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1982年
離休後,先後當選中國老年攝影家協會第一、二屆主席;1986年獲“國際影聯榮譽傑出活動家”榮銜,1989年獲日本第五屆東川國際攝影節海外作家獎;1988年
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石少華作品選》,輯入他不同時期的部分作品;1995年,為紀念
抗日戰爭和反
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由
中國攝影家協會、中國老年攝影家協會、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等單位共同主辦的《
沙飛、石少華
攝影作品展》在廣州、深圳展出。
1998年6月30日,石少華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0歲。
人物年表
1923 隨父母回廣州定居。
1932 在
嶺南大學西關分校附中和康樂嶺南大學附屬高中讀書;愛好
攝影,從事業餘攝影活動。
1938—1939 先後在
陝北公學、
抗日軍政大學學習並擔負攝影工作。拍攝了《
毛澤東同志在延安
楊家嶺和農民親切談話》以及反映1938年國際青聯訪問延安、抗大建校三周年紀念等活動的大量作品。1939年
抗大遷往華北抗日根據地時擔任記者團攝影記者。後被分配到
冀中軍區,任攝影組長。
1941--1942 任冀中軍區攝影科長。繼續主辦訓練隊,培訓學員百餘人。同時拍攝了《鐵騎——冀中八路軍騎兵部隊》、《狠狠打擊侵略者》、《兒童團》等作品。
1943--1944 任
晉察冀畫報社副主任,繼續開辦攝影訓練隊。拍攝了《埋地雷》、《白洋淀上的雁翎隊——冀中水上游擊隊》、《冀中軍民的地道戰》等作品。
1945 日軍投降後,隨軍進駐華北重鎮
張家口。拍攝了《突進
張家口》、《大好河山重放光明》等作品。
1946 在解放戰爭前線。拍攝了《懷來前線的炮兵陣地》、《搶修懷來人橋》等作品。
1947 收到
鄧穎超同志來信,信中對《
晉察冀畫報》提供很多照片紿婦聯送往國外展覽表示讚揚。
1948 任華北畫報社副主任,主持《華北畫報》工作。
1949 隨團長
郭沫若參加在
捷克舉行的世界和平,大會進行採訪。之後到蘇聯訪問。
1950 任國家新聞總署新聞
攝影局副秘書長,兼攝影處長。參加籌備出版《
人民畫報》,並任該刊編委。同時籌建
中國圖片社。組織抗美援朝的攝影報導工作。
1952 新華社新聞攝影部成立,任部主任。
1953 隨新華社代表團訪問蘇聯。
1955 參加籌備全國攝影藝術展覽。受聘
北京大學講授攝影課。
1956 籌建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全國性
攝影團體:
中國攝影學會,並任第一屆、第二屆主席。
1959 參加紀念建國10周年而出版的大型畫冊《中國》的拍攝工作,並主持畫冊的編輯,工作。在此期間拍攝了《鋼錠》等作品。任
新華通訊社副社長兼攝影部主任。
1960 出席在柏林召開的國際新聞攝影記者和圖片編輯會議,並擔任此間舉辦的國際影展的評審。
1961 出席在
莫斯科舉辦的國際
攝影藝術展覽,並任評審。
1962 在北京舉辦個人作品展覽,展出1940—1961年拍攝的部分作品154幅。受
毛澤東接見和鼓勵,毛澤東對戰爭年代和建國後的攝影事業給予肯定;參加在布達佩斯舉行的國際新聞工作會議。
1963 受
周恩來、
鄧穎超同志接見,同時被接見的還有部分女攝影工作者。赴越南訪問。之後舉辦了《石少華、
陳勃訪越攝影展覽》。
1964 到新疆攝影。拍攝了《山林之晨》、《晾葡萄乾》、《放牧》等作品。
1971 率中國新聞代表團先後訪問了越南、朝鮮。
1984 籌建並成立了中國老年攝影學會,任會長。
1985 在
中國攝影家協會第四屆代表大會上再次被選為協會主席。在
廣州舉辦《石少華
攝影作品展覽》,展出作品110幅。出席第三屆全國
攝影理論年會,並發表長篇講話。
1986 為瀋陽
魯迅美術學院藝術攝影專修科講學,同時分別在
瀋陽軍區軍事攝影協會和中國攝影家協會遼寧分會作了題為《軍事攝影工作》和《再談攝影術的產生以及藝術攝影與新聞攝影的關係》的報告。在
丹東等地進行攝影創作和講學活動。赴
杭州主持
中國攝影家協會第二期全國攝影創作讀書班,在開學典禮上發表講話並作了《攝影事業組織者應有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的報告。出席上海第一屆國際影展開幕式,並擔任影展顧問。赴
蕪湖、
九華山和黃山進行攝影創作。獲得國際攝影藝術聯合會頒發的“國際影聯榮譽傑出活動家”榮銜。
1998 石少華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
人物評價
石少華同志從事
攝影工作50載,經歷過
抗日戰爭和
解放戰爭的烽火;是
抗日戰爭時期我黨敵後根據地攝影事業的
開拓者之一。他奔波於祖國四方,出訪過世界許多國家,拍攝了大量為國內外觀眾喜愛的
攝影作品,名聞遐邇。他的作品,有些雖已經過漫長的歷史歲月,但是至今對人們仍然具有真實的說服力和藝術感染力,堪稱
不朽之作。
在革命戰爭年代,他拍攝了大量的新聞照片,記錄了我黨領導人的革命活動,反映了解放區軍民英勇戰鬥的光輝事跡。
主要代表作品有《毛主席和小八路》、《
埋地雷》、《白洋淀上的雁翎隊》、《
地道戰》、《子弟兵母親
戎冠秀》、《
飛檐走壁》、《解放
張家口》等;這些作品是他在戰爭年代那特定的環境裡深入生活,和廣大指戰員一起戰鬥,敏銳地捕捉典型形象的產物,是作者高度的思想水平和
藝術修養相結合的結晶。不少作品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被載入中國人民革命鬥爭的史冊。其中《
白洋淀上的雁翎隊——冀中水上游擊隊》,是他六進六出白洋淀,體察
水上游擊隊的戰鬥生活而後精心構思拍攝成的。
石少華不僅富有探索和創新精神,而且善於總結實踐經驗。從戰爭年代開始,他就勤奮地開墾
攝影理論的處女地,撰寫了大量
攝影理論文章。一版再版的《
攝影理論與實踐》一書,是他五十年攝影創作實踐與理論研究成果的重要概括。此外,還寫有《談
新聞攝影》、《
攝影記者的工作》、《中國攝影簡史》等論文,及專著《新聞攝影與攝影記者》、《攝影與
實踐》。
石少華對攝影藝術有很深的造詣,他不僅擅長新聞攝影,同時在人像、風光、舞台攝影等方面都有極深的功底。他的作品題材廣泛,表現形式新穎多樣,具有真實、自然、生動、質樸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