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城三國文化景區

繁城三國文化景區位於漯河市臨潁縣西北部繁城鎮,許泌公路15公里處,距臨潁縣15公里,是以人文景觀為特色的三國文化遺蹟景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繁城三國文化景區
  • 地理位置:漯河市臨潁縣西北部繁城鎮
  • 特色:人文景觀
  • 類別:三國文化遺蹟景區
景點概述,景點詳解,交通情況,

景點概述

公元220 年八月,曹丕忠臣李伏等首先提出:“魏王布德四方,萬國歸服,人臣所向,魏當代漢”。獻帝對於朝臣的這個動議早有考慮,經過再三思慮,已知大勢所趨,人心向魏,即宣告群臣,願將天下禪於魏王。曹丕大喜,遂令從速籌劃,修築“受禪台”、“三絕碑”。現已建成“受禪台”、“三絕碑”、獻帝廟、清真寺、楚懷墓、普泉寺等歷史景觀。

景點詳解

受禪台台高9.3米,面積約2500平方米,略呈正方形,東漢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漢獻帝劉協在此被迫遜位於曹丕,史書曰:“禪讓”,故名“受禪台”。原台成三層階梯式夯土台,層層登高,每層相隔27個台階,共81級,總高度為21米,台頂部建有行宮、樓閣、作為曹丕臨時休息的地方,台頂護欄全部為漢白玉砌成。
三絕碑:是受禪碑及《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兩通石碑的通稱。位於繁城鎮漢獻帝廟,廟內原有建築已毀於兵焚,修建有保護房和西廂房。受禪表與《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兩通石碑立於保護房內,系魏黃初元年所樹,具體記載了魏公卿將軍勸進及漢獻帝禪位於曹丕的歷史經過。墓碑系用魚耔石雕刻而成。《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高3.32米,圭形碑額,額上有0.20米的園穿孔,篆額碑頭。此碑上下行,每行49字,碑陽面22行,碑陰面10行,共32行,1359字,為隸書。《受禪表》碑,高2.88米,寬1.1米,厚0.28米,圭形碑額,篆額碑頭,碑頭中間有直徑為0.19米的穿孔,碑文共22行,每行41字,記述了當時曹丕受禪的的全部經過,據明嘉靖《許州志》記載,這二通碑由司空王朗撰文,尚書梁鵠手書,侍中鐘鷂鐫刻,因撰文、書法、鐫刻俱佳,故稱“三絕卑”,是三國歷史的活見證。
獻帝廟:始建於魏黃初四年(224),原稱魏文帝曹丕祠,是曹丕當年配合受禪大典修建的。
清真寺:始建於明嘉靖五年(1526),清嘉慶三年(1798)重修,寺院坐西向東,前門有石獅一對,三級青石台階;門樓是明三暗五,迭木桃檐,五脊六獸;房檐四角懸鐵馬風鈴,風吹鈴響,清脆悠揚。古鎮古樸風情與三國歷史古蹟融為一體,有極高的觀賞、體憩和歷史價值。

交通情況

位 置:
地址: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繁城鎮
交通概況:
市內交通:市區汽車站每天流水發車直達景區。
外部交通:乘車至漯河市火車站,再轉乘去景區的汽車即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