苴卻硯製作技藝,中國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縣傳統技藝,雲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苴卻硯製作技藝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技藝
- 起源時間:漢魏時期
- 認證時間:2009年
- 認證批次:第二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縣
- 所屬國家:中國
苴卻硯製作技藝,中國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縣傳統技藝,雲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苴卻硯製作技藝,中國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縣傳統技藝,雲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得名由來苴卻硯因石材產於永仁縣古地名苴卻而得名。每一個硯台,都是一個集石品與雕刻藝術為一體的珍品。它以其細潤適用著稱,以石品、紋眼、...
從已有的資料看,“苴卻”既然是中國彝族語音的漢譯字,本身就是彝族文化的組成部分。在“苴卻”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生活、繁衍著的,以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他們一邊從事生產勞作,一邊從事藝術活動,創造著美,他們雕刻製作的苴卻硯必然深深打上民族的烙印。苴卻硯石的石品花紋極其豐富,色彩絢麗,品相上乘,集多...
仁和區苴卻硯雕刻技藝 仁和區苴卻硯雕刻技藝,攀枝花市仁和區農村生產生活遺產項目。2020年,入選四川省農村生產生活遺產名錄(第一批)。
《中華硯文化匯典·硯種卷:苴卻硯》一書中,詳細闡述了苴卻硯的歷史、重現、資源特色、石品、製作等內容,將會給讀者帶來對苴卻硯更深刻的認識。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直卻硯的歷史 第一節 “直”的讀音、含義 一、“直”的讀音 二、“直”的含義 三、作為地名的“直卻 第二節 直卻硯溯源 一、直卻硯...
並在前人制硯技藝基礎上加以豐富,創新和提高。製作的金沙硯美雅合一、別開生面,集藝術性,實用性與紀念性於一體。歷史發展 金沙江硯石產於四川金沙江流域一帶,古代稱為“苴卻”,歷史上屬雲南省姚安府永和縣管轄。因清光緒、宣統年間雕硯大師寸秉信在大姚縣苴卻街制硯,硯以產地命名,故稱苴卻硯。“苴卻...
2008年,仁和區編印出版了《苴卻硯史料彙編》,收錄了本土苴卻硯雕刻專家的文章50餘篇,詳細闡述了苴卻硯的歷史。2009年,又編印出版了1000餘冊《攀枝花市苴卻硯、奇石集萃》,薈萃了大量精美的苴卻硯、寶玉石、壁掛和觀賞石圖片;並製作了苴卻硯宣傳專題片兩部,在省、市、區相關媒體進行宣傳。2010年完成“苴...
1980年畢業於北京林學院,多年從事木製工藝研究製作,1986年開始研究石硯工藝。他擅長苴卻硯的創意設計,在繼承傳統技藝同時,充分利用苴卻石優良石質和絢麗豐富的天然石品,巧妙構思、因材施藝,賦予作品豐富的文化內涵。代表作品有:《百眼百猴》硯、《民族魂》硯、《昭君出塞》硯等。現任攀枝花市大雅苴卻硯研究所...
四川境內所產毛筆的統稱,簡稱川筆、蜀筆。川筆、蜀錦和蜀繡均為蜀中民間傳統手工技藝優秀代表。川筆製作技藝有“兼、齊、頓、押、逗、清、膠、刻”八字訣 川筆主要以成都、達州南壩、樂山、南充、敘永、綿陽等制筆聚集地。川筆、川墨、夾江宣紙、苴卻硯為四川文房四寶。歷史概述 制筆歷史傳說均以公元前223年的...
羅氏三兄弟自幼隨父學藝,詩、書、畫、印均有較深功力。自其父尋找到新品苴卻石源後,三兄弟便與苴卻石結下了不解之緣。羅氏三兄弟簡介 羅氏三兄弟承襲家傳技藝,又有較深的藝術功底,在繼承父親石雕技藝、藝術風格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有重大突破:多年來,三兄弟相繼撰寫出版了《中國苴卻硯》、《苴卻...
淄石硯的珍珠斑、翡翠斑、冰凍紋、金銀星、色暈之類常現於硯面。四川苴卻硯 硯石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大龍潭鄉境內的懸崖峭壁之中,此地古稱“苴卻”,故謂之苴卻硯。苴卻硯雕刻集淺浮、鏤空、圓雕、深雕、薄意、減地 雕刻於一體,形成了厚重渾實、明麗濃郁的多元風格。石品絢麗豐富,有石眼、青花...
他自製刀具,取金沙江邊當地大堡哨石料(俗稱楚石),農事勞作之餘,潛心雕琢墨硯40餘年。寸雖不識文墨,但想像力豐富,依石料特點,以民間神話傳說“龍鳳呈祥”、“雙龍戲珠”、“八仙過海”、“牛郎織女”、“嫦娥奔月”等為題材,以石取形,以形命名,巧妙安排,精心雕刻。時人稱作“苴卻硯”(今更名為攀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