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撒尼人》是2006年11月1日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德光、黃建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林撒尼人
- 作者:趙德光、黃建明
-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 ISBN:9787105079216
《石林撒尼人》是2006年11月1日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德光、黃建明。
撒尼人非常崇尚老虎,在撒尼語裡“羅”是虎,“倮”是龍,因此他們早先也自稱為“羅倮”,意思是像龍和虎一樣勇猛而不可戰勝的民族。簡介 雲南石林彝族自治縣是彝族撒尼人最大的聚居區,在石林縣境內,由於地形地貌多樣,各地自然條件...
《石林撒尼人》是2006年11月1日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德光、黃建明。內容簡介 在彩雲之南,有一個神奇的地方,她的名字叫石林;在彩雲之南,有一個神奇的族群,她的名字叫彝族撒尼人。撒尼人是一個遷徙的民族,歷代先民一直在...
阿著底彝族撒尼人刺繡之鄉,中國雲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文化空間,雲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簡介 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維則鄉乾塘子村,彝族撒尼語稱“阿著底”,全村全部是彝族撒尼人。撒尼人的刺繡圖案,並非憑空想出,...
《阿詩瑪》是彝族撒尼人傳統文化的突出表現形式,寓含撒尼人的精神、信仰、價值取向,涉及撒尼人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具有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研究素材的特殊價值,已受到國內外學界關注。社會學價值 《阿詩瑪》植根於石林彝族撒尼人群體...
彝族(撒尼)刺繡也叫“撒尼十字繡”,彝語稱為“拿窩”,是流行於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彝族支系撒尼人聚居區的一種民間刺繡藝術。相傳彝族(撒尼)刺繡起源於唐宋時期,明清兩代趨於成熟。撒尼刺繡針腳細密,工藝精湛,圖案構思巧妙,組織...
《雲南少數民族農村的社會文化變遷:對石林圭山大糯黑村彝族撒尼支系的調查與思考》是2015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玲。書名 雲南少數民族農村的社會文化變遷:對石林圭山大糯黑村彝族撒尼支系的調查與思考 作者 王玲 ISBN ...
撒尼人主要居住在今石林彝族自治縣大圭山一帶,阿細人居住在彌勒縣西山地區,大大小小的撒尼、阿細村寨就散落在這兩座大山深處。1963至1964年間,為了籌備少數民族文學課程,我有幸走進圭山和西山,與撒尼和阿細父老兄弟共同生活了七八個月...
《路南城撒尼人》是2011年雲南出版集團公司,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簡介 李納(1920~),雲南路南(今石林縣)人,出生於路南城的書香門第,幼年喪父、母親靠自己的勤勞與堅韌將其三姐妹艱難養大,並使其姐妹都受到很好的教育...
撒尼跤王是一部紀錄片。內容簡介 雲南省石林地區的撒尼人(彝族分支)有著悠久的摔跤傳統,過去,這裡的男孩會走路後就在草堆、地頭、牛糞上摔來摔去,摔跤是撒尼人的宗教內容,也是男人的成熟標誌,而跤王更是他們的至尊榮譽。中年漢子...
2008年6月7日,彝族三弦舞(撒尼大三弦)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Ⅲ-75。歷史淵源 居住在雲南石林、丘北一帶的彝族多為撒尼人,相傳很久以前,有位如花似玉的撒尼姑娘為避土司逼婚而出逃,與一撒尼...
石林湯鍋 石林是彝族撒尼人的聚居地,撒尼人是一個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豪爽民族。每到農曆六月二十四,在石林、長湖或乃古石林等景區都會舉行一年一度的火把節。這時如果你來到石林,就可以在觀看了精彩的鬥牛,摔跤比賽後,在場外不遠...
王林明:男,彝族撒尼,畢業於雲南省藝術學院音樂系,鼓手,(組合聲部:男低)工作單位:石林縣教育局教育科。黑石頭簡介 悠揚的竹笛聲 多情的大三弦 似乎在向你訴說著石林的神奇 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老民族——撒尼人 這是來自...
