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平州

黃平州

黃平州(舊州古城)是中國貴州省保存比較好的明代衛所的遺存,黃平州歷史悠久,據史志記載已長達2300餘年。原黃平安撫司,屬播州宣慰司,為播州楊氏土司轄境。萬曆二十八年,明朝政府平定楊氏土司楊應龍的叛亂。萬曆二十九年四月(1601年),改為州。屬平越軍民府,下領三縣:餘慶縣、甕安縣、湄潭縣。治所在今貴州省黃平縣西北舊州。清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移治今黃平縣。民國初年,全國廢府州廳改縣,於1913年降為縣。黃平州自古為貴州東部糧食基地,商業重鎮,文化大鎮。 黃平州(舊州古建築群)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現存大部分建築為明清建築。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世界銀行貸款實施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和發展項目。舊州古城對研究中國的古代史和革命史具有較高的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平州
  • 外文名:huang ping zhou
  • 別名:舊州鎮
  • 行政類別:古代州郡
  • 政府駐地:今黃平縣舊州鎮
歷史足跡,行政區劃,古城風貌,古鎮城垣,街道宅居,宮廟庵閣,十六佳景,亭園豐碑,明清驛道,軍用機場,萬畝大壩,文化與商業,歷史文物,黃平州郵票,黃平州印,

歷史足跡

《黃平州志》載,舊州於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置黃平府;明洪武七年(1374年),改黃平府為黃平安撫司,隸播州。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裁黃平安撫司置黃平州,隸平越府;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移黃平州治於興隆衛(今黃平縣駐地),裁衛,另於舊州設巡檢司,隸黃平州。雍正十一年(1733年),設黃平州同知分駐舊州;乾隆十年(公元1742年),裁州同,改設巡檢司;“舊州”、“新州”、“老黃平”、“新黃平”之名即始於此;民國三年(1914年)元月1日,黃平州改為黃平縣。
夏商周時代,舊州屬《禹貢》載“九州”中的梁州。
春秋戰國時代,舊州建立且蘭古國[1],系獨立於周諸侯國政權以外的一個酋長國。在貴州境內與夜郎國並列
東周赧王三十八年(公元前277年),置黔中郡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且蘭置牂牁郡,領17縣。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南征,命將軍馬忠攻占牂牁州城並駐守之,牂牁城即今舊州。
兩晉南北朝時期置郡、州、府。南齊為南牂柯郡治。梁以後廢。(清代顧炎武 《李生符自南中歸檇李三年矣追惟壯遊兼示舊作》詩有“文飛 鶴拓 雲,墨染 且蘭 樹”句。
隋代置牂牁。
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置牂州,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置郎州,轄六縣。
北宋置珍州,亦稱樂源郡,領播州、朗州、帶水三縣。南宋置黃平府,轄黃平、甕安全境。宋理宗寶祐六年(公元1258年)築今舊州城,賜名鎮遠州。
元代置元帥府、黃平府,屬播州,隸四川行省。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1年)置黃平安撫司;洪武十一年(公元1376年)置黃平守御千戶所;洪武十五年置黃平衛指揮使司;明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改置黃平州[2],屬平越府,改隸貴州行省。
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置黃平州[3],治所在今舊州。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移州治於興隆衛(今黃平縣城),原黃平州改稱舊州,興隆衛改稱新州。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舊州設州同。乾隆十年(公元1742年)裁州同,改設巡檢司[4]。

行政區劃

黃平在夏商周時代,舊州屬《禹貢》載“九州”中的梁州。周秦屬且蘭故地,漢屬牂牁郡,唐開元元年(713),置新興、韶明二縣,隸充州。宋屬播州土司管轄,楊氏世守其地,宋為(楊氏)黃平府立上下三曲二長官司地,隸敘州。元至元中,黃平蠻叛,播州楊氏將羅季明討平之,遂有其地。至元二十八年六月初一日(1291年6月28日),置(羅氏)黃平府屬播州軍民安撫司。 明洪武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374年12月29日),置黃平安撫司,屬播州宣慰司。萬曆二十九年四月二十九日(1601年5月30日)改土歸流,置遵義、平越二府,改黃平安撫司為黃平州,屬平越府。清朝康熙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二日(1687年7月30日)裁併興隆衛入黃平州,移州治於衛城,舊治稱舊州,新治稱新州。嘉慶三年三月七日(1798年4月22日)平越府改為直隸州,黃平州改屬鎮遠府。民國三年(1914年)一月一日黃平州改為黃平縣。1949年11月10日,黃平縣人民政府建立,隸鎮遠專區。1956年7月23日,撤鎮遠專區建立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治所移設凱里,黃平縣屬之。
黃平在改土歸流前,屬土司統治,地方行政區劃難以考究。黃平的地方行政區劃設定,始於明朝萬曆二十九年四月二十九日(1601.5.30),明朝政府將原播州地改土歸流,黃平安撫司改為黃平州,基層實行里甲制度,編戶三里,即黃平里、天官里、太平里。
清朝康熙二十六年六月戊辰(1687.7.30)裁併興隆衛入黃平州,移州治於衛城,編戶六里三土司,即黃平里、興隆里、太平里、在城裡、後路里、重安里和岩門司三莊、重安司大小三甲、朗城司上下六莊。
民國三年一月一日,黃平州改為黃平縣,實行區、團、甲三級行政區劃,全縣有八區98團1410自然寨,興隆里和朗城司上六莊地並為中(城)區(新州),重安里四官莊、重安司大小三甲和岩門司三莊地並為東區(谷隴),重安里客民所居里地、朗城司下六莊並為南區,黃平里上塘七寨、四哨析為西區(上塘),黃平里改為北一區(舊州),後路里改為北二區(金坑),在城裡改為北三區(平溪),太平里改為北四區。
民國十六年(1927年),劃全縣為新州、舊州、重安、谷隴、平溪、太平6區,區下設保、甲、排三級。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全縣改設8區,23鄉(鎮),鄉(鎮)下設保、甲。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鄉(鎮)改為聯保,全縣設6區,35聯保,聯保下設199保,2017甲。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廢聯保,撤區公所,全縣劃為四屏、舊州、重安、太平四個指導區,同年又劃分為3鎮20鄉,215保,2269甲。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全縣設兩個區,21鄉(鎮),170保,1666甲。
1950年,全縣建立四屏、舊州、重安、谷隴、平溪5個區和21個鄉(鎮),164個村,1457農會小組。
1953年劃全縣為5區70鄉鎮。1956年調整為43鄉鎮。
1959年至1962年,黃平、施秉兩縣合併,全縣有四屏、舊州、重安、谷隴、平溪、施秉、雙井、紫荊8個區。
1962年,兩縣分治後,全縣恢復為5區23公社,304個大隊,2109個小隊。
1963年擴編屢45個公社,266個大隊,2091個小隊。
1967年,區、公社建立革命委員會。1984年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為鄉(鎮)。
1987年,全縣劃為5區,27鄉(鎮),250個村民委員會,2120個村民小組,1907個自然寨。
1992年1月12日撤區並鄉,全縣轄新州鎮、舊州鎮、重安鎮、谷隴鎮、平溪鎮5個鎮,野洞河鄉、黃飄鄉、上塘鄉、一碗水鄉、紙房鄉、浪洞鄉、翁坪鄉、重興鄉、苗隴鄉9個鄉。

