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天主教

19世紀末傳人縣內。1877年,因水災,從湖北擔子山一帶徙來一批天主教徒,定居於縣內太平街石水田、子良坪等地。1882年,西班牙傳教士羅安熙到石門穿山河鄉朝天寺村,寄居教徒家中,因當地民眾反對,遷居石水田,不久,購得房屋地產,開辦私塾。1890年,西班牙傳教士蘇厄里、方類斯、魏奧定等相繼來到石水田傳教。1894年,石水田正式建天主教堂。此後,天主教逐漸發展到縣內楚江鎮(今縣城)、皂角市、官渡橋、潘家鋪、所街、泥沙等地。後來陸續發展到澧縣、津市、安鄉、臨澧、慈利、大庸等地,並在這些地方分別設立天主教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門天主教
  • 性質:宗教
19世紀末傳人縣內。
1877年,因水災,從湖北擔子山一帶徙來一批天主教徒,定居於縣內太平街石水田、子良坪等地。
1882年,西班牙傳教士羅安熙到石門穿山河鄉朝天寺村,寄居教徒家中,因當地民眾反對,遷居石水田,不久,購得房屋地產,開辦私塾。
1890年,西班牙傳教士蘇厄里、方類斯、魏奧定等相繼來到石水田傳教。
1894年,石水田正式建天主教堂。此後,天主教逐漸發展到縣內楚江鎮(今縣城)、皂角市、官渡橋、潘家鋪、所街、泥沙等地。後來陸續發展到澧縣、津市、安鄉、臨澧、慈利、大庸等地,並在這些地方分別設立天主教堂。
1913年左右,以上地區統一建立天主教監牧區,監牧總堂設澧州(今澧縣),稱澧州監牧區。由西班牙神甫馬國珍任監教。
1951年,馬國珍被驅逐出境,由中國人熊銳鋒代監牧。縣內原有天主教堂6處。除石水田、子良坪、楚江鎮、皂角市四處專門建有教堂外,官渡橋、潘家鋪兩處均租民房設堂。石水田、子良坪教堂為縣內最早天主教堂。這些教堂大部分現已拆毀或自行朽壞。僅存石水田天主教堂部分建築。縣內天主教徒主要分布在城關鎮、皂角市、太平街、蒙泉、維新場、蘇家鋪、磨崗隘等8個區鎮的11個鄉。其中以穿山河鄉最為集中,解放前共有神職人員32個(其中神甫21人,傳教士2人,先生5人,修女1人,堂長3人),教徒826人。
1950年,天主教停止公開活動。
1953年3月1日,在向世明神甫的主持下,成立石門縣天主教“三自”革新委員會。由劉玉永、陳從堯任正、副主席。“文革”期間,由於“左”的影響,天主教活動一度停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宗教政策落實。
1982年,石水田天主教堂重新開放,屬澧縣教區管轄。同年9月,成立石門縣穿山河鄉石水田管理小組,選舉產生小組成員9人,正副組長4人(陳雅蘭、劉開雲、呂定春、潘祖堯)。制定管理制度,定期由澧縣教區神甫在天主教堂組織教徒宗教活動。1989年,有教徒447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