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賦》是唐代詩人李邕創作的一篇賦。此賦從“遠遊子”(作者自謂)周目層岩感慨萬千而起筆,寫了巨石的雄偉峭拔,寫了巨石的種種功用,又用了許多有關石的典故對石進行吟詠。全賦從石之用著眼,借石以明志,行文流暢,筆鋒帶有感情,活用典故較多。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石賦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賦
- 作者:李邕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代:世。
- 植:拄。
- 茲:讚嘆詞。盤礴:同“磅礴”,廣大的樣子。
- 武:勇力。
- 峭峙:高峻屹立。
- 趠(chuō):跳。
- 凌云:超越雲層。
- 霄:天。嶂:高峰如屏障。
- 標:挺立。表:同“標”。
- 汗漫:不能清晰地了解。儀狀:儀容形狀。
- 劃:劃分。鎮:安。
- 崛:勃起。戴天:頂天。
- 默:通“墨”,黑色。玄云:烏雲。
- 赩(xì):赤色。
- 矗(chù):高直的樣子。
- 嶷(yí):高。
- 遏(è):遏制。塞:用作防禦工事的要塞。
- 磧(qì):沙漠。
- 張:擴大。九州:指整箇中國。
- 蹙(cù):縮小。隔:阻隔。
- 眇(miǎo):遠。驕子:寵愛之子,這裡指胡戎。《漢書·匈奴傳上》:“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
- 遐:遠。勍(qíng):強。
- 卻:阻止。羽檄(xí):求救的文書。
- 文砌:即文陛,天子殿前台階。張銑注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曰:“文陛,天子殿階也,以文石砌之。”
- 貞琬:純正美玉。粉澤:用來化妝的脂粉。
- 階陛:宮中的台階。
- 茝蕙(chǎi huì):香草名。
- 徜徉:遊戲。
- 拂:拂拭。容曳:飛揚的衣著。
- 冰碧:潔淨的青石。
- 紛披:多的樣子。
- 懷金:石之含金,比喻身藏金印居於高位的人。
- 剖玉:從石中剖析出美玉,此隱涵《韓非子·和氏》的故事,“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文王即位……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危堞(dié):高城上的女牆。孤:無人。
- 御沖:防禦衝擊。
- 出陣:射出陣地。
- 乘城:覆伏城池。起龍:振動潛龍。
- 炮:指用炮射出的石。古之炮,是用機械發石以襲遠。
- 磁:磁石,即吸鐵石。列墉(yōng):築成高牆,作為防禦工事。
- 金鼓:金為鐘。在戰場用金與鼓指揮進退,擊金則退,擊鼓則進。沮氣:喪氣。
- 輟(chuò)鋒:停止進攻的鋒芒。
- 借:假。弈秋:古代善於下圍棋的人。
- 蜀相:指三國時的諸葛亮。興圖:指諸葛亮用石頭擺的八陣圖。《太平寰宇記》云:“八陣圖,在(四川)奉節縣西南七里,周回四百八十丈,中有諸葛孔明八陣圖。聚石為之,各高五尺,廣十圍,歷然棋布,縱橫相當。中間相距九尺,正中間南北巷悉廣五尺,凡六十四聚。或為人散亂,及為夏水所沒,冬水退後,依然如故。”另外,在陝西省勉縣東南、四川省新都縣亦有此遺蹟。
- 秉:掌握。節制:指揮法則。
- 縱:捨棄。劫殺:恃力殺之。都:美德。
- 鄙:藐視。宋:疑指戰國時宋人宋牼,一作宋鈃,嘗欲以利遊說罷秦楚之兵,孟子勸其舍利而言仁義。《荀子·非十二子》批評他和墨翟說:“不知一天下、建國家之權稱,上功用,大儉約而侵差等,曾不足以容辨異、縣君臣;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緘(jiān):指封人之口的理論。謬識:錯誤的認識。
- 禹:夏禹,以平治洪水著稱。鑿:意謂開鑿河道,疏導洪水。神模:神明的楷模。
- 落:碰落,狀山之高。五星:指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史記·天官書》云:“五星同色,天下偃兵,百姓寧昌。”多懵(měng):人多心情慌亂。
- 不孤:不小。
- 磨:石磨。礱(lóng):小石磨。
- 支:支機石,天上織女所用。鄭惟忠《古石賦》所謂“在地者佳人搗練,在天者織女支機”,後者即頌其事。
- 編:以石為題編寫文章。兵符:行軍的符信。
