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台製作技藝(洮硯製作技藝)

硯台製作技藝(洮硯製作技藝)

硯台製作技藝(洮硯製作技藝),甘肅省卓尼縣岷縣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洮硯的製作創始於唐,盛行於宋明清,距21世紀初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硯台製作技藝(洮硯製作技藝)工序較為繁雜,工藝流程主要包括選料、制坯、透空、精雕、上光等十幾道工序。

2006年9月,硯台製作技藝(洮硯製作技藝)入選第一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7日,硯台製作技藝(洮硯製作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Ⅷ-13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硯台製作技藝(洮硯製作技藝)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甘肅省卓尼縣、岷縣
  • 遺產編號:Ⅷ-133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甘肅洮硯,即洮河綠石硯,是中國名硯之一。洮硯製作創始於唐,盛行於宋明清,距21世紀初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唐代,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在《論硯》一書中寫道:“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州次之,後始重端、歙、臨洮。”這是洮硯第一次出現於文字記載中。唐代石制名硯的發展比較成熟,端硯、歙硯、洮硯與澄泥硯獲得“中國四大名硯”的美名也是從此時開始的,使得大唐成為石質制硯一統天下的標誌性時代。
宋代,宋神宗在位期間,王韶被任命為秦風路經略使司,率軍收復河隴,築古渭堡為通遠軍。班師回朝時,王韶選用當地特產——洮硯作為皇宮貢品,並將其贈給各大文豪,當即得到蘇軾、黃庭堅、陸游、張耒等文人墨客的青睞,洮硯頓時變得奇貨可居。
金代,金大定14年起(南宋淳熙22年、西夏乾硝5年、公元1175年)。洮州地盤分別接受金、西夏及洮州番部十八族的統治。部落間戰火紛飛,連年不斷。老噢什地區(今洮州)因處於偏遠地區,無人過問,當地部落的小首領成為其真正的主宰者。此時戰爭不斷,交易經營渠道中斷,洮硯石料礦的開採、制觀業幾乎處於停滯狀態。
明清,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78年),洮州資堡部落首領昝南秀節向朝廷俯首稱臣。總兵李文忠申報朝廷,昝南秀節被賜予洮州千戶所世襲百戶。在昝南秀節的統領下,老噢什附近的百姓開始開採並製作洮硯。明正德初年,土司旺秀進京面聖,被賜名“楊洪”,此後洮硯石料便成為“楊家洮硯”。
民國時期,政府腐敗,戰爭不斷,社會動盪不安。為了生存,土司八面玲瓏,除了平民百姓外誰都不敢得罪,於是對當地居民的剝削更甚。洮硯作為朝廷貢品,年貢量激增。石料需求和開採量也隨之增加,導致礦區的管理變成一盤散沙,資源嚴重浪費,很多中、下品石料沒有得到應有的利用就被丟棄了。優質礦石洞窟被毀壞後坍塌,再也不能採石。在10多年間,整個礦帶被鑿剝得坑坑窪窪,慘不忍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洮州地區成立了農業合作社,洮硯礦區也變成農業合作社集體所有,礦區管理逐漸穩定。
1958年初,“引洮上山”拉開了帷幕,炮火連天,塵土飛揚。工程渠線附近的很多山坡村寨被土石掩埋,洮硯石料變得一文不值,再無人顧及其生死存亡。就連原有的採石洞窟也被碎石和流沙掩埋得無影無蹤。在差不多兩年半的時間裡,洮硯石料的開掘和雕琢幾乎處於停滯狀態。
1960年初,在嚴酷的自然災害面前,引洮工程被迫畫上句號。清醒過來的人們,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威脅和挑戰。為了生存,人們不得不冒著生命危險在陡峭的喇嘛崖畔踏出了一條彎曲的小路,稀世珍寶一洮硯石料再次出現於世人面前。
在此後的幾十年里,洮硯事業的發展因為石料採集艱難而再次風雨飄搖。但其間諸多熱愛洮硯的雕刻師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為洮硯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與此同時,喇嘛崖和水泉灣一帶也出現了很多劣質品,對洮硯的發展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2010年,中國國家正式頒布法令,禁止開採岷縣石材,遏制了洮硯劣質石材的流通,並對卓尼縣喇嘛崖一帶的頂級石材進行了科學開採。之後,“老坑洮硯”項目已成為國家級重點文化發展項目,洮硯製作技藝也得到了進一步傳承。

