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農業

石油農業

石油農業亦稱石油密集農業、化學農業、無機農業或工業式農業(industrial agricul-ture)。是世界經濟已開發國家以廉價石油為基礎的高度工業化的農業的總稱。是在昂貴的生產因素(即人力、畜力和土地等),可由廉價的生產因素(即石油、機械、農藥、化肥、技術等)代替的理論指導下,把農業發展建立在以石油、煤和天然氣等能源和原料為基礎,以高投資、高能耗方式經營的大型農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油農業
  • 國家:美國
  • 世紀:20世紀
  • 年代:50年代
歷史沿革,相關案例,

歷史沿革

是繼傳統農業之後,世界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20世紀50年代以來,石油農業得到更快發展,多實行企業化和集中式經營,耗用大量以石油為主的能源和原料,具有高產、高效、省力、省時、不施糞肥、經濟效益大等特點,無論對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產量,解決因人口激增而引起的世界糧食需求矛盾尖銳等問題,或在經濟已開發國家的農業發展史上均起過重要作用。但也曾一度因出現全球性的石油危機和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而暴露出它在經濟、技術、生態上均存在一定弊端或潛在威脅。對此,必須給以足夠重視。

相關案例

資金投入
“石油農業”是以美國為代表的高投入、高產出的農業現代化模式。
這一模式之所以被稱為“石油農業”,是因為它大量地使用以石油產品為動力的農業機械,大量使用以石油製品為原料的化肥、農藥等農用化學品。機械化和化學化是這一農業現代化模式的共同特點。
以美國為例,1920年到1990年,美國的拖拉機數增加了18倍,農用卡車增加了24倍,穀物聯合收割機增加了165倍,玉米收穫機增加了67倍。1970年農用化學品的使用量是1930年的11.5倍。1990年化肥的使用量為1946年的6.1倍。與此同時,美國農業的投入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920年農業投入中勞動、不動產、資本三者之間的比例為50∶18∶32,這一比例到1990年變為19∶24∶57。
生產力影響
農業的現代化,使美國的農業生產力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從1930年到1990年,美國的小麥單產提高了1.45倍,棉花單產提高了2.57倍,土豆單產提高了3.48倍,玉米單產提高了5.12倍。1950-1975年美國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了2.4倍;每個農業勞動力所能供養的人數,1910年為7.1人,1989年增加到98.8人。
農產品商品率1910年為70%,1979年已達到99.1%。同時,農業生產同農產品加工、銷售以及農業生產資料製造、供應之間的聯繫日趨緊密,農業的專業化、社會化程度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收益
美國的這場“石油農業革命”不僅使美國的農業實現了現代化,而且還促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全球範圍內的農業現代化努力。
從已開發國家到開發中國家,“石油農業”迅速成為全球農業發展的主要模式。
60年代末的世界糧食首腦會議確立了這一模式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並把它作為此後二十年改變全球糧食供應緊張、消滅飢餓的主要措施。這一努力的積極成果是大大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世界養活了比原來預期多10億以上的人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