- 鳥:指神話故事中的精衛鳥,系女娃所變,因在東海淹死,乃銜西山木石以填之。《山海經·北山經》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 山何言而望夫:由於丈夫從役,妻子送行,立而望之,化之為石,故名“望夫山”。類此故事,河南新野、陝西紫陽、湖北武昌等地,所在多有。《太平寰宇記》云:“當塗縣(在安徽)望夫山:昔有人往楚,累歲不還,其妻登此山望之,久乃化為石。”《幽明錄》云:“武昌北山上有望夫石,狀若人立。古傳云: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女餞送此山,立望而死,化為石,因名。”
- 黷(dú):玷污。
- 羊:羊石,即石形如羊。《海錄碎事·地·沙石》云:“長沙縣有鵝羊石。《湘中記》云:昔有鹹少卿,牧羊、鵝,遇仙升天,鵝、羊皆化為石,今猶有其形象。”《明一統志》云:“石羊山在柳州府武宣縣西六十里,峭壁上有石如羊,俯瞰大江,舟過見之。”
- 武:虎。林藪(sǒu):草木叢茂的山野。《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射虎之事可作佐證:“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
- 鼓:石鼓,先秦之物,唐初在今陝西鳳翔出土,計十面,上有大篆之文,其內容與時代眾說紛紜,今人多認為是秦之文物。希聲:聲音微弱。
- 為人:變成石人,如望夫石之類。無偶:天下無匹。
- 梁:橋。註:疏通。
- 投水:抱石投水而死。《韓詩外傳·卷一》:“申徒狄抱石而沉於河。”《史記·屈原傳》:“懷石遂投汨而死。”克成:能夠成功。
- 補天:即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淮南子·覽冥訓》云:“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和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
- 盤踞(jù):盤結踞守。真王:真命天子。
- 鏃(zú):箭頭。肅慎:春秋戰國時代的小國,地處今吉林省寧安縣以北。《國語·魯語下》:“於是肅慎氏貢楛(箭乾)矢(箭頭)”。
- 越裳:古國名,在今越南南部。《漢書·南蠻傳》:“交趾之南,有越裳國。周公居攝六年,制禮作樂,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譯而獻白雉。”《新語·無為》:“越裳之君,重譯來朝。”
- 屹:山獨立壯武的樣子。主:君主。
- 架:橫亘。能言:《左傳·昭公八年》:“春,石言於晉。”發祥:產生祥瑞。
- 華表:古代用以表明道路,在亭台驛站,城廓衙門的入口處皆有之。
- 疏梁:飾畫的橋樑。
- 彼:指越裳、肅慎等。
- 室:石室,古代藏書之所。《漢書·高帝紀》:“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顏師古註:“以石為室,重緘封之,保慎之義。”
- 勒篆:刻上篆字。離經:分章斷句。
- 翕(xī):起。湘川:今湘江,是湖南最大的河流。飛燕:即石燕。《水經·湘水注》:“湘水東南流經石燕山東。其山有石,紺而狀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其雷風相薄,則石燕群飛,頡頏如真燕矣。”
- 伏:隱匿。昆池:即昆明池,在長安。《西京雜記》:“武帝作昆明池,欲伐昆吾夷,教習水戰。因而於上遊戲養魚.魚給諸陵廟祭祀,余付長安市賣之。池周圍四十里。”駭鯨:驚叫的石鯨。《三輔黃圖》:“昆明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鯨。刻石為鯨魚,長三丈,每至雷雨,常鳴吼,鬣尾皆動。”
- 膏:石髓之類。《神仙經》:“神山五百年輒開,其中石髓出,得而服之,壽與天相畢。”亦可說是駐顏膏。《白孔六貼》:“唐昭宗以臘日賜韓偓銀合之,駐顏膏,繡香袋,並牙香等物。”顏駐:即駐顏,使容顏青春常駐。蘇軾《洞霄宮》:“長松怪石宜霜鬢,不用金丹苦駐顏。”
- 碑:墮淚碑。《晉書·羊祜傳》:“襄陽百姓,於峴山祜平生遊憩之所建碑立廟,歲時餉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預因名為‘墮淚碑’。”
- 豈:曾。扣角:即《扣角歌》,指春秋衛國人寧戚以擊牛角而歌,為齊桓公賞識,用之為卿。匡坐:端坐。
- 白水:寧戚欲仕所歌之逸詩。《列女傳·辯通傳》載,齊相管仲對其妾曰:“昔日公使我迎寧戚,寧戚曰:‘浩浩乎白水’,吾不知其所謂。”其妾笑曰:“人已語吾矣,君不知識矣。古有《白水》之詩。詩不云乎:‘浩浩白水,儵儵之魚。君來召我,我將安居?國家未定,從我焉如?’此寧戚欲得仕國家也。”
- 尋:思求。小住:短暫逗留。
- 危途:危險的道路。翠屏:碧色山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