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高維諾山西修院

山西修道院,是中國大陸修院中恢復較早的學院之一,也是大陸教育培養神職人員成績顯著的修道院。目前,山西修院恢復了“孟高維諾修院”原名,旨在紀念第一位將福音帶給中國的方濟各會士。自一九八五年重新開放以來,已經培養了數以百計的神職人員,成為中國大陸各地公教團體的辛勤耕耘者。同時,修院還積極開展修女和平信徒教育,旨在成為整個山西教會的培訓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孟高維諾山西修院
  • 地位:中國大陸修院恢復較早的學院之一
  • 創立時間:一九零二年
  • 方濟各會士:真福孟高維諾
  • 成績顯著:培養神職人員
  • 六個區:學生區、教師區
簡介,真福孟高維諾,當今的孟高維諾山西修院,太原地區修道院歷史,

簡介

據修院網站介紹,恢復使用“孟高維諾修院”名,旨在“紀念孟氏入華傳教之功勳,並欲循其芳蹤,步其後塵,為主耶穌基督作證”。山西省是方濟各會士的傳教區。山西修道院是一九O二年起擔任首府太原教區主教的義大利籍方濟各會士鳳朝瑞主教創立的。事實上,一八四四年山西教區成立後,歷任主教都曾試圖開辦修道院。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一願望未能實現。太原教區鳳朝瑞主教毅然承擔了整個修院建設的全部費用,使修院順利建成。
現在的山西修院現在的山西修院
一九三五年七月六日,羅馬宗座駐華代表蔡寧總主教來山西太原視察教務,並與鳳朝瑞主教一起主持了新建成的總修院落成典禮。一九八五年,修院重新開放,“一九九O年七月,經過近六年的修道生活,第一批48名修生畢業並走上工作崗位,為山西教會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和無盡的生機”。
其間,修院邀請來自香港的鄭生來神父和孔慶齡姊妹以及羅國輝神父講學。“山西修院先後請到這三位的同時,也有其它的旅遊團、朝聖團的到訪,他們以簡潔明了的方式將教會新的精神傳授給了學生”。並在國內外兄弟姐妹的愛心捐助,特別是德國德根豪樞機通過傅和德神父送來的捐贈幫助下,於二OOO千禧年五月四日,完成修院一期工程。
今天,修院院址“重新歸劃為六個區——學生區、教師區、客房區、飲食區、娛樂活動區、教學區(包括修女培訓中心)。所有居室配套設施齊備保持了原有風格,尤其是新建的聖堂,可謂在三晉大地上別樹一致。整個鐘樓雕刻的圖案是一部完整的救恩史,從樂園失寵到基督復活,讓人重新回味天主對人類的愛,以此激起人們的還愛之心”。目前,修院開設有宗教學——聖經、信理、倫理、哲學、教會史、禮儀、神修、法典;以及人文學科——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英語、拉丁文、音樂、以及基礎性的物理、化學、生物知識等。此外,修生們還組成神修禮儀組、勞動組、後勤服務組、印刷組、文體組、學習組。孟高維諾山西修院是專門培養天主教神職人員的學校。

真福孟高維諾

真福孟高維諾(1247-1328),是首位來華福傳的方濟各會士;也是北京總主教區的第一位總主教。孟高維諾接受當時的教宗尼各老四世的派遣,前往遠東,並一二九三抵達汗八里(今天的北京)。他向元朝忽必烈大汗提出了傳教的請求,並得到了忽必烈的允許。在孟高維諾的努力下,許多人領洗進教。此外,他還在北京建造了兩座聖堂、翻譯了很多聖經經文、詩篇。
公元一三二八年,孟高維諾在北京去世。山西修道院,是中國大陸修院中恢復較早的學院之一,也是大陸教育培養神職人員成績顯著的修道院。
目前,山西修院恢復了“孟高維諾修院”原名,旨在紀念第一位將福音帶給中國的方濟各會士。自一九八五年重新開放以來,已經培養了數以百計的神職人員,成為中國大陸各地公教團體的辛勤耕耘者。同時,修院還積極開展修女和平信徒教育,旨在成為整個山西教會的培訓中心。恢復使用“孟高維諾修院”名,旨在“紀念孟氏入華傳教之功勳,並欲循其芳蹤,步其後塵,為主耶穌基督作證”。

