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區苴卻硯雕刻技藝,攀枝花市仁和區農村生產生活遺產項目。
2020年,入選四川省農村生產生活遺產名錄(第一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仁和區苴卻硯雕刻技藝
- 所屬地區:攀枝花市仁和區
仁和區苴卻硯雕刻技藝,攀枝花市仁和區農村生產生活遺產項目。
2020年,入選四川省農村生產生活遺產名錄(第一批)。
仁和區苴卻硯雕刻技藝,攀枝花市仁和區農村生產生活遺產項目。2020年,入選四川省農村生產生活遺產名錄(第一批)。...
苴卻硯,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苴卻硯是中國名硯之一,石材產於中國西南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大龍潭鄉境內)的懸崖峭壁之中,此地古稱“苴卻”,故謂之苴卻硯,以其豐富的膘、眼、線、紋等眾多石色稱雄於硯界,被譽為“中國彩硯”。其石色紫黑沉凝...
7、吸引人才。自苴卻硯的名聲鵲起後,吸引了一大批國內的工藝大師加入到我市苴卻石的研究和加工行列,他們極高的創作才能和精湛的技藝同本土的祖傳技藝融合在一起,使苴卻石的雕刻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建立協會,規範運行 2009年3月,仁和區委政府對轄區內大大小小的苴卻石行業進行規範,正式成立了仁和區苴卻石...
因清光緒、宣統年間雕硯大師寸秉信在大姚縣苴卻街制硯,硯以產地命名,故稱苴卻硯。“苴卻”本是一個彝族鄉的名稱,原屬雲南省永仁縣管轄。現今則歸屬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大龍潭鄉,苴卻石產於四川境內金沙江西岸的陡崖中。江北的涼山州會理縣亦有出產(在涼山州出產的苴卻硯為了區別於攀枝花苴卻硯,被部分業...
生於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大龍潭鄉。自幼酷愛書畫、文學藝術,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行業2013年度典型人物,中國工藝美術協會高級會員,四川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副理事長,攀枝花市仁和區大龍潭彝族鄉苴卻石雕刻行業協會會長,攀枝花市加勇石藝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攀枝花市龍潭苴卻石雕刻藝術品研製所所長,...
錢秉初(1898—1962),字復先,原雲南省大姚縣苴卻巡檢司大龍潭乾壩子(今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大龍潭彝族鄉乾壩子人),貧苦農民家庭出身,幼時,當地發生瘟疫,父母相繼病逝,13歲開始學習苴卻硯雕刻技藝,長達40餘年,以其巧妙的構思和精湛的技藝,成為繼寸秉信之後的第二代苴卻硯雕刻名師。人物平生 建國前在...
寸秉信,1854年出生,字誠齋,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大龍潭彝族鄉人。寸四歲喪父,二十歲喪母,家境貧苦,十二歲拜師學硯刻。他自製刀具,取金沙江邊當地大堡哨石料(俗稱楚石),農事勞作之餘,潛心雕琢墨硯40餘年。寸雖不識文墨,但想像力豐富,依石料特點,以民間神話傳說“龍鳳呈祥”、“雙龍戲珠”、“八仙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