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禪碑

受禪碑

《受禪碑》位於河南省臨潁縣繁城鎮境內的受禪台前,與《上尊號碑》東西並列,此碑居西。碑為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年)所立。高3.22米、寬1.02米、厚0.28米,有穿。額題篆書陽文“受禪表”三字。碑文隸書22行,行49字,無撰書人姓名。世傳多為梁鵠書或鐘繇書,而清·繆荃蓀康有為則以為衛覬所書。碑文詳記了黃初元年(220年)冬十月二十九日漢獻帝在受禪台上將帝位禪讓於曹丕的經過,現有許多字漶漫,但據前人所錄碑文尚可全讀。《水經注·潁水》最早著錄此碑。2001年6月25日,受禪碑作為三國時期文物,與受禪台一同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受禪碑》
  • 所屬年代三國
碑刻釋文,歷史背景,藝術特點,

碑刻釋文

(“□”表示缺字)
受禪碑受禪碑
受禪表
維黃初元年冬十月辛未,皇帝受禪於漢氏。上稽儀極,下考前訓,書契所錄帝王遺事,義莫顯於禪德,美莫盛於受終。故書陳納於大鹿,傳稱歷數□□□。是以降,世且二百,年幾三千,堯舜之事復存於今。允皇代之上儀,帝者之高致也。故立斯表,以昭德□義焉。皇帝體乾剛之懿姿,紹有虞之黃裔,九德既該,欽明文塞,齊光日月,材兼三極。及嗣位先皇,龍興饗國,撫柔烝民,化以醇德。崇在寬之政,邁愷悌之教;宣重光以照下,擬陽春以播惠。開禁倉,散滯積。冢臣□□,□□□之錫;眾兆陪台,蒙周餼之養。興遺勛,繼絕世。廢忘之勞,獲金爵之賞;襁褓之孤,食舊德之祿。善無微而不旌,功無細而不□。□□戎士,哀矜庶獄。罷戍役,焚丹書,囹圄虛靜,外無曠夫,玄澤雲行,罔不沾渥。若夫覆載簡易,剛柔允宜,乾坤之德,陰陽□□□□□□類育物,奮庸造化之道,四時之功也。寬容淵嚜,恩洽群黎,皇戲之質,堯舜之姿也。孜孜業業,邁德濟民,伯禹之勞,□□□□。□睿智神武,料敵用兵。殷湯之略,周發之明也。廣大配天地,茂德苞眾聖。鴻恩洽於區夏,仁聲播於八荒。雖象胥所□,□□□□□,和而來王。是以休徵屢集,和氣煙熅。上降乾祉,下發坤珍。天關啟闈,四靈具臻,涌醴橫流,山見黃人。所以顯受命之□□,□□□之期運也。其餘甘露零於豊草,野蠶繭於茂樹,嘉禾神芝,奇禽靈獸,窮祥極瑞者,朞月之間,蓋七百餘見。自金天以□,□□□□,嘉祥之降,未有若今之盛者也。是以漢氏覩歷數之去,已知神器之有歸。稽唐禪虞,紹天眀命,釐嬪二女,欽受天位。
皇帝謙退,讓德不嗣,至於再,至於三。於是群公卿士僉曰:“陛下聖德,懿侔兩儀。皇苻照晰,受命鹹宜。且有熊之興,地出大螻;夏後承統,木榮冬敷;殷湯革命,白狼銜鉤;周武觀□,□□□□。方之今日,未足以喻,而猶以一至之慶,寵神當時。紹天即祚,負依而治。況於大魏,靈瑞若茲者乎!蓋天命不可以辭,□□□□□以意距。大統不可以久曠,萬國不可以乏主。宜順民神,速承天序。”於是皇帝乃回思遷慮,旁觀庶徵,上在璿璣。莁之周易,卜以守龜,龜莁襲吉,五反靡違。乃覽公卿之議,順皇天之命,練吉日□□□□唐典之明憲,遵大鹿之遺訓。遂於繁昌築靈壇,設壝宮,跱圭璧,儲犧牲。延公侯卿士,常伯常任,納言諸節,岳牧邦君。虎□□□□匈奴、南單于、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王侯君長之群,入自旗門,鹹旅於位。
皇帝乃受天子之藉,冠通天,襲袞龍。穆穆皇皇,物有其容。上公策祝,燔燎棫檏,告類上帝,望秩五嶽。煙於六宗,徧於群神。□□□晏,祥風來臻。乃詔有司,大赦天下,改元正始。開皇綱,闡帝載,殊徽幟,革器械,修廢官,班瑞節,同律量衡,更姓改物。勒崇垂鴻,創□作則。永保天祿,傳之罔極。

歷史背景

此碑文雖不見於史書,但曹丕代漢稱帝之事,在《後漢書·獻帝紀》和《三國志·魏書·文帝紀》中均有記載。據《獻帝紀》所說,是延康元年(220年)十月乙卯,獻帝遜位,魏王稱天子;而《文帝紀》則作同年十一月“庚午,王升壇即阼,百官陪位。”碑文卻稱:“黃初元年( 220年)十月冬辛未,皇帝受禪於漢氏。”與上述二史書所記日期均不同。對此,宋·歐陽修在《集古錄》跋尾中根據裴松之對《文帝紀》的注文作了較詳考證,認為“漢、魏二紀皆謬,而獨此碑為是也。漢紀乙卯遜位者,書其初命而略其辭讓往返,遂失其實爾。魏志十一月……當是十月,衍‘一’字爾。”但是曹丕受禪之日,尚未改元為“黃初”,碑文不作“延康元年十月冬辛未”也是不妥的,這一點歐陽修卻未指出。

藝術特點

此碑碑文結構方嚴整肅,用筆剛健斬截,意氣雄偉排宕,且不失漢末名碑的骨氣洞達、探穆淵雅的大家風範。從漢字字型的演變來看,漢末魏初之際,正是由隸變楷的過渡時期,魏初諸刻,在筆法上更有新的突破,具體表現在落筆逆鋒減少,而變之以單刀直入;收筆重頓後迅速提起使成方波,這已經是萌芽時期的楷書的一種特殊筆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