當今的孟高維諾山西修院

是教宗庇護十二世在位時,在宗座特使剛恆毅主教的倡導及任太原教區總主教鳳朝瑞的籌備與主持下,於一九三五年建成,以十三世紀來中國傳教的第一位主教孟高維諾主教命名。修院位於太原西山腳下,四周環境宜人,是參天地之化育,與主會晤之佳境。
修院開辦十餘年後因時局不穩而停辦。一九八五年修院暫借圪潦溝堂區南院,直到千禧年才遷回原址。現今修院占地62.4畝,建築面積7018.71㎡,設有學生宿舍區,老師辦公區,教學區,飲食區,娛樂活動區,客房區六個區,在此基礎上,配置了相應的硬體設施。特別在教學方面,除了已配備的電腦15台、刻錄機、一體機、複印機等外,修院今年將配備投影儀,且增設電腦30台。修院有圖書近萬冊,教師除教會師資外,其餘聘自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等各大高校。
辦院宗旨:修院致力在聖召辨別 、人格陶成、靈性生命、聖學與人文知識等方面培育修生, 使之效法基督的博愛精神,成為合格的牧人,為福傳事業奉獻終身。
我們深刻地意識到,修院生活以神修統帥全局的重要.在六年的培育計畫中,靈修始終占有一個最重要的位置,靈修訓練貫穿在整個培育過程.通過靈修的訓練,使修生們日益肖似基督,好能堪當分享基督的司祭職務.
學制及課程設定:根據教會的《司鋒培育法分》,我們制定了六年的培育計畫:"即哲學的時間應滿兩年,神學的時間應滿四年" 。本院設有專業課{宗教課}與必修課{文化課}和選修課.專業課照普世教會的標準,並參照國外修道院的教學科目的安排而設定.專業課進行系統的教會神哲學教育,神學課程包括聖經學,信理神學,倫理神學和牧靈神學四大部份.在六年的教學計畫中,神學院也按占整體教育30%的比例安排了大學文化課程。
二千禧年的五月五日,為山西修院來說真可謂是值得記念的一天,因為山西修院遷回了原址:下莊原孟高維諾總修院。原孟高維諾總修院經過二年的一期修復工程,面貌現在已是煥然一新:寧謐的聖堂、明亮的教室、悠雅的寢區、寬闊的校園,鐘樓雕刻的圖案是一部完整的救恩史,從樂園失寵到基督復活,讓人重新回味天主對人類的愛。整個修院如久盼遊子歸來的母親,伸開了雙臂接納了流浪六十多年的遊子。
普世教會的山西教會歷來就具有對聖召重視的優良傳統。今天山西修院又遷返此院,決心步前人之芳蹤,為山西教會提供多層次的服務。
山西修院迄今已培養了近二百位神父。