《一五一十石林縣圭山鎮大糯黑村撒尼村民日誌》是2020年學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大糯黑村的村民日誌,有兩部分,一部分是畢林記錄的,記錄於2010年。一部分是李琳記錄的,記錄於2015年。畢林和李琳記錄的村民日誌,其內容主...
《石林撒尼口語400句》是2013年3月1日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向方。內容簡介 王向方編著的《石林撒尼口語400句(附光碟)》大體是按照情景對話的方式設計的,可作學習撒尼話日常用語的教材。為不使篇幅太大,又儘可能容納最常用的...
彝族密枝節傳統祭日將至時,石林彝族撒尼人村寨的男性村民就相聚在一起,推舉出負責籌辦密枝節的“密枝翁”,挑選出符合標準的男性參加祭神儀式。祭密枝神必有白色的綿羊或山羊,其次是白豬白雞等色彩潔白的牲靈。規定的日子一到,準備...
在途中遭遇撒尼土司熱布巴拉家放水淹堵,溺水遇害後的阿詩瑪,化為石林縣石林風景區中的一尊石峰,可阿詩瑪的聲音卻在石林中迴蕩。在電影《阿詩瑪》中曾提到“阿著底”這個地方,一種說法認為這個詞是撒尼語的“曲靖”,且石林縣過去曾由...
石林縣 大三弦舞的歷史流源無文字記載,從流傳地區和舞蹈形式來看,大三弦舞是彝族撒尼人、阿細人相互交流的產物。石林彝族自治縣與彌勒縣山水相連,石林的撒尼人和彌勒的阿細人就像親兄弟,在長期共同勞動、生活過程中,相互學習彼此的...
昆明石林東部的糯黑村建於1398年,迄今已有610年歷史,為典型的彝族撒尼人聚居村寨。原屬陸涼州(進陸良)落溫所,是古驛道的必經之路,現存的石板房和石板路是喀斯特地區以石材、石料、原石為材料建築的少數民族代表性民居村寨。公元...
近幾年,撒尼男青年還打繡有撒尼花紋圖案的領帶,俗稱“撒尼領帶”。製作 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麻布褂是彝族人民自己種原料、手工捻線、用自製的木頭織布機織出來的。在石林地區的彝家山寨,會看到村邊山上的松樹上掛著捆成把的麻桿,這...
在1998年據說有73,900人生活在以上三個鄉中.其他一些阿細族人生活在石林縣(以前的路南縣),大約有300名阿細族人生活在玉溪地區的華寧縣東部,1,200名阿細族人生活在瀘西縣牛街。民族特色 石林縣中的阿細族與撒尼族有很近的關係,但是...
1953年5月,范禹隨路南隊到了石林縣一個撒尼人的聚居村寨體驗生活。在白天,他們幫老鄉打麥子、放牛、種田,在晚上串寨子、收集民歌。住地附近的男女青年晚上成雙成對地結伴與范禹等人聯歡唱歌。在黑夜裡,點著蠟燭唱民歌的溫馨氣氛映...
糯黑村隸屬雲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圭山鎮,地處圭山鎮西邊,距鎮政府所在地4公里,到村道路為柏油路,交通十分方便,距縣城32公里。東鄰本鎮海邑村委會,南鄰長湖鎮宜政村委會,西鄰長湖鎮雨勝村委會,北鄰本鎮額沖衣村委會。
音樂劇《阿詩瑪》是入選首批國家藝術基金2014年度舞台藝術創作資金扶持項目。該劇改編自流傳在雲南彝族撒尼人中的古老傳說,講述了聰穎美麗的姑娘阿詩瑪與勇敢憨厚的小伙阿黑相愛,最終化為石像永駐石林的悽美故事。整部音樂劇分為6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