古城風貌

古鎮城垣

舊州乃燕山造山運動形成之盆地,四周群山環繞,層巒亘疊,中開大壩,阡陌縱橫,氣候宜人,物產豐饒,富甲黔東,名揚海內。自周秦至明清,皆為郡州府等治所,由於舞水通沅江、長江及滇黔赴京都驛道交通之便利,故歷代商賈雲集,市場繁榮。隨著外來人士的頻繁進出,各種文化亦隨之湧入,與當地文化互相交流碰撞,形成了文明厚重的多元文化大熔爐,其建築也因之而別具風采。
據史志記載,宋代前,舊州城原建在天官寨(現舊州城北800餘米處),宋代後,才遷至現住址。原古城經二千多年的滄桑變遷,風吹雨打已坍塌腐爛消失,蕩然無存。
現今的舊州古城,始建於宋代理宗保祐六年(1258年)。歷經元代後,曾幾經毀圮重建。明代神宗萬曆年間(約1571年前後),當時貴州巡撫郭子章題奏設州,命曹進可再次重督修州城。城垣以石為基,以磚為牆,建得堅固宏偉,工程浩大,築有東西南北四門,東曰“未春”,後改“隆遠”,南曰“七星”,後改“清雲”,西曰“慶成”,後改“東平”,北曰“武勝”,後改“慶安”。每座城門均有城樓置其上,造型有歇山、懸山式,用青方磚壘砌,二層三層不等,作瞭望禦敵之用。另建有炮台四座,出水洞五個,周長九里三分十八步(合4062米)。之後,州牧李逢春在城內增建串樓一千三百間。明崇禎六年即1633年,又予維修,在城垣上修築巡邏馬道及數口城池,還利用北側東流之舞水築護城河。清乾隆二年即1737年,總督張廣泗題奏知州金作楫維修城垣,增為4223米,並於小西門新修城門一座。至此,城垣建築臻於完備,堅固雄偉壯觀,市容整齊在黔屈指可數。舊州古城選址定點獨具匠心,完全以中國古代風水理論為準繩,按龍、砂、水、穴、向五大要素來規範設計,依山就勢而築,既合理,又美觀。清末,幾經戰亂火毀,瑰麗市容大減其色。民國時,水打城西老里壩,洪水衝垮河堤,繁華的老里壩街段成為一片河灘,二千餘居民遭滅頂之災,縣長沈麟書命拆城垣石頭去修築河堤,城垣開始大規模損毀。解放後,因地方領導文物保護意識淡薄,隨意拆城垣石作糧庫基石,1958年“大躍進”中修兩岔河水庫,一舉將所有牆石拆盡。現殘垣面貌尚清晰可見。
黃平州

街道宅居

舊州古城街道,獨特風格,街道布網以近舞水之西、北二向為主幹,以利於排水,次幹道則或東西,或南北向。兩條主幹道,均以東、西兩向為主,且眾街巷交叉貫通,城內往來四通八達。街巷道路全用當地河中自然石材鵝卵石鋪築,呈魚背造型,陰晴塵埃不飛,雨雪街道不滑,迵然風格,別於他城。
舊州古城街道很多,自西至北之主幹道街段,依次是老里壩、過福眾橋後依次是門洞坡、西大街、蒼坡、十字街、北門街、三栱橋,全長三千餘米。次幹道,自西而北,依次是馬家巷、木匠街、馬店街、郭家巷、北門街。連結主次幹道間並延伸的支街巷道有新街、竹子市、月台上、雜糧市、賴子灣、劉家巷、禇家巷、財神巷、孫家灣、茶院、塘沖灣、中全巷,成為縱橫網落系統。街道兩旁設有暗排水溝,並匯集於幾條大排水溝流入舞水河中。此一龐大周密有組織的排水系統,在古代城鎮建築中,實屬少見,對當今的城鎮建設仍有借鑑作用。
街道兩旁房屋,均為高封火牆相隔的容印形建築。民宅為清一色的磚木結構四合院,飛檐走角,似春燕展翅。房舍排排相連,磚砌高牆分隔,且超出房宅1—2米,牆頂造型以雙坡雙檐迭落式馬頭山牆為多,牆外側顯眼處畫鳳塑龍,栩栩欲飛,既利防火防盜,又極雅觀。院內曬壩、廳堂、臥室、糧倉、廚房、水井、曬樓、廁所等無一不備,功能齊全,為江南民居之典型。房屋臨街大前門兩側還建有雙台鋪面,作行號商業經營之用,成片排列,市容整齊。印子屋的進數深度,依地勢及財力的多寡而有差別,一般1—2進,多者3—4進,天井中居,方石鋪墊,兩廂作室,寬敞自然,精緻典雅,玲瓏古樸,日照庭院,月落深井,形成了舊州古城別具一格的庭院風光。其中大商巨賈的房屋則多修得高大宏偉,富麗堂皇,用材碩大,精雕細作,結構巧妙,氣勢不凡。居室裝飾雅致,廳堂書畫棋琴,門窗廊欄雕工精美,花園別致,獨具風格。全城2000餘棟房屋,布局自然合理,整齊美觀大方。
(1)盧氏宅第
民宅建築,典型者當推巨商盧氏晴川宅第,該宅座落在西大街中部,北臨西大街,南臨馬家巷。宅第內有九個天井,建築占地1200餘平方米,為容印形高封火牆封閉式建築。印院內有正房五棟,廂房多棟。正房按北、南正軸線排列,除臨街一棟作營業房外,其餘全在統封印院內。北起第二棟正房前有一道高厚堅牆,有石門相通。院內每兩正房間建堂檐懸山頂樓一座,全為碩大優質木材建成,形成印院天井,規模宏大,石門重重。門石條上,書刻“讀聖賢書明禮達用;行仁義事致遠通方”等楹聯。門窗欄廊,雕飾精美;廳堂室房,書畫琴棋;勾頭瓦當,專門造制;印牆脊檐,鑄龍塑鳳,栩栩欲飛;充滿巴蜀湘鄂之濃郁傳統建築氣息。
(2)朱氏宅居
(始建於清光緒年間),位於西大街下街北側,朱氏宅居座落在西下街天后宮對面,占地面積893平方米,由街面鋪房一棟、廂房一棟、上房一棟及東、西兩側三山屏風牆組成。其建築雕刻工藝精湛,造形優美,刀法嫻熟,線條流暢,屬建築雕刻中的上乘。正房上吞口間,大門門楣雕飾“雙鳳朝陽”騎馬花牙子。兩邊房窗雕飾“漁椎耕讀”、“五福臨門”、“八仙慶壽”、“琴棋書畫”等吉祥圖案,雕刻工藝超群,花鳥人物,精美絕倫。院落西側磚牆上,有堆花浮雕,其下消防石水缸刻“魚躍龍門”等精湛圖案。假山怪異,藤蔓纖攀,奇花麗艷,珍樹巧植,簡直是一幅袖珍仙境圖,觀之,令人驚嘆不已。
(3)達源發”
始建於清光緒年間,位於西大街中街南側,占地面積1195平方米,座南向北,按縱軸排列,整組建築有一樓一底,正房6棟,廂房8棟。在北起第三棟正房後面砌築隔牆一道(留有大門通道)。分為前後(南北)兩個印子房。前(北面)印子房,正房3棟、廂房4棟,後(南面)印子房,正房3棟、廂房4棟,整組建築規模大,布局謹嚴,設計巧妙,雕刻精美,別具一格。