工藝特徵

洮河綠石產於甘肅省南部洮河中游卓尼縣、臨潭縣、岷縣交界的喇嘛崖一帶峽谷中。洮河礦帶三面環水,硯石長年受濕潤之氣滋養,石質堅潤細密,淡綠色中含有墨綠色條紋,形成變化萬端的流水、雲霞、清漪、霧靄等天然紋理。以之製作成硯,由於石質濕潤,可以呵之成珠,下墨既快又細,發墨生光,貯墨硯中,經月不涸不腐。
洮硯造型主要分規矩形硯和自然形硯兩種,硯體由墨池、水池和硯蓋三部分構成;按款式分,則有單片硯和雙片硯兩種。硯面往往以圖案和文字裝飾,較具代表性的傳統圖案是龍鳳和原始宗教器物。

工藝流程

硯台製作技藝(洮硯製作技藝)的工藝流程主要包括採石、選料、設計、下料、制坯、畫線、下膛、取蓋與合口、雕刻、打磨、上光、配盒。
採石
採石是洮硯製作技藝中較為重要的一道工序,原料品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製成洮硯的質量。與端、歙的採石過程相比,洮石的開採更為困難。其一是開採環境險惡,如喇嘛崖老坑多在幾乎垂直的石壁之上,下面是水流湍急、波濤洶湧的洮河,採石者若不小心跌落山崖,就會被崖下奔流的洮河所吞沒。其二是開採時間受到民俗影響,“蓋俗傳山高隆峻,石不有語,山豈無靈,且石窟中有毒蛇,色黃,長四尺余,不時出現。若不以時取石,或無故而加斧鑿,神將立有譴謫,輒降冰雹為災。數十里地方成受其害雲”阿。雖然冰雹的形成與神譴並無關係,但對於藏族先民長期流傳的說法,採石者們需要予以尊重。其三是開採手續辦理麻煩,據《甘肅洮硯志》記載,民國時期如欲採石需先期上報洮岷路或卓尼上司衙門,征取同意後由土官用官文通知駐納兒總管,由總管為欲採石者安排採掘,採取時間多在秋後或者春仲。另外在喇嘛崖採石時還需用綿羊一隻祭禱山神及喇嘛爺碑,並以祭肉隨地分餉土民,用以酬謝當地土民開採之勞。
洮石的開採方法是先用鐵錘與鋼鑿等工具將外層的粗礪劈剝淨盡,然後沿著洮石礦帶的走向與分布,用鐵錘與鋼鑿將上下層的青粗石與挑石剝離,使之成為大小不等的洮硯石料。對於一些體積較大或短時間內較難剝淨的,則運出洞外後再進行加工。由於洮硯石料在受到劇烈打擊時會發生破裂,故在採石中不僅要避免直接對洮石進行猛烈敲擊,而且在剔除外層粗礪與上下層青粗石時也要注意打擊的力度。
選料
選料的目的是去粗取精。通常是用鐵錘與鋼鑿等工具將石料上下層的粗石去掉。方法是先用鐵錘沿著石料上下層粗礪與洮石的邊緣敲擊尖頭鋼鑿,鑿出一周深陷的解槽,然後再將平口鋼鑿插入解槽中,用鐵錘大力敲擊鋼鑿,將粗礪與洮硯石料劈開。選料通常是在石料開採出洞後就進行,也有人將出洞後的石料稍加挑選,然後運回家中再做處理。
在選料時既可以通過在石料上灑水或將石料直接浸泡在水中的方法,觀察石料的顏色與紋理,也可以將石料浸入水中稍過片刻取出觀看有無裂紋,凡有裂痕者,其縫隙間著水不乾,此法對判別石料是否有細裂紋最為方便。在選料時還可以用小鐵錘輕輕敲擊石料聽其聲音,凡聲音清越者,石質緻密且無裂紋;凡聲音低沉者,則石質較為疏鬆;當石料發出悶啞的破裂聲時,則可能會有裂紋。
按理有裂紋的石料是不能用來制硯的,但過去有人用熔化的黃蠟灌注於裂縫之中,使人難以發現石料的裂紋;也有人用強力膠灌注於裂縫之中進行黏合,且這種現象也不僅僅是出現於製作洮硯之中,經過這種處理的石料,若不認真觀察則很難發現石料上原有裂紋。
下料
下料就是利用工具將石料進行再次加工,使之成為大小合適的毛坯。對規矩形硯而言,通常需要利用工具將石料切割成型:對隨形硯而言,則根據原石形狀稍做加工,如將上,下兩個面切平,將石料上一些突出的稜角除掉等。
制坯
就隨形硯而言,制坯通常是在設計之後。設計是洮硯製作中較為重要的工序之一,設計的好壞通常直接影響到雕的品質,尤共是對有石紋與膘皮的洮石而言,“七分構圖,三分雕琢”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只有精心設計才能巧用石紋與膘皮,從而達到主題明確,色彩豐富,物盡其用,天人合一的效果。
