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白馬石賦
- 創作年代:2007年10月23日
- 文學體裁:辭賦
- 作者:王澤生
作品原文,文章特點,背景資料,
作品原文
白馬石賦 王澤生
一蟬塞雨,草黃秋石;半簾石賦,國事家邦。浮雲故地,蝴蝶未見客舞;鳥窺人跡,花寒但有淚霜。百姓之說,典故未藏。風聲高嘯,前蹄高舉入雲;彩霞飄落,鄂倫少女春郎。晶藍兮,曉風之巾;丹紅兮,晨樺之裳。嘆哉!雲海雲姑,青城蒼莽;林家神石,朝拜棱岡。秋野蕭蕭,人間新天;今月皎皎,故地春長。
石之謎迷也。尋之:白馬神石,兀以張灣之麓;革命老區,赫以軍圖之上。憶之!趙尚志也、忍恨山雪、馬嘯西風、英烈鏗鏘。於天放也,骨穿槍林、血泊彈雨、虎牢志堅、飢麾草莽。陳雷綏境悍戰,金策北滿金湯。
唏噓矣!斯石地標:上集以北,興嶺以南,海甸之東寥寥,風雪之中煌煌。形似白馬,名故白馬石;眾口久傳,巨石天而降。術之考證,世之罕見,隕之納賞,史之絕唱。石旅闢建,呼嘯之山莊;汽笛林海,漂流之灣張。曾記否?神石松間,白馬蕭蕭秋螢;問路花女,幽泉漠漠菱香。
然則,著意當年,細節鷹翔。西征之部,白馬作基;毀木於營,繳局為槍。悲歌入石千古,硝煙雨聲;君歸人沐斜谷,遺骨楓黃。山川瑟瑟,半塢蒙夢陸翁;關河悠悠,一灘鐵馬河床。石滄骨嶙,冰懷松針;人石俱體,石氳心房。西征矣雄關漫道,衣衫襤褸;飲雪兮長途當旅,苦寒煮湯。兆麟鐵骨,虎目峰迴五行,鷹曜璀璨;尚志懸顱,擊節雪深鹿影,林壁然茫。
喈!冰凍寒日,國之憂患,鐵流徙步西還;東滿之戰,氣沖霄漢,剿我日偽狂狂。樟松紅松無怨,壯士衣單;朔峰從容北滿,抗日華章。旗指諾敏,烽喚村莊。雲送衣、山墓葬,血凝大荒,激戰曉月硝煙;雪墳塋、松棺槨,日犬尾長,肌傷遲暮寒狂。篝火縷縷,忠魂青松虬結;赤腳獵獵,國門風雪徜徉。西進矣!西進矣!
西進矣!西進矣!塗經炮台,鐵鎖橋頭酣戰;石對南河,槍聲血色殘陽。屍體橫兮硝煙味,漫遮月;血色盡兮不見雪,晨昏藏。風聲鶴唳,白骨烏鴉空盤;神石霹靂,風雪大纛蒼茫。張許首抵,金王匍襲,密營啟以江留,花林旋於鶴崗。兆麟於湯東,老白有心;尚志於霧海,冬月夜訪。常郭至此,三軍於茲,會師康莊!
會師矣!烽卷紅旗過大荒。白馬伯仲,金戈刀叢,白馬神石天外,陳雷題碑塞上。聲聲雞啼,彈指古稀;呦呦鹿笛,樹輪滄桑。春光多詩意,不及鄉音;遲歸稻香中,古今柔腸。翩翩空谷,分外花香;離離青冢,潮漲惆悵。
※2007年10月23日凌晨3點初稿,2006年6月16日上午11點修訂,改成韻文。
文章特點
《白馬石賦》語言風格是粗獷中不乏細膩,剛勁中蘊藉柔美。全篇用韻自然隨意,對仗很工整,駢散結合因語氣而變化。句式以四六為主,間或四四句式、三三句式,於豪邁處語言激進,聲韻抑揚頓挫,鏗鏘有力。於景見情,收轉得體,且看:“浮雲故地,未見蝴蝶客舞;鳥窺人跡,但有霜淚花開。”全篇充滿愛國激情,令人感佩!
背景資料
白馬石位於綏建公路69.9公里處,坐落在林區公路北側約50米的人工松林中,距半截河林場場部8.4公里。白馬石呈灰白色,約一間房屋大小。因狀似一匹臥著白馬,取名白馬石。相傳此石若干年以前從天而降,素有“白馬神石來天外”之說。1938年抗聯三路軍三師師長王明貴與二路軍六師師長張光迪帶領隊伍在白馬石勝利會師。1939年初,中共北滿臨時省委常委金策在這裡主持召開了成立西北臨時指揮部籌備會。白馬石是東北抗日聯軍第三、六、九、十一軍會師地和抗聯秘密聯絡站,抗聯在此多次召開重要軍事會議。老抗聯將領陳雷為白馬石抗聯會師地紀念碑提寫了碑名。
白馬石見證了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維護民族尊嚴的艱難歷程和不屈的精神。白馬石是1942年抗聯西征時,三、六、九、十一軍會師之地,位於黑龍江省綏稜縣境內。老抗聯將領陳雷為白馬石抗聯會師地紀念碑提寫了碑名並作詩歌,樹碑以紀念那段歷史。趙尚志同志就參加了這次少為人知的悲壯的西征。永遠的紀念:抗聯那段烽火歲月啊,不會沉淪,不會磨滅!抗聯英烈永垂不朽!白馬石風景區已經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為抗聯紅色旅遊的重要景點。
1938年9月,由金策、王明貴、候啟剛帶領的東北抗聯三軍三、四師和六軍三師八團、二師十二團,從花林子出發,經過鶴崗,於10月8日到達了白馬石,與首批到達這裡的張光迪、許享植部隊會師。11月,李兆麟率領的六軍教導團和十一軍一部分隊伍,離開湯東老白山下江留守隊密營,經過一個多月的長途跋涉,在12月底到達白馬石後方基地。同年12月,常有鈞、郭鐵堅分別率部隊也徵到白馬石。西片部隊在白馬石勝利會師後,由李兆麟主持召開軍政幹部會議,成立西北臨時指揮部。白馬石因此馳名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