宮廟庵閣

舊時,舊州寺宮廟庵閣堂眾多,有“九宮八廟三庵四閣”之謂,實則城裡城外,大小廟宇宮館堂閣祠寺近五十座,為貴州之最,聞名遐邇。“九宮”指的是萬壽宮、萬天宮、天后宮、仁壽宮、文昌宮、禹王宮、崇福宮等;“八廟”指孔聖廟、城隍廟、黑神廟、關帝廟、二郎廟、五顯廟、媽祖廟等;“三庵”指普陀庵、廣長庵、指揮庵;“四閣”指長庚閣、奎星閣、玉皇閣等。“九宮”是湘鄂建築、巴蜀建築與當地民族民間建築工藝在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相融合的產物,頗具規模和特色。其建築特點為四周以高風火牆封閉,占地面積達千餘平方米,有牌坊、前門、前廂、前殿、院壩或戲台戲樓、正殿、側殿等。殿多為單檐硬山頂抬梁穿斗混合式結構。全宮(館)布局嚴謹,斗拱、雕飾等製作技藝精湛。各宮建構處理迥異,別具特色。凡來舊州的各類戲劇組織,都借會館或廟宇演出。萬壽宮、仁壽宮、四川會館等,可容納700—900觀眾,城隍廟戲台則為露天大劇場,可容千人。“八廟、三庵、四閣”則為典型的佛教、道教、天主教建築,造型工藝精湛不凡,宏偉壯觀,富麗堂皇,莊嚴肅穆,令人敬畏。殿內置鬼神銅像泥塑眾多,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舊州寺廟之興起,可遠溯至唐代。據清嘉慶《黃平州志》記載,東郊的寶相寺為“李唐古剎”;岑花(城北1公里處)的寶珠寺系宋代佛寺;城內的福智院是元代道觀;琴坡(城東北1公里處)的太平寺乃明初所建;鼓台山頂道教的玉虛府,明萬曆時已聞名遐邇,朝謁覽勝者不絕於途,後佛、道二教共匯此山,“鼓台仙境”遂躍居“舊州十六景”之首。明代,舊州儒、釋、道三家的寺廟閣觀逐漸興盛,沿至清代,達到鼎盛時期。在清代近三百年中,舊州古城不但寺廟眾多,而且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外省商人紳士的源源湧入,又相應地建起了一些同鄉會館,作為同鄉聚會議事之所。建於舊州的會館有福建會館(天后宮)、江西臨江府會館(仁壽宮)、四川會館(萬天宮)、江西會館(萬壽宮)、江南會館、兩湖會館、雲南會館。其中江西會館規模之大,雕鏤之精,為貴州少有。舊州在歷史上屢遭兵燹,而這些寺廟宮閣亦屢毀屢興。清鹹豐五年(1855年)全城炬毀。在光緒一代,又基本恢復,且建造精美,把我國南方傳統的建築藝術體現得淋漓盡致。,時有民謠云:“遠看像座廟,近看永記號,整的買不起,拆散有人要”。茲選幾個典型廟館閣堂以饗讀者。
北大街主要古建築:
廣長庵、指歸庵、城皇廟、天帝廟、火神廟、武廟、斗剎、江南會館、楊泗廟、黑神廟、二郎廟、水晶寺等。
南大街主要古建築:
軒轅廟、梅葛廟、禹王宮、張爺廟、財神廟、崇聖祠、魯班廟、土主廟、萬壽宮、觀音廟、五顯廟、奎閣、文廟、玉皇廟、祖師廟、孫賓廟、老君廟等。
城郊主要古建築:
東嶽廟、南嶽廟、龍王閣、鼓台山寺、寶相寺、寶珠寺、太平寺、歸元庵等。
(1)文廟
文廟又名孔廟、紅廟等,為舊州首廟。位於今舊州一小內。該廟主祀儒學創始人孔子。始建於明代,幾經拆遷,最後定建於今址。廟依山就勢而建,呈縱深梯狀古建築群。規制壯麗,布局嚴謹。廟四周高牆封護,前為宮牆,寬27米,中央上書“宮牆萬仞”四字。牆內兩邊分建“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牌坊,平面與宮牆垂直。其後,中經“禮門”、“義路”而上,迎面是欞星門,門前有泮池,池東西兩側分建“育才”、“興賢”牌坊。過泮池拾級而上是戟門,兩側有廂房,西廂房西側有節孝祠。過戟門而上是露台,台級十餘梯。其上是聖殿,殿東西兩側分別為東廡西廡。西廡西側是明倫堂,東廡東側是東齋。聖殿後是啟聖宮,門前兩側有兩廂房,兩廂房外西側有學署,東側有星山書院。
(2)聖殿
聖殿為孔廟主殿,宏偉壯觀,莊嚴肅穆。殿闊五間,前有軒廊、露台,台兩端有巷道。殿建用材碩大,裝飾堂皇典雅,工藝精湛。大成殿內,中供孔子牌位(有孔子塑像),兩邊供四配(顏回、曾參、孔伋、孟柯)及十二先哲牌位,上懸“萬世師表”、“斯文在茲”匾額,掛有大彩宮燈,案呈香爐燭台及化帛鼎器。五王殿(啟聖宮)內供孔子父考以上牌位(肇聖王木金,端聖王折父,詒聖王防叔,昌聖王伯夏,啟聖王叔梁)。每年農曆仲春二月及秋八月上旬“丁”日為祭孔日,廟裡要舉行隆重而複雜的祭孔活動,莊嚴肅穆,熱鬧非凡。大殿於1985年遷到飛雲洞。
(3)城隍廟
城隍廟位於古城北門今革命烈士陵園西北側,始建於明代,幾經戰火,累廢累修,於清光緒年間臻於完備。廟座東向西,為兩進木結構建築,有頭門、二門、正殿、配殿。殿前有戲台,院壩可容千人看戲。頭門兩邊鐫刻“生死有命、禍福無門”楹聯,上懸“出入心寒”橫匾,懸宮塑騰雲駕霧的魁星點斗。正殿內,城隍爺端坐神龕,案置簽筒供品,二宮娘娘陪坐兩旁,還有判官、小鬼、役卒列立兩邊。顯眼處,懸掛“陽世人間,為非作歹皆由你,陰曹地府,古往今來饒過誰”;“為善必昌,為善不昌,祖宗有餘殃,殃盡則昌;為惡必滅,為惡不滅,祖宗有餘德,德盡乃滅”楹聯。殿內兩側,設有十個閻羅漢,各殿中塑陰曹地府及鬼神繁多,有鬼門關,阿鼻地獄,善惡二司。鬼神有持會牌的,推磨的,拉鋸的,坐血河的,下油鍋的,過奈河橋的,上尖刀山的,爬滑竿的,上望鄉台的,投胎的。還有莊周弒妻,唐王游地府,斬金角龍,活捉王魁等活靈活現的泥塑故事。遊人觀看毛骨悚然。其教化人們棄惡從善之意,甚為深遠。廟毀於1975年“文革”時期。
(4)萬壽宮
萬壽宮又名江西會館,為古城會館建築之最,座落在今鎮政府西側郵政所處,是座規模宏大且具巴蜀湘鄂風格的古建築群,系江西旅舊商人所建。館成於清光緒年間,主祀東晉南昌人許仙真君。許仙曾任四川勝陽縣令,為官清廉,興利除弊,極得民心,辭官歸江西後,人們為他立廟祭祀。政和六年(1016年),宋徽宗題“萬壽宮”匾額,館名由此而來。宮依山就勢而建,作六段梯級分布,主體建築錯落有致。分前殿、正殿、後殿及陽明樓四部分,均按中國傳統建築模式建造,以中軸線貫穿南北排列,氣勢恢宏,雄偉壯觀。建有內場戲台,可容納千人看戲。殿的頭門,用碩大條石建造,陰刻對聯:“廟貌重興東水光萬年俎豆,安闌永慶吳江仰壽世神仙”。上懸匾書“鐵樹功崇”。戲台馬門書刻“歸去”、“來兮”四字。院中放置巨大生鐵化帛爐一座。頭進有真君殿;二進為戲台、天井、餐廳;後進是二層重檐翼角的觀音樓,又名陽明樓,或樂源一覽樓。登樓覽勝,古城全貌盡收眼底。1934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過舊州,毛主席、朱德、周恩來等領導曾駐紮此樓。