對設計好的硯就可以制坯了,對規矩形硯而言,制壞就是利用工具將下料後形狀還不太規則的硯坯通過切割,打磨,製成正方形、長方形、八棱形、圓形、橢圓形等中規中矩的硯坯,並將上,下兩個面磨平。對蓋盒連體硯而言,制坯還包括用工具將石料橫向切割成硯底與硯蓋。對隨形硯而言,制坯是用鋼鑿或其他工具對硯石表面作進一步的修整。
在右文堂,規矩形硯的制坯工作一部分是用機械完成的,這也許與製作者具有機械加工專業背景有較大關係。對這些石料加工機械的運用,筆者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即只要是有益於提高工效與精度、節省人力與原料,且是原有人工加工方法的機械延伸,基本不對石料本身產生傷害的,就可以加以運用。
硯台製作技藝(洮硯製作技藝)
觀摩洮硯製作技藝
畫線
畫線主要套用於規矩形硯,製作者往往利用規、矩及其他的刻畫工具在硯坯上畫出硯堂.硯池的位置,以備雕刻。畫線工具,那個近似於釘帽狀的圓片是一塊合金鋼製成的刀具,用此工具不僅可以保證畫出的線與硯邊的距離相等,而且速度也快。
對隨形硯而言,則通常用鉛筆在硯坯上勾勒出設計草圖,如硯堂與硯池的位置,欲進行雕刻的山水樹木、樓台亭閣、花鳥蟲魚、龍鳳神獸、波浪藻紋等大致位置與大體形態。對一些更加精細的紋飾,則需要先在硫酸紙上一絲不苟地將全部花紋描出,然後再將描有花紋的硫酸紙連同複寫紙一同鋪在硯台上,在硫酸紙上再次描摹,將紙上的花紋轉印到硯台上。
下膛
下膛即在硯坯上開出硯堂與硯池。硯堂通常在一方硯中占有較大面積,是用來研墨、掭筆的地方。故有經驗的制硯者通常將一方硯料中質地最優異。紋理較精美的部分設計為硯堂,這不僅益於發墨、不損筆毫,而且可以讓使用者欣賞到美麗的天然石紋。硯池為一方硯中貯水或貯墨的地方,通常較硯堂面積小但較深。硯堂與硯池是構成一方硯最 主要的兩個要素,兩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在硯台的設計中最重要的就是首先要確定好硯堂與硯池的位置、大小。形態、深淺。對不同的製作者而言,他們對一方硯台上的硯堂與硯池的位置、形態、大小、深淺等會有不同的理解與設計,但都以彼此呼應、整體協調、具備功用為其宗。
洮硯硯堂的開鑿通常使用刃口較寬的平口鑿,此平口鑿刃口為合金鋼,鑿柄用硬木製成,使用時用肩膀抵住木柄然後發力向前鏟,這樣不僅剷除面積較大,而且剷出的硯堂面也較平,便於後期加工。
取蓋與合口
取蓋與合口是製作蓋盒連體硯的重要工序之一,取蓋與合口的技術目標就是讓硯體與硯蓋通過套合模式連成一體,而實現套合模式至少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將硯蓋設計成母榫結構,硯體設計為公樺結構,另一種是將硯蓋設計為公榫結構,硯體設計為母榫結構。這兩種方式在洮硯的蓋盒連體硯的製作中均有使用。
雖然取蓋與合口的套合模式比較容易理解,但在實際製作中能否達到緊密配合卻是考量制硯者技術水平高低的標準之一。就像人們在挑選紫砂壺時總愛認真考量壺蓋與壺體的配合是否緊密一樣,對蓋盒連體洮硯的考量也是看硯流與硯體的配合是否緊密。在流盒連體硯的製作中,正四邊形硯的製作難度要高於長方形與橢圓形,因為正四邊形的蓋盒配合有四種模式,而長方形與橢圓形只有兩種模式。以此類推,邊棱越多,配合模式越多,製作的難度也越高,故正六棱形、正八棱形、正十棱形等蓋盒連體硯的製作難度又高於正四邊形。
雕刻
雕刻洮硯的工作檯較為簡陋,主要工具是若干把刃口形狀與寬度大小不等的雕刀,這些雕刀的刃口均為合金鋼,不僅鋒利而且耐用。在雕刻中製作者們會根據待雕刻紋飾的形狀與大小選用刃口形狀與寬度不同的雕刀,當雕琢面積較大時就會選用刃口較寬的雕刀,當睢琢的紋飾精細時就會選用刃口較窄的雕刀。
硯台製作技藝(洮硯製作技藝)
《紅樓夢》大型洮硯雕刻
洮硯雕刻的技法,近年來主要以深浮雕、圓雕、透雕為主,也有以線雕與淺浮雕技法為主製作的產品,如雲龍紋硯,還有硯體沒有紋飾但注重造型與線條的素硯,如門式淌池硯等。
打磨
