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腦膜外膿腫

硬腦膜外膿腫指膿腫局限於顱骨與硬腦膜之間,臨床上較少見。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extradural abscess
  • 就診科室:神經外科
  • 常見發病部位:腦膜
  • 常見病因:葡萄球菌和鏈球菌等經直接感染或血行感染
  • 常見症狀:畏寒,發熱,周身不適,局限性頭痛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硬腦膜外膿腫的致病菌與硬腦膜下膿腫相類似,常見的為葡萄球菌和鏈球菌,有時為革蘭陰性桿菌,感染途徑主要有:
1.直接感染
如顱骨骨髓炎破壞顱骨內板,額竇炎破壞額竇的後壁,中耳炎和乳突炎破壞岩骨的鼓室蓋,岩骨尖或乙狀竇部的骨質等均可引起相應部位的硬腦膜外膿腫。
2.血行感染
頭面部的感染,細菌可通過顱骨導靜脈進入顱內而發生硬腦膜外膿腫,也可由全身各處的感染或敗血症等,細菌經血行播散而引起,但均較為少見。

臨床表現

1.急性期
患者多有畏寒,發熱,周身不適,局限性頭痛(多與膿腫所在部位相對應),感染嚴重者可呈現高熱,寒戰,譫妄和腦膜刺激症狀,顱內壓增高症常不明顯,腦脊液檢查一般變化不大。
2.慢性期
一般膿腫形成後症狀反而減輕,如繼發於顱骨骨髓炎,當局部形成膿腫或竇道有膿液排出時,症狀可隨之好轉,但局部病灶不會自愈。繼發於額竇炎,中耳炎和乳突炎者,多半局部皮膚水腫及叩痛,中耳炎引起岩尖骨質破壞者可導致同側三叉神經和展神經損害,偶有因膿腫較大壓迫腦皮質可引起局灶症狀,如局限癲癇發作、偏癱等。

檢查

腦脊液檢查一般變化不大,無特殊表現。
CT掃描在顱骨內板下方,腦外出現梭形低密度區,範圍比較局限,增強掃描其內緣有明顯的帶狀強化,同時伴有鄰近腦水腫及占位效應,此外,還可發現顱骨骨髓炎等原發感染病灶。MRI檢查顯示顱骨內板下邊界清楚的梭形異常信號區,T1像呈介於腦組織與腦脊液之間的信號,T2像呈高於腦組織的信號,若膿腫的蛋白含量高,則信號加強,梭形區的內緣在T1,T2像均呈高信號的弧形帶,為內移的硬腦膜,若膿腫內含有氣體,則出現液平面,上方的氣體在T1及T2像上均為黑色的低信號區。

診斷

硬腦膜外膿腫的診斷主要根據病史與臨床表現,對有顱骨骨髓炎,額竇炎,中耳炎,乳突炎或顱腔鄰近部位感染的患者,若出現全身感染症狀,局限性頭痛,局部皮膚腫脹、壓痛,甚至出現腦膜刺激症狀或腦部症狀時,應考慮本病的可能。頭顱CT和MRI掃描有對診斷有幫助,必要時行鑽孔探查可確診。

治療

手術前後都須給予抗生素治療。
1.鑽顱引流
鑽孔時,如發現肉芽組織,須擴大骨窗,同時清除肉芽組織,用過氧化氫及抗生素液沖洗,放置引流管,縫合頭皮,術後定期沖洗膿腔,膿腔閉合後拔除引流管。
2.感染灶清除術
顱骨骨髓炎所致膿腫,應徹底咬除有感染病灶的顱骨,尤其是死骨以及外傷後有碎骨片及異物者,必須一併清除。清除膿液及肉芽組織後,可用過氧化氫及抗生素液反覆沖洗,注意切勿損傷硬腦膜,最後放置引流管,縫合頭皮,定時沖洗膿腔,膿腔閉合後拔管。
3.原發灶治療
其他原因引起者也應及時治療原發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