(5)仁壽宮
仁壽宮又名江西臨江會館,位於西中街北側,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一年即1786年,光緒十四年即1888年重建,是一組高封火牆封印子建築,寬17.6米,深51米,占地897.6平方米。臨街宮牆,塑有“仁壽宮”題額。石牆開闢園形雙合門及兩個棱形窗,左右對稱。院內依次有戲樓、院壩、東西廂樓、正殿、後廂樓、後樓,東西廂與戲樓連線。院壩中間有圓形水池,池中央有圓台,台上置生鋼水鑄就的化錢爐一個,高2米餘,直徑約0.7米。據說此爐直接從江西運來。正殿為單檐硬山頂拾梁穿斗混合式結構。殿內祀肖公,為臨江郡人,曾被封為英佑侯,有“仁侯”之稱。官內建築布局謹嚴,場地緊湊,頗為壯觀。殿樓木料石墩用材碩大,額坊廊欄雕工精美,別具風格,充滿巴蜀湘鄂建築氣息。此宮曾幾度作為戲院,1934年,紅軍長征過舊州,曾在此召開濟貧大會。現保存完好,已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6)萬天宮(川主廟)
萬天宮又名川主廟、四川會館,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位於老里壩大街東段南側,占地面積1212.5平方米。座北朝南,整組建築前為磚砌四柱三間三樓牌坊,牌坊後為戲樓,接戲樓兩側有廂樓各六間,正殿建於石砌台基之上,殿內供李冰父子雕像。
(7)天后宮
天后宮又名福建會館,始建於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位於西大街下段南側,占地面積1220平方米。由大門牌坊、廂房、正殿、後殿組成,明間供“無極天上聖母”牌位。
(8)文昌宮
文昌宮,始建於清乾隆年間,位於西大街馬家巷,占地面積1112.7平方米,由牌坊、頭門、前廳、廂房、正殿組成。正殿祀“七曲文昌帝君”。
(9)江南會館
(10)長庚閣
長庚閣位於老里壩大河北沿,距福眾大橋三百來米,始建於清道光六年即1826年。閣為三層檐六角攢尖頂木結構,層層飛展。頂層四角,懸掛四個精巧銅鈴,風吹鈴響,悅耳動聽。閣底供地母像,樓上有文人詩畫。長庚閣造形美觀,裝修典雅、工藝精湛,宏偉堅固。它與福眾大橋遙遙相對,影倒河中,相映生輝,成為舊州古城西隅一大景觀。登閣覽勝,確有“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之感;眺觀萬畝大壩,田園風光如詩如畫。1934年,兇猛洪水吞齧老里壩大街,百餘人登閣避難,此閣傲然屹立,毫無損毀。1975年破“四舊”時,此閣被拆毀。現當地擬在二年內捐資重修。
(11)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位於古城東門出口處,總占地面積1870平方米,四周修築有圍牆。它是由法國天主教會及當地民眾信徒出資修建而成。
清光緒十五年(1889),法國籍的穆神甫來到黃平舊州傳授天主教義,天主教開始傳入黃平縣境。1903年,為便於傳教,修建了舊州天主教堂,1945年,在舊州石牛分設了歸元庵支堂。其主要活動是宣揚天主教義和做彌撒,發展信徒。先後到舊州傳教的神甫有穆神甫(法國)、尚神甫(法國)、民神甫(法國)、周神甫(中國)、曹神甫(中國)、呂神甫(德國)、韋神甫(德國)、金神甫(德國)、黃神甫(中國)、韓神甫(中國)、孫神甫(德國)。眾神甫在舊州活動期間,一邊傳教,一邊利用自身掌握的先進西醫技術,為周圍民眾醫治疾病,救死扶傷,深得舊州人民愛載。1903-1949年,舊州天主教堂先後發展教徒230餘名。解放後,教堂產權交給當地政府接管,教堂活動逐漸冷落。到五十年代末期,天主教活動被禁止。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天主教活動重新恢復。1987年,舊州天主教堂的產權劃歸教堂管理使用,信徒民眾有了正常開展活動的場所,當年有天主教徒100餘人。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現舊州及周邊縣市已擁有信徒300餘人,每個季度都統一集中來做彌撒。
舊州天主教堂主體分為誦經堂和起居樓兩部分,另有伙房、醫務房等。堂、樓集民族風格與歐式建築藝術為一體。
誦經堂建築為歐洲法式風格,長約12米,寬約8米,高約8米,為東西座落。房牆全為古方磚修建,且橫豎相間排列,十分美觀。東面房牆體超出屋脊1米,頂上中部高兩端低,似防風火牆結構,壁上有三個圓形窗子,一大二小,構造似馬車輪子一般,奇特而雅致。其下有二個拱形門。西面房牆體因屋內設有講經台,為棱型結構,上有三個圓型窗,下面兩側有兩個小拱形門。南北面房牆每邊有8個豎長頂尖形窗子。另各有二個拱形小門,排列整齊,互相對稱,極為雅致。屋內有六根相距3米的大柱頂住屋頂眾橫樑。屋頂內側天花板為拱形,中部有四處為尖塔形結構,形狀如四把張開的巨傘,極為巧妙。
起居樓為中西結合構造,共二層。長約13米,寬約8米,高約9米,為南北座落。房牆磚木相間,融為一體,用巨大木柱支撐屋脊橫樑。東西面都有拱形窗、拱形門。整個房屋上下層都隔有多間面積不一的單間。二層四面都設有走廊。房頂木瓦結構,飛檐翹角,頗有氣勢。
值得一提的是,舊州天主教堂為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立下了一大功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法國籍民神甫勃沙特為了解貴州地形,便於開展傳教,常年把一張一平方米大的詳細貴州地圖懸掛於誦經堂內牆壁上。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過舊州,先遣部隊紅六軍團司令部入住天主教堂內,軍團長肖克將軍發現了這張地圖,當即取下請勃沙特譯成中文,此圖為紅軍轉戰雲貴,東出湘西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幾十年後,肖克將軍仍記憶猶新,戀戀不忘。一個真實的故事,一段傳奇的情緣,為舊州天主教堂增添了美麗的色彩。因此,天主教堂既是一處宗教古建築,又是一件革命歷史文物。
2003年8月,中國科學院歷史文化名城專家委員會秘書長王景慧教授到舊州古城考察,盛讚此天主教堂造型獨特,風格為國內少有,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教堂現保存完好,並已修繕一新。