太原地區修道院歷史

修道院是天主教專為培養和造就神職人員的學府。山西有修道院,據有文字可考,始於1802年吳若翰( de mandello)任主教時,地址是祁縣九汲村。院長為路類思神父(Aloysius Landi)即吳主教之後繼任自路類思主教。當時以教史來說,時在“山陝教區”時期。以國家來說,正是由於中國天主教“禮儀之爭”問題而引起的清帝禁教時期。天主教極不自由,一切活動都是秘密進行著。所謂修道院,也只是占用一兩間房屋,既作教室,也作宿舍,培養幾個教友青年,教以教會神哲學知識。這座小型的所謂修道院,由於當時的歷時背景,也未能久存於祁縣九汲村。成立不久,又從九汲村遷於文水新立村,以後又遷於洞兒溝。風風雨雨,漂泊流動著過了四十餘年。
1844年鴉片戰爭以後,“山陝教區”時期結束,兩省又各自劃為獨立的教區,以後山西便稱為“山西教區”時期,劃分後的“山西教區”,首任主教為杜嘉弼。1845年在文水新立村祝聖后,正式接任。由於清帝廢馳了對天主教的禁教令,天主教可以公開活動了,杜嘉弼就將修道院公開創辦於洞兒溝村,當規模並不很大。1900年殉道的趙毓謙、張若瑟、和申保祿三為中國神父,就都是從該修院培養出來的。
1870年江類思繼任“山西教區”主教後,在太原城內開始起建修道院,地址在大北門街路東,俗稱旗桿院北,即日後教務府門內大花園,今北城區所在院內。建起後,由洞兒溝遷來太原。此修道院規模也很小。雖經艾士傑主教以後幾經改修,規模仍不算大,此修院毀於1900年義和團運動時。當時共有修道生十五名,十名逃走,五人被殺。運動之後,1903年後,又重新修建恢復。
1910年希賢(Eugenius massi)繼鳳朝瑞任太原教區主教後,開始修建較大的修道院。南部所占地址是太原舊城藏山廟原址,這座修道院仍和過去一樣,修生不分大小,同在一院攻讀。這種局面,長達二十餘年,直至1935年太原總修院成立後為止。期間於二十年代初將預修院成立於洞兒溝七苦山半山腰間,稱為南山修院。至於太原藏山廟如何劃入天主堂版域,這裡順便敘述一下。1910年(清宣統二年)滿清政府下令各省設立咨議局。當時山西巡撫丁寶栓擬在文殊寺南空地修建,該地當時大部分為天主教教產。丁寶栓乃與鳳朝瑞主教協商,願以藏山廟址相互換,協定達成,這樣使天主堂教產連成了方形一塊。今四中所占地址,大部分為舊藏山廟址。解放前,藏山廟之大石碑,仍屹立於太原修道院原南部花園之西北角。雖多年以來,經風雨吹打,但字跡仍可辨認。太原修道院曾發生過一次較大的學潮,時間是在1916年,當時的院長是義大利教士馬中駿。六十餘名修生因受不了馬院長的苛刻虐待,一致提出抗議,當未得到相應的答覆。修生們盛怒之下,一鬨而散,自動解散修道院,還俗歸家。雖經以後中國神父們的周旋說合,重新又返回修院,但他們的要求,仍未得到滿足,甚至遭到外籍教士的嚴厲責罵。修生們怒火衝天,二次離開了修道院,不復再返。
南山修院舊址南山修院舊址
南山修院舊址南山修院舊址
太原修道院的課程,一向以拉丁文為主,每日一節,是必修課,是放在第一位的。考試時,如果拉丁文不及格,是必須遭到開除的厄運。太原修道生拉丁文水平,一般比較高。在修院學習是吃了點苦頭,但在日後無論寫與說的套用上,卻也沾光不少。在中文課程方面,以往是只學點普通算術、史地、常識等。國文以《論語》、《孟子》、《古文觀止》等書籍為主,很少講授科學方面的東西。1935年梵蒂岡駐華代表蔡寧(marius Zanin)總主教來太原,召開了晉陝兩省主教、修院院長以及部分高級神職人員會議,討論研究了修道院課程問題以後,始改進了課程。白化文增加了,理化也增加了,代數、幾何、三角增加了,其它社會科學課程,也相應的增加了。採用課本一般與社會中學相同,使修生學到點更適用的社會知識,修院學風有了很大的改進。
至於教育,除拉丁文外、教理課與音樂課為神父擔任外,其它課程的老師都聘請自社會,大部分即為明原中學的教師。其中有不少的優秀教師,使修生獲益匪淺。
南山修院舊址南山修院舊址
1932年榆次由太原劃出,另立新教區。洞兒溝屬榆次教區管轄,至此,太原、榆次兩教區的預修院分開了,榆次教區的預修院仍在洞兒溝。太原教區在太原城內於1935年另成立了預修院,地址在今北城區文化館。三年後,此修院遷往下莊村北堂院,由郭繼汾任院長。1941年再度遷回太原總堂,1943年停辦。
1935年下莊總修院成立後,大小修道生開始兩處學習。攻讀神哲學的大修生赴總修院,其餘的全留在總堂原修道院內。至此,原太原修道院改稱為太原小修院。
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太原小修道院也隨之解散。1950年遷往北京阜城門外石門聖母會,1952年停辦。
太原修道院和太原總修院自成立以來,前後造就出不少神父,在晉陝兩省服務。其中還產生了11位主教:即陳國砥主教(汾陽教區)、劉錦文主教(汾陽教區)、王道南主教(陝西鳳翔教區)、韓廷弼主教(洪洞教區)、李德華主教(太原教區)、張信主教(太原教區)、張文彬主教(陝西渭南教區)、李維道主教(長治教區)、雒雋主教(朔州教區)、鄭守鐸主教(絳州教區)和王振業主教(陝西延安教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