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彝族(撒尼)刺繡,也叫撒尼挑花,撒尼話叫“拿窩”,意為“未繡完的挑花”。撒尼挑花也叫撒尼十字繡,相傳起源於唐宋時期,成熟於明清時期。撒尼刺繡主要在石林縣的圭山鎮、長湖鎮、西街口鎮、路美邑鎮、鹿阜鎮和板橋鎮的撒尼婦女中流傳。在與石林縣毗鄰的瀘西縣、彌勒縣、陸良縣、宜良縣、文山州丘北縣等地,撒尼刺繡也在當地彝族撒尼婦女中流行。
改革開放以前,彝族民間刺繡自產自用,作為商品出售的很少。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隨著石林旅遊業的日益發展,國內外遊客喜愛石林彝族(撒尼)刺繡,爭相購買。於是有少部分撒尼婦女抓住商機,用繡品做出各種規格的錢包、掛包、壁掛、圍腰和坐墊等商品出售給遊客。彝族(撒尼)刺繡成為商品,為世代務農的撒尼婦女打開了商品經濟的大門。
由於手工刺繡耗時較久,純手工刺繡已經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於是,彝族(撒尼)刺繡從民間加工到政府成立刺繡品市場,從家庭小作坊到民族繡品廠,彝族(撒尼)刺繡進入流水線加工時代。
文化特徵
刺繡圖案
彝族(撒尼)傳統刺繡圖案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大類:
第一大類是幾何圖案,這些幾何圖案以十字繡為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這類圖案的代表有三弦花、八角花、銅錢花、太陽花、羊角花、蝴蝶花、石榴紋、青蛙紋、樹紋、狗齒紋、蕨草紋、火焰紋、跳腳紋等,此外還有一些簡單的形狀,例如,菱形、三角形以及條紋等圖案。
第二大類是花卉圖案,這些花卉圖案以平繡為主,技法較為細膩柔和,具有一定的寫實性。花卉圖案大部分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花草樣式,例如,荷花、石榴花、杜鵑花、山茶花等。
第三大類主要以鏤空貼花為主,圖案較為粗獷、抽象,具體有雲紋、波浪紋等圖案樣式。
紋樣形式
彝族(撒尼)刺繡的圖案紋樣組合形式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方形或圓形的整體圖案,圖案樣式簡潔、對稱。圖案一般位於刺繡工藝品的正面居中位置,常常是一個完整的三弦花或八角花圖案,圖案四周使用羊角紋、菱形紋等各種條紋進行簡單裝飾。這類圖案多用於較小面積的工藝品,例如圍腰、背包等。
第二種組合形式是長條狀刺繡圖案,整體圖案一般循環往復、連續不斷,刺繡圖案較為複雜繁瑣。整幅刺繡通常以大型的三弦花或八角花為主體,由相同的圖案花紋並排相連,由中心向四周層層展開,拼接組合成具有相當寬度的長條圖案。主體圖案之間以羊腳紋、菱形、條紋、樹紋等作為過渡圖案,過渡圖案與主體圖案拼接成更為複雜的紋樣。這類刺繡工藝品一般面積相對較大,圖案密密匝匝,花中套花,紋飾交融,常用於桌布、壁掛等飾品。
顏色搭配
彝族(撒尼)刺繡一般選用簡潔明快的顏色作為布料的底色,例如,黑色、深藍色或白色,也有少量其他顏色,例如,黃色或紅色等。刺繡工藝品的顏色搭配一般有兩種風格:一種是鮮艷的搭配風格,一種是素雅的搭配風格。
鮮艷的搭配風格多使用色系反差較大的絲線來刺繡,如黑、黃、綠、紅、藍、白、青等顏色,這種搭配風格色彩對比強烈,刺繡圖案鮮艷亮麗。黑色絲線一般不與綠色絲線相鄰搭配,粉紅色絲線不與大紅色絲線相鄰搭配。除了刺繡絲線的顏色相互搭配外,布料的底色和絲線的顏色搭配也遵循一定的原則,常見的色彩搭配原則有:底為白色,配黑、粉紅、綠、金黃、大紅等絲線顏色;底為黑色,配白色、玫紅色、金黃色、綠色、大紅等絲線顏色。
素雅的搭配風格一般使用單一色絲線在純色底布上進行刺繡,通過絲線疏密實現顏色明暗對比,刺繡圖案整體效果清淡素雅、簡潔大方。例如,黑白繡就屬於這種風格,用黑色布料和白色絲線,黑白相互襯托,這種簡潔的刺繡也稱為“素挑”。素挑雖然使用單色絲線刺繡,但仍然可以做到淳樸生動,簡單雅致。
