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禮俗與政治》是2018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潘晟。
基本介紹
- 書名:知識、禮俗與政治
- 作者:潘晟
-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 頁數:415 頁
- 裝幀:平裝
- ISBN:9787214223067
《知識、禮俗與政治》是2018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潘晟。
《知識、禮俗與政治》是2018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潘晟。內容簡介《知識、禮俗與政治 宋代地理術的知識社會史探》從知識社會史的角度,在系統梳理宋代文獻的基礎上,考察了宋代地理術數知識類型、傳播方式、地域分布,...
《國學知識》是2014年當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任浩之。內容簡介 “國學”一詞,古已有之,現“國學”之意是指中華民族固有的文化與學術。“國學”,是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無數代人智慧與汗水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核心的價值理念,是中華民族的血脈、精神和靈魂。“國學”經受了歷史的錘鍊打磨與自然甄選淘汰,...
第二,已婚夫婦要受教於醫師和自然學家,學習關於生育知識。第三,重視孕婦的保健。孕婦要注意自己的身體,進行經常的操練,但不宜過於勞累;要攝取富於滋養的食物,保持安靜的情緒;此外應實行人口控制,如胎嬰超過規定的數額,就要實行人工流產。第四,早期教育。嬰兒出生以後,食物對他們體力的影響甚大。乳類最適宜...
《國學知識全知道》是2009年當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任浩之。內容簡介 我們的國家,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不輸於任何一個民族。今天,隨著國勢的上升,我們自然要大力弘揚國學,向世界推介國學。成為文化大國才是真正的強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不能不了解國學。一個人如果數典忘相,對...
《禮與俗》是齊魯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士閃。內容簡介 面對田野知識,不同學科各有所執,也各有所成。不過,田野知識並不是為學科分類與學術領域的劃分而存在。按照我的經驗,民俗學、人類學、歷史學、藝術學、政治學……在田野知識中就很難劃分邊界;民間信仰、遊藝娛樂、傳統武術、節日慶典、日常生計……...
《家庭書架:國學知識一本通(升級版)》在內容上從官場政事、典章制度、民間風俗、衣食住行、俗語溯源、說文解字、宗教禮俗、科學教育、戲曲書畫、天文曆法等方面著眼,涉及了天文、地理、歷史、政治、宗教、禮儀、文學等眾多學科領域的知識;體制上採用一問一答的形式,以小見大、深入淺出,力求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
政治禮儀 祭天 始於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國 都南 郊 圜丘舉行 。古人首先重視的是實體崇拜,對天的崇拜還體現在對月亮的崇拜及對星星的崇拜。所有這些具體崇 拜,在達到一定數 量之後 ,才抽 象為對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從殷代出現“帝”崇拜發展而來的,最高統治者為天子,君權神授,祭天是...
包括文學、哲學、政治等方面內容。狹義的文化是指人們普遍的社會習慣,如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行為規範等。Hammerly(1982)把文化分為信息文化、行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一般受教育本族語者所掌握的關於社會、地理、歷史、等知識;行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實際行為、態度、價值等,它是成功交際最...
由客家商民而上升到官宦的家庭帶有的平民氣息和現實精神影響著黃遵憲,他從中年以後又親身經歷了戊戌前後一系列的政治風浪,這在他心中掀起了軒然巨波。所有這些,為他提供了創作新意境、新風格、表現新事物的“新派詩”的很好的生活基礎和思想感情基礎。他忠實地表現了生活在那個時代的先進的知識分子的愛國熱忱、痛苦...
觀念形態:包括宗教信仰、價值觀念、法律政治等意識形態的東西。精神產品:包括知識、藝術、技術成果等。代表性的場所為文化館、科技館、博物館、圖書館等。生活方式:衣食住行、民情風俗、生老病死以及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關於以上三個方面的研究為“文化的研究”(The study of cultural),著重於第三方面內涵的為...
由於這種意義上的“禮”可以“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後嗣”,在指導統治者的政治決策和制約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規範從而實現政治穩定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西周以來的統治階級及其御用知識分子就將如何完善禮制、利用禮製作為重大的社會學課題。經過近八百年的理論探索和社會實踐,到了西漢中期,中國古代禮學就已經...
歷年來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等各級刊物發表論文數十篇,出版專著《知識、禮俗與政治》(江蘇人民,2018)等5種,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青年項目、一般項目)。入選首屆“江蘇青年社科英才”(2014年)。獲省級科研成果獎二等獎1次,三等獎2次, 2020年獲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
中國自古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們相互關懷、相互體恤,在拜賀慶弔中有許多儀禮俗規。拜賀禮一般行於節慶期間,是晚輩或低級地位的人向尊長的禮敬,同輩之間也有相互的拜賀。如古代元旦官員朝賀,民間新年拜年之禮。行拜賀禮時,不僅態度恭敬,口誦賀詞,俯首叩拜,同時也得有賀禮奉上。慶弔之禮,主要行於人生大事中。
《你應該知道的2000個人文常識》是2008年哈爾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書囊括了文學、歷史、哲學、政治、軍事、經濟、教育、語言文字、稱謂、工藝美術、音樂、舞蹈、戲劇、曲藝、體育、宗教、禮俗、節日、飲食、服飾、醫學、天文、立法、地理、名勝等諸多方面的人文知識,內容豐富,條理清晰,語言簡練,集知識性、趣味 性...
