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石窟寺簡介,壁畫的種類,佛畫類型,佛傳壁畫,本生壁畫,經變壁畫,水陸畫,壁畫與中國繪畫,壁畫與中國文化,石窟寺壁畫的保護,
石窟寺簡介
中國石窟伴隨千年的中國佛教發展而誕生、發展、沉浮。中國是世界上石窟保存數量最多,綿延曆史最久的國家。和中國佛教的發展線索一樣,中國石窟也曾呈現過南北朝和隋唐兩大高峰期。
壁畫的種類
佛畫類型
佛像:
佛即“佛陀”,義為覺者,大徹大悟之人。佛教認為空間無限,時間無限,因此有十方佛和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佛。現世釋迦牟尼,未來彌勒佛,過去燃燈佛(定光佛)。此外,還有過去七佛、五十三佛,現在三十五佛,西方極樂淨土的阿彌陀佛,東方淨琉璃淨土的藥師佛,兜率天淨土的彌勒佛等。過去七佛包括毗婆屍、屍棄、毗舍浮、拘留孫、拘那含牟尼、迦葉和釋迦牟尼。
佛教有大、小乘之分。大乘有十方三世諸佛,三世佛有橫三世(藥師、釋迦、阿彌陀)和豎三世(彌勒、釋迦、燃燈)之分。三身佛指體現絕對真理的法身(毗盧遮那)、體現佛智的投身(盧舍那)和教化世間的應身(釋迦牟尼)佛。小乘佛教主張“唯禮釋迦,無其它佛”,故只繪出一佛(釋迦)一菩薩(彌勒)像,別無其它尊像。小乘石窟多繪本生、佛傳、因緣壁畫,亦重在宣揚佛陀。
繪製佛像,要求具有體現佛的道德品質的儀容形貌,即“三十二相”和“八十隨形好”之說,這些相好體現了佛陀特有的體貌特徵,如頭有肉髻、大耳垂肩、足有輻輪等。
菩薩:
菩薩是梵語“菩提薩陲”三界稱,“菩提”義為覺悟,“薩陲”義為有情,求悟眾生皆可成為菩薩。凡夫修行達到佛位,中間要經過四十二個階位,這就是菩薩行的聖位。聖位最高為等覺、妙覺位,等覺是等同於佛的菩薩,妙覺就是佛位。佛經中的菩薩,均為等覺菩薩。佛畫中多繪文殊(妙吉祥)菩薩、普賢菩薩、彌勒(慈氏)菩薩、地藏菩薩、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等。
在眾多的菩薩中,在中國信仰最眾、影響最大的是觀世音菩薩。其中一面二臂、相好端嚴的是聖觀音,而依據密宗儀軌所繪多面多臂、手持法物的,有所謂密宗七觀音:大悲(千手千眼)觀音、如意輪(四臂)觀音、準提(七俱胝)觀音、不空羂索觀音、馬頭觀音、不空鉤觀音等。在中國民間,還有三十三觀音之說,包括水月、白衣、魚籃、寶相、自在觀音等。
明王:
明王是佛、菩薩的忿怒像,一般多為多面多臂。中國多見八大明王:不動、降三世、馬頭、軍荼利、大威德、金剛薩陲等。
羅漢:
天龍八部:
曼荼羅畫:
曼荼羅義為輪集,亦譯“壇”,是密宗修行時供奉的佛畫,是佛、菩薩聚集修行之畫。密宗有金剛、胎藏兩大部,故曼荼羅分別為金剛界(據《金剛經》)和胎藏界(據《大日經》)兩大系統。其形式或方或圓,以一佛或一菩薩為本尊,在其周遭繪製多尊菩薩。一幅之中各層(中院、外院)有眾多佛菩薩,名為“普門曼荼羅”。以藥師、觀音、阿彌陀為中心的簡化曼荼羅,名為“一門曼荼羅”。
佛傳壁畫
繪出佛陀自誕生至涅盤的一生教化事跡,多方連續,極具故事趣味性。一般有四相圖:誕生、說法、降魔、涅盤。還有八相成道:兜率天降、白象入胎、住胎說法、右脅誕生、逾城出家、樹下成道、初轉、雙林入滅。
本生壁畫
繪出佛在過去世為菩薩時教化眾生的種種事跡,表現其捨己救人的崇高品德。其時佛幻化為或獸或人、或佛或菩薩的形象,富有藝術感染力,題材豐富多彩,成為壁畫的重要源頭。著名的本生故事有屍毘王割肉貿鴿、月光頭施頭、須達拏太子、薩陲王以身飼虎、慈力王施血、九色鹿王忍辱等。
經變壁畫