刺繡技法
彝族(撒尼)刺繡“重挑輕刺”,其技法以挑為主、以刺為輔,除了以挑為主的刺繡技法,撒尼刺繡還有順針平繡技法和鏤空貼花技法等。
刺繡技法分為兩種:“十字繡”和“一字繡”。
“十字繡”法,顧名思義,是採用“十”字作為刺繡構圖的基本單元,使用的底布為經緯紋路明顯的平布,以底布經線和緯線交叉形成的相鄰的四個網眼為刺繡穿針點,通過繡花針用絲線將四個點對角相連,形成傾斜的“十”字,從而形成刺繡構圖的基本單元,重複基本單元,並採用不同顏色絲線搭配和裝飾,最後組成各種樣式的圖案。
“一字繡”法,是採用“一”字作為刺繡構圖的基本單元。使用的底布沒有特殊的要求,有清晰的經線即可。“一”字繡法絲線走向與經線紋路平行,通過繡花針用絲線沿著經線方向上下穿針,繡出大量的“一”字作為刺繡構圖的基本單元,整體拼成各種規則的圖案或樣式。“一字繡”常用黑色底布和白色絲線,繡出的圖案面積一般較小,常見於圍腰帶和挎包上,多以裝飾為主要目的。“一字繡”法在撒尼人中又被稱為“梭針法”。
無論“十字繡”法還是“一字繡”法,刺繡形成的構圖常以對稱布局為主,構圖簡單明快。
順針平繡技法又叫“插花”,也是撒尼人常用的一種刺繡手法。這種刺繡手法首先使用彩紙剪裁出想要的繡花圖案,然後把彩紙貼在繡布上,這樣的彩紙被稱之為底樣,然後依照底樣的輪廓和顏色,使用各種顏色的繡線沿著同一個方向刺繡,直到蓋住底樣,形成刺繡圖案。這種刺繡手法可以不依賴刺繡底布的紋路,構圖容易突破對稱布局,刺繡走線方向平行,綿綿密密,或濃或淺,過渡自然。這種技法繡面一般比較光滑細膩,圖案內容容易突破常規。在彝族撒尼人的刺繡中,這種技法常常用於花朵與莖葉相配的圖案,繡出來的繡片多用在彝族撒尼婦女的包頭和繡花鞋上,孩童的帽子以及背被上也常常能夠看到這一技法的作品。
鏤空貼花技法也叫“摳花”,是一種具有較強立體感的刺繡技法。這一技法要求先把彩色的布片與硬紙貼在一起晾乾,硬紙起到固化布片的作用,然後把布片剪成曲線狀、花瓣狀和雲彩等連續鏤空紋樣,這樣的布片稱之為“貼花”,之後再把剪好的貼花貼在刺繡底布上,用繡針沿著鏤空剪口繡上金色或銀色繡線,整體形成凸起的滾邊,從而達到立體的效果。這一技法將貼花和底布繡在一起,且底布與貼花顏色對比強烈,因此繡出的圖案顏色鮮艷,十分醒目。使用這種技法繡出的作品常用來裝飾撒尼婦女的衣服前胸和披風帶。
製作工序
撒尼刺繡工藝品有三道製作工藝,分別是裁布、刺繡和加工。
首先是裁布。撒尼刺繡工藝品有尺寸大小區別,小的用於不同的衣服或物品部位,大的可以作為牆上的裝飾品。根據尺寸的不同需要對刺繡的底布進行裁剪。裁剪的目的方面是要滿足尺寸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滿足形狀的要求。根據尺寸和形狀要求裁剪下來的刺繡底布被稱為“繡片”。
然後是刺繡。所謂刺繡就是繡針刺繡的過程。撒尼刺繡的圖案以對稱樣式常見。對稱樣式的圖案通常先從圖案的中心或者對稱軸開始,然後往四周或兩邊開始走線。刺繡的時候一般先把圖案的主體輪廓繡出來,然後填充輪廓。填充輪廓的時候按照顏色區域分為不同的色塊,同一色塊使用一種顏色的繡線進行挑繡填充,一種色塊繡完再接著繡另一種顏色的色塊。通過控制繡線的疏密程度和不同顏色繡線的搭配可以達到顏色深淺的效果。對於複雜的刺繡圖案,會有多層圖案,一般先繡好一層之後,在上一層基礎上進行下一層的挑繡,如此反覆多次,直到整個刺繡作品完成。
最後是加工。加工一般包括對繡片的鎖邊和多塊繡片的拼接等。這是從繡片轉變成刺繡工藝品的最後一道工序。根據繡片最初的設計來進行最後的加工,例如,有的繡片需要在繡片邊緣形成飄穗樣式,有的需要裝裱,有的需要把多個繡片拼接在一幅刺繡作品中。飄穗樣式可以通過拆去繡片四周與剪口平行的經緯線,讓繡線本身線條自然形成飄穗;拼接則要考慮拼接處的用線顏色等要求。隨著工業化的進步,原先純手工進行的工序,例如鎖邊等,都可以使用機器來進行。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藝術審美價值