十六佳景

舊州城郊歷來風光秀麗,清代時評有十六佳景。清編《黃平州志》有專文記述,明代以來多有文人墨客寫詩文贊詠。十六佳景即鼓台仙景、萬營占候、翁播龍潭、銅釘鐵峰、晴嵐擁廓、白鷺盈洲、宜娘營壘、梯子巔岩、寶寺鐘聲、白岩仙洞、寶珠柏翠、馬苑桃花、陡岩赤壁、馬鬃峻岭、石塹游龍、兩岔漁歌。隨著歷史的滄桑變化,其中有五景已煙沒不在,但尚存的十一景仍風姿不減當年,因篇幅有限,僅敘其中*景以饗讀者。
(1)鼓台仙景
鼓台仙景位於古城南面2.5公里處,當地民眾普遍稱之為“擂鼓台”。?鼓台山因呈圓錐形,四周絕壁,山頂平坦,形狀像倒立的大皮鼓而得名。自明代道教於鼓台山頂建立玉虛觀後,遂成勝跡。舊志稱其為“舊州十六佳景之首”。康熙《貴州通志》記此山曰“頂平如鼓,四周塹削,鑿梯挽鐵鏈乃可上”。《大清一統志》云:“絕頂孤峰,高懸天半,中有一徑至山巔,屈曲陡峻,梯石為磴,挽鐵索而上”。清編《黃平州志》曰:“高千仞,險仄處維以鐵縆、登者挽之乃上。山上多奇花異樹,岩穴出泉甘香異常。下瞰百餘里郊野山村,煙雲溪澗如在蓬島然。”此山四周絕壁,形若剝筍,山頂古樹參天,山前蒼松翠柏,山後淵谷橫亘,清水長流,河岸十餘戶農家掩映於翠竹香木間,裊裊炊煙,似一幅優美畫卷。東面有鐵釘、銅峰遙遙相對,更增其獨特景致。登鼓台山,由山麓拾級登臨頭天門、二天門、三天門而入元天門。其間有土祠、茶亭,將至山頂有靈官殿,過元天門有梅塢、竹徑、玉虛府。空中樓、閣雄踞山頂,直摩蒼天。 山自建廟後,累有毀興,後道、佛二教並存於此,建有玉皇閣、祖師殿、觀音堂等。鼓台山歷來為舊州遊覽勝地,明代民族英雄史可法之祖父史應元任黃平知州時游此山,曾作《鼓台山賦》。明、清文人李占春、王家俊等有題詠。當代作家騫先艾等寫有情文並茂的遊記。每年農曆6月19日為廟會期,屆時,舊州等地民眾及香客信士,爭往登山拜佛,求神還願,人流如蟻,對唱山歌,熱鬧非凡。
鼓台山,山不算高,峰不算大,卻玲瓏別致,登之可領略另一番情趣。明代黃平知州楊風翥在其《游鼓台山記》中曰:“……天下名山亦多矣,不無人工點綴之巧,此山如村谷中人,不知飾而一種率真自然之態,令人可仰可親也”。
(2)萬營占候
萬營占候位於舊州古城北面5公里之石牛勤坡山頂。此處曾為明代征南大將軍傅友德蕩平四境後的息兵養馬之地,故得名“萬營占候”或“十萬營”。十萬營大山海拔高度為1135.5米,山勢雄偉,山頂平闊,茂草叢生,現古營屯風貌猶存,營牆北沿長500餘米,高1.5-2米,寬1.5米,南沿以奇險山崖為牆,險峻至極,設卡門一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成為舊州北境一大亮麗景觀。春夏之晨登臨峰頂,只見一片片巨大而潔白無瑕的厚霧把遠近山谷平原遮蓋得嚴嚴實實,南邊與北邊寬廣的舊州與浪洞兩個大壩隱藏在厚厚的霧層底下,尤如淹沒在大海深處,一點不見影兒。遠近山峰,高者露出半截,矮者隱約現出個頭兒,似海中孤島,如仙境蓬萊。待太陽升高,大霧散盡,環目四眺,則黃平、甕安、餘慶、施秉四縣無限風光盡收眼底。鳥瞰舊州湖跡平川,萬畝大壩田園風光如畫如詩,大壩周圍一串串小丘陵和一片片農家小寨錯落有致,公路和河流兩旁整齊排列的樹木如一條綠色長城自由舒展開去,將大壩點綴得更加秀美。舊州古城則尤如坐落在一艘徐徐開動的“航空母艦”上,隨舞陽河東去。舊州飛機場的正副跑道仿佛兩條金色飄帶平行鋪墊在城北,與舊州古城隔舞陽河遙遙相望。古城南面的銅頂山、鐵頂山、鼓台山,酷似三名威嚴衛士,守護著舊州這座千年文明的古城。 登上十萬營大山峰頂賞景,心曠神怡,可讓你真正領略天堂看人間之神感。