經過雕刻的洮硯通常還需要再用磨石與水砂紙進行打磨。打磨的工序是先用粒度較粗的磨石蘸水打磨,接著用粒度較細的磨石蘸水再次打磨,然後用較粗的水砂紙打磨,最後用1200目或更細的水砂紙打磨,經過上述多次打磨之後,洮硯的表面就會變得細膩瑩滑,眼觀之如同美玉,手撫之如同絲絹。
上光
上光通常是用蜂蠟,石蠟,植物油等物質塗在洮硯的表面,使洮硯看起來色澤更潤。一些石質較為粗松的洮硯經此處理後,外觀會大大改善。但對於石料品質上乘的洮硯而言,經過精細的打磨之後通常是不需要再上光的。
由於經過上光的洮硯表面被蠟或油所覆蓋,在研墨時會發生墨錠打滑的拒墨現象,所以這類經過上光的洮硯在使用時還需要用柳木炭在硯堂上輕輕地研磨,將黏附在硯堂表面上的蠟或油除去。這種去除硯堂蠟或油的方法被稱為“發研”,意思是讓硯恢復其應有的研磨功能。
配盒
洮硯既是實用性較強的文房用具,又是藝術性較強的文房清供,故洮硯的配盒既要考慮實用性也要考慮藝術性。即在配盒時不僅要考慮到有效降低研磨出的墨液中水分蒸發的速度,防止塵土與其他雜物進入墨液,而且還要考慮到配上的硯盒是否可以表現洮硯之美。
配盒用的材料有很多種,較能彰顯洮硯之美並且實用性較強的還是用花梨、紫檀、酸枝、紅豆杉、樟木、鳳梨格等製成的木盒。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洮硯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濃郁的地方特色,藝術鑑藏價值較高。
傳承狀況
由於自然資源日益減少、邊遠地區經濟發展緩慢等原因,洮硯的製作技藝面臨發展困境,需要有關部門予以重視,採取實際措施對之進行搶救保護。但21世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展以來,洮硯製作技藝得到甘肅省當地政府的重視、保護、傳承與發展,大批硯刻藝人在雕刻工藝上正在下功夫。
傳承人物
李茂棣,男,1942年11月出生,甘肅省岷縣人,肅省工藝美術大師。2009年5月26日,李茂棣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物,甘肅省岷縣申報,傳承項目:硯台製作技藝(洮硯製作技藝)。
保護措施
1984年,李茂棣率先在卓尼柳林鎮辦起了第一個洮硯工藝廠,為收徒傳授建造了應有的場所。
2009年,甘肅省岷縣成立了洮硯製作技藝傳習所。
2018年,甘肅省岷縣“洮硯製作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卓尼縣洮硯開發協會、甘肅省洮硯開發公司岷縣洮硯廠獲得硯台製作技藝(洮硯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硯台製作技藝(洮硯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卓尼縣洮硯開發協會評估合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硯台製作技藝(洮硯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卓尼縣洮硯開發協會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岷縣文化館。

社會影響

文化交流
民間工藝大師包新明雕刻的《九九歸一》巨型龍硯於1997年7月1日由甘肅省人民政府作為香港回歸的禮物,贈送給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2018年3月,卓尼洮硯走進俄羅斯,此次藝術交流展是為了積極回響中俄兩國元首確定的“關於舉辦2018—2019中俄兩國地方合作交流年”活動的倡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