撒尼刺繡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各式各樣的撒尼刺繡圖案承載了撒尼人的情感、意志和精神力量,體現了撒尼人對自然生命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撒尼人社會風尚、人格情調的神情寫照。更進一步說,這些刺繡作品是撒尼婦女情感思想及觀念的表達,代表著撒尼婦女原始、純真的感情。
工藝價值
撒尼刺繡其製作工藝非常複雜,要求刺繡的婦女精挑細繡,有較大的毅力和耐心,需要付出遠高於其他工藝品要求的努力和心血。對技法的要求也非常挑剔。其中一些刺繡技巧體現了撒尼人獨特的民族智慧,其精巧的工藝、繁複的流程是現代技術難以替代的。撒尼刺繡的工藝價值就是手工藝之於機器化大生產的價值。
實用價值
撒尼刺繡的實用價值更多地體現在撒尼人的生活中,撒尼刺繡常常用於裝飾撒尼人服飾的邊角,一方面裝飾了衣服,美化了儀容,同時也增強了服飾邊角的抗磨性,延長了服飾的使用壽命,這對於常年田間勞作的撒尼婦女來說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學術價值
撒尼刺繡是彝族撒尼人特有的文化表征,刺繡圖案樣式反映了撒尼民族心理、價值觀念、宗教信仰和對世界的認識,反映了撒尼人的審美價值和對大自然的藝術加工,對撒尼民族美術、民族習俗、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經濟價值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撒尼刺繡也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特別是遊客的青睞,撒尼刺繡慢慢走出撒尼村落,融入其他民族家庭。
傳承狀況
撒尼刺繡技術難度非常大,工藝流程非常繁瑣,對刺繡者的要求較高,需要從小進行培養,短期內無法直接產生經濟效益,加之電腦機繡產品可以滿足大部分民族服飾的需求,導致學習傳統手工刺繡技藝的年輕人越來越少,當老一輩手工藝人老去後,傳統撒尼刺繡技藝將陷入無人傳承的局面。
撒尼花圍腰是撒尼刺繡服飾的精品,也曾經是撒尼婦女的嫁妝,史書曾記載彝族撒尼婦女佩戴花圍腰的情景:“紅綠滿身皆自染”。這些製作精良的刺繡工藝品大多已經失傳。
民族的特色正慢慢受到外來潮流的影響,很多民族原汁原味的手工藝刺繡品正越來越迎合大眾口味,原本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正在慢慢消失,撒尼刺繡的民族內涵和民族精髓也逐漸消失。
發展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其初衷越來越多地被從業者所忽略,原本希望民族旅遊工藝品能夠承載的民族文化氣息已經日漸凋零,很多從業者僅僅把刺繡手工藝品作為商品進行生產、銷售,刺繡手工藝品的形式和內容在與時俱進中越來越背離傳統的內涵。
傳承人物
畢躍英,女,彝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代表項目:彝族(撒尼)刺繡。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石林彝族自治縣文化館獲得“彝族(撒尼)刺繡”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彝族(撒尼)刺繡”項目保護單位石林彝族自治縣文化館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為石林彝族自治縣阿詩瑪文化傳承與保護中心(石林彝族自治縣阿詩瑪文化研究所、石林彝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0年10月15日,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山東濟南開幕,彝族(撒尼)刺繡作品參與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