梁鵠書,所謂如折刀頭者。然漢法一變矣,就二碑而論,《上尊號》尤如斬釘截鐵,大抵漢碑渾古遒厚,氣象雍容,如入夫子廟堂,令人起敬。魏晉則峭厲嚴肅,戈戟森列,如入細營,令人生畏。(《激素飛清閣評碑記·卷二·魏·受禪表》)
歷史傳承
據傳,明末清初時《公卿將軍上尊號碑》被剜剔過。1963年6月20日,“受禪碑及公卿將軍上尊號碑”被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版本信息
《公卿將軍上尊號碑》的拓本主要有6種:
①宋拓本。每行字下部約十餘字基本可見,碑陽第二十一行“風”字未損。
②明初拓本。碑陽第一行“太尉都亭侯”的“尉”字稍損,“都”字可見下半,“亭”字完好無損;第七行“長水校尉關內侯”的“關”字右上角稍損,“福”字完好,“質”字完好;第十行“漢帝奉天命”的“天”字完好;第十九行“玄”字右部稍損。
③明中期拓本。碑陽第一行“夫”字及其下“安陵亭”三字可見;第二行“輕車將軍都亭侯”的“都”字未損;最後一行“華”字存左半,“裔”字完好。碑陰第二行“降”字未損;第三行最下“物雜”等七字未損;第六行“無以加”的“以”字未損泐。
④清初拓本。碑陽第一行“夫”字及下面“安陵亭”三字已泐;第二行“輕車將軍都亭侯”的“都”字左旁下部稍損。
⑤清中期拓本。碑陽第二行“輕車將軍都亭侯”的“都”字存上半;第五行“軍華鄉侯”的“軍”字損左半,“常奉臣”的“臣”字完好;第十四行“後”字損右半。
⑥清道光年以後拓本。碑陽第一行“太尉都亭侯”的“都”字字全泐損;最後一行“裔”字首筆點、橫兩畫泐損。碑陰第三行“雜”字以下三字泐損,“間”字損右下角,“者”字損右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