(3)翁播龍潭
翁播龍潭位於舊州城東北十里許翁蓋寨下面之溪流山谷處。溪流出谷注入舞水。《黃平州志》載:“下有沉潭,夏涼冬溫,每於大旱,上下河道俱涸,獨此淵涵如故。明代貴州巡撫郭子章為之立祠,土人求福多應。”此景風貌獨特,原貌基本保存完好。河岸懸崖峭壁,河床嶙峋萬態,河水瑩潔清澄,河口勝景難繪。河段中,梯級瀑流甚多,水流隨河床起伏折迭而歡騰飛濺,象碎珠散玉,聲悅若琴。瀑流暢瀉,時合時分。谷口有一盛大淵潭,潭水碧綠,深邃莫測。谷河流段中,有大小瀑布數十處,花飛浪里,浪里飛花。夾岸危峰突兀,山色濃綠如染。谷口入大河下200米處,河寬不逾十米,兩邊絕崖,高逼雲天。西側半山,飛流直下,壯麗至極。谷口潭外,有一沙洲屹踞,中分溪流,成一孤島。島三面環河,地形絕佳,其景之妙,仿若蓬萊仙境,妙不可言。
4、兩岔漁歌
兩岔漁歌位於舊州古城郊西北蓮花寺旁,氵舞??陽河與紅梅河交匯處。此地田野平曠,屋舍儼然,溝渠縱橫,阡陌交通,田園風光極富詩情畫意。河中游魚細石,歷歷可數,是垂釣捕撈的最佳去處。初春時節,沿河堤兩岸行走,清風翠竹、紅花綠柳撲面而來,令人心曠神怡。每到夜晚,老人孩童皆來賞游,青年男女鹹來談情,更有漁人下河捕撈,一時間只見點點漁火,搖曳閃爍,情歌漁歌唱和,此起彼伏,交相映襯,構成一幅和諧幽遠的意境,使人頓時忘卻塵世的疲憊和紛擾,獲得無限美的愉悅。
5、陡岩赤壁
陡岩赤壁位於舊州古城西氵舞??陽河畔,距福眾橋約1000米處。此壁陡峭如削,危石詭譎,雄奇險峻,儼然鬼斧神工之作。霞光輝映,色如丹塗,故得名“陡岩赤壁”。峭壁下水流湍急,漩渦迭出,深不可測,攫人魂魄。峭壁下有一洞穴,深十多丈,高兩丈,空闊亮敞,洞穴入口處有兩小峰,挺拔而立,??洞壁上有許多文人畫士感喟讚嘆的題詠。登臨此壁,賞霞光萬丈,品文人之作,浪漫之情油然而生。
6、白鷺盈洲
白鷺盈洲位於舊州古城郊的中橋河處。此處地勢寬廣無垠,肥美平闊。一條條清澈的河水潺潺流淌,河中游魚戲石,妙趣橫生。灘涂星羅棋布,積澱成洲。因此處魚蝦豐盛,白鷺紛紛聚集覓食。看那群群白鷺翩然起舞,就像是跳芭蕾舞演員,盡情地在這個舞台歡快表演。?凝眸此狀,使人不禁聯想起古詩中“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風日晴和人意好,夕陽簫鼓幾船歸”之優美意境。
7、播寺鐘聲
播寺鐘聲位於舊州古城南1公里處的黃平至舊州幹道旁。明代貴州巡撫郭子章揮師平定播州後,為志其武功、宣揚王化、感召庶民而建,故賜名曰:“平播寺”。該寺規模宏大,雄偉氣派,結構精巧,更有高僧宣講,致使香客雲集,善男信女,摩肩接踵,一時香火鼎盛,聲明遠播。其寺置大鐘,渾厚沉潤,傳響數十里?。
8、馬苑桃花
馬苑桃花在舊州城南2公里,距擂鼓台0.5公里,是通往“鼓台仙景”的必經之地,為舊時達官貴人養馬遊玩之所。此地狹長平坦,透過青山綠竹,可見處處小橋流水,惹人喜愛。一條小溪繞數十農家和田野歡唱而過,小溪夾岸片片桃林,疏密相間。陽春三月,桃花盛開,滿眼粉紅,猶如天上匯聚的雲霞、天女撒落的花瓣,令人賞玩讚嘆不已。遠處偶爾傳來一兩聲雞鳴狗吠,倍覺靜謐宜人,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只有身臨其境,方知馬苑桃花不愧是調養身心的好去處。

