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橋子村隸屬萊城區方下鎮,位於萊城西l2公里,鎮政府駐地西6公里處。地處平原地帶。南隔汶河與牛泉鎮接壤,村東是小辛莊村,西鄰魯西村,北以泰萊高速公路與何家莊為界。人口720人,219戶,耕地828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橋子村
- 所屬地區:中國山東
- 地理位置:山東省萊蕪市方下鎮
- 人口:720人
歷史沿革
民國初年,全縣劃為10個區,石橋子屬第十區;1941年,萊蕪劃為三縣,石橋子初屬新甫縣;1944年夏,隨魯西區劃歸萊蕪縣;1945年10月,三縣合併,全縣劃為13個區,石橋子屬魯西區;1951年3月,萊蕪縣各區由按地名稱呼,改為數字稱呼,石橋子屬第四區;1955年10月,區名改用地名稱呼,第四區復稱魯西區;1958年3月,為適應農業合作化的新形勢,縣委撤區並鄉,撤銷魯西區,同時建立魯西鄉,石橋子屬該鄉管轄;1958年10月,石橋子屬魯西人民公社;1959年3月,方下人民公社、魯西公社合併,稱為方下人民公社。之後,方下公社更改為辦事處、鎮,隸屬關係未變。
歲月洗禮
石橋曾一度為新泰至淄博的交通要道。有利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推動了石橋工商業的發展。宋代時期,冶鐵、制陶業發達。村中有宋代冶鐵遺址,出土有瓷罐、鐵硫渣等物。石橋建成後,橋頭兩端店鋪也應運而生。清順治年間,有王姓、馬姓兩家旅店小有名氣,有“石橋子開店一沙氈”之說。同時,石橋子又是強盜經常出沒的地方,一些有錢大戶和富商經過此地時,總是提心弔膽,生怕遭劫,所以有“寧走九江口,不從石橋子走”的說法。
石橋曾經過戰火的洗禮。抗戰時期,魯西村是日軍的一個據點。日本軍火和糧草運輸都必須經過石橋。1944年,八路軍攻打魯西據點,為切斷日軍軍需供應,阻止日軍潰逃,村民配合八路軍將石橋橋板掀掉一部分,每孔剩一塊,為徹底消滅盤踞在魯西占據的日偽軍起了重要作用。抗戰勝利後,萊蕪人民掀起了保家衛國、保衛勝利果實的參軍運動。1946年冬,有10名青壯年報名參軍參戰,石橋子村民在石橋上舉行歡送儀式;1947年,為支援萊蕪戰役,石橋子也在“一切為了前線”的號召下,投入到轟轟烈烈的支前運動中,石橋上車輪滾滾。
風土人情
過去的說法是石橋子人精明,但富不了家。解放前也只是有幾戶土財主,很少有常年僱工,與鄰村魯西相比,遜色不少。 解放後,直至20世紀70年代,村民生活仍落後本地平均水準。到80年代初.經營日用小百貨的王增祥擁有了全村第一台電視機。從此,石橋子變化日新月異。十年後,村里安上了電話,黑白電視機擁有率達75%,並出現了彩色電視機。2000年,成為電話村,電話基本普及,其它高檔家電走進尋常百姓家。期間,村莊布局也不斷變化,1999年實行舊村改造,通開了南北街、東西街,硬化了路面。沿路兩邊,店鋪林立,甚是紅火。
石橋子村自建村以來就重視文化教育,清代不少人獲取功名,出現過文舉、武舉。1954年建起了國小堂。1978年重修校舍。1986年新建國小14間,合班並校後改建成高標準幼稚園。尊師重教的風尚,促進了村民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自1977年至2002年,先後有54名學生考取了大中專。1990年至2002年,國小入學率和國中畢業率均保持100%。
重要人物
王萬玉 (1946年犧牲)吳欽增 吳乃亮 王德祥 亓瑞有 郭金斗 (1948年犧牲)
二、歷任村支書
1947年-1956年 王萬軍
1958年-1960年 王萬軍
1960年-1964年 亓瑞增
1964年-1976年 王萬軍
1976年-1981年 王銀祥
1981年-1983年 王宗太
1983年-1986年 王銀祥
1987年-1990年 劉永升
1990年- 劉永平
三、歷任村主任
1946年-1950年 王萬軍
1950年-1959年 劉道武
1960年-1962年 亓瑞增
1962年-1964年 時潤清
1965年-1966年 劉 武
1966年-1976年 王萬軍
1976年-1979年 王銀祥
1979年-1981年 王宗太
1981年-1983年 王銀祥
1983年-1987年 王成海
1987年-1990年 劉永平
1990年-2001年 王月明
2002年1月- 劉永平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高占華 原泰安市(縣)武裝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