佛教故事畫,最初是佛傳、本生故事壁畫,迨至唐代,逐漸為經變畫所替代。經變即將佛經中的故事譬喻演繪成圖,使佛經中高深的義理“變相”為圖。經變畫的興起極大地豐富了佛畫內容,提供了佛畫家馳騁藝術天地的廣闊空間。唐代佛寺壁畫極盛,名畫家如閻立本、吳道子等皆以繪製大型經變壁畫而知名於世。
水陸畫
水陸法會全稱為“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是盛大的宗教儀式。水陸法會所懸掛的畫像即水陸畫。水陸畫集人、釋、道三間人物於一體,分為內堂和外堂兩部分。水陸畫興起於宋代,是當時中國佛教中國化、三教合一思潮盛行的體現。石家莊毗盧寺、山西稷山青龍寺皆為水陸畫名寺。
壁畫與中國繪畫
中國繪畫史源遠流長,具有豐富的傳統和珍貴的遺存。特別佛教東傳以來,佛教藝術隨著中印兩大文明古國的文化交流傳播開來,佛教的題材和內容擴大了中國繪畫的視野。外來的不同風格藝術的影響,促使中國繪畫從內容到形式進行新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中國繪畫藝術寫實手法的進一步發展。從此,繪畫場所由宮殿、墓室走向石窟寺院,繪畫內容從表現統治者生活轉向宗教題材,在更廣泛的範圍內與人民民眾發生聯繫,這就為中國美術的突變準備了條件。石窟、佛寺壁畫和傳世捲軸畫,同為中國繪畫長廊的有機組成部分。而留存至今的畫史資料,或記載缺失,或語焉不詳,現存國內外的捲軸畫作品為數不多。因此,石窟壁畫成為研究中國繪畫史最珍貴的資料。
壁畫與中國文化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民族大融合時期,也是外來文化第一次大規模進入中國的時期。隋唐盛世,國都長安成為萬國駢集、八方來朝的世界文化之都。伴隨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還有天文、曆法、音樂、舞蹈、醫藥、建築、書法等多方面的傳習。石窟壁畫幾乎涵蓋了中國文化的所有領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構成。石窟藝術成為繪畫藝術的主流,也是眾多畫家競相獻藝的藝術場地。在壁畫園地中,各國、各民族的人物競相登場,各類社會生活畫面紛至迭出。
石窟寺壁畫的保護
由於壁畫年代久遠,所處環境又十分惡劣,因此完好保存至今的非常少,這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引起全世界的關注。
壁畫的保護工作非常艱辛。央視《敦煌再發現》全面介紹了壁畫保護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果,主要介紹了七種保護方法。
1.臨摹
講壁畫臨摹下來,這種方法要求高度保持壁畫的原本風采,對繪畫師技術要求很高。
2.“打針”
這種旨在將一種經過特殊處理的粘合劑注入壁畫與山體之間的夾層、把起甲或脫落的壁畫層與山體粘合的保護方法,既保證了粘合效果,還防止了化學成分對壁畫的損壞。
3.防沙固沙
“流沙治理是莫高窟保護的首要任務”,主要是建立立體防沙網路,立體防沙網路的建立是國際間合作的成果。
4.剝離技術。
5.吸鹽技術。
6.復原技術。
復原壁畫的原因和存在的技術難度,莫高窟永久封存部分壁畫的原因和數量也將由此得到釋解。
7.數位化保護。
數位化保護是敦煌莫高窟今後使用最廣泛、最重要的保護方式。
七種壁畫保護方式並非保護措施的全部,有關壁畫保護措施的探索是學術界和遊客共同關注的話題,我們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