亭園豐碑

(1)舊州中學樂源亭
舊州中學是一所公園式花園化大型農村完全中學,始建於1932年。校園最佳去處,當數樂源亭池。池雛成於南宋紹興年間,迄今已有740餘年歷史。民國二十年,創修舊中,慕其風光天然,遂修為池。池成,環池植佳木秀樹,日消月長,茂樹參天,春夏濃陰滴翠,秋冬繁葉吐青。魚翔碧池,玉漾清漣,絕佳苑景,慰為勝觀。一九九二年,再次重修樂源池。重修之池,池中造亭,亭通曲橋,橋連墁道,道環池欄,紀念碑雄矗點綴,參天樹隱樓掩池。 東北側又復修古城垣並植佳木秀樹,新建風格迵異的音樂樓、仿古逸夫大樓、古炮台,西南側豎立特製的巨幅瓷磚壁畫,為池亭增添了新的風韻。
(2)舊州革命烈士陵園
舊州革命烈士陵園,位於城北十字街北側原東獄廟處。1950年始建,1985年重修,紀念為解放黃平在梨樹坳戰鬥中壯烈犧牲的原中共鎮遠地委組織部部長王富海同志和全體陣亡將士,在清匪反霸中犧牲的幹部、民眾。園占地畝余,陵墓巍峨,園坊雄屹,上刻“浩氣長存”,字大若斗、熠熠生輝。枋柱陰刻楹聯,書法精湛,技藝上乘。園內佳木參天,秀樹常綠。墓碑聳立,石桌雅置。園牆固封,環境清幽,自成一景。
(3)紅軍長征黃平紀念碑
紅軍長征黃平紀念碑,位於舊州古城東門南側,占地923.7平方米。碑高9米,長方體碑座高4米,寬5米,水磨石裝飾。主碑為鋼筋混泥土鑄塑的一面中國工農紅軍軍旗,高達5米。碑座四周陰刻相關文字,正面為肖克將軍親筆題寫的“紅軍長征黃平紀念碑”碑額,背面為毛澤東同志手書的七律《長征》詩,南面是《紅軍長征過黃平簡介》,北面是《豐碑記事》。碑四周建有護欄,水磨石地坪,甚為壯麗雅觀。
一九三四年九月三十日至十月三日,紅軍長征先遣隊紅六軍團途經黃平苗鄉山凱、谷隴、黃飄、東坡、羅朗、舊州和松洞,中央代表任弼時、軍團長肖克、政委王震夜宿舊州,於天主教堂獲一張法文版貴州地圖。他們帶著這張地圖,走雄山、過險水、轉戰貴州和湘西,為中央紅軍長征開闢了通道。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央紅軍左路縱隊由台江向黃平挺進,夜宿谷隴,二十六日清晨飛奔黃平縣城,在尖山坡至馬場一帶激戰一晝夜,連破黔軍三道防線,二十七日凌晨占領黃平縣城新州。軍委主席、紅軍總司令朱德,軍委副主席、紅軍總政委周恩來,紅軍高級將領劉伯承、彭德懷、葉劍英、楊尚昆、陳雲、王家祥、李富春等領導以及中央機關和軍委縱隊在新州住宿。二十八日,中華蘇維埃主席毛澤東隨紅軍右路縱隊一軍團第二師由施秉經牛大場到舊州,與從新州出發的左路縱隊以及中央軍委領導朱德、周恩來等會合。二十九日,中央紅軍離開舊州,向甕安的猴場進發。紅軍所到之處,廣泛宣傳革命真理,認真執行民族政策,尊重民族風俗,紀律嚴明,秋毫不犯,留下了“只有蘇維埃才能免除人民苦難”等革命標語,與各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魚水情誼,流傳著許多動人佳話。

明清驛道

明清驛道指舊州至上塘古驛道,始起舊州古城老里壩,西至上塘鄉青槓坳,為古代舊州至福泉及省城貴陽要道,全長17.5公里,現存13.5公里。驛道築於明代,跨澗越山,蜿蜒曲折,寬窄不一,寬處約3米,窄處1.2米,一般1.5米左右,全用鵝卵石鋪築。驛道自舊州城經波洞鋪、上塘鋪、瓮埋鋪、鐵關鋪、地順鋪、王家壙鋪而至平越(今福泉市)、貴定、貴陽。驛道運輸主要靠馬幫,貿易往來,有效地促進了舊州、平越、貴定、貴陽沿途大邑要市的經濟繁榮。漫行驛道,尤如置身於珍貴的露天博物館,古風沁人,仿佛昔日馬幫風塵之況浮在眼前。