通俗教育是指民國初年向民眾傳授通俗文化、科學、時事、禮俗和公民道德知識的社會教育。始見於1912年5月,章太炎、于右任、王正廷、田桐、張謇、張繼等發起成立的通俗教育研究會宣言:革命未成以前,當注力於通俗教育, 而期多數人民之能破壞;革命成功以後,當注力於通俗教育,而期多數人民之能建設。1915年7月,北洋...
、《墨子》、《王守仁》、《劉向歆父子年譜》、《惠施、公孫龍》、《老子辨》、《先秦諸子系年》、《國史大綱》、《文化與教育》、《中國文化史導論》、《孟子研究》、《中國人之宗教社會及人生觀》、《中國社會演變》、《中國知識分子》、《中國歷史精神》、《莊子纂箋》、《文化學大義》、《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中國人應知的國學常識大全集》是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國人應知的國學常識大全集。內容簡介 學習和掌握必要的國學常識,不僅是開闊視野、增加知識儲備、提高個人素質的必經之路,也是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為了幫助讀者更方便、更輕鬆、更快捷地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國學常識,編者對浩如煙海...
⑶書中大量記載了包括稱謂、辭令、服飾、家教、尊老、喪祭、教化、禮俗等在內的古代文化史知識,幾乎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對於讀古書,傳承中華文明,是難得的文化寶庫。⑷《禮記》在儒家經典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禮記》在曹魏時期升格為“經”,並在唐代進一步升格為“五經”之一,取代了《儀禮》的地位;《...
身體猶如"載知識之車"、"寓道德之舍","無體是無德智也"。他強調指出,"密如牛毛"的繁重課程,對學生只能起到"蹂躪其身而殘賊其生"的嚴重危害作用。"體育於吾人實占第一之位置,體強壯而後學問道德之進修勇而收效遠"。陳獨秀著文答顧克剛 7月4日,《新青年》三卷五號陳獨秀發表文章答顧克剛關於政治思想...
畢摩,納蘇語“唄髦”,是彝語音譯,“畢”為“念經”之意,“摩”為“有知識的長者”。是一種專門替人禮讚、祈禱、祭祀的祭師。畢摩神通廣大,學識淵博,主要職能有作畢、司祭、行醫、占卜等活動;其文化職能是整理、規範、傳授彝族文字,撰寫和傳抄包括宗教、哲學、倫理、歷史、天文、醫藥、農藥、工藝、禮俗...
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哲學以儒家哲學為主流,包括道學佛學百家學等;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並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於經部。中...
緬甸禮俗 取名 緬甸人有名無姓,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一冠詞,以示性別、年齡、身份和地位。青年男子自稱“貌”(Maung,意為弟弟),表示謙虛,對幼輩或少年也稱“貌”,對平輩或兄長則稱“郭”(Ko,意為哥哥),對長輩或有地位的人則稱“吳”(U,意為叔伯)。如某男子叫“昂基”(Aung Gyi),隨著他...
關學主張“以實用為貴”,要求學以致用,力圖把學術思想與現實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問題聯繫起來,為現實服務,反對虛浮空談的學風。關學注重實用知識,注重社會實際問題的特徵,與後來只知道“低頭拱手,空談性命”的理學家是完全不同的。此外,關學還特別重視恢復古代的禮儀制度,尤其注重恢復祭喪婚冠的儀式,對...
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中國人應該知道的中國文化常識》《中國人應該知道的世界文化常識》這兩本書分別從書籍典藏、哲學思想、民間習俗、科學技術、法律宗教等多方面分門別類地介紹了中國文化、世界文化長河中的點點滴滴,讓讀者能夠了解到中國文化、世界文化的輝煌及其發展中的有趣知識。《中國人應該知道的中國...
其特徵是:從生產產品性經濟轉變為服務性經濟;專業與技術人員居於主導地位;理論知識處在中心地位,並且是社會革新與制訂政策的源泉;控制技術迅速發展,對技術進行鑑定,以及創造出新的“智慧型技術”。社會學還從社會組織形式上區分社會類型,最有影響的是德國社會學家F.滕尼斯提出的禮俗社會和法理社會。前者又稱共同體...
從課題方面看,漢學已涉及中國社會生活中已經發生和將有可能發生的各種事態,從學科體系看,漢學已經囊括了中國已經建立起來的所有知識形態。學科歷史 漢學的產生髮展,同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擴張有聯繫,又與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的普遍發展相關聯。一般認為,漢學萌芽於16~17世紀來華傳教的教士的著述中。400餘年裡...
奚仲造車傳說、洛房泥玩具、張范剪紙、魯南鼓吹樂、高派山東快書、民間縫繡、薛城龐莊麥秸手編技藝、馮諼的傳說、仲虺的傳說、薛城嗩吶、魯南銅桿錫笛、人燈舞、骨牌燈舞、漁鼓、鬥鵪鶉、薛城銅勺製作技藝、薛城杜塘涼粉製作技藝、薛城燒雞的燒制技藝、薛城糝湯的熬制技藝、木桿秤的製作技藝、薛城婚宴禮俗、正月十五...
春秋戰國時期,在戎狄的經濟生態壓力下,華夏各國知識精英提出多種諸夏起源之說,以期將各地部族(諸夏)凝聚為一個整體。其中一個建構方案為,將炎帝和黃帝當作源始的兩“兄弟”,來結合以他們為始祖的各部族。最後黃帝成為打敗炎帝的“英雄”成為主流講述。司馬遷《史記》里的祖先譜系文本是在帝國的情境中生成的。它...