軍用機場

舊州原軍用機場,位於萬畝大壩中央,距古城1公里許。始建於1941年。因抗日之需,由美國出錢,中國出力,動用10個縣9萬餘人修建而成,機場占地約2平方公里,主跑道2100米,另築有次跑道、滑行道、飛機窩、停機坪、指揮台、油彈庫及美國街等。常駐一個美軍航空大隊計800餘人。配有戰鬥機、轟炸機、偵察機、運輸機。戰況緊急時,日起降飛機100餘架次,曾到柳州、桂林、衡陽、長沙、南丹等地空襲和轟炸敵軍,協同地面部隊作戰。特別是1944年冬,由舊州機場起飛的幾十架轟炸機,在湖南衡陽、邵東附近的金蘭寺配合陸軍殲敵1萬多名。戰火燒到貴州獨山縣時,舊州機場的飛機每天黎明出擊,編組執行轟炸任務。機場作為作戰機場期間,對打擊日軍地面部隊和空軍起了重要作用。現機場主次跑道保存完好,已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春夏時節,機場跑道淺草如茵,是散步休憩的最佳去處。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深入和世界旅遊業的蓬勃發展,黔東南旅遊業繁榮在即,開闢為旅遊支線機場指日可待,不久它定將重新煥發青春活力,為地方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萬畝大壩

舊州大壩,常謂萬畝,實則3萬畝有餘,壩東西長10餘公里,南北半之,面積50多平方公里。其寬闊平坦豐饒在黔名列前矛。經地質專家認定,大壩地域原為高原湖泊,因地質巨變,桑海蒼田,因而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平展無垠。全系肥田沃土,水源充足,旱澇保收,是貴州高原最大的米糧基地之一。舊州大壩由眾多分壩連綴而成,自東而西為川心壩、石牛壩、校場壩、石官壩、老里壩、機場壩、紅梅壩、謝家壩、七里坪、平西壩。壩上阡陌縱橫,溝渠交織,村寨星落棋布,道路四通八達。農耕之家六畜興旺,雞鴨成群。盛產大米、油菜、薯芋、蔬菜、水果。春夏禾綠如染;金秋稻浪飄香,四周峰巒綿亘,綠樹成蔭,充滿詩情畫意。

文化與商業


舊州古城不僅是黔東商業重鎮,而且又是黔東文化大鎮。
舊州,座落於舞陽河畔,沅水之源的舞陽河自舊州流經施秉、鎮遠達湖南、湖北;舊州古驛道四通八達,由西南至平越達貴陽,由北至餘慶通四川;由東北至施秉與滇楚驛道相連。舊州為水陸交通交匯點,貨物集散地。由上海、武漢、湖南、湖北、四川、江西等地運來的百貨,經馬幫分運全省各地,本省的土特產又由舊州碼頭水運至湖南、湖北、武漢、上海及國外。當時的舊州古城成了省內外貨物交流樞紐中心,商賈雲集,生意興隆。
省外商人為了長期在舊州經商,紛紛在舊州修建自己的會館。如:福建商人修建福建會館天后宮;江西商人修建江西會館萬壽宮,臨江會館仁壽宮;四川商人修建四川會館崇福宮、萬天宮;兩湖會館禹王宮;江南會館江南閣等。本地商人也在城街面建起自己獨特的“多進印子房經商櫃檯”,如舊州“古建一條街”門面都有經商櫃檯,除此外,那處處可見的古街、古巷、古碼頭、古作坊、古櫃檯、古鋪等數量之多的商業遺蹟,可以想像當年古城舊州商業、手工業等經濟繁榮昌盛景象。
商業的發達,經濟的繁榮,帶來了古城文化的興盛。
清乾隆年間,僅戲台就有十多座,古代舊州,幾乎天天有戲看,夜夜有戲唱。有來自外省戲班子演唱的京劇、川劇、滬劇、閩劇、湘劇、贛劇等,也有舊州當地的民間戲劇。如話劇《安重根》、《偏心的婆婆》、《男大當婚》等。除其戲劇演唱外,還有流行於茶館的說書。如清代末年,舊州西門街的徐家茶館、劉家茶館、陳家茶館等均有說書的,較有名的說書人有:邱相如、樂石七、陳平、王樹青等。說書的內容有《封神演義》、《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楊家將》等,說者高亢激昂,抑揚頓挫,聽者聚精會神,津津有味,別具一番風趣。
除此外,還有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活動。舊州廟會,其活動都有不同的會期,有的定在每年農曆二月和八月上旬的“丁”日,有的定在“戊”日,一年四季都有,各廟會活動的內容都有所不同。
文廟廟會:會期主要舉行隆重的祭孔活動。屆時方圓幾十里的讀書人都要到舊州古鎮文廟來祭奠孔子,男女老幼紛紛前來觀看。祭奠儀式由學識淵博,德高望重者主持,讀書人按順序祭祀,規模盛大,熱鬧非凡。
城隍廟會:會期主要舉行盛大的迎神賽會,參加者為當地的百姓。玩會的人扮作各種鬼神模樣,抬著城隍廟菩薩雕像,敲鑼打鼓沿街遊行,觀者上萬人。
五顯廟廟會:會期主要是舉行戲神活動。參加戲神者,抬著五顯王神雕像前拉後推,或提而復擲,沿街遊行,別開生面,參與觀眾上萬人。
二郎廟廟會:亦抬神遊行,還配一嚎天犬,以祈求舞水無泛濫,沿河兩岸百姓吉利平安,觀眾達數千人。
鼓台山廟會:會期(農曆六月十九)來自各地的民眾數以萬計,各自在鼓台山寺燒香拜佛畢,能歌善舞的歌手們相互邀約,在鼓台山上對歌,比個高低。對歌形式多樣,主要有:情歌、訴苦歌、猜謎歌、勞動歌、笑話歌、諷刺歌等。節日期間,鼓台山寺成了歌的海洋。

歷史文物

黃平州郵票

這是銷於大清倫敦版黃1分帶過橋邊郵票上的全漢文“貴州 辛亥 四月初一新黃平”乾支戳,郵戳見證此戳為今黃平縣址所用!
黃平州

黃平州印

明黃平州州印在習水發現
該印為銅質、方形,規格為75毫米×73毫米,印高95毫米,印體厚13毫米,印柄長80毫米,重0.95千克。印面陽刻九迭篆文“黃平州印”四字,印背刻有“永曆十一年十月x日”八個楷體字。此印在收